臺灣凈土教思想的發(fā)展

  臺灣凈土教思想的發(fā)展

  (一)臺灣佛教凈土發(fā)展

  (二)印光大師對臺灣凈土思想的影響

  (三)印光大師念佛法門的思想內(nèi)容

  (四)凈土宗教理思想的不彰

  臺灣凈土宗與各宗派之關系

  凈土教未來的發(fā)展與憂慮

  ------------------------------

  我們現(xiàn)在要談的所謂“臺灣佛教的發(fā)展”,主要是界定在國民政府來臺之后的發(fā)展為主的,臺灣佛教在這來臺的五十年發(fā)展當中,確實是有其轉(zhuǎn)折點可尋的。

  (一)臺灣佛教凈土發(fā)展

  首先,所謂大陸的傳統(tǒng)叢林佛教傳到臺灣以后,融合了本地所謂齋教、及日本式的佛教,而形成融合體。齋教一般亦稱為龍華派,其教理固然含有凈土思想及凈土修行,但并不是佷深刻和明顯,基本上它是屬于一種混合民間信仰的類佛教;日本佛教則主要是以禪宗為主,雖然也有日本凈土宗,但論及興盛和組織化,在記錄上所看到的,還是以禪宗為主。到目前為主,在日本本土,雖然凈土宗也有很大的團體存在,但是較為龐大的佛教組織仍屬各個禪宗支派。在這種情況之下可知,日本佛教在臺灣的影響,屬于凈土宗的部份并不明顯。

  因此,如果要論及臺灣過去凈土宗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顯然極大部份都是在大陸法師們,隨著國民政府來臺之后,才漸漸弘揚進來的。這可以從臺灣念佛的道場比比皆是,有不少大陸來臺的長老所領導的大道場,經(jīng)常舉辦打佛七、教導念佛法門的事實中看出來。此外例如由李炳南居士來臺灣后所創(chuàng)立,直到現(xiàn)在影響力仍然頗強的居士團體,也是以弘揚凈土為主。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臺灣佛教由于大陸法師來臺后,主要都是在弘揚凈土思想,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臺灣佛教繼承了,至少是民國以來中國傳統(tǒng)凈土教的思想內(nèi)容,這是我們根據(jù)歷史及事實所看到的。

  這當中有幾位重要的人物是必須注意的,早期推動臺灣念佛最為著力,成效也最為明顯的法師,他甚至騎著腳踏車環(huán)島弘法,并且成立蓮社,還度了「原住民」念佛的,正是學人的師公—煮云法師。而臺灣(乃至南洋一帶)至今仍在推行的所謂“精進佛七”,正是由他老人家最早提倡的,佛七當中皆要求過午不食,且一天拜一千拜,這些都學人在十多年前煮云法師親自主持的佛七中,仍然如此規(guī)定?梢娫诋敃r年青一代的出家法師當中,他熊是凈土教的主要推動者。從這些事相上看,也可以說他正是臺灣凈土宗的主要奠定者。當時凈土法門及精進佛七能夠如此風行,他老人家樸樸風塵的努力與付出,是功不可沒的。

  煮云法師是在大陸出家,由于國共內(nèi)爭的因緣,而脫掉僧服隨軍來臺,后來在軍醫(yī)院提旱退伍后又再重新出家,他早年曾讀過焦山佛學,可算是中國傳統(tǒng)佛教的代表。再者,他又推動凈土宗,也可以算是臺灣凈土佛教信仰,繼承大陸凈土宗思想的典型和證據(jù),更可以說是早期臺灣佛教的一個重要指針!

  因此,臺灣凈土教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若從這樣的歷史演化根源來看,它的主流很顯然,應該是從中國尚未分裂前的傳統(tǒng)中國凈土教思想所衍生出來的。歷史因緣如此,就我個人學習的經(jīng)驗、所感覺的也是這樣的過程。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像廣欽老和尚、懺云老法師等,這些大陸來臺的長老們長期推動的成果。再者,若就思想的層面看,以學人親近過這些長老的經(jīng)歷來說,確實感覺到,思想的根源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很大,因此就傳承來講,臺灣凈土思想淵源于大陸佛教,是沒有疑議的。

  (二)、印光大師對臺灣凈土思想的影響

  若是如此,那么大陸佛教凈土思想傳承于印光大師的內(nèi)容又是如何呢?臺灣佛教的凈土宗,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可說非常大,前面提到的煮云老法師,他的影響層面主要是屬于通俗性的,還不算太大。然而像懺云、妙蓮等老法師,乃至已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等,對印光大師的推崇,可說都到了極點。尤其李老居士所創(chuàng)之佛教蓮社,更是四處印制印光法師之《文鈔》、《法語》等,使大師的《文鈔》到現(xiàn)在仍為修凈土者所重視,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大師思想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它幾乎已是臺灣凈土宗的主流

  那么,印光大師的思想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考察其思想的主要背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乃是以藕益大師的思想為主軸,從他老人家推崇藕益是「兩百年來第一人」,乃至認為其所注之《彌陀要解》,即使是彌陀再世,重新批注《彌陀經(jīng)》也不過如此等等,看出他對大師的推崇備至。同時,兩人的思想都偏向天臺教理思想,對凈土教的認知可說是完全一致的。雖然藕益大師是更全才,包括學戒律、修密、參禪及對各種教理廣泛的涉獵研究,但不并失其在凈土宗被推崇的地位,因此印光大師和藕益大師在思想上可說是前后一脈相承的。

  上面的論證確實了印光大師對臺灣佛教凈土宗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就可以從了解大師的思想是什么當中,看出臺灣佛教思想的主軸是什么了。印光大師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敦倫盡份,佛儒一致」的佛教思想。事實上,大師并不特別強調(diào)戒律,從他被邀請在靈嚴山擔任導師時,與被邀請去講戒的慈舟老和尚,為了要不要過午不食而辯論這點來看可以證朋。這就今天學戒者的標準來看,還真有點匪夷所思,他以一代大師的身分,竟然公開辯論這一件事情?梢娖鋵渎傻目捶,不似現(xiàn)在臺灣所謂恢復原始佛教戒律傳統(tǒng)的專業(yè)型態(tài)度,兩者對恢復戒律持守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再從其《文鈔》當中可看出,至少當他在勸導白衣修行時,主要是用“敦倫盡份”與“專心念佛”這兩件事來涵蓋佛法修行的,至于持戒的部份,當然從來沒反對,但也沒有著力的加以推行。因此,他的佛教凈土思想雖然也談到持戒,并不是現(xiàn)今一些研究戒律的出家人所認知到的,嚴謹持戒的概念。事實上,他是用“敦倫盡份”的概念來代替在家人的持戒要求的。

  (三)、印光大師念佛法門的思想內(nèi)容

  何謂敦倫盡份?

  敦倫盡份的部份是藉儒助佛,以兩者合一的方式來教導大眾,所謂以儒助佛,就是個人的人際、態(tài)度、社會道德的部份需要持守儒家的修養(yǎng),這個部份后來轉(zhuǎn)到居士佛教身上后,就倍加被推崇了。因為就居士立場而言,哪有什么太深的戒律好談的呢?世俗人須要特別注重的,只是世間人倫的關系而已,當然在中國也只有儒家思想最適宜了。因此李炳南居士特別推崇儒學的概念,當然也是受到印光大師思想的影響。但雖如此,我們卻不能說大師就不注重出家的戒律,或是不注重出家人的教導,只是比較遺憾是大師的家鄉(xiāng)口音及弘法因緣,使得他極大部份思想的理解,事實上都是透過他寫給別人﹙大部份都是白衣﹚的一些信函,或是應景式的序文中被認知的,而那些序文往往都是在家人請他執(zhí)筆的為多,信件也是以寫給在家居士占大部份,因此其思想很顯然地就偏向?qū)υ诩胰?a href="/remen/shu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說法。所以,雖然我們所看到的文獻較為偏向如此,但我們卻也不能說印光大師真正的思想就一定是傾向世俗,或儒佛合一的。

  個人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法師輾轉(zhuǎn)傳言,有關印光大師的一則故事。在民國初年,有一位大學畢業(yè)的出家人,出家時自言要念佛,因此和同參道友談及發(fā)愿要到普陀山覲見大師。旁人勸他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印老相當嚴厲,且只是教人念佛而已,問了也是白問。但這位出家人卻認為,即使只是教人念佛,也要親自聽聞所言才肯信受。后來見面頂禮之后,大師和氣地問這位出家人從何處來?以前做過什么?知道這個人是大學畢業(yè)生,而且能夠講經(jīng)時,印光大師即出乎意料之外地,要這個人好好地研究經(jīng)典,多發(fā)心講經(jīng)。這個人當場就很懷疑,因為種種說法都說印老只教人念佛,但是印老就是教他要講經(jīng),要用心研究教理。從這個例子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到,其實他對出家人有不一樣的教導和看法,不像一般在家人所轉(zhuǎn)述的印光大師那么刻板的,只是教人把世間人倫作好而已。其實印光大師當然也具備一般出家人的上求下化見解,只因為他所度化的大都是在家人,同時,面對民國二十年前后,那種外國入侵的戰(zhàn)亂時局,社會動蕩的不安,因此其所提倡的凈土教比較傾向于「末法時期,應該早日求度、得度」的概念也只是大師應時與藥的方便施設,這種態(tài)度和藕益大師其實也是相類似的。

  然而這種狀況并不能作為一種常態(tài),而將大師的凈土教法單一化看待,現(xiàn)在很多人不了此義執(zhí)事廢理,提倡“只要念佛,其它一切皆可拋”的修行觀,既不了解祖師設教的苦心,而且也僵化了佛教的長遠發(fā)展,是非常不妥而且也極易引起人們對凈土法門的誤解。旱期臺灣佛教所面對的弘法環(huán)境正又是以居士為多情況,因此長期以來所提倡的凈土教導就不是傾向完整出家人態(tài)度的凈土宗,而是一種比較傾向于白衣化的凈土宗。雖然這也號稱是繼承于印光大師的思想教理,但學人個人并不認為那些是印光大師的唯一凈土思想風格,充其量不過只是其思想的一部份而已。而這個部份因為當年時代的需要,及其所留下來的文獻內(nèi)容,大部份是對白衣的弘法信件之故,再加上四、五十年代的大力弘揚,而使得臺灣凈土宗思想一直存在著白衣化(淺薄化)與儒教化的性格。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居士化凈土教的弘揚絕對不好,站在緣起的角度視之,這也只不過是臺灣佛教演化的一種必然過程而已,然而以一個承先啟后的心情來說,善知因緣知所改革卻是必要的!

  總而言之,既然臺灣凈土佛教繼承于大陸凈土教,而這其中又以繼承于印光大師的思想為主要,而大師的主要思想又一向被解讀為傾向于白衣的凈土教,所以臺灣佛教凈土宗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其實是比較傾向白衣凈土教的已如前述。然而白衣凈土教的教義一向是以“發(fā)愿”和“啟信”為主,而對于念佛的內(nèi)在根本深義,以及廣泛大乘深義的教理則鮮少結(jié)合。常常打佛七時,主七和尚總是強調(diào)「萬緣放下、好好念佛、求一心不亂」即可,至于念佛的理論如何、相應的方法如何,其與大乘實相的教理又如何相配合等等問題,則少有人給予專注或弘揚。這一切,也正代表了目前臺灣凈土教的氣質(zhì),如此的特質(zhì)導致很多的知識分子帶著懷疑的眼光,乃至不能很深刻地信仰凈土的教法,這正是學人個人所看到的臺灣凈土教之內(nèi)容,僅提供大家參考。

  (四)、凈土宗教理思想的不彰

  至于臺灣念佛法門的思想水平又是如何呢?一向以來的本土凈土教思想,誠如前述,總是通俗的法會式弘揚多過深刻化的教理研究,直到今天,老一輩的凈土弘揚大德們,亦大致不離此模式。若要再深入地說明凈土教的深刻內(nèi)涵,對于我們今天大部份的凈土宗行者而言,恐怕是不容易的。即如藕益大師將凈土教理的講解,和天臺實相觀相結(jié)合所留下來的《彌陀要解》一書,在佛學院或在念佛道場中被講解的次數(shù)有多少呢?不提《彌陀要解》,只提《彌陀要解》中的(五重玄義)一部份,其被提出來講解的,又有多少呢?這些內(nèi)容已屬后期精要強調(diào)凈土教理和信仰的最重要典藉,可是五十年來,在臺灣的凈土教界中,卻仍鮮少被人提出講解。擺在眼前最多的,仍只是凈土教的方便通途法門居多,可是關于成佛原理、修行方法、內(nèi)在修持理路、凈土修行次第及如何與傳統(tǒng)中國大乘實相的思想理論相結(jié)合?等等問題,則一向很少受到應有的關注、提倡、誘導和解說。在這數(shù)十年中,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幾乎就只知道嘴皮上的念佛,結(jié)果蠻干了五十年的佛七與各類講經(jīng)共修以求一心一亂,卻一直不曉得念佛的原理是什么?好象念佛就是動嘴皮而已,五十年匆匆過去了,如今我們看到多少念佛較有成就的人出現(xiàn)呢?過去就讓他過去吧,但末來的五十年,還可不可以像今天這樣念佛念不出成績呢?

  最近,我與一位佛學院畢業(yè)的同學談過,他甚至到山上專心念佛,念了三七二十一天,當問及念佛的道理時,如「念佛時為什么沒有具足信愿?為何無法達到一心不亂?是方法不對?還是其它條件不足?和阿彌陀佛的感覺是什么?你用什么樣的心在念佛呢?」就凈土的信仰而言,在時下佛學院畢業(yè)比丘中,他算是非常難得的了,可是當問到此類敏感問題時,既使佛學院畢業(yè)僧也一樣答不上來?梢娊袢张_灣大部份人念佛(大陸恐怕也如此居多吧?),似乎就只知道悠悠忽忽地信仰諸如:「這句佛號功德很大,我好好念就可以了!怪惖,基本凈土信條而已。這樣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可是純靠“信仰”所建立的修行基礎,除非是善根極其深厚的人,否則很難長期堅固地念下去。再加上修行理論的不清楚,不但容易造成盲修瞎煉,而且也容易引起別人對凈土教法的懷疑。長期以來,教內(nèi)一直有人引經(jīng)論,而強調(diào)凈土法門不過是“怯懦”眾生的“救贖法門”而已(只見其被下根之相,而未見其攝中、上根之理),多少也是凈土深義一直未能顯揚所造成的。

  所以長期以來,很多凈土教的人就被修禪的人譏為「不了心法」,當然,如印光大師之類的凈宗大德確實也說過:念佛不假參禪、不求開悟、乃至持戒有漏失也沒有關系,因為彌陀法門是橫超直入…等等之類的話。這樣的勸修固然有其道理和用意,但這并不意謂著,出家人就可以藉此放逸,可以不對凈土教理深學多聞,這種想法是不適當?shù)?看到今日的漢傳佛教,之所以會如此教理不彰、實修淺薄,凈土宗行者(占多數(shù))思想的消極與被動,是有不少責任在的。如果凈土行者都是這種概念的話,那么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分野差不多就要不存在了。持戒可以不必那么嚴謹、精進、教義也可以不必研究、探討,乃至于生活當中時時處處都可以念佛,這樣的角度和條件,幾乎就和居士一樣,已使得臺灣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內(nèi)在的分野越來越少了。既使讀了佛學院,了解一點「念佛修行」的道理,但真要實修時卻使不上力來,只因為念佛的內(nèi)在原理并沒有被深刻提倡!以上是對漢傳凈土思想內(nèi)容了解后,再進入對現(xiàn)況的反省而提出的感言,這當中并無惡意評判之意。畢竟這也是時代因緣所造成,并無所謂對或不對的問題,但站在對佛教承先啟后的角度看,這些卻都是我們必須清楚明白的地方。

  來臺初期,連佛教要立足于臺灣都沒有辦法,更何況要闡明深刻的凈土教道理?因此在早期也只能先以通俗的方式來啟信、發(fā)愿,教彼人趕快求往生,以迅速獲得凈土教之利益為訴求。當然,凈土教的本義也正是如此,可是如果無視于時代因緣的轉(zhuǎn)變,一再只對這最后目標的提倡,而忽視了念佛原理和方法過程的闡明、及通途道佛法思想的提升,則不但影響了臺灣其它宗派佛教,乃至臺灣整體佛教思想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了凈土教本身的弘揚。因為越來越多人只知道念佛,卻不知道內(nèi)在的道理,當這種情形遇到外來佛法進入,而它們又有很好的“表面效益”時(如南傳、藏傳佛教的傳入),就會漸漸流失凈土原有的信眾,因為廣度不夠、深度不足。這可以說是臺灣五十年來,凈土宗應該深刻警覺的地方!

  臺灣凈土宗與各宗派之關系

  (一)臺灣凈土宗與人間關懷

  臺灣凈土與人間佛教的關系肯定是最為密切的,因為凈土教直接承認任何人的生死大事,透過凈土法門都可以解決,這種說法很激勵人心!竻⒍U」,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透過參禪,解決生死大事;「學教」亦復如是,乃至傳統(tǒng)思想里的「修密」或其它教派都不能對一個佛弟子保證:「你按照我這個方法行,就必定能解脫生死。」

  如果人間佛教包括往生問題的現(xiàn)實關懷的話,凈土教至少在往生問題上,是扎扎實實的關懷到了,對于一個完全沒有念佛、不懂佛法的人,要如何用一種法門讓他在臨命終能夠安頓?是參禪、跑香、數(shù)息還是觀察無常?那是不可能的事,而凈土法門在這一件事情上,就特別強調(diào)臨終關懷臨終助念,讓即將往生的人不會孤獨、恐懼,更能提起正念憶佛、念佛,這確實提供了一個強大而完備的人間關懷功能。

  那么,難道凈土宗只提供對人間臨命終的關懷嗎?其實凈土宗對現(xiàn)世的念佛得利、念佛得輕安、念佛得安穩(wěn)、念佛得大信心等等,一樣可以在所強調(diào)的“現(xiàn)世關懷”中,獲得強大的助益。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障礙時,如果他能夠信仰凈土法門,就能憶念這一切世事皆如夢幻泡影,而真正的故鄉(xiāng)是在極樂世界。當他作這樣的轉(zhuǎn)想時,就不會太過度執(zhí)著于現(xiàn)世的得與失,也比較能夠了解現(xiàn)前一切事物的如實相,而將心安置在「阿彌陀佛」的正知世界里。對于世間的名利,若是追求不到起瞋惱,或是追求到而起貪染時,若了解即使在娑婆世界作了轉(zhuǎn)輪圣王,也不值在極樂世界得一粒沙。能看到極樂世界一粒沙,表示就可在極樂世界,更能任運「花開見佛悟無生」,那么就能分身十方度化眾生,何必還在娑婆世界做轉(zhuǎn)輪圣王呢?這樣的正念,可以使人對求之不得的瞋惱煎熬獲得消解。

  所以,當凈土法門提供了一個佛愿的救度時,其實是幫助了很多人現(xiàn)世的關懷和當生超越的生死機制,當然要論及是否有其消極面,凈土法門并不是要人靜靜坐在那里念佛什么事都不管。凈土經(jīng)典中還是會提醒你現(xiàn)世發(fā)菩提心,多為眾生服務,只是這一切都不必太執(zhí)著。凈土法門使我們了解到,修行中所做的一切自利利他功德,無非一都是在莊嚴佛土,既然是在莊嚴佛土,就應該把心放在極樂世界,所謂「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又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也正是凈土法門的真義,而不是將心放在極樂世界,身卻在娑婆世界放逸。在信愿念佛之外,一個真正得益的凈宗行者,更會任運地生起積極奉獻塵剎的愿行,這也正是凈土法門大乘的功用與深義所在。

  或許有人會懷疑,因為他所看到凈土的修行根本就不是這樣,在家人念佛就像出家人一樣,任何事連妻兒都不管了;出家人念佛,又什么事都學、都忙,像個世俗人一樣,所謂僧不僧、俗不俗讓人感到很反彈。乃至像上面所提凈土法門積極的部份,甚至有人還會說,那不過是學人個人的看法而已。也許真是我個人的看法,但是為何會有這種看法呢?難道不是因為凈土教理本來就含有這樣的義理在其中嗎?因為沒有將凈土法門與大乘佛法的通途義理結(jié)合一致,因此凈土法門才空有大乘佛法之名?而不能發(fā)揮大乘法門的大用。再就理上說,其實凈土法門更是與中道實相相應的?也像在哪里?只是因為這些內(nèi)在的義涵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有力的提醒,凈土教才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理念不清的狀況,這都是有因果關系的。

  至于為何我會說它負有積極面呢?因為我個人看到未來的佛教,就理上來說,凈土教應該不壞傳統(tǒng),或向來中道實相的大乘真理,如果人人能依大乘真義來修凈土教,應該就會修行出一個積極面的凈土教來,這正是凈土教與人間佛教有著密切關系的內(nèi)在原因。

  (二)、凈土宗與律學

  凈土教并不是讓我們因為有一個可以往生的保證,就可以因此而打混犯戒。前面談到往生,其實往生重點在于臨終時的「往生正愿現(xiàn)前」,臨終要如何正愿現(xiàn)前呢?那就必須臨死之時,其余習是向著正念的,而要余習向于正念,那最起碼是生前不能造太多的惡。若生前禁戒不守,則臨終惡業(yè)(往生障礙)現(xiàn)前,哪可能有好的余習和正念呢?因此為了臨終不因造惡業(yè)而障正念,戒經(jīng)有謂:持戒清凈,臨終無有恐懼,生死無有恐懼。所以,持戒本來就能幫助人們念佛得往生利益的。依此而論,凈宗教人念佛求生,本來也是要我們和律學相應的,并不是隨便可以犯戒還大而不慚的說:「我們念佛的人可以不用持戒」,戒為一切佛法實修之基,乃至參禪者也不應存有“修禪不必持戒”的想法。

  (三)、凈土宗與禪宗思想

  此兩者就比較有「離」與「即」的關系,在永明延壽禪師傳述的《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的內(nèi)容里,就極力的強調(diào)禪凈應該合流而修,這當然也有調(diào)和當時禪、凈互爭的時代意義在。但是他超越了這樣表面的意涵,而更進一步地,從教理和修行的內(nèi)涵看出禪凈是可雙修的真正概念。以天臺教理的認知來說,天臺宗認為凈土教確實是有禪的內(nèi)容和深刻大乘實相思想義意的。其念佛的修行主張依實相心念佛,所謂「一念妄想當下就是實相」,這種觀念是天臺一向有的正見,將這種觀念應用于念佛,可以說就是天臺宗的看家本領。同時也可以看出來,這種念佛理念其實是通于禪法的,所以依天臺宗作為媒介,其實禪與凈是可以融合的。如果純參禪的人沒有天臺的思想背景,可能在實修的立場來看,禪凈雙修是會有隔礙(入手方法差異太大),趙州所謂「念佛一句漱口三天」,指的并非教理上的沖突,而是要學人在修道的操作方便上,避免三心二意。既是參禪就必須如貓捉鼠、念茲在茲,如何還分心去念佛?所以祖師這才說要“漱口三日”。因此就操作的立場來講,禪凈要雙修的話,是必須要再討論的,因為兩者固然在相實理論的深刻面來講是一致的,但在操作上,入手的理路是有所不同的。

  不過再怎么說,兩者雖然在實際的操作上有所不同,但是思想的背后,依止中道實相的部分是一樣的。當然,修行的結(jié)果還是不同的,因為凈土教并不以求得現(xiàn)世的開悟為目的,而是以現(xiàn)世臨終正愿現(xiàn)前往生極樂為其主要目的。雖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參禪,在臨終起正念而回向往生,但這畢竟不是參禪的主要目標,參禪要求的是現(xiàn)世的現(xiàn)見實相,兩者目標并不相同。因此要論兩者關系的同異,完整的說其實是有同有異。即方法和終極目的雖不相同,但內(nèi)在依準的教理,以天臺宗的角度來看,可以說都是相通的。

  三、凈土教未來的發(fā)展與憂慮

  若要指出臺灣凈土教未來發(fā)展的憂慮,應該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現(xiàn)階段推動者過度只強調(diào)信愿的部份,把凈土宗導向過度世俗化狹隘的層面,讓凈土教無法擁有更寬廣的教理基礎和修行內(nèi)涵,甚至造成僧俗不分的情況,正是目前臺灣凈土宗發(fā)展最值得我們憂慮的地方。

  未來當然要努力改變此種狀況,首先必須深化凈宗教理內(nèi)涵,其次則是將其修行的階次性更具體化,而不要唯一化。因為修凈土法門有很多的修行方法,單就念佛法門就有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四種,雖然持名念佛被認為是最好、最方便有效的,可是就在持名當中,還是有其不同之法:當持佛名號時,如果沒有信愿力的正觀與增,則持名也只是“持名”而已,念佛的力量和功德乃是微弱的。依于此學人曾提出「帶理念佛」的概念。所謂帶理念佛并不是指參「念佛是誰」的參禪念佛,而是對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能正念的認知其乃來自于一念現(xiàn)前的清凈心(這是一念三千的那一念“心”),而所念的佛號還念入現(xiàn)前的這一念清凈心中去。而所謂的極樂世界,既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卻也不隔方寸,這正是用天臺「一念三千」的概念來念佛的。每一句佛號在這種帶理念佛的持念當中,是重如泰山的。這就是凈土教在修行的方法方面,應該要加以深化(配合天臺教觀)的例子。

  凈土思想雖是諸佛度生的特異方便道,但《華嚴經(jīng)》云:「方便即是究竟」,因此我們?yōu)榱藦V大的佛教中興及自利利他之目的,更應該將凈土教理和通途道的大乘佛法甚深思想銜接上。諸如:憑什么十念佛名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是如何成就的?彌陀愿力為何能攝受我?像這些凈土教的甚深道理,實在應該架構(gòu)在一個更通途的大乘佛法思想當中,學人個人以為它如果能朝向與天臺教理相結(jié)合,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為今日漢傳佛教的天臺法脈,基本上還命若游絲的存在,而兩者的教理及思想影響中國佛教都相當深遠,凈土教若能和天臺相結(jié)合,必能對漢傳佛教有更大的幫助,而凈土教法也必能得到更廣大的弘揚。

  至于要如何相結(jié)合呢?就是透過天臺教理來解釋凈土教,這是相當可以嘗嗜的事,而且古來祖師也已作得相當多了,如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傳燈大師的《凈土生無生論》及《彌陀圓中鈔》等,都是與天臺教理相結(jié)合的凈土理論著述。天臺家有很多行者后來都是修凈土的,很多的著述也都是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這應該就是未來凈土教思想一個很可以發(fā)展的方向。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