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報非化

\

  有人問,阿彌陀佛的凈土是報土呢?還是化土呢?善導大師回答是報土,不是化土。這個情況要放在當時的理論背景上去說。

  攝論派以及一般通途教理的這些注經(jīng)家,對于極樂凈土,常常會分出一些類別,一般會分報之凈土與化之凈土的這兩類。報土是實修實證的凈土,又分為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粒褪菫槎说男腥撕头卜蛩ǖ膬敉。進一步說,還有法性凈土。關于這個凈土的類別劃分,魏晉南北朝以及陳隋之際那些注經(jīng)家們的討論真是眼花繚亂。按通途教法,一定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資格到實報莊嚴土的。所以,為什么那些凈影諸師會把那些往生者判得那么高?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往生,是由于他們也承認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但一定要身份很高的人才能去。否則,凡夫也能去的話,一定是化土。

  這里的分別,我想智者大師對極樂世界四土的這種劃分還是比較圓融的。以后蕅益大師也采用四土。通途講四土,就是凡夫跟圣人,凡圣同居土,我們現(xiàn)在就屬于凡圣同居土,有凡夫有圣人,是凡圣同居穢土。然后斷見思惑的小乘圣人,可以生在方便有余土。破無明的菩薩可以到實報莊嚴土。斷盡無明的就可以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才有資格住的。那么根據(jù)通途的劃分,這四土是隔開的。凡圣同居土的人不知道方便有余土在什么地方,方便有余土不了解實報莊嚴土在什么地方。但是極樂世界,總的來看是阿彌陀佛的愿心所流現(xiàn)的一個凈土,可以說這是實報莊嚴土,或者叫一真法界,或者叫佛法界,它是報土。

  但為什么又分出四土呢?這是依據(jù)往生者斷惑的程度,他修行功夫的淺深,由往生者自己業(yè)識所變現(xiàn)的四土。雖然是往生者的變現(xiàn)四土,但實際上也就是一土。所以極樂世界就有它的特別之處,你往生凡圣同居土就等于往生到上三土。為什么呢?你一去就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雖然是業(yè)力凡夫往生,你能見到聲聞,說明你就已經(jīng)在方便有余土;你能見到菩薩,說明你能夠感知到實報莊嚴土;而且你能天天見阿彌陀佛,說明你就安立在常寂光土。四土又在一土,從圓融的角度來看,極樂世界就是一土。圓融里面有行布,有差別,這個差別不是阿彌陀佛給出差別的四土,是往生者自己的業(yè)識心變現(xiàn)出的四土,所以它又有差別性。差別不礙圓融,圓融不礙差別。這種解釋系統(tǒng)就比較到位,也符合凈土宗的本意。

  善導大師針對那個時代的攝論派和其他的通途注經(jīng)家略有貶低凈土的體性,將其作為化土的背景,就高揚極樂世界那個土是報土。并且進一步引用大乘經(jīng)典《大乘同性經(jīng)》,直接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當然阿彌陀佛也是報身佛,就是《觀經(jīng)》講的真身觀,身量非常高大。

  又引用《無量壽經(jīng)》,講法藏比丘原來是一位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講經(jīng)說法,心開意解,就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薩道時,就稱性發(fā)了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一愿就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發(fā)愿生我的剎土,最低限度哪怕只念十聲就能往生,如果念十聲佛號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F(xiàn)在法藏比丘已然成佛,所以他就酬答因地的這個大愿。現(xiàn)在他成了佛是酬因,酬因行之報身,所以阿彌陀佛是報佛!队^經(jīng)》又說比如上輩三品往生者臨命終時都有表述,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念佛行人。這個化佛是從報佛里面出來的。阿彌陀佛與諸化佛,表明阿彌陀佛是報身兼帶顯現(xiàn)化身,共同來伸手接引,所以就談一個“與”。由這個經(jīng)文證明,就可知阿彌陀佛是報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