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思路
白云老禪師著作
01
蛙跳夜池月影散,那里面沒有禪。
風吹葉落入泥濘,那里面沒有禪。
旅途岔路見指碑,那里面沒有禪。
黃昏夕照月東升,那里面沒有禪。
如此來說,畢竟何處有禪?聽著!
根塵識智肉包心,在在處處,可覓禪蹤!
02
失意的想尋找靈感么?
別巡視那些造作的死面孔的表情;
也別沉迷于自我意識的偏激,
執(zhí)著于放任和縱情的可愛;
那些無拘束,無忌諱的自在,
是披頭與嬉皮鎮(zhèn)日里沉淪的夢幻世界,
連意境也說不上的!
03
藍天白云是意境,藍天的深邃,
白云的游離,您說可是禪境呢?
如果是的話,那末,
藍天失色,白云轉烏,
您說可是禪境中的禪境呢?
如果是的話,那末,
藍天于夜臨后,那漫布的星月,
那銀河,那數(shù)不清的世界,
您說那又是什么「境」呢!?
04
塑像的人,總少不了自己的一些相似部位;
但是,誰也不愿留下屬于他人個性的作品!
看那從古到今,
在禪法中打滾的行者,
有幾人愿意抹煞自己?
縱然他是十竅通了九竅,
也會想方法設計自圓其說,
而強詞奪理──所知障。
05
沉沉的睡夢中,
忽然響起一陣暴雷,
騷重了宇寰的每一角落;
夢中被驚醒的人,
腦海里意識到「將要下雨了」!
有的,
直覺的聯(lián)想「趕緊收拾衣物吧」!
種莊稼的人「田地里的作物不愁啦」!
于是,
翻一個身,
仍然追尋他的睡夢;還有...。
這便是人們的「心、意、識」中,
于事物變化之時,所反應出的,
屬于可靠性的第一個觀念;
如果,是一個禪行者的話,
往往當此突變之時,
所產(chǎn)生的很可能是禪境,
所獲得的是禪悟──平常心是道。
06
世人的通病,
大都是一味地追尋答案,
向往問題,
卻不肯虛心底去發(fā)現(xiàn)問題;
結果,一生大好的時光,
永遠跟在別人的問題后面,
不厭其煩地為答案消磨寶貴的生命。
07
死者的成就,不是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
別人對你的羨慕與追隨,
而是生命結束以后,
為后人對你的評價與效法;
尤其是佛弟子的身份,
那不僅只是關系著你個人的,
它將為佛陀之教有著最大的影響力!
08
因,是種子,是性質。
緣,是助力,是環(huán)境緣力。
自然,是已有的存在現(xiàn)象。
因與緣是法則,是道理;
從法則可以分析道理,
從道理可以發(fā)現(xiàn)法則。
09
攀登絕壁中,忽然繩子斷了,
同伴們一個個跌落巖壁下;
而您,往上無攀手處,往下無落腳點;
欲跳?
萬丈深淵,不跳?
兩手兩腳所依附之處,
只是岌岌可危的點點憑借;
如果時間久了,
必然是手麻腳軟,
體力耗盡,仍舊只是死路一條!
倘使是您,您將如何?
如何?
10
近藍遠黛,不如云水深處的神秘,
藍天白云,不如暮色將失的彩霞;
人,為什么要追逐神秘,耽于彩霞?
殊不知眼前的才是為你所有,
與你獨享,那空中的樓閣,
畫里的嬌容,
以及化學成品中的果食,
畢竟只是迷夢時的茫然幻影!
11
佛陀只是一個慈悲的人,
具有全知的覺悟問題能力,
同時更有處理任何問題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梵語中的意義,
是一種自覺覺他,達到徹底覺悟的,
具有無上智慧的,
12
改頭換面,只是出家的樣子,
脫胎換骨,才是荷擔如來家業(yè)的釋子;
而學佛,正是釋子們循行佛陀的道路;
于行覆的過程中,
選擇可以認取自己的本來面目;
因此,家教要徹底,學佛當識面目,
絕不是「一切隨緣」而已!
13
探討宇宙人生的究竟,
不是在于「造」的困惑,
而是在于「成」的解答;
因此,世間的問題,
雖然具有它的答案;
但答案中仍然具有問題;
于是,問題發(fā)生答案,
答案發(fā)生問題,
都不能算是究竟;
必須在兩者中深入探討它的過程,
才能弄清問題與答案。
14
兩眼直往外看,
似乎很能看清楚別人的是是非非,
甚而至還能代替別人拿個主意;
可是,待到事發(fā)當頭,
卻往往手忙腳亂!
事實上,
當你看清了些什么的時候;
設身處地,
想一想,
你會怎樣!?
又能怎樣!?
15
對待拳頭大的,橫蠻權勢的,
人們往往甘心忍其辱,
不敢挺身而出:
相反,
多少人往往理直氣壯的會以言語去壓制那些受委曲的,
告訴他:「吃虧就是占便宜!忍著點吧!
何必認真呢?
讓別人去對付他!」
就這樣,
無形中在給予惡人以鼓勵!
16
因如雞卵,緣如雞母,因緣和合,
卵成雞,雞生卵;
無始以來,循環(huán)不息。
若欲分別,暫取時空,立一單元;
現(xiàn)前生滅,一個循環(huán)。
如此類推,得知過去,
比量未來;綜合三世,以至無始。
然而,畢竟無始是什么?
本廣告云:日陽月陰,不是翻跟斗;
太虛地實,在在取時空。
17
雞與蛋的關系是一種「法」的現(xiàn)象,
猶若種子與果實的關系;
千萬不要在彼此之間尋找其最初是什么?
因為「法」的最初與最后,
只是一種因的組合,果的顯現(xiàn);
如果沒有過程的變化,
即使鉆破了腦袋,
仍然只能局限于循環(huán)現(xiàn)象的分辨;
永遠不能達到事理成就的認識。
18
智慧的形成,來自各種經(jīng)驗與知識;
可是,經(jīng)驗與知識并不等于智慧;
因為,智慧是從經(jīng)驗與知識中擷取適應需要的一種完美的表現(xiàn);
也就是說,
經(jīng)驗與知識的成份,
其中有正反兩面的內容,
甚至更加復雜的成份。
19
挑一擔,莫作一頭輕,一頭重;
所謂理智與情感,
經(jīng)常保持平衡。
但是,禪的國度里,
最忌諱的也正是這般情形;
因為,禪欲疑,疑欲破,破在思,思在活;
所謂蠅頭撞玻璃,
在尋找如何出得!
出得了!
疑了,思了,可以悟了!
20
抑制自己,并不是修養(yǎng)工夫;
自在灑脫,才是人類中無上的智慧結晶;
所以,古德們告誡后學,
要看破,要放下,方得自在!
然而,該如何才能看破?放下?
那就是于事理之變化,
保有一份自在灑脫,
然而,又如何才能做到自在灑脫?
大德!如果你能感悟云之與風,
那么,你即能透得些什么?
21
對他人的了解,
有時親眼所見,
親耳所聞也不一定可靠;
何況是藉聽聞的間接尺衡量一個人!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
時間才是最好的也最是可靠的試金石!
如果是在并不受損的日子里與之相處的話。
22
人人具足四根,
有眼的不一定看得清楚;
有耳的,不一定聽得分明;
有鼻的,聞香妣鼻臭各存好惡;
有舌的,酸、甜、苦、辣、咸覺各異;
唯一的共同點,
都是依附在同一具臭皮囊上,
任聽思想的擺布,我意識的作弄。
23
什么才是真正的我?
那些一有機會就欲抓的,
那些一味自私又吝嗇的,
那些自我意識最強的,
那些晝夜迷于命運與夢幻的,
那些似有天才卻又愚的等等;
在世俗,似都是我,
而在世間,
唯有以人為前題的忘我者,
才是一個完善的真正的我!
24
形成了這個零亂的世界,
無論是空中飛的,陸上走的,
水里游的;誰想擁有這個世界?
或者說為其創(chuàng)造的!
為何編制如許的麻煩!?
但是,這個世界的生存者,
如果欲想延續(xù),
必須仰賴一個自主的我,
而自主的我的展現(xiàn),
必須依著正當?shù)耐緩?
運用思想,發(fā)揮智慧!
25
凡夫眾生行旅于無明煩惱中而失去自在,
只為生命與生活的際遇過程,
一直為「物相」所轉而誤認理所當然,
毛病便是出在「執(zhí)我」之上;
因此,一切物相之所以會生起作用,
怎能不是源之于「有我」的關系而承受迷惑的呢!
26
迷于物相,惑于苦境,
而生起貪瞋癡慢邪見之時,
那正是假我顯現(xiàn)之際,
亦即是分別意識的抬頭;
然而,于此分別意識抬頭;
然而,于此分別意識中,
進而觀察分別的來去,
認識分別的功過,
照見分別的最初和最后,
則真我必然顯露!
不過,真我的顯露,
千萬不要認定即是道的成就;
因為,那僅僅只是睡夢時的一次覺醒罷了!
27
人,一開始就走向誤會,
自幼而至成長,
一直不斷地在制造誤會;
于漫長的人生過程中,
為誤會而困擾,
淪入眾流匯成的的游渦轉。
而后,年老了,
生命所剩無幾時,
如迷夢中突然清醒,
拚出全力,脫出游渦,
再把繁復的誤會,
一點一滴,
小心翼翼的去解開;
這,是否就是自找麻煩,
自作自受呢!
28
有口不辯,
委屈求全的受害者,
往往于過程表現(xiàn)中不為人所諒解,
而其結果卻是頂天立地的大英豪;
相反,盡找理由,
唯恐受屈的辯護者,
他(她)的潛意識里,
充塞了完全的自我,
而其結果,
往往是最不如意的人
29
興趣,是行程中的動力;
熱忱,是行程中的資糧;
理想,是行程中的方向;
興趣加熱忱加理想,
才能完成佛法中的一個「愿」字。
有了愿,才有道路,才有目標,
才能達到究竟的生命的真、善、美的境地。
30
意念,是禪的內容,
思想的緣起,
當意念生滅之時,
抓住某一剎那的變化;
于剎那中,完成分析,
研究,認識,可謂止于一念之中了;
然后,深入的察覺,
冷靜的反照,那么,
禪法中有了內容,
同時那也完成了串串的思想;
于是,有了可疑的事,
纔能運用思想的能而產(chǎn)生智慧的功,
最后成熟覺悟的果!
31
佛菩薩的大慈悲,
是助人由迷轉覺,
不是一般的婦人之仁;
動輒表現(xiàn)婦仁的人,
只是具備了一份不論是非,
心軟情脆的無知者;
有時,
甚至會橫直不講理,
任性固執(zhí),
必須待到出了紕漏,
方始搥胸跺足地懊悔。
32
一個情感太豐富的人,
往往最容易走極端,
而過度理智的人,
往往最容易行險路;
究其原因,
二者皆是「自我」意識太強;
因此,唯有情感與理智能保持平衡的人,
纔能表現(xiàn)冷靜、沉穩(wěn)、安如;
如此,正合了佛法中的「戒定慧」三無漏學;
如果,經(jīng)常使自己的情感與理智能保持平衡,
那末,此人便算是一位修心養(yǎng)性的行者了!
33
人類是問題的制造者,
每一個人為了問題,
生下來就在追求答案;
像任何的知識與經(jīng)驗的教和學,
以至食、衣、住、行、育、樂等的完成,
無論是任何職業(yè)階層的高低分別;
但是,所有的結論,
最后擁有的是解決不了的「為什么」!?
34
云飄飄,因風而動,
風的動態(tài),因云而顯;
風云會合,物相作用,
風云離散,物相寂然;
其實,
森羅萬有,原本因緣聚合,
緣聚緣散,在在不離心識分別;
執(zhí)著成迷,喜舍則覺;
所以,風幡之動,
惠祖道:仁者心動!
35
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
時刻都得記取:「你,不僅僅祇是一個男(女)人而已」!
因為,在你每一個現(xiàn)前的未來,
有多少事物等待著去承受和處理!
你,時間容許你停留在任何一個時刻嗎?!
沒有變化的你,
去應對多變的人生,
那么豈不是生存在一個白癡般的世界!?
36
船的航行,
如果以機器代替劃槳,
必須具備購得機器的條件;
否則,便只有勤勞不歇地運用自己的雙手了!
可惜,世人的流弊,
卻往往吝于「手」的利用,
一味地奢望于「等有了錢」,的時刻;
結果,畢生的大好時光,
就這樣消耗在「等」的虛妄之中!
37
一個獻身宗教的工作者,
其工作態(tài)度是平等互重,舍棄自我;
弘傳教化,
只是告訴對方于人與事的認識,
如何纔能完美人生;
絕對沒有些許權利的擁有,
否則,便是以價值交換代價,
根本談不上義務二字!
38
德養(yǎng)兼具的圣賢中人,
從來無害于人,
縱然他人權加害;
但是,圣賢中人是不受其害的!
譬如無瑕疵的珠寶,
任何污濁垢穢,
怎也無法浸損;
雖然,難免于浮表蒙上一些塵埃,
但是,珠寶的本身,
卻永遠是徹然凈潔的!
39
所有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
無不是發(fā)生于一微塵者;
即是一大世界之形成,
亦不離于一微塵者。
然而,微塵的形成,
少不了濕,暖,動,硬,
四大和合而有者;
即使科學已臻太空時代,
仍不外質礙,風動,火溫,
潮濕四大元素;
可見微塵之說,
仍屬電子,質子,分子,原子,中子,核子等等,
以至未發(fā)現(xiàn)的諸子之最!
40
學行者應該有的思想與觀念:
在家,是「看破一切」的時刻;
出家,是「放下所有」的時刻;
否則,出家了,
仍在「看破中」過日子;
那么,自度度人的時間距離,
便會遭受無以彌補的損失,
同時,步向解脫之道的機會,
必然地減少太多太多!
41
強調自己就是否定他人,
擁有謙虛就是儲蓄財富;
接受,原本就是增長知識經(jīng)驗的最好方法;
同樣,容忍的結果,
正是修養(yǎng)心性的最好收獲;
因此,這個世界的人類,
如果共同住于和平而且希冀安樂的話,
必須大伙兒揚棄那份強調私欲的自我!
42
身口意于佛法中謂之三業(yè),
乃是起于造作之時;
同樣,清凈三業(yè),不離造作;
可見,眾生之業(yè),
緣于身口意無始以來的造作,
其所造所者,
必然是不離惡或善;
學佛之道,清凈三業(yè),
除了未來者不再造作,
已成就者,
面對面,認識它,了解它,
然后入于絕對的無,
行于絕對的覺!
43
人生際遇不同,
有坦途,有坎坷,
順逆差別,誰為主宰?
是為莫測之秘;
眾生果報之時有感受,
果報未生之時難預料,
后知后覺是眾生,
又有誰能事先覺!
迷悟差別誰主宰?
仍是生命之秘密;
如此秘密何由起?
如此秘密是什么?
佛法之中謂之業(yè)!
既非冥冥孰主宰,
自作自受自主宰,
一切完成于自造作,
學佛之人體會迷,
于人于事追求覺,
由迷轉覺是佛道,
行是終了方知妙!
44
于學佛修行成就的階位次第,
如果以『成道』做為標的,
則往往西方極樂世界,
只是擺脫娑婆的眾苦,
遷移至另外一處國土,
以凈蓮而托跡,
經(jīng)時空的培養(yǎng),
待花開見佛,
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
聆聽阿彌陀佛說法,
加以自己修行,
方始成就補處菩薩。
45
修,就是取正,
正,是相對法中屬于善的;
養(yǎng),就是維護,
護,是完整的延續(xù)存在;
修養(yǎng),就是于理追究義諦,
于事探討真實,
于物講求得體,
于心務期圓融;
也就是心性上的究竟工夫,
直達明心見性的境地!
46
生命的里程中,
有意住于愛境,
應該步入希望的道路;
或者往于恨境,
必定已入嫉妒的旅程;
但,二者的中間,
總少不了以傻勁做為支柱!
肯定地說:愛與恨的橋梁,
原本就是一個「妒」字;
而妒的支柱,
總離不開一個「傻」字。
47
知,是覺的基礎;
識,是悟的因素;
知,必須了解真諦才成識;
覺,必須突破局限才成悟。
可見知要建立起識方能覺,
而覺必欲達到悟方算圓滿;
故知識覺悟,
乃是并一貫通達而隨緣增上的智慧之果。
48
人有本覺之能,
煩惱生起的時候,
如果懂得使其轉變,
完成菩提道果,
千萬不要以為修行已經(jīng)到了盡頭;
因為,那只是將生滅的現(xiàn)象,
進入真如的境界!
其后,尚有佛法中的究竟,
直達無上正等而增上至極端妙覺之勝境;
纔算是圓滿寂靜,無有生滅的涅槃世界!
一個虔誠修學佛法的行者,
在男性,不要只是保有一個男性的能力與權利,
應該擔負起神圣的責任與義務;
務期達到熱忱的奉獻自己,
以之為榮耀的修養(yǎng)德行;
在女性,更不可看輕自己,
或者是怨天尤人,
同樣,應該追求理想,
擁有與男性競爭的志氣。
49
50
51
佛法中的修行,
其關鍵在于五蘊中的行蘊;
當色塵成境,生起感受,
常人往往不想即行;
而修行者,則以靜慮而后行,
使行的間隔加大,
或者說:
于行之前,住于不行的空間,
使得行為之后,
完成圓滿的結果。
52
人一雙手,生來就是工作者,
多少人卻不愿用來掃地,
除草,做家務;
以為那樣作,
是一種羞辱,一種委屈!
可是,忘了一件事,
當一雙手受了傷,
或者是失去了的時候,
卻可以發(fā)誓永遠也不辜負它!
53
癡迷的動力是以愛為能源,
愛的因子排列是依好惡的偏激所至;
如果,于好惡中能夠不生偏激,
那末,愛的因子排列則可以完成軌跡;
如是,能源的效用,
便很容易突破癡迷的變成多用途的動力效益。
54
咆哮專橫的是土匪,
左右逢源的是小人;
裝模作樣的是仕紳,
一步一趨的是奴才;
低聲小氣的是叫化子,
厚道坦誠的是大傻瓜。
世界上,到處都有士匪和小人;
也有許許多多的仕紳和奴才;
就是不容易見到叫化子,
尤其是誰也不肯做大傻瓜!
55
當你尚未肯定自己以前,
應該刻意底去發(fā)現(xiàn)自己;
當然,過程一定很苦,
不過,等你真正發(fā)現(xiàn)了自己,
緊接著你就會積極的去建立理想;
然后,纔有機會為目標而奮鬪,
發(fā)揚自己生命的光輝──
這,正是學佛行者「愿」的行相和法義。
56
葉綠源自冬寒的容忍,
花艷源自春暖的修飾,
菓熟源自夏暑的考驗,
循環(huán)的間歇,
是承受不了秋天的蕭瑟;
如果,有心期盼葉綠,花艷,菓熟的話,
那末,就必須學著容忍,
勤于修飾,經(jīng)得起考驗;
不過,千萬記住,
人生的旅程,最難挨的時刻,
是那間歇性的蕭瑟。
57
舍感性而取理性的生命,結果是苦多樂少;
舍理性而取感性的生命,
結果是完全的私欲滿足,
說不上或苦或樂;
甚至,給予他人的是純粹的無情之擊;
因此,涉及苦樂之道,
必須是感性與理性的衡量,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快樂,
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
58
老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為感到回憶的溫暖;
中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為擁有事業(yè)的滿足;
青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為滿腔希望的陶醉;
少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為未來理想的編制;
童稚守著陽光,是因為引起別人的注意。
59
冷靜,必須像一個有修養(yǎng)的球員,
當球賽行將結束,雙方打成平手,
而有機會獲得罰球權的時候;
他必須保持冷靜,
將觀眾的噓聲或歡呼,
把教練叮嚀或鼓勵,
甚而至自己的激動,
都得冷靜下來,
全神貫注于籃球與籃圈之間。
60
集起為心,來自點點滴滴的造作;
思量為意,源于念念生滅的循環(huán);
了別為識,不外自我強調的表現(xiàn)。
如果,心不造作,意不思量,識不了別,
則無異形同木石;
因此,佛法中提出破偏立正的道理,
便是幫助眾生,如何轉迷惑而成覺悟,
突破凡情世解,成為看的透,認的真,
入達完全自在的境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