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講演集》-說夢的神奇(中)
二.夢的時候與夢的速度
在南傳大藏經(jīng)的《彌蘭陀王問經(jīng)》里,曾經(jīng)記載彌蘭陀王和那先比丘有關(guān)睡眠與夢境的精彩對答。彌蘭陀王問道:
‘我們?nèi)祟惖乃叻譃槟睦镄┎糠?’
‘國王!我們的睡眠分成三個時段,第一時叫初時,這個時段身體極端的疲倦,各種活動狀況遲鈍不靈活,所以很難入夢。第二時叫中時,這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完全停止活動,只有第六意識的心還在活動,似睡非睡,通常做夢就是這個時候。第三時叫終時,心深入意識狀態(tài),也就是熟睡的狀態(tài)。’那先比丘回答。
根據(jù)那先比丘的說法,欲睡的初時和熟睡的終時都不易有夢,只有半睡半醒,獨頭意識活動的時候,也就是心理學(xué)家所謂的半意識狀態(tài)之下,最容易做夢。
在什么情況下容易入夢,什么情況下不易有夢?在下面幾個時候容易進入夢鄉(xiāng):(1)初入睡眠時,(2)久寐將醒時,(3)精神恍忽時,(4)身心疲倦時,(5)仰面而臥時,(6)身有疾病時,(7)思慮過多,帶有神經(jīng)質(zhì)時。因此身體康泰,事事如意的人,當(dāng)然就不容易做夢。
在什么情況下不易有夢?在以下的狀況下好夢難圓: (1)清醒的時刻,(2)熟睡的時候,(3)滅盡定的境界。所謂滅盡定就是滅盡一切表象和感受作用的禪定境界,這時心能進入統(tǒng)一寧靜的狀態(tài),所以此時不容易做夢。但是羅拔麥卡尼及阿倫克遜的原理卻認為人在酣睡時,每隔九十分鐘,腦部的原始地帶便會發(fā)出訊息,刺激中央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部綜合儲存的這些記憶資料及幻象,一并在夢中出現(xiàn)。不管有夢無夢,希望我們所做的夢都是好夢。
縱然是做夢,獨頭意識的心理活動卻很辛苦。大家也許有這個經(jīng)驗,做了一場費時長久的夢,醒來已經(jīng)是身心俱疲了,雖然歷經(jīng)一段很長的睡眠時間,卻一點也無濟于事,根本沒有達到養(yǎng)精蓄銳的目的。每個人一天的睡眠時間,假定是八小時,大概有一至二小時在做夢。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青年時期,夢比較多。
有人或許會說:‘我天生福氣,根本沒有做夢的習(xí)慣。’其實人人都會做夢,只是你沒有感覺而已。有時候,我們做了夢醒來,正要告訴別人的時候,卻一下子記不清情節(jié)了,怎么想也想不起來。那么,如果你做夢做到一半,突然醒來,這時你就靜靜不要翻身,也不要妄動,把這個夢的情形,仔仔細細再重溫一遍,然后到第二天再告訴別人,就不會忘記了。這是什么原理呢?
因為剛剛睡醒一動也不動,這個夢境還在你的記憶里,你以清晰的意識再次輸入記憶,等到隔日,就能告訴別人始末了。
以上我們說明了做夢的時候,現(xiàn)在再來談一談夢的速度。
夢的速度究竟快還是慢呢?歷史上有名的黃梁夢,黃梁一夢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唐朝有一位姓盧的書生,由于家貧,四處流浪,遇到一個高士呂翁,呂翁給盧生一個枕頭,盧生就枕著那個奇異的枕頭,在邯鄲的一個旅社中睡著了。盧生睡著以后,做了一個夢,這時床邊不遠處有人正在煮黃梁。他夢見一個美麗的姑娘,姓崔氏。這姑娘十分愛他,于是就下嫁給他了。結(jié)婚之后,盧生中了進士,后來平步青云,當(dāng)了節(jié)度使。他生養(yǎng)有五個兒子,都有相當(dāng)?shù)墓匐A。后來皇帝又派他率兵攻打西域,打了勝仗回來,由于功勞匪淺,就升為宰相了。子孫滿堂,姻親難計,五福臨門,人間稱羨。自從他遇見崔氏結(jié)婚到年老,一生榮華富貴,受用不盡。終于活到八十歲,年老力衰行將就木了,他這一驚懼,突然就蘇醒過來了。這時,床邊不遠處的黃梁還未煮熟,而他自己卻經(jīng)歷了人生的榮枯盛衰,一段漫長的生人旅途,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黃梁一夢,又叫邯鄲夢。所以說夢可以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寬慰,雖然自盧生娶崔氏,一直到年老將死,總共五十年,只不過是夢境虛幻,卻也歷嘗人生的富貴榮華,生死榮衰了。
這種夢境的人生經(jīng)驗,對于人的現(xiàn)世生活,究竟有什么特殊意義呢?而夢境的五十載,與現(xiàn)世人生的遲速,又到底有多少差別呢?夢所給人生的最大意義,無非是心靈的安慰和精神的惕勵。夢如果與現(xiàn)世人生的快慢相比,就有千差夢別了。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照理說當(dāng)時必定沒有今日科技文明的產(chǎn)物,有所謂的電器化制品,諸如電鍋、瓦斯?fàn)t等等,當(dāng)時一定是用柴火來燒,這個黃梁在灶上燒煮,頂多只消一個時辰就行了,而盧生的夢,居然過了五十載。所以夢中的一切,盡管是一生的事,在人間來說,只不過是一個燭光或一炷香的光景而已,何其的迅速,并且短暫。唐朝有一位叫淳于棼的人,熱衷名利,可是仕途不順,有一天到酒館買醉,終于醉倒在廊下,呼呼大睡入了夢鄉(xiāng)。夢中看到一批御林軍穿戴盔甲,前來迎接他。到了郊外一棵古老的槐樹下,有一個幽深山的山洞,他走進去一看,別有洞天,里面是一座莊嚴(yán)富麗的宮殿,殿內(nèi)早有國王率領(lǐng)文武百官歡迎他,并且把公主許配給他,后來還受封為南柯太守。二十年中夫妻恩愛,育有五男二女,政好民,歡享盡人間的榮華富。后來因為兵敗失官,妻子也死了,晚境凄涼,就驚醒了過來。就這樣二十年的歲月生旅,在現(xiàn)世人間算起來,也不過是幾分鐘而已。唐朝詩人岑參有一句詩描寫夢的飄忽短暫說:“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有時候人生的離患哀樂,不也如春夢一場嗎?
現(xiàn)在有許多心理學(xué)家用各種的科學(xué)方法來研究夢的速度,推算出最短的夢只有五秒鐘,長一點的大約九十秒。如果連續(xù)運作,反覆進行,也能維持二十分鐘之久,但是一般正常的夢是二十五秒左右。有人說他做夢,做到一半起來和人講講話,上個廁所,回來再蒙被大睡,又可以回到原來的夢境,好像連續(xù)劇一樣。不管是不是連續(xù)劇,每一場夢和每一場夢的連接時間都是極其短促的。歷史上婦孺皆曉的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的故事,寫的正是李世民夢中游地獄的事跡。假定他十八層地獄,每一層都去巡視,等到全部都游遍了,必定要經(jīng)過很的時間,他在夢境中游歷了這么長的時間,怎么趕得上隔日的早朝呢?另外,唐明皇李隆基游月宮,假如他游月宮,所花的時間太長,太陽升上來了,同樣也無法趕回去上早朝了。因此,不管是唐太宗游地府,還是唐明皇游月宮,都來得及回朝上殿,可見夢境看似漫長,其實卻很短暫迅速,夢中可能歷經(jīng)三世,但在人世不過是剎那瞬間而已。
- 上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說夢的神奇(下)
- 下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說夢的神奇(上)
-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
-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意思
- 普化禪師振鈴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
- 禪者的榜樣
- 經(jīng)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
- 學(xué)習(xí)是人生的原動力、希望所在
- 心懷大眾 胸懷法界
- 謹言慎行、攝身防意,不要讓三業(yè)把「福報漏了」
- 對于苦樂都能舍的人,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貧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當(dāng)下尋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緣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間的風(fēng)動幡動,其實是心動罷了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 亟亟地尋找快速解脫之道 不如在因緣里歡歡喜喜乘涼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還握在手心 人生就沒有絕望
- 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 缺點需要有人點破
-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