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 一
諸位(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同學:我這四年來人都病瘦了,大家的好意,到這里來,雖然心里非常歡喜,但是因身體不好,頭腦大概也差了,沒有什么好的可以講來貢獻給諸位。
諸位現(xiàn)在是在學院里修學,是研究佛法的階段。至于我自己,一般人看來,也是研究佛法的人。我是只有從太虛大師和法尊法師那里,看看他們的文章,或者是隨便談談,這樣子有了一點啟發(fā)。我是沒有福報像諸位這樣能夠長期在學院里修學,可以說是東翻西翻自己學來的。有人問我怎樣學的,我也說不出來,因為自己沒有好好的跟人學過,所以我也不會教別人。諸位今天來,我也只有將我從前學的,和我的想法,為什么要學佛,我想學什么樣的佛法等問題,隨便向大家報告,不一定合用,這總是從我過去修學的構想和過程而來的。
我在家鄉(xiāng)的時候,在偶然的因緣中,知道有佛法。我們海寧家鄉(xiāng)的佛法非常衰微,沒有臺灣這么好,只是趕經懺。我知道佛法后,就找?guī)撞拷、論看?看了以后,我生起兩種感想,一是佛法的理論很高深,佛法的精神很偉大;另一方面我覺得佛法是一回事,當前的佛教又是一回事。代表佛教的,如我家鄉(xiāng)的出家人,好象與我經上看到的佛法,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是我沒有像虛大師和你們院長那樣要來改善佛教,有振興改革佛教的心。只是想探究:佛法這么好,這么高深,為什么同我們實際上的佛教距離這么遠?這問題在那里?
我在沒有出家以前,就有了一個反省:佛法這么好,是一切智者之學,最高深的;為什么佛教會成這個樣子,只是民間習俗的信仰。像現(xiàn)在還有大學生在研究,從前是沒有的,至少到那個時期為止,佛教與佛法不太一致,為什么會這樣呢?后來,我自己看經,東翻西翻,總之也不好懂。后來父母去世了,自己也沒有什么掛礙,跑出來出家。我修學佛法研究經論的意念,除了想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什么以外,還想了解佛法怎么慢慢演變,其原因何在?這是存在我內心當中,推動我一直研究下去的力量。
本來在佛法上講,出家人應該只有三條路:上上等是修行,第二等才輪到學問,第三等才是修福,如廣修塔寺之類的事情。在佛法里修學,說佛法好,總要對我們有點好處才好;若自己學了佛法,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那么我們叫人家學是不對的。我自己很慚愧,沒有能夠真正向修證的路子走。不過對佛法方面,還是為了真理的追求,追求佛法的根本原理究竟是什么樣?佛法如何慢慢發(fā)展?在印度有什么演變?到中國來又為什么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我是基于這個意義來研究。
因此,我的學佛態(tài)度是: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別人,我不一定信祖師。有人以為中國人,就一定要信中國祖師的教理,我并沒有這個觀念。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信,假使他不對,那就是中國人的,我也不信。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則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為中心的。
我對世界上的學問懂得不多,雖然也寫許多文章,我所說的主要是在追究佛 法的真理。我要以根本的佛法,真實的佛法,作為我的信仰。了解它對我們人類,對我個人有什么好處,這是我真正的一個根本動機。
所以自己雖然沒有能夠在修證方面用功,但是這和有些人研究佛法的動機不同。有的人研究佛法,好象把它看成什么學問一樣,在研究研究,提倡提倡,與自己毫不相干。原則的說,這不是我們學佛之人的態(tài)度。學佛的人,佛法要與我們自己發(fā)生關系,沒有關系你為什么要學呢?你都不曉得好處,為什么要叫人信呢?所以,我們越是能知道佛法的好處,越知道佛法超出世間的特質,越是能夠增加我們的信心。
有人問我是什么宗,我不曉得應該怎么說。照一般人的想法,總該歸屬什么宗才對。在我覺得,“宗”都是以佛法適應時代,適應特殊文化思想而發(fā)展成一派一派的。好象我們到山上,有好幾條路一樣。我沒有什么宗,不過有人以為我是三論宗,有的稱我論師,我也不懂他們?yōu)楹稳绱?其實我不是這樣的。怎么叫都可以,我自己知道不是這樣就好了。
我是憑這一種意念來研究,漸漸發(fā)現(xiàn)到佛法最重要的根本原理,逐漸的了解一派一派的思想之間,有些什么不同。諸位一定以為一派一派復雜得很,據我慢慢的研究起來,才曉得沒有那么復雜。大概一個問題提出來的話,不是這樣,就是那樣,頂多兩三個看法。不過問題多了,錯綜起來,就好象有很多很多不同。我不是從事純宗派的研究,雖然各宗派也寫一點,都是粗枝大葉,沒有深刻研究,我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子孫,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大師。
我走的這條路子,可能有人說,是不合潮流,不合時宜的。我寫東西時,不管這些,寫出來有人看也好,沒有人看也好,寫好了就印在那里,有人看沒人看我都不加考慮。只覺得我對佛法有這么一點誠心,我要追究佛法的真理,想了解佛法的重要意義。在三寶里面奉獻這一點,是好是壞,我也不太考慮,長期以來,我對佛法研究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
在這意義上,我學佛法和那開鋪子的不太同。像百貨公司,樣樣都有,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賣給你。我沒有這個觀念,我之所以東摸一點,西摸一點,只是想在里面找到根本佛法,與它所以發(fā)展的情形。這個發(fā)展,可能是相當好的,也可能不太好的。佛法有所謂“方便”,方便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在某一階段好得很,過了時,時代不同了,也許這個方便會成為一種障礙。
- 上一篇:圣嚴法師教禪坐(六)
- 下一篇: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中1)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