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果禪師七開示錄序 一
禪宗以無門為門。自世雄氏拈花迄今,蟬帶聯(lián)輝;為接學人,不得已而有方便:一曰直指,二曰參禪;現(xiàn)前說一直指,亦是多余,故皆曰方便。凡粗聞禪宗者,類能道及直指。而于參禪,或尚不了了;甚謂宗下至參禪似較直指減色,其實機有不同,法無高下也。
參禪者何?參話頭也;由話頭而起疑情也。北宋以后,話頭盛行;此在宗門法脈,大有淵源,所謂祖師禪者其精神即在此。故宗下指示行門之書,莫詳如《中峰廣錄》者,而中峰國師教人,則不離參究話頭。
明龍池幻有老人有四大弟子,曰:密云悟、天隱修、雪嶠信、抱璞連。密云、天隱,道行于長江流域;抱璞,道行于黃河流域;雪嶠,道行于珠江流域,并及南洋;而為清世祖所崇敬之玉琳、木陳,一出天隱之門,一出密云之門。明末至今,三百余年,臨濟宗派繁衍,皆自幻有一派流傳;幻祖則尤力主參話頭者;故宇內(nèi)禪宗門庭均用話頭。至萬歷后,更集中于‘念佛是誰’之一話頭,有由來也。
或以為參‘死話頭’,消耗歲月。詎知正因有此‘死話頭’,方能抵住生死!又或以為話頭云者,話之前頭,即一念未生以前;今所參四字乃話尾,非參禪本旨。此說誤人不少!虛云老和尚嘗言:‘若真用功人,有何話頭話尾?本自如如。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蓋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難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難證無心。’從知自古老古錐,皆無話頭話尾之說,不分別頭尾戲論,只教參話頭者,其故在是。且核實論之:直指與參禪,二而一者也。何以故?直指者,指人當下不生滅無相之真心;參禪,參念佛是誰,試問:正當疑情得力時,此‘誰’尚有一切相否?有生滅否?凡在老參無不知其無一可得。然則,非直指人心而何?故吾曰:直指與參禪,形式非一而理致不二也。更進而論之:若于此間分根器之高低,如言直指多用于上根利智等語,亦是方便言說;其重點則在何者適應當機,能使人實際受用耳!(曩年拙著《震旦為甚么多大乘根器》一篇,早已詳論此理;并言:‘禪宗由直指到參禪乃辯證之發(fā)展’)
禪宗修學之關鑰有二:對悟后論見地,對悟前講工夫。古德根機較利,言前薦得,句下明心,雹撒飆揚,莫窮涯際。后人世智太深,學根轉(zhuǎn)鈍,則難免儱侗擔板,生死到來,憑何搪風抵浪?高旻乃了生死之門庭,專重真參實究;有清二百余年來,天慧、方聚諸祖遺風至今猶存,玄風四播,龍象駿興。曩歲日本艷稱‘高旻禪’,世界人士仰為震旦佛教之景星鳳凰者。洎來果老和尚出世,以繩武為志,黼黻宗綱,尤重實地工夫。一九四二年冬七,開示此義特詳,會下諸學人逐日記錄成書;全篇白話,通俗明了,較其語錄尤為詳盡,而便于普攝。不知禪宗者,讀此亦可揚長而入;雖不能參禪亦能參禪,不能起疑情亦能起疑情。譬猶日月行天,罅隙畢照;依而行之,重徽疊照,雖百世而無弊可也。
茲因來老順寂,同仁為恐鈔本久而遺佚,將付剞劂,為同學友人修持之用,囑為撰序,并予潤文。私以為道人之言,木訥樸實,不假修飾,更見其真。此篇無異來老之‘留音片’;故恐傷原稿詞氣,不便多所竄改,力存其舊。校讀竣事,并請了愿老法師參訂;法師焜耀鏗鍧,高旻老鳳,其于來老蓋金舂而玉應者。來老文字般若,已有手訂語錄八種,系以拙序行世,茲不贅述。
余慚愧萬分!不學涼德,業(yè)深障重,從不知禪,何敢妄肆饒舌,重增罪愆!惟因像教之末,祖燈秋晚,傳胤承宗,學者多失其真;騖于高遠者,有立異之見;安于淺陋者,無深探之志。所以言彌近而彌遠,理愈似而愈非;異言喧豗,莫之適從。此余于來老開示錄發(fā)刊伊始,不得不推原來老方便說法之一片婆心,而瑣言之也!
佛元二千九百八十一年(公元一九五四年)歲在甲午立夏
白衣達本敬撰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