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5)
易經(jīng)觀卦云:「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惑,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 的弟子。
雖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殺生、飲酒。同時,也將上列的這些行業(yè) 稱為惡業(yè)邪業(yè)或不正業(yè)。但是,住于海島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漁不能生活;住于山 區(qū)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獵就要挨餓;貧困的婦女,如果除了賣淫、賣笑、伴舞等, 就不能從事其他的職業(yè)來謀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經(jīng)營屠業(yè)或酒業(yè), 自己也只學會了屠業(yè)或酒業(yè)的謀生技能。如果由于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 并不要求他們首先放棄了原有的行業(yè)再來信佛。不過,當他們一旦信佛之后,如果 能夠設法改業(yè)的話,佛教是會積極地鼓勵他們的。因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勵大家 都能從事于善良而正當?shù)穆殬I(yè)。何況那些行業(yè)的本身就是一種罪惡,不受戒者,雖 無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質(zhì)的罪過。
萬一由于各人實際狀況的原因,無法改業(yè)的話,佛教也不以為他們是破戒。因 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僅是皈依三寶。受戒持戒,雖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 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強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沒有受戒,當然無戒可 破,也沒有破戒的罪過。如要受戒,受戒的機會,隨時都在等待他們,五戒之中, 能受幾戒就受幾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隨時舍戒,舍了戒再作惡業(yè), 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寬大。雖然不能受持最起碼的五戒,只要能對三寶生起一念的信 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種下了將來必可成佛的善根,何況是皈依 了三寶?皈依三寶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 以,佛教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愿意信仰的人的。
§佛教相信懺悔嗎?
是的,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妄稱自己是圣人)等的 已遂罪,必須隨業(yè)受報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過失犯戒與威儀犯戒等罪業(yè),均 可依照佛所規(guī)定的方法懺悔。
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和自尊 心的洗瀝,從此之后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 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須坦 誠地發(fā)露(以情節(jié)輕重,分向眾人、向三數(shù)人、向一人、乃至自對良心,吐露所犯 的罪行,懇切悔過,決志不復再犯),否則,這一罪惡的陰影,勢將永藏心底,也 就成為他日感受報應的種子;懺悔之后,這一罪惡所感的種子,也就隨即消失。
不過,懺悔的目的,是在自凈其心不復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懺悔,又常 常再犯,那末,懺悔的行為,便會失去應有的功用了。同時,佛教的懺悔決不同于 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只能夠赦人的罪。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 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復清凈。
§佛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
是的,佛教毫不懷疑天堂與地獄的存在,因為天堂與地獄,都在生死范圍的輪 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獄,人人都有經(jīng)驗的可能,甚 至可說,人人都曾去過天堂地獄。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惡五逆的大 罪下地獄?鄨笫芡炅,地獄的眾生可以生天堂;福報享盡了,天堂的眾生可以下地獄。所以佛教相信,天堂雖好,不是究竟的樂土,地獄雖苦,也有出離的日子。
同時,由于所修善業(yè)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惡業(yè)的輕重,地獄也分 層級。
佛教所說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間的欲界天共有六層,往上的色 界天共有十八層,再往上的無色界天共有四層。事實上,修善業(yè)的人,只能生在欲 界六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層的五凈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 余都是修習禪定者所生的禪定天。
佛教所說的地獄,大大小小的有無量數(shù)目,那是由于獄中所受苦報的不同而分 ,主要則分為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的三大類,佛經(jīng)中通常所稱的地獄是 指根本地獄。根本地獄的主要區(qū)分,則有上下縱貫的八大炎熱地獄,以及四方連橫的八大寒冰地獄。依照各人所犯罪業(yè)的差別等次,便到應到的地獄中去受報。通俗 的說,下地獄是由鬼差獄卒的捉拿,就實而論,生天堂下地獄,都是由于各自的業(yè) 力所感,業(yè)力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業(yè)力傾向地獄便生地獄受苦。
§佛教相信閻王嗎?
從大體上說,佛教是相信有閻王的,因為,在許多的佛經(jīng)中,都可見到閻王的 記載(例如中阿含經(jīng)卷一二天使經(jīng))。
但是,閻王并不是佛教首先發(fā)現(xiàn)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觀念而加以 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將宇宙分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 ,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可能也是受了這一暗示而觀 察分列的。至于閻王,在吠陀經(jīng)中,稱為耶摩(yama),他本是天神,后來轉(zhuǎn)為人 類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傳,說人死之后,至 天上第一面謁的,就是耶摩及司法神婆樓那,到了后出的阿闥婆吠陀中,則說耶摩 執(zhí)掌死亡,同時更有對人死后的裁判權(quán),這個在天上的耶摩,倒有點像耶教的上帝 了。到了佛教,才將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與地獄的閻羅王分了開來。
閻王司理死者的審判管理及處分,閻王在地獄中的地位,相當于上帝在天上的 地位。佛教既不崇拜上帝,自然也不會崇拜閻王。同時,佛教雖在大體上為了隨俗 教化的方便而相信閻王的存在,但在本質(zhì)上并不肯定閻王的獨立性,故有部分部派 佛教教派,相信閻王及獄卒均是由各個地獄眾生的業(yè)力所感──佛教相信唯識所現(xiàn) 。
再說,正信的佛教,也不承認人死之后必須經(jīng)過閻王的審判,在大體上只承認 鬼道及地獄道的眾生,與閻王的職權(quán)有關(guān)。至于閻王派了獄卒來捉拿將死的人,那 是民間的傳說,站在唯識所現(xiàn)的觀點上,佛教并不反對如此的傳說,那是自識的變 現(xiàn),所以佛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清朝的紀曉嵐,在他的筆記中,對于地獄及閻王界的情形,雖信而仍不得其解 ,他說世界之大,人有中外東西之別,何以凡從陰間得來的消息,只有中國人而不 見外國人?難道中國的陰間跟外國的陰間也是兩個分治的世界嗎?其實,紀曉嵐如 果懂得了佛教所說「唯識所現(xiàn)」的道理,這一疑問,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國人的心 中只存有中國型的陰間,當然現(xiàn)不出聯(lián)合國型的陰間了。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不用說,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過,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種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 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時間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雖以 修善的功德回向給死人,地藏經(jīng)中說,死人也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 ,乃屬活人所得。
同時,正信的佛教,對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間習俗的信仰,也頗有出入。所謂 超度,乃是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屬親友們?yōu)槠渌奚茦I(yè)力量的感 應,并不是僧尼誦經(jīng)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業(yè)及誦經(jīng)者的修 持而起的感應。(注三)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體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屬。亡者的家屬 ,若能在亡者臨終之際將亡者心愛的東西,供奉三寶,施舍貧窮,并且使得亡者明 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對亡者的死后,有著很大的幫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業(yè) 感應,以及臨終之際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業(yè)識也將感生善處。這是物以類聚的原 理,不能說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兒女家屬以懇切虔敬之心,齋僧布施,作大善 業(yè),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應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經(jīng)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 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誠,如地藏救母那樣的發(fā)大悲愿,愿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 苦海的眾生,憑這偉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減少乃至滅除亡者的罪業(yè),這不是 無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 了被超度者的業(yè)力,乃至彼此連通一氣,所以能夠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 人的家屬,若要薦拔亡者,乃是供養(yǎng)三寶及布施貧窮,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誦經(jīng),僧 尼接受布施供養(yǎng),僅為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誦經(jīng)是日常的恒課,誦經(jīng)是一種修 持,也是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 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來,不是由于計工折價的誦經(jīng)而來。佛教中雖有指示以誦經(jīng)來 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親自誦經(jīng),萬一自己不會誦經(jīng),或以為自己誦的太少,才 請出家人代誦。其實,僧尼是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設,不是專為超度亡靈而設。 誦經(jīng)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來,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誦經(jīng),更不 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來誦經(jīng)。
再說,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為佛教相信,就凡夫 而言,除了福業(yè)特別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業(yè)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禪定天,罪業(yè)特別重的人,死后立即墮地獄,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 的緩沖期間,等待業(yè)緣的成熟,再決定輪回的去向。在這期間,如有男女家屬以供 養(yǎng)三寶及齋僧布施的功德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會由于善業(yè)功德的感應而得到超生 的幫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間天上之因緣的成熟。過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經(jīng)隨著亡 者自己的業(yè)力而去投生,那時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減少他的苦難,但已不能改變他已經(jīng)投生的處所了。
不過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慘,由于怨結(jié)不解,他們縱然已經(jīng)化生鬼道,還會在人間作祟,這就是通常傳聞的「鬧鬼」。這樣的情形,需要誦經(jīng)超度(向其說法使其知所去處),佛力引薦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稱鬼道眾生為「餓生 」或「餓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變食施食的口及蒙山,對于平安鬼類 的作祟,有特別顯著的效驗,這種功能的佛事,對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 們簡直沒有辦法。
當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場而說,事實上,向來請僧尼做佛事的中國人, 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學 者,但他母親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并把靈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 嘆他的哲學,在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著「祀如在」的儒家觀念,尋求「慎 終追遠」的安慰。像這樣的例子,可謂極多,如要他們完全照著佛教的觀念來做, 恐怕不易,所以這是中國佛教必須求一解決途徑的一大課題。
注 三:佛祖統(tǒng)紀卷十五有朋法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