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
《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一樣,《藥師經》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是大乘經典之一。《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
二 釋名題
甲 分釋
1.藥師 藥師者,即吾人日常所誦之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乃梵音“裨殺社窶嚕”之義譯,亦可稱為大醫(yī)王佛。所謂佛為無上醫(yī)王,拔除眾苦,善療諸病,故以藥師為喻。藥乃世間治病之物,例如藥店中所陳列之藥品。但以佛法言之,不惟人于得病時方吃藥,凡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yè)苦之病中,身心充滿諸病。若身病,則有世俗藥物可治;若心病,則須以法藥對治之。在藥之意義上說,藥是治病之物,若無病則非藥,故從無病非藥之反面,而顯有種種治病之藥。然亦不外二種:一、治身病之物藥,二、治心病之法藥。
物藥者,即世間治身病之藥。中國自神農嘗百草制藥以來,為物藥之發(fā)源。但物藥非唯草木等植物,即金土炭石等礦物,飛禽走獸等動物,皆為制藥之原料。吾人試檢店中所制之藥,其要素原料皆不外乎此礦物、植物、動物之三種。但依藥病之本義言之,則唯病時為病,藥時為藥,此屬狹義。若廣義言之,則寒而需衣,餓而需食,倦而需住,困而需行,乃至旅行憊倦以舟車代步,睡眠來時以床座歇息;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此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傊,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故眾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藥也。此以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之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之義意:一日,普賢命善財入山采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采來。而善財踏遍山巖,徒手而歸。詢之,則言滿山皆藥,無從采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采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詰之,則見滿山,又皆非藥,亦無從采起也。此其從是藥之心視之,故滿山皆藥;從非藥之意看之,故滿山皆非藥。是知藥與非藥,全在醫(y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亦能死人。故從廣義言藥,雖宇宙萬物皆可為藥之原料;若不經醫(yī)生配制,礦植等物又皆非藥。藥須經醫(yī)生制方配成,方可治病。又藥中復有丸、散、膏、丹等已制成之藥,此即所謂“祖?zhèn)髅胤?rdquo;,“配時雖無人識,良心自有天知”,隨時可以治病者。綜上而知物藥不外三種:即有礦、植、動物等為藥之原料;以之有按方制配之藥;有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三種:一、經律論,二、五乘、三乘、一乘,三、陀羅尼。佛依眾生而施設經律,皆為對治眾生身心之病。眾生墮無明惑,得業(yè)報身,充滿諸病,佛說諸經、諸律廣為醫(y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充滿宇宙間之礦植等物,皆為藥之原料。雖然、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為人乘,則施五戒,十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為天乘則施四禪、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此二為出世三乘之基礎,是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為五乘共法。推而上之,復說出世三乘共法,使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三毒煩惱,解脫生死病苦。聲聞等所行四諦等法,雖屬二乘,而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曰三乘共法。又為一類發(fā)菩提心修大乘行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眾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yī)師,對病人而制方配藥也。陀羅尼者,此云總持,總持無量教法;亦云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此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中之丸、散、膏、丹為祖?zhèn)髅胤?不可示人。蓋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且亦無須推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三密相應,便得遂愿所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綜上藥與非藥,列表于下:
┌礦、植、動物
┌物藥─┤制方配藥
藥─┤ └丸、散、膏、丹
│ │ ┌經、律、論
│ └法藥─┤五乘、三乘、一乘
│ └陀羅尼
非藥────○○○
師者,正顯其能以物藥、法藥善治眾生身心之病,謂之為師。古謂藥師,義兼醫(yī)師。前明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須得師調制,方可為藥;若無師,藥亦無。唐黃檗禪師所謂:“大唐國里無禪師”。復言:“不是無禪,乃是無師”,故以師為最要。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為物藥之師;佛以種種法藥善治眾生之病,故為法藥之師。地上菩薩對地前人言,亦稱藥師,而對佛言,亦為病人,蓋微細無明未盡,猶須佛之法藥治故。地前菩薩對二乘、人、天言之,亦稱藥師,對地上菩薩言,亦為病人。乃至人天對邪外眾生言,亦稱少分藥師,但推而上之,實是病人也。唯邪外眾生,但屬病人而非藥師。又九界凡圣,皆為病人,唯佛界乃為究竟無上之藥師也。若從非師邊言之,則邪外、人天等皆為非師,二乘、菩薩少分屬非師,唯佛不在非師中攝。又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變莫測。而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F(xiàn)他受用,應地上機,為地上師,F(xiàn)大化佛,應地前機,為地前師;現(xiàn)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為師;現(xiàn)隨化佛,應人天及邪外之機而為師;是故唯佛一人,乃為究竟藥師。今復以表明之:
師─────── 佛 ──────自受用佛┐法
│ 地上──────他受用佛│
│ 地前──────大 化 佛├身
│ 二乘──┬───小 化 佛│
│ 天 ──┘ │
│ 人 ──┬───隨 化 佛┘佛
非師────── 邪 ──┘
2.琉璃光 琉璃光者,合梵華方言,梵音為“薛琉璃缽拉婆喝啰阇也”。琉璃、具云薛琉璃,或吠琉璃。平常聞見琉璃二字,即想到大殿中懸于佛前之琉璃燈的體質,其實不然。琉璃乃順梵音薜琉璃相近而譯,其義為青色寶,──即寶石中之蔚藍色者。寶石即同寶玉,其體透明,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質,表里洞徹,內外相映;所謂琉璃光者,即此天青寶中所含之凈光。其為相也,如萬里無云蔚藍深青之天空,充滿杲日光輝,由光明清凈故,更顯其高遠蔚藍;由高遠蔚藍故,更顯其光明清凈,可以仿佛似之。此無云無障之清空,即顯絕言絕相之如如第一義空;于此如如第一義空中,充滿般若之如如無分別智光,由般若無分別智照第一義空之境,同時由如如境而顯如如之智,境智如如不二,即是青色寶光之琉璃光也。又四寶所成之須彌山,其覆于吾人所居南閻浮提之上者,即吠琉璃寶。吾人對高日麗天迥無云翳障隔之晴空,即為吠琉璃寶所放之青色寶光。此顯離垢真如,或出障圓明之如來藏。蓋由天空一切障翳凈盡,所顯潔無瑕疵之吠琉璃寶光,亦猶以般若無分別智,掃空無明惑染而照耀真如法界如來藏性也。復次、此琉璃光義,與今日中華人民所欲實現(xiàn)之理想目標,亦極相符;蓋孫中山先生以青天白日為建立中華民國之國旗,此青天即琉璃寶,白日為琉璃寶充滿之凈光。佛陀說法,無不契理契機,此琉璃光尤深契第一義空境智如如之理性,與中華民族建立民國之機宜也。
3.如來 如來者,可綜上藥師與琉璃光二義而顯之:如、即琉璃光,來、即藥師。如即琉璃光者,不變不異謂之如;無二無分別,遍一切處,盡未來際謂之如。謂如如智契如如理,如如理冥如如智,理智泯合,故曰如如;亦即根本無分別智,證于根本無分別之真如妙性。此真如妙性,地前三賢、二乘未證,地上菩薩分證,唯十方諸佛究竟明證,猶吠琉璃寶光之純凈圓明也。來即藥師者,諸佛契證真如妙性,自他平等,不可思議。但以十方眾生,迷而不覺,妄想顛倒,未能證得。為欲令除顛倒之妄想,撥無明云霧而見佛日麗天,乃由大悲愿力,從真如性中來示成佛,應病施藥,教化眾生,此非來即藥師乎!如來之梵音為“呾他揭多”;亦即余經“多陀阿伽陀,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中之“多陀阿伽陀”?傊、約證真如妙性,皆屬于如;在現(xiàn)身說法教化眾生之來去生滅行住坐臥等儀相,皆以來義攝之。故如來者,來即非來,非來而來。自其來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如而來;自其如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來而如。故不于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亦不離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金剛經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為如來”也。
4.本愿功德 藥師果上所成之功德莊嚴,皆出本因地中行菩薩道時所發(fā)之大愿;由此本因地中所發(fā)大愿而成果德莊嚴,故名本愿。但諸佛菩薩因地所發(fā)之愿,有通有別:通愿者,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亦可加“福智無邊誓愿集”為五愿。然此第五愿已在第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中攝盡,蓋所成之佛道,即福智兩足尊也,故毋須再立第五之愿。此為十方諸佛菩薩所發(fā)之通愿。其于通愿中各有別愿者,即如彌陀之有四十八愿,藥師之有十二大愿,乃至其余諸佛所發(fā)之八愿四愿等,皆為別愿。而諸佛菩薩所發(fā)通別之愿雖無量無邊,不妨彌陀以四十八愿為本,藥師以十二大大愿為本,乃至一一佛各有其根本愿,以攝其余諸愿為枝葉,故本愿又即根本愿也。
所謂發(fā)愿者,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則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以達到其目的為止。如普通人入學校,進教會等,亦須立志愿書,方能允可。志之所在,為成功建業(yè)之本因,故立志愿者,誠人生先決之問題也。諸佛菩薩因地發(fā)愿,亦復如是,誓愿既定,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之犧牲精神,實現(xiàn)其所志之目的。但其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者,以諸佛菩薩因地中發(fā)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從清凈心中出發(fā)。謂由五遍行中思心所,五別境中欲心所、勝解心所、慧心所,十一善中信心所等以成,非但別境之欲也。
又稱為誓愿者,誓為誓約,正明志愿既立,復以誓約束,則非志愿完成不可。故平常所謂人之患者,患不立志,若志既立,必定成功。今菩薩既立眾生無邊誓愿度等志愿,雖經若干波折違礙,亦必有達到目的之一日。如江河百川之水,雖經山丘土石之阻而終匯于海,所謂“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也。故自諸佛菩薩之通愿觀之,其所發(fā)誓愿無量無邊,而本此誓愿修行所證之果,其施設普濟群生之法門,亦無盡無滯也。自其愿上之誓以觀之,例如彌陀之愿成佛時,名稱普聞,若聞我名皆得往生,若不得成,誓不成佛;則今日彌陀既已成佛,其所誓亦必成矣。又如水陸儀軌上每有“惟愿不違本誓”,此不違本誓,為保持人格信譽之要素,若違背本因誓愿,則即為自欺矣。即如中國古來之圣賢,凡有所為,務必躬行實踐,成其志行。故學佛者,亦須先發(fā)誓愿,范圍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也。
復次、雖有本愿,必藉功行圓滿,方使其本愿之得遂;如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等四弘誓愿,則須修六度、四攝等諸勝行,功成果圓,方能實現(xiàn)眾生無邊誓愿度之理想;若無功行,有愿徒然!故平常謂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此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此菩薩行,即四攝六度等萬行。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必藉此等功行圓滿,方得果位莊嚴妙用,是即所謂功德也。功德、謂功家之德;但有功所顯德,與功所生德:所顯德者,即無為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執(zhí)著覆蔽而不能彰顯,若修六度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即顯于本然性德也。所生德者,即如修六度萬行,由布施故,得種種法財珍寶,乃至由禪定故得種種自在妙用。故由功行有所顯德,亦由功行有所生德;而此二德,咸由本因地誓愿所起功行而成就者。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亦由因地本愿策發(fā)功行以圓滿焉。
5.經 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此翻為經;直譯其義為線。如布帛須經緯線而織成,散亂之花,線能貫穿;正喻法界諸法,生佛平等,不增不減,而眾生迷故散亂忘失,不成體系,諸佛如證而說故,如握網(wǎng)之綱,貫穿而顯現(xiàn)也。又、修多羅廣則總包一切經典,狹則唯局十二部中修多羅部之直說者。又、佛時藉音言以聞法,初無寫本,佛后由眾弟子之結集,貫穿佛語,猶線串花而成經本也。經在中國訓常,訓法。蓋古圣先賢之言教,足令萬世奉為圭臬,而四海效作模范者,則謂之經;此與佛之修多羅相當,故譯為經。又譯契經,有契理、契機二義:契理者,佛之說法,皆與真理契合,為實相印與三法印印定,方可稱經,否則、說同魔外。契機者,佛所說法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不能悟他,等于廢話,故須契機方得其用也。
乙 合釋
1.藥師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正是此佛之別號,雖是別號,而此藥師琉璃光,亦正為一切佛及菩薩共證共修之悲智。由大悲心故,倒駕慈航,應病施藥,而為大藥師,度無明顛倒之眾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成其為大悲藥師。但獨悲不能成事,須藉琉璃光之無分別妙智,方可成滿因中不思議之本愿,而發(fā)生不思議之德用。由不思議之大悲,起無分別之妙智,由無分別之妙智,成不思議之大悲,則藥師琉璃光之義彰矣。此以藥師與琉璃光為并列之悲與智,即六合釋中之相違釋;若藥師之琉璃光,即依主釋;若藥師即琉璃光,亦持業(yè)釋。
2.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者,藥師琉璃光,為此佛別名;如來,為諸佛之通號。其能有被稱為如來之資格者,皆已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位登妙覺極果,化被九界群機者。而此藥師琉璃光,放諸佛自覺覺他之本領,應具盡具,故亦稱為如來。但藥師琉璃光為別義,如來為通義,攝通就別,依別名通,故今言藥師琉璃光之如來,乃依主釋也。
3.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愿功德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愿功德者,正顯此經乃說藥師之本愿功德者;謂本因地中所發(fā)之誓愿而成果位之萬德莊嚴,此亦為六合中之依主釋。故經中文句,可合可分,分則每一文句各自獨立,以表其義;合則如線串珠,可貫穿攝持也。
4.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之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之經者,此以能詮之言教為經,所詮之義理,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所詮義別,唯局此經;能詮教通,通于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依別名通,依主釋也。若從廣義言之,一切諸佛之教理行果,皆名為經;故此所說藥師佛之義理行果,亦即是經。如此、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即經,亦持業(yè)釋,故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
- 上一篇:《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一)
- 下一篇:《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 序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四)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三)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二)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一)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二十)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九)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八)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七)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六)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五)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四)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三)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二)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一)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十)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九)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八)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七)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六)
- 《藥師本愿經講記》-太虛大師(五)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