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普賢行愿品輯要疏【諦閑法師】(三)
辛二征釋
壬一 令如來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首句征。意謂對于如來,理合恒順。何以見眾生,亦必要順耶?菩薩下釋。意謂若順眾生,便為順佛;若不順生,佛心不喜。
壬二增大悲心
癸一征
何以故?
意謂生佛懸隔,何以令眾生喜,便為令諸佛生喜耶?
癸二釋
子一法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釋意謂,佛以大悲心為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謂大悲欲化眾生,須學化生之智;智既圓矣,自明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故也,所以言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也。世間凡夫之悲,不名為大;出世之悲,方名為大。于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為大;佛菩薩悲,方名為大。今是普賢攝化之悲,普解一切,彌綸而不漏,稱之為大。見諸眾生,恒處生死五趣輪回,造諸惡因,受諸苦楚;菩薩愍傷,深加惻愴,故稱悲也。
子二喻明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懸絕,回無所依,名為曠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為果。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水滋樹根,華果繁茂;悲念萬類,成就佛因。合文備矣。
子三法合
丑一正合法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言眾生為樹根者,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凈名云:‘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法句經(jīng)云:‘塵勞諸佛種等。’是以證之。
丑二重征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意謂,何以益眾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與他食,而自己空口飽,有是理乎?若諸下,釋意幽隱,宜更揭示。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結(jié)前義,不似通難。今當再出經(jīng)意,令其顯然。意云: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必須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見一切眾生,皆是我心所現(xiàn)。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乃牒前語,生起義勢,故云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反結(jié)成
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此一節(jié)交,宜以兩種釋法: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云因于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注腳。觀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于本覺,名為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
丑四結(jié)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
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可謂澈法底源,毫無覆隱。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lǐng)解,方知恒順眾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大悲順生,即是供養(yǎng)如來矣!
庚三結(jié)顯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己十普皆回向愿
庚一牒十愿名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文云,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謂也。回,是轉(zhuǎn)義。向,是趣義。謂轉(zhuǎn)自所修善業(yè),趣向于三處也。言三處者:一、向眾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諸佛,名回因向果。三、向?qū)嶋H,名回事向理。大疏云: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若不回向,其心狹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廣大。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回向,亦復如是。
庚二釋行愿相
辛一普收前九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禮拜,是第一愿;隨順,是第九愿。以乃至二字,含攝中間七愿。
辛二正明回向
壬一回向眾生
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以下所列經(jīng)文,三處宛爾具足。此科回向法界眾生也。
壬二回向菩提
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yè)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發(fā)愿。發(fā)愿,亦回向意也。故須連帶而起,前二行,愿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shù)萌缡?則豎窮三際也。后二行,愿發(fā)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征云:苦由業(yè)生,我無是業(yè),何能代得?釋云:略有七意:一者、起悲。謂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后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三、留惑。謂自留微惑,受有苦身,為他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四、舍命。謂若見眾生造無間業(yè),當受大苦;無異方便,令不造業(yè)。愿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五、由初。謂由于初發(fā)心時,有愿在先,愿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六、同真。謂愿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七、指體。謂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為代緣。次二,實代苦。后二,為觀行。即圓妙理觀也。設(shè)有問云:若依四五二意,盡能普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耶?答云:然約有緣,方能代爾。
庚三結(jié)顯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業(yè)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此科即第三回向?qū)嶋H,以盡于法界,義同實際故。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處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三必相資,舉一即具。謂,一、證實相,須向眾生。以化眾生,成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于二障,方窮實際故。二、度眾生,須向?qū)嶋H。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廣利故。三、為得菩提,故向眾生。不度生,不證菩提故。亦向?qū)嶋H,不證實際,不得真果故。
戊三結(jié)益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愿,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愿,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此科文似結(jié)前二大科,其實結(jié)顯三處回向也。第一行,正結(jié)前二。若諸下,結(jié)顯三處;叵,謂成熟眾生,回自向他也。隨順菩提,回因向果也。滿行愿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應知。文俱可見。
丙二顯經(jīng)勝德
丁一校量聞經(jīng)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yǎng)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jīng)爾所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愿王,一經(jīng)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雖但舉男女兩類,若以道俗合論,乃有九類。道有七類,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俗有二類,即居士、居士婦也。以滿下,舉能校之寶物雖多,舉勝而言,乃說七種,謂金、銀、珊瑚、硨磲、瑪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廣,故設(shè)無量無邊佛剎塵數(shù)。寶物多,故言滿一切界。此出外財所受用德,諸天人最勝安樂,并出內(nèi)財能受用德也。以上為所施物勝。布施下,明所受人多。爾所二字,例上大數(shù)。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如是世界所有眾生,以顯下凡人多。供養(yǎng)下,顯上圣亦多。經(jīng)爾句舉施供時長。相續(xù)句,顯日日無空過者。如是則所得功德,可謂多矣。若復下,出所校法。意謂人但能聞此愿王,不說全文,唯聞一四句偈,不過少時閑耳。非比前之長時,故曰一經(jīng)于耳。經(jīng)雖一部,聞祗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幾何?非比前之寶物多,世界廣也。茲言比前功德者,謂前之施供功德,比今聞經(jīng)功德,百分千分,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為,雖多,有盡;玆是無為,雖少,不窮。古云:摩尼一粒,壓倒海寶千般。彼有為同類中比校,勝劣尚能若斯;況以世間物寶,與出世法寶,其一劣一勝,寧得同日而語哉?
丁二顯余眾行德
戊一總明法行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yè);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shù)一切惡業(yè),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fā)心,親近守護。
第一行總聰明法行。大疏云:法行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yǎng),三、轉(zhuǎn)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出四種,兼前聽聞,僅舉五行。乃至二字,攝余行也。速能下,明離惡業(yè),以顯現(xiàn)報。前二行,離惡業(yè),言無間,即阿鼻之華言也。有五:一、受生無間。此人死后,如射箭樣,即入獄中。二、壽命無間。在獄一劫,無中夭者。三、身形無間。身在獄中,遍滿一獄。四、受苦無間。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五、受報無間。死已復生,生已復死。由具上五,名五無間業(yè),即五逆罪也。言速能除者,顯普賢愿王之力也。言身心病者,依涅槃,各有四種。身四者:一、水,二、風,三、熱,四、客?筒∫嗨:一、非分強作,二、忘誤墮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心四者:一、踴躍,二、恐怖,三、憂愁,四、愚癡?鄲姥苑N種者,總指前之諸病,及諸逼迫等事耳。后二行,明現(xiàn)報。初明魔鬼遠離,梵云魔羅,華言殺者,能殺修行人慧命故。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四、死。此二魔,是生死果。軍,眾也。即指下鬼神,皆天魔之軍眾也。夜叉,捷疾鬼。羅剎,食人鬼。鳩槃荼,甕形鬼。毗舍阇,啖精氣鬼。部多,此云大身,亦云自生,乃化生,不從父母故。末句明發(fā)心守護,是樂法善鬼,非妒法惡鬼也。
戊二廣顯眾德
己一偏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愿者,
己二列陳眾德
庚一通名五果
辛一明增上果
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yǎng)。
謂人肯但能誦此愿王,無論在于何地,一切無有障礙。此法說也,下以喻明。謂譬如空中之月,超出云翳之上,云翳所不能礙;況感諸佛菩薩稱贊,一切人天禮敬,一切眾生供養(yǎng)。此顯經(jīng)之增上力用也。
辛二明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科言等流者,謂誦經(jīng)人,便如普賢同等之流類也。如文可知。
辛三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言異熟者,非前之現(xiàn)報,乃顯生報也。謂現(xiàn)生雖未,來生即受報;是為異生方熟,乘因感果也。
辛四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上科明異生之果,此科顯異生之報,即生報之力用也。士指大士,乃菩薩之別名。謂此人雖非真大士,有大士之勝用,故名士用。
辛五離系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yǎng)。
系,縛也,即煩惱是。謂誦經(jīng)功德,任運而能破除煩惱,故云離系。初句法,次句喻,后句顯德。
庚二別顯勝果
辛一顯行愿功能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nèi)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前三行,顯世間有漏果報,所謂萬般將不去也。諸根散壞,自身帶不去也;親屬舍離,他身帶不去也;威勢退失,輔相等一切無復相隨,世福帶不去也。后行半,顯出世間無漏德業(yè),所謂唯有愿隨身耳。初句,愿王不離。次句,隨時引導。三句,得生凈土。世界言極樂者,地瑩七珍,池通八德,風搖樹響,與天樂以齊鳴;水激清波,將法音而同韻。六方調(diào)御,金口稱揚;三世如來,致以護念。總斯多義,故以名焉。
辛二明殊勝果報
壬一異熟報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此即生報,異熟果也。初行半,得見圣眾。阿彌陀佛,凈土化主也,翻無量光壽二義,如彌陀經(jīng)。身相高大,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壽量長遠,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目澄四海,毫繞五山。光明無有涯,眷屬不知數(shù)。足不行,而十方遍?诓谎,而萬類聞。左侍觀音,右翼勢至。國有百善,土無三惡。一稱名字,滅罪八十億劫波。一禮像形,妙相八萬四千全具。舉手低頭,益亦難量。文殊,云妙吉祥,降生時,有十瑞故。得果久矣,今助佛化,示生舍衛(wèi),多羅聚落,為梵德婆羅門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現(xiàn);道尊,為諸佛所師。昔度五百仙人,韜光雪嶺;今與一萬菩薩,現(xiàn)住清涼。廣如經(jīng)說,不可具引。余可知。此諸下,顯圣德相。其人下,現(xiàn)生授記。文俱可知。問:生極樂國,得見彌陀觀音,事必然耳。普賢是引導師,見亦當然。而文殊彌勒,本在娑婆;今言得見,何也?答:法身大士,皆以法界為身,無土不遍;不獨極樂有之,凡是凈土,皆悉不無其人。言等者,等取諸余新賢舊圣,及常侍諸菩薩。經(jīng)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shù)甚多,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云但生彼國者,無不見也。
壬二士用果
得授記已,經(jīng)于無數(sh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言士用者,即利生大用也。首句,明得記。經(jīng)于下,顯利生。文分三句。初句,標利生時。次句,顯利生處。后句,正明利生。文并可知。
壬三增上報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zhuǎn)妙法錀;能令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此明究竟成佛,說為增上報;亦可謂離系報,究竟脫離煩惱縛故。分文為六:一、身坐道場,二、降魔成佛,三、弘法利生,四、令眾發(fā)心,五、隨機成熟,六、廣益無盡。正宗分竟。
乙三勸囑受持——流通分
丙一 結(jié)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意謂,若人聞信愿王,或能受持讀誦,為人說者,所有功德之大,無可為比,唯佛知之。
丙二正勸誦持
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初囑莫生疑念,以疑則不信,不信必不肯持。應當下,正勸。
丙三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大疏云:殷勤頌德,意在勸持。此一品經(jīng),文約義豐,實修行之玄要,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人宜精修。印度王臣,無人不讀。釋長文竟。
甲二偈頌
乙一標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頌有多種:一、孤起,不頌長文,孤然而頌。二、重頌,為后來未聞,欲令聞故。三、復頌,為未解者,令悟解故。四、廣頌,長文略處,偈頌申之。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六、結(jié)頌,為受持人,便記憶故。七、超頌,長文在后,頌在前故。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后故。有斯八意,故作頌之,此結(jié)集者文也。大士未說頌前,先以法眼普觀十方者,何居?答:為鑒現(xiàn)前大眾,能否欣樂故。
乙二正頌
丙一頌正示行愿
丁一正頌行愿
戊一頌第一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xiàn)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xiàn)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行愿之名雖有十義,意只有七,以后三合故。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頌能禮,第四句明周遍,第五句辯遍因。謂所以能如是周遍者,全仗普賢行愿威神之力故也。后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經(jīng)云: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即此意也。
- 上一篇:普賢行愿品輯要疏【諦閑法師】(四)
- 下一篇:普賢行愿品輯要疏【諦閑法師】(二)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