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佛教的小常識

關(guān)于佛教的小常識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gòu)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shè)有鴻臚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為寺的由來。

  院,本是寺內(nèi)的一部分,寺內(nèi)的別舍。后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為居住處所的名稱,但院的規(guī)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專指佛教出家的女眾(比丘尼)居住的處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與宮、觀、廟混為一談。宮、觀、廟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傳佛教用‘宮’)。

  宮,原義是高大的屋字,過去皇帝的居處多稱宮,后來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師等也可宮。

  廟,是朝庭、民間、道教皆用,用來供奉祖宗、神、仙等。

  觀,是道教所專用。因此,寺廟并說,其意思應(yīng)包含佛、道教修行之處所。如單獨指佛教僧人居住處所,不能說寺廟。

【二、和尚、僧、尼、法師】

  和尚,是從梵文而來,原義是‘師’。本是一個尊稱,具有一定資格,能為人師的才能稱和尚,但后來習(xí)俗上被作為一般出家男眾的專用稱呼了。

  僧,是僧伽的簡稱,本義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團體,后來習(xí)俗把出家的個人也稱為僧。無論男女,都可以稱為僧,不能把僧和尼對舉,作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區(qū)別。

  尼,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是對出家女眾的簡稱。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齡在20歲以下)稱沙彌,受俱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齡也在20歲以下)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法師,是佛教的一種稱謂,指通曉佛法并善于講解及致力修行傳法的僧人,本不適用于一般出家人,但習(xí)俗也用作對僧人的尊稱。

【三、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回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qū)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yīng)是十六羅漢。據(jù)佛經(jīng)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槃,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jì)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后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么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jù)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biāo)姓名時,雖把慶友標(biāo)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biāo)在第十八位羅漢上。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jīng)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biāo)還不夠,應(yīng)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yīng)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佛經(jīng)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qū)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jù)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項,菩薩缺后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shù)如恒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音同觸chù)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yīng)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俗稱四大金剛。佛教傳說東南西北各有一神守護,故此得名。我國漢族地區(qū)寺院,常常在山門兩側(cè)塑上他們的像。其中,身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為紅色,手纏繞地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身為青色,手持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身為綠色,一手持傘、一手持銀鼠的是北方多聞天王。

  韋馱,也是佛教傳說中的護法神。在我國漢族地區(qū)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彌勒佛之后,面對釋迦牟尼像,其形象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剛杵。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代高僧道宣夢見一神,自稱:‘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lǐng)鬼神。如來欲入涅槃,教弟子守護贍部(南瞻部洲)遺法。’

  在我國一些寺院的山門兩側(cè),還塑有兩尊守護佛法的神將,一位張口,一位閉口,習(xí)俗稱為‘哼哈二將’。二人皆裸露上身,纏衣裳于腰部,于執(zhí)金剛杵,容貌威猛。實則此二人也為佛教傳說中的金剛力士,職責(zé)為守護寺院大門。由于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流傳,民間遂根據(jù)二人張口、閉口的特點,附會為小說中描寫的‘哼將’鄭倫和‘哈將’陳奇了。

【五、念佛及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誦佛名號的一種修行方法。據(jù)說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達到解脫或死后往生佛國。小乘佛教念佛專指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認為有無數(shù)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許多。最盛行的念阿彌陀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也是梵文的意譯,讀為‘那謨’(namo),是致敬歸命,歸依禮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來加在佛、菩薩或經(jīng)典名稱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與虔誠。阿彌陀佛簡稱彌陀佛,是大乘凈土宗的主要信仰物件。佛經(jīng)上說,西方有個極樂凈土,所居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佛就是這片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該處。

【六、念珠、木魚、山門】

  念珠,又叫佛珠或數(shù)珠,佛教徒在念佛誦經(jīng)持咒時用它來計數(shù)和收攝心意。念珠質(zhì)地有多種,佛教認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數(shù)也有多種,大都有其含意。

  木魚是佛教法器之一。相傳佛教認為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晝夜思道。木魚有兩種:一為園狀,刻有魚鱗,誦經(jīng)禮佛時叩之,以調(diào)音節(jié),一為挺直魚形,吊于庫堂前,粥飯或集合僧眾時用之。

  山門是寺廟的大門。因為寺廟的大門多是三門并立(中大旁。史Q‘三門殿’。又因寺廟多在山間,所以又稱‘山門殿’。

【七、佛教的節(jié)日】

  佛教有許多節(jié),我國漢族地區(qū)佛教的重要節(jié)日有兩個: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節(jié),亦稱浴佛節(jié)。在這一天,寺院里要舉行‘浴佛法會’,僧眾們以香花燈燭茶果珍肴供養(yǎng)佛像,并用各種名香浸水泡洗釋迦牟尼誕生像,作為對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紀(jì)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蘭盆節(jié),另稱中元節(jié),民間習(xí)俗稱為鬼節(jié)。‘孟蘭盆’是梵文的意譯,意思是‘救倒懸’。佛經(jīng)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釋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備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可使其母解脫。后來,在這一天寺院里都舉行多種佛事活動,以超薦歷代祖先。除上述兩個節(jié)日外,在二月八日釋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涅槃日,臘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舉行紀(jì)念活動。

  另外,與諸佛、菩薩有關(guān)的日子,寺院里,也常舉行一些紀(jì)念活動,比較重要的如農(nóng)歷七月三十為地藏菩薩生日,屆時九華山地藏道場將舉行盛大地藏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的誕生、成道、出家的紀(jì)念日,普陀山觀音圣地將舉行重大慶祝活動。

【佛教節(jié)日表】

  彌勒菩薩圣誕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五日

  觀音菩薩圣誕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圣誕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薩圣誕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圣誕四月初八日

  韋馱菩薩圣誕六月初三日

  觀音菩薩成道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圣誕七月十三日

  龍樹菩薩圣誕七月二十四日

  藥師佛圣誕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圣誕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

【觀音齋期表】

  正月初八二月初七日二月初九日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三月初六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五月十七日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三日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初二日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五日

【八、四大菩薩】

  在佛教眾多菩薩當(dāng)中,名聲最大的有四位: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教認為他大慈大悲,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叫觀世音。據(jù)說觀音可以應(yīng)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干手千眼觀音等。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后,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zhuǎn)女,成為大受我國俗眾歡迎的女菩薩,以至千百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稱,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釋迦牟尼佛的左邊,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常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并稱,又文殊菩薩的塑像常是頂結(jié)五窯,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相傳他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普賢,是梵文的意譯,亦譯為‘遍吉’。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專司‘理’德。其職責(zé)是把佛門所倡導(dǎo)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白象。相傳普賢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現(xiàn)峨眉山萬年寺有宋代銅鑄普賢騎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譯。佛經(jīng)說這位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所以得名。釋迦牟尼囑咐他,在釋迦寂滅,彌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眾生。他即發(fā)下誓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端胃呱畟鳌份d,他轉(zhuǎn)世為新羅(今朝鮮半島)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建寺收徒,年99歲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F(xiàn)九華山神光嶺有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的成道處。

【九、東方三圣、西方三圣】

  藥師佛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這個位于東方的凈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凈土’樂園。藥師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凈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無病無災(zāi),豐衣足食,解脫苦厄。藥師佛除與釋迦佛、彌陀佛在大雄寶殿共同享用人間香火外,還有自己的‘藥師殿’、‘藥王殿’。(與中國道教的藥王廟是兩碼事),殿內(nèi)正中為藥師佛,兩旁是他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合稱‘藥師三尊’,又叫‘東方三圣’。藥師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體,內(nèi)盛甘露,右手持藥丸。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經(jīng)上講,這里無任何悲痛和苦惱,居民們可以盡情享受諸種快樂,所以叫‘極樂’。阿彌陀佛又被稱作接引佛,他的左右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阿彌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十、落發(fā)、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為僧,按佛門戒律規(guī)定,必須剃除須發(fā),換上袈裟,這就叫落發(fā)染衣,以示從此脫離塵俗和煩惱業(yè)障。更衣之后,再通過隆重儀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因為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的區(qū)別,受戒的儀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時還要在頭上‘燒痂’,佛家叫‘爇(ruo)頂;即在頭頂上點燃幾個塔形殘香頭,讓其燃燒至熄滅,以示‘愿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誠心。燒痂后留下的疤點,俗稱之為‘戒疤’。由于各人發(fā)心的不同,疤點的數(shù)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現(xiàn)已廢除此制。

【十一、彌勒菩薩】

  彌勒也是與我國漢傳佛教地區(qū)甚有緣份的菩薩。據(jù)佛經(jīng)上講,他本為釋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先于佛入滅,上升到彌勒凈土。釋迦牟尼預(yù)言他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當(dāng)下生人間成佛。因此,他即是佛門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因為是未來之佛,故現(xiàn)在還是菩薩。他在我國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原因非止以上所載,尤其在我國五代時出了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傳說這個契此和尚身材矮胖,肚子特大,常用竹桿挑著個大布袋東游西蕩化緣。他逢人便笑,言語無常卻每多靈驗,因而名噪一時。他圓寂時說偈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于是,人們盡皆哄傳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后世,許多寺院里照他的模樣塑造了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像。許多地區(qū)民間俗稱他為‘笑頭兒和尚’,‘大肚羅漢’,‘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對聯(lián)也不徑而走。當(dāng)然,彌勒像和布袋和尚自有其不同之處。

【十二、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八大護法神,數(shù)量很多。具體如下:

  一、天眾。‘天’就是神。著名的護法二十諸天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閻王等皆是。二十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寶殿兩側(cè),如杭洲的靈隱寺、北京大慧寺、大同華嚴(yán)寺、普陀山慧濟寺等。

  二、龍眾。佛經(jīng)上說,有無數(shù)龍王,專管興云降雨。這與中國的龍王傳說十分相似。

  三、夜叉。

  四、乾闥婆。是香神,又是樂神,多達6000多位。他們在佛面前彈琴唱贊歌時,‘三千世界皆為震動’。這是佛國的中央民族樂團。

  五、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神,大得不得了,兩只翅膀張開,就有336萬里!他以蛇為食,可除掉世間各種毒蛇,益于眾生。中國的神魔小說中,把他說成是在佛爺頭上護法的大鵬金翅鳥。

  六、緊那羅。歌神。與乾闥婆各有分工,干閱婆專管演唱俗樂,是流行歌曲音樂家,緊那羅則專門演奏法樂,是專業(yè)音樂家。

  七、阿修羅,本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其容貌丑陋,佛教收為護法。

  八、摩侯羅迦。是大蟒神,古印度是個多蛇并崇拜蛇的國家。大蟒神也被吸收為護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統(tǒng)稱‘天龍八部’。

【十三、五趣】

  趣,趨向之義。五趣指眾生由善惡業(yè)所感而應(yīng)趣往之處所,故又稱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傍生)、人、天五種,此中自天趣又別開阿修羅,故又總稱六道。大乘多說六趣,說一切有部則說五趣。相對于無漏凈土,悉以之為惡趣,總稱五惡趣或六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三者為純惡所趣,故名為惡趣;人天為善惡雜業(yè)所趣,故亦名為惡趣。另從六趣本身,又將天、人、阿修羅稱為三善趣或三善道,將地獄、餓鬼、畜生稱為三惡趣或三惡道。

  回向

  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證無上道

  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