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四大菩薩隨身法物的表法意義

四大菩薩隨身法物的表法意義

  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這四大菩薩隨身分別帶著不同的法物,這些不同的法物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佛教意義,現(xiàn)就四大菩薩隨身法物不同的表法意義作簡要介紹:

一、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民間影響最大,最受民眾尊崇的一位菩薩。民間常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之說。中國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以后相沿成習,以至今日,世人仍多稱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本來沒有男女相之別,在《觀音菩薩普門品》中說,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音菩薩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唐朝之后,一些高僧大德為了方便度化眾生,常將觀音菩薩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慈母一樣,以此來表現(xiàn)觀音菩薩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愛,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視若赤子般的慈悲。

  觀音菩薩是一位悲心殷重,拔濟眾生痛苦的慈心菩薩。

  觀音菩薩贊偈云: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nèi)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求必應是觀音菩薩的最大行愿。因此,人在遇到疾病和災難時,常會祈求觀音菩薩興慈運悲,解救眾生的苦難。

  在《楞嚴經(jīng)》中,觀音菩薩常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贊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敏銳,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梵唄唱誦而起信。

  《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敘述菩薩觀世音,度化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即時觀其音聲而前往解救。

  在《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觀音菩薩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shù)窖a怛洛迦山的菩薩住處,觀音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中國民間根據(jù)《華嚴經(jīng)》“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jié)合菩薩在浙江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跡,認定這里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沿襲下來,普陀山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圣地。

  根據(jù)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jīng)》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F(xiàn)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觀音菩薩經(jīng)常手持楊枝凈瓶,又稱楊柳觀音。楊柳取其柔順,象征觀音慈悲救苦眾生之意,有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之說。觀音菩薩的凈瓶中盛有凈水,具有消災免難的作用。所以,“瓶中甘露常遍灑”,表示觀音菩薩常會救濟眾生的苦難。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以智慧調(diào)教,是悲智雙運的代表。

二、大愿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是四大菩薩中愿行最為廣大的菩薩,也是佛教中最具孝道的菩薩。地藏菩薩中的“地”是大地,“藏”是寶藏。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的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

  在《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里,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后、彌勒菩薩成道之前,這段沒有佛法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眾生。并介紹地藏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yè)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fā)大誓愿:“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這個地方,也是一種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地獄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為這里是六道輪回中最苦之處。

  其實,地藏菩薩教化之處,并不只限于地獄,在這個世間里,凡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譬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常常被形容為“人間煉獄”,此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的人們,都可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

  關于地藏菩薩的故事,相傳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當他經(jīng)過安徽池州時,見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處所,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并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后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出家。數(shù)十年后,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愿,后人便把他當做地藏菩薩的化身。

  現(xiàn)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后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于是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xié)侍。

  世人所見的地藏菩薩圣像一般為佛經(jīng)中“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zhí)錫杖,或坐或立于蓮花上,有些圣像頭戴五方帽。地藏菩薩手上握著一顆如意寶珠,它預示著光明能遍照虛空法界,光攝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獲得光明解脫。明珠也代表能滿眾生愿,能破眾生之無明。菩薩手里拿著錫杖,譬喻這支錫杖能震開地獄之門,救出在沉溺業(yè)海里受報的地獄罪苦眾生,使其脫離地獄罪報之苦;錫杖另有警醒迷惘眾生的用意。

三、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祥、妙吉祥。據(jù)《文殊室利般涅槃經(jīng)》記載,文殊生于古印度舍衛(wèi)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后隨釋迦佛出家。釋迦滅度后,他來到云山,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jīng)。最后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jié)跏跌坐入涅槃。又據(jù)《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講,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南贍部洲(佛教稱我們現(xiàn)在所住的世界)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釋迦佛去世后,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華嚴經(jīng)·菩薩住處品》中也提到:在東北,有個叫“清涼山”的地方,那里有菩薩叫文殊師利,他和他的眷屬及諸多菩薩共一萬人,常在山中演說法理。而在中國山西的“五臺山”,因為終年積雪,夏天依然寒冷,又叫清涼山,因此眾人便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里便為信眾們朝拜文殊菩薩的圣地了。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jīng)常協(xié)同釋迦宣講佛法。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般若系的經(jīng)典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

  經(jīng)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文殊菩薩的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xiàn)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jīng)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難用言語表達,故而用文殊菩薩做代表,給凡夫一個智慧形象的譬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用本,方便用門”;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才能長養(yǎng)菩提,接引眾生。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圣像,是腳跨青獅,左手執(zhí)持蓮花,右手持如意(或?qū)殑、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帶著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因此經(jīng)中常常將佛陀說法譬喻為“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把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左手執(zhí)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jīng)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zhí)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譬喻大智慧好象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

四、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為梵語音譯,中文意為遍吉!度A嚴大疏》云:「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調(diào)柔善順曰賢。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相對,也就是代表德與行!沟拢瑩(jù)說普賢菩薩有延命之德;行,即普賢菩薩發(fā)的十大行愿,故菩薩的尊嚴號是“大行普賢”。普賢之學得于行,行之謹慎靜重莫若象,所以菩薩喜歡象。白象是菩薩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因此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執(zhí)如意。

  六牙白象是菩薩的無漏六種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污,故稱為白,以“六牙”象征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而《普賢觀經(jīng)》則說:“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進如意、慧如意),《宗輪論》說:「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够虺税紫,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順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征其德。

  中國的信眾根據(jù)《華嚴經(jīng).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nèi)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jīng),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穩(wěn)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wěn)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像是白色,表心地清凈;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華嚴三圣”。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執(zhí)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為右手執(zhí)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jīng)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普賢。

  在《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行愿,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不僅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地藏菩薩的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普賢菩薩的大愿大行,行持穩(wěn)重,而且還能明了四大菩薩隨身法物所代表的佛教深意,從而給我們的修持以更多的啟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