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無余依地第十七
l本地分——無余依地第十七
【譯文】
如此已經說完有余依地。
什么是無余依地?應當知曉此境界也有三種相狀:一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二是寂滅方面的確立安置,三是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
什么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指前面說過除開五種境界中無余依地,應當知曉就是這無余依地所統(tǒng)攝,所說的五種境界,指的是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什么是寂滅方面的確立安置?指由二種寂滅確立安置此無余依地:第一、由於寂滅的寂滅離絕,第二、由於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
什么是寂滅的寂滅離絕?指先在有余依涅槃境界身心契合四種寂滅,現在在無余 依涅槃境界中,也有最勝的四種寂滅:第一、達到一切言教都不能表述的寂滅,第二、達到八種依托全都不相應的寂滅,第三、對身的依托、對苦惱的依托全都寂滅;第四,產生對身和苦惱依托的內心疑慮種子寂滅。……
什么是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指與八種依托全不相應,與一切煩惱、眾苦、流轉、生起相違背,在阿賴耶本體識中轉得的結果,顯現真實的不漏落六道輪回的境界。如說比丘永遠寂滅,稱名為永處真正安樂。又如這樣說:真實存在著無續(xù)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也存在著績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如果未來一定沒有作為真實涅槃存在的無續(xù)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我至終也不會述說有續(xù)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存在,和永遠超脫這些現象的涅槃存在:因為真實存在著無續(xù)生出、無漸長起、無諸造作、無作為相、無出生前後相等事,所以我才述說有績生出、漸長起、諸造作、作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現象存在,和永遠超脫這些現象的涅槃存在。世尊依據此密意述說的教言極深、廣大、無量、不可言教,這就是所說的寂滅。由於其中所具有的功德難以知曉,所以稱為極深;由於極其寬廣博大,所以稱為廣大;由於無有窮盡,所以稱為無量;由於不能明確用言語表述、不偏執(zhí)二邊,所以稱為不可言教。
為什么說其中的密意不能明確用言語表述?因為有、非有,不可言說;物質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感受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思想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行為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識認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實的,不可言說。形成如此不可言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此是清凈真如顯現的,一向沒有垢染,這就稱為達到無損身惱心的寂滅。
如此二種寂滅,總括說成是一種寂滅的確立安置。
什么是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應當知曉此中寂滅別門名稱有無數種,如所說的常、恒、久住、無變、有法、舍宅、洲渚、救護、歸依、所趣、安隱、淡泊、善事、吉祥、無轉、無垢、難見、甘露、無憂、無沒、無熾、無熱、無病、無動、涅槃、永絕一切戲論,如此等類,應當知曉稱名為寂滅的別門名稱。這就稱名為寂滅別門名稱的確立安置。
【原典】
本地分中無余依地①第十七
如是已說有余依地。
云何無余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余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余依地:一由寂靜寂滅②故,二由無損惱寂滅③故。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余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余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敦寂靜④,二一切依寂靜,三依⑤依苦⑥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⑦寂靜。……
云可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諾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⑧。如說宓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⑨,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⑩;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⑾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⑿故,名為無數。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⒀,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凈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
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⒁,亦名舍宅⒂,亦名洲渚⒃,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⒄,亦名淡泊⒅,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⒆,亦名無垢 ,亦名難見⒇,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21),亦名無熾(22),亦名無熱(23),亦名 無病,亦名無動(24),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注釋】
①無余依地:無余留苦累涅槃的境界。無余依即無余依涅槃(Nirupadhisesanirvana),此地內容僅占本論第五十卷的最後的很少篇幅。
、诩澎o寂滅:亦即寂靜寂靜。意即在有余依寂靜基礎上升華到徹底究竟寂靜,可譯為對有余范疇寂滅離絕的寂滅離絕。
、蹮o損惱寂滅:即寂滅離絕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
、軘到碳澎o:意即寂滅離絕達到一切言教都不能表述。數,智慧的數、法教的數。數教,指法理可以用言語明確數表述。
、菀溃杭匆郎,在有余依中尚存有對身(即最後身)的依托。
、抟揽啵杭纯鄲酪,在有余依中已無苦惱依。
⑦依依苦生疑慮:產生依依苦的內心疑慮種子寂滅離絕。
、噢D依所顯真無漏界:在阿賴耶種子識中轉得的結果顯現真實的不漏落六道輪回的境界。轉依,是唯識論專用名相。依,即阿賴耶識,因為它是依他起性法。轉,即轉舍和轉得。阿賴耶識中既有一切污染法種子(即煩惱障、所知障),又有菩提種子,無余依涅槃即轉舍一切污染法種子,轉得菩提種子。
⑨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作為真實存在著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五無都是講寂滅離絕性。無生,已離流轉的連續(xù)不再生出。無起,已離生出後的生長不再漸起。無作,已離因緣流轉不再造作。無為,因無造作不再有依因緣的造作的種種相狀。無等生起,不再有出生前與出生後相等的現象。等生起此特指胎生、卵生托生後,出生前的身體都已長全,在尚未出生時已與出生時相等。
、庖嘤杏猩、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也存在世俗間的生、起、作、為、等生起現象。
⑾無數:無數教,即所教的法理不能用言語明確數表述,簡言即不可言教、不可言語表說。
、袩o二說:無二執(zhí)、無二邊的法說,這種法理是不可用言語明述的。
、鸭瓷、離色:物質現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虛幻不真實的。即色,觀想色要不離色,即不能完全否定色作為現象的存在。即,近連、融合、不離。離色,觀想色要遠離色的現象,認識到色在真實意義上是不存在的,它的本性是空。
、矣蟹ǎ杭凑鎸嵈嬗蟹ā4颂幍挠,不等於有非有的有,更不能等同於有為法,因為此處有即寂滅的別名。
、由嵴阂庵笩o罪喜樂的依托。
⒃洲渚:意指與三界隔絕。
⒄安隱:即安穩(wěn),意指無怖畏的依托。
⒅淡泊:即清涼,意即心清凈利益束生。
⒆無轉:即無流轉,意即永恒平等不再在三界六道差別中流轉。
、仉y見:意即肉眼、天眼不能得見,只有佛眼才能見到。
(21)無沒:即不卑屈,意即不會沈沒在有愛欲中超脫不了。
(22)無熾:意即永離一切惱亂心的愁嘆憂苦。
(23)無熱:意即永離一切煩惱熱。
(24)無動:意即永離一切散亂動搖。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有余依地第十六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攝決擇分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勝鬘經》解說
- 勝鬘經 源流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