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的大智慧(八十三)
心性跟這兩個比喻中的水和鏡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比喻只能是比喻到某種程度,有些其它東西它是比喻不出來的。心性有靈明不昧的功能作用,它不是死的。而水有什么靈明不昧的?鏡子有什么靈明不昧?這是水和鏡子沒有辦法跟我們的心性相比擬的。
我們的心性靈明不昧,顯現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東西都瞞不過它。這是水和波的比喻沒有辦法形容心性和相的關系的,鏡子和鏡子上的影子也沒有辦法形容心性和相的關系。這就是心性有靈明不昧的這種功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沒有辦法形容我們的心性:因為我們的心性可以涵蓋乾坤,一切萬法都離不開心性的顯現。離開了心性的顯現去哪里找到萬法的存在?假如我們都變成木頭、變成灰塵了,去哪里找萬法的存在?虛空、世界,什么都沒有了。有也好,空也好,佛也好,六道輪回也好,對于木頭、灰塵來說什么意義也沒有。所以,我們的心性還有涵蓋乾坤的這個功能。而水只能局限在水,水就是水;鏡子就是鏡子,沒有那種涵蓋乾坤、包含全部的功能。這就是心性。
“相”沒有靈明不昧的功能,“相”只是心性顯現的。離開了靈明不昧的心性,找不到另外一個靈明不昧的東西。比如說,我現在的心性靈明不昧,明某師也靈明不昧,但是他的靈明不昧,只是在我的心性所顯現的一個“相”,我用不到他的。
你也沒辦法拿某某師的靈明不昧的功能,來作為自己的靈明不昧,那是用不到的。只有自己的心性能起用,自己現在用。明某師靈明不昧的這個功能,只是我心性里面顯現的相,這個“相”就沒有靈明不昧的功能。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要找自己的心性,不能離開自己在用的,離開了自己在用的(心性)去找一個靈明不昧的東西,找不到。
如果離開自己現在能眼看耳聽的東西,想再去找一個靈明不昧的心,找不到的。即使別人的靈明不昧,還是在我們自家的靈明不昧里顯現的一個假象,你是用不上的。你只能用你現前正在作用的“那個”。這就告訴我們,我們想要覺悟,一定不能離自己正在用的。離開了我們現前當下在用的“那個”,一切都是虛幻的相。
所以,佛在哪里求?不在心外求。佛在心外求的話,就是一個假象。真正的佛,在禪宗里面講得很清楚的:“即心是佛”。我們的心——靈明不昧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諸佛的法身,就是真正的佛。明白嗎?
“相”沒有靈明不昧,若著相的話,永遠都是像蒸沙煮飯一樣。因為沙不是飯之本。那個沙與我們的心性不可能產生共鳴。我們不能叫沙靈明不昧或這個桌子靈明不昧吧?它沒有心性的作用。所以,萬法只是千差萬別的相,與心性的靈明不昧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現在就是講“不一”了。“相”也沒有涵蓋乾坤的功能,就像這個鏡子上的影子,鏡子里的這朵花它不能再顯相。這朵花能不能再顯牛糞?不能。不能重迭的。它只是相,沒有顯現的功能。或者說這棟樓房,這棟樓房是相,就再不能顯現別的東西。但是心性就不同了,它無形無相,卻能靈明不昧、活活潑潑地顯現一切的相。
所以,心性和萬法的關系,是用水和波或者用鏡子和影子沒有辦法比喻形容得到的(但我們通過水和波、鏡子和影子的關系知道心性和萬法的關系是“不一不異”的),它們不完全一樣。
為什么不完全一樣?就是因為心性有這個靈明不昧、明明了了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的寶貝,我們一切的“用”都是要靠它。假如離開靈明不昧的功能,我們也就相當于是根木頭,是塊石頭,還會講話、做事、伸胳膊動腿?還會去砍柴燒火、打坐念經嗎?不會。因此,這才是我們無上的寶貝。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 上一篇:《心經》的大智慧(八十二)
- 下一篇:《心經》的大智慧(八十四)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經》的大智慧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