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心經 >

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的大智慧(八十一)

  我們凡夫執(zhí)著認為萬事萬物有獨立性,有主宰性,有永恒性。我們去面對萬事萬物的時候,要好好地觀照一下。比如,當我們接觸某個東西的時候,首先就認為它是實有的,它是獨立的,它是永恒的。

  什么時候我們能夠看到它是生滅變化的,看得到它是緣起的,看得到它是沒有主宰的,就不會掉進“我是固定不變的(獨立性、主宰性、永恒性的)”這種思維的狀態(tài)里去——這是我們產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從五蘊身心來說,我們的肉身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的,我們的心識的狀態(tài)有受、想、行、識,它們都是緣起組合。只要地、水、火、風中哪一個有變化,隨之身體也就變化,缺一個都不行。受、想、行、識也一樣,“根”和“塵”要相合,才有受想行識種種的的心理狀態(tài)。

  從這方面來說,我們的身也是緣起之法,心識的變化、心里的狀態(tài)也都是緣起之法。所以,這里面(身體)并沒有一個實在的“明向”——并沒有一個實在的、固定不變的某某人。他是時刻都在變化、改變的。我們總是覺得“我是獨立的”,“我是不變的、可以主宰的”,“我是永恒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實際狀態(tài)并不是我們想的那種有獨立性、主宰性、永恒性的。

  執(zhí)著這種觀念完全是錯誤的,這是造成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比如說,我執(zhí)著有一個不變的“我”,我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我要這個東西就要這個東西,不給我就不行。喜歡了就是貪,不喜歡就是嗔。很多心理上的情緒,如嫉妒、貪、嗔,種種消極的、病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因為有“我執(zhí)”引起的。

  所以,我們的煩惱都是從這里開始:認為有一個固定的“我”。外界條件符合我的,我很高興;不符合我的就不滿意。符合我的,我就要,拼命地去想,那就是貪;不符合我的,就會處在排斥的狀態(tài),或者因為貪不到喜歡的東西而嗔,實際上就是存有了“嗔恨心”的狀態(tài)。這兩種強大的力量(貪和嗔)就推動著我們去造業(yè)。造了業(yè),就有業(yè)力,業(yè)力將來一定會召感自己受業(yè)果苦,系縛我們在生死輪回六道里不得安寧。這都是執(zhí)著五蘊我執(zhí)所造成的。

  從法上看,一切萬法都是緣起,都是沒有主宰性、沒有永恒性、沒有獨立性。比如說錢,世間的人都很喜歡錢,以為有實在的東西,實際上不是。錢也是緣起之法。錢只是代表財富。財富從哪里來?從布施那里來。有的人為什么會有搶、偷的行為?就是看到喜歡的就要,人家不給或要不到,就產生騙、偷、搶的種種錯誤行為了。這是一種錯誤的心態(tài),它推動我們造下種種的惡業(yè),從而召感了痛苦。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去推動的,并非是別人強加于我們的。

  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心性所顯現的一個虛幻的影子,我們不去執(zhí)著,隨緣,而且明白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積極地面對人生,我們將會一天比一天更好,F前如意吉祥,將來可以跳出生死輪回,而且最后成佛作祖,廣度眾生,圓滿無上菩提。這就是“空”的真正意義所在。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的大智慧(八十一)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