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六十一)

  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明所觀境”,明所觀境(的內(nèi)容)就是我們經(jīng)文里面的第三句話:“照見五蘊皆空”。上節(jié)課將“空”給大家做了一個解釋。

  我們從“空”的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方便門;一個是真實門。方便門是從事上來說;真實門從理上來說。從方便門說,“空”是指虛妄不實的意思;從真實門來說,“空”是指“真空實相”、“第一義空”。

  下面把“照見五蘊皆空”的每一個字給大家解釋下。我們首先看“照見”:“照”是觀照;“見”是徹見。

照見是什么意思?

  什么時候是“照”?觀的時候——就是觀察,謂之照。什么是“見”?“見”就是了了分明。也就是說“照”是指過程,見是指它所徹見、明白道理的結(jié)果。明白諸法緣起性空、諸法都是真空實相,證到這個理體謂之“見”。所以“照”就是指我們的般若觀照。

  大家都知道,般若是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心性里面所具足的大智慧。這種智慧并不是我們后天習(xí)得的,是指我們先天所本具的,每個人都有,而且現(xiàn)在就有,當(dāng)下就有,并不需修到成佛以后才具足這樣的般若智慧。假設(shè)你現(xiàn)在能夠明心見性,那可以方便稱呼你就是佛。所以古人常說“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佛是“福慧兩足尊”。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己本具的心性,會發(fā)現(xiàn)這個心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所以“心性”并不是指“萬法”之中的一法,這個“心性”是萬法的根源。若你明心見性了,也就明白了生起萬法的總根源,也就是萬法的“體”。你得“體”了,自自然然就有“相”和“用”。為什么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你明了萬法的根源所在。生起萬法的本體我們明白了,所以具足了無窮的妙用。

  舉個例子,生活中我們通常都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認識它,比如:我認識這個粉筆,那只是認識粉筆的功用;我認識這個紙,那就只得到紙的功用。但是,如果我們明白心性,那就不同了,那不得了!萬法都是我們心性的顯現(xiàn),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你抓到了萬法的根源,你就抓到根本了,那一切都具足了。

  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明心見性的人,他所見到的那個心性,跟佛最后所證悟的心性也是一致,并沒有差別。如果說一個人他“開悟”了,而他見的心性和成佛所見的心性是不同的,那就有差別了,有差別就不是平等的,那就不是萬法的根源,那么他所謂“明心”見到的那個東西就不是真正的心,說白了就是一種境界而已。這種境界并不是我們所講的萬法之本,并不是指心性,那肯定他還是在“相”上打轉(zhuǎn)。所以,我們說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每個眾生現(xiàn)在本具的。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六十一)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