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二十七)

般若心經(jīng)》譯者

  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般若心經(jīng)》的來源、版本,《般若心經(jīng)》的五重玄義,對經(jīng)題的每個詞也一一做了介紹,對《般若心經(jīng)》究竟講什么,我們現(xiàn)在應該有了一個概要的認知。

  下面要介紹本經(jīng)的譯者。本經(jīng)的譯者是誰呢?譯者是“唐三藏玄奘法師”(604~664年)。

  唐,是指唐朝,它的年份是618~907年,始于唐高祖李淵建都長安(即現(xiàn)今西安市),共有過二十個皇帝當政,近三百年歷史,是我國歷史上很興盛的一個朝代。

  三藏,實際是指經(jīng)藏、律藏、論藏這三藏,通常簡稱“經(jīng)、律、論”三藏。我們講“藏”,因為佛的經(jīng)典是被當作最珍貴的寶物,珍藏于國庫,是國家的行為,皇帝下令把經(jīng)典收集起來放在國庫里,所以人們稱之為“藏經(jīng)”。不像一般的書放在省、市、縣的博物館、圖書館那樣存放,藏經(jīng)是國寶。

  “經(jīng)”,它是記錄佛的一代時教。

  “律”,是佛所制的律令,是規(guī)誡弟子的條文禁令,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違反,若犯了就犯戒,就是佛教的種種禁戒條文律令,行為規(guī)范。

  “論”,是菩薩所作,是祖師的論述。實際“論”是菩薩論述的比較多,菩薩弟子們對教理的認識,他們對經(jīng)典的認識、闡述。還有古代的祖師大德把自己修行的心得體會作一個論述。這些都歸納到論藏里面。

  這是經(jīng)、律、論三藏。那經(jīng)、律、論跟戒、定、慧三門如何來對應?

  經(jīng)藏主要是講定學為主,律藏是講戒學為主,論藏以慧學為主。如果戒、定、慧再跟貪、嗔、癡來對應的話:戒學是對治貪的,定學是對治嗔的,慧學是對治愚癡。這是除三障的解釋。

  再來解釋“法師”。什么叫法師?要看看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能否作為人天的師表、人天道德修養(yǎng)的楷模,這不是開玩笑的。稱“某某法師”,不得了啦!就是說他能精通三藏法義,他的行為、他的道德修養(yǎng)很高,稱為“法師”,是很尊貴的稱呼。

  玄奘,就是唐玄奘法師。我們都看過《西游記》,三藏法師就是指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是河南洛陽人。父親叫陳惠,玄奘法師俗家名字叫陳袆。他家里共有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慧根很好,自小聰穎異常,且孝順父母。小時候念《易經(jīng)》念到公案“曾子避席”的時候,正好看到父親從書房里出來,就從自己的坐席上馬上畢恭畢敬地站起,非常孝順。父親見到這種情形,心里十分高興,覺得兒子這么懂事,將來一定有出息。玄奘法師十三歲時,就跟著二哥長捷法師去洛陽凈土出家了。

  法師非常聰明、有智慧,不久就讀了許多經(jīng)典,并到處去參學善知識,對經(jīng)典非常通達。在讀誦、參學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雖有鳩摩羅什大師等翻譯的很多經(jīng)典,仍感覺中國翻譯的經(jīng)典還不夠完備,對有些經(jīng)典的翻譯他總覺得不夠滿意。他非常仰慕東晉時代的法顯法師,他是有名的首位西行印度求法的翻譯家、法師。

  玄奘法師非常景仰法顯法師西行取經(jīng)的壯舉,于是自己也發(fā)愿要到印度求法。玄奘法師寫了奏章給唐太宗,他當時在國內已很有名氣了,太宗覺得他是個很了不起的法師,不同意他冒險出國。但玄奘法師求法決心堅定,在貞觀三年違背皇令偷偷出國了,經(jīng)歷了大草地、八百里沙漠,大雪山、歷經(jīng)千難萬險,最終化險為夷,西行五萬多里,在貞觀七年,到達了北印度,求學于當時印度著名的佛教學府那爛陀寺。

  玄奘法師當時在那爛陀寺親近的第一個法師是戒賢論師。戒賢論師三年前就有菩薩示現(xiàn)囑咐接引玄奘法師求法之事,而且戒賢論師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大師,是當時印度的佛學泰斗。玄奘法師開始跟他學習《瑜伽師地論》等大乘經(jīng)典。玄奘法師精進學修,學識日漸淵博,參加宗教辯論大會,每次辯論都贏了。他的聲名威望一天一天壯大,不久升為那爛陀寺的副主講。所以到后來玄奘法師在印度當時也是非常有名氣。他總共在印度留學了十幾年,且游歷了周圍三十幾個國家,遍訪明師,獲得梵本57部。在貞觀十九年時回國。

  法師回國后受到唐太宗的尊崇恭敬,朝廷的禮遇,在弘福寺住下來翻譯經(jīng)典,后移至慈恩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雁塔所在之處。他一生總共翻譯了經(jīng)論75部,共1335卷,其中以600卷《大般若經(jīng)》為代表作。我們現(xiàn)在學習的《心經(jīng)》版本就是他翻譯的。而且,玄奘法師還作了很多唯識宗的著作,一生弘揚唯識宗的教義,成為唯識宗的初祖,二祖是窺基大師。

  玄奘法師在664年二月五日往生于長安西明寺,世壽62歲,不算高齡,這可能跟他取經(jīng)受了千辛萬苦和翻譯經(jīng)典過度勞累等因緣有關。當時朝野上下對法師的示寂都感到非常悲痛,高宗皇帝非常傷心,三天沒有上朝理政。

  玄奘法師翻譯經(jīng)典非常嚴肅認真,其所譯的經(jīng)論都是嚴格按梵文本準確無誤地翻譯,而且精益求精,所譯的漢文義理和原梵文對照非常準確、沒有一點錯誤。在他臨終前的時候,他感到有點頭痛,他起了一個疑問:“是不是自己所譯的經(jīng)典有錯誤?怎么會有這樣頭痛的感應?”他就發(fā)了一個愿:“如果我譯的經(jīng)文沒有一點錯誤,愿我圓寂后火化舌根不壞。”后來大師圓寂荼毗以后,發(fā)現(xiàn)他的舌根果然完整不壞。反過來也給我們一個信心:玄奘法師所譯的經(jīng)文完全正確無誤,完全可信。

  對這部《心經(jīng)》的譯者——玄奘法師,我們有了基本的了解。若想要對玄奘法師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看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前面幾節(jié)課把《心經(jīng)》的經(jīng)題、譯者都講了,后面我們進入經(jīng)文的第三部分,開始講正文。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二十七)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