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73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73集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傠S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沒有學佛的人會覺得不容易懂。一身就一身,還有〔一體三身〕?在原始佛教并沒有這樣談,到后面大乘佛教開始這樣講。但原則上不是一跟三的問題,而是從三個角度來談內(nèi)涵的問題,就好像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談的意思,問題就只是一件事情。一樣的道理,眾生皆有佛性就是一件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就從三個角度去展現(xiàn)。

  【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凈法身佛;】清凈!居谧陨,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慈悲!居谧陨,歸依圓滿報身佛!埂智慧。你要注意到六祖大師這樣的開示,他前面都說〔于自色身〕,這個〔色身〕就是我們,〔色身〕雖然是假的,但是有用,你要藉假修真。天生我材就必有我用,你要會用。我再講得更具體一點,你要借助這個色身來身體力行。你不要放任這個身體一天到晚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或躺在床上睡覺什么都不做,這樣太對不起你的身體了。身體為什么長眼睛?為什么有嘴巴、有手、有腳?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哪個地方?jīng)]有用?我們的眼睛都是拿來看別人的缺點,不然就看一些不該看的事情,非禮勿視嘛。這個耳朵,一天到晚聽一些有的沒有的,你為什么要聽那些呢?嘴巴一天到晚講八卦,道人家是非,講一些長短,這樣有意義嗎?難怪常常都會有問題。生這兩只手,不拿來幫助別人,生這兩條腿,不拿來跑腿,不拿來服務別人,你糟蹋你的身體,就是懈怠、懶惰。有的同學懈怠跟放逸分不清楚,放逸指的是心,懈怠指的是身。心放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一天到晚不是胡思亂想,不然就發(fā)呆,這叫沒有好好用你的心。這個身體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懶洋洋的,這叫懈怠,大家要明辨它們的不同。你現(xiàn)在借助這個身體,從世間法的角度叫「自立立人」,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自覺覺他」!缸粤⒘⑷恕垢缸杂X覺他」有程度的差別。要幫助別人比較快,但是你要幫助別人覺悟很慢。我們也常常把這八個字連起來說,但事實上是不太一樣的。我們雖然沒有辦法一開始就自覺,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要傷害你自己。你要好好讀書利益自己,接著你要好好幫助別人、利益別人。做得到的你要從這里開始做,你要先開始去自立立人,以后才可以自覺覺他,會做的先做,我們現(xiàn)在要用這個身體好好地來修行

  〔歸依清凈法身佛〕,就是透過這樣的修行,讓你體會到〔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但它要透過你的體悟。雖然金礦有黃金,但是金礦要透過提煉,雖然你有佛性,還是要透過修行,你才能夠清凈,要明白這種概念,不然會混為一談。一樣的道理,你的〔自性〕雖然是清凈的,但你現(xiàn)在都起煩惱、很執(zhí)著,所以不能夠明白清凈,不能夠展現(xiàn)清凈,所以要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再來,透過這個色身來修行,才能夠產(chǎn)生〔千百億化身〕,這就是慈悲。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他是慈悲的化身。透過這樣,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展現(xiàn)。再來,透過這樣的色身去展現(xiàn)你的〔圓滿報身〕,這就是智慧,讓般若智慧徹底地展現(xiàn)。簡單地講,〔自性〕你說它是清凈的沒有錯,它本來就是慈悲沒有錯,它本來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沒有錯,但你要去展現(xiàn),所以我常常說,學佛這三項很重要,你要展現(xiàn)出來。舉個例子,你看到三尊佛像,假設中間擺釋迦牟尼佛,就代表清凈;左邊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右邊擺普賢菩薩,為什么叫普賢?普就是普遍,遍一切,賢能夠利益別人,代表慈悲。如果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可以這樣解釋,那三個就是清凈、慈悲、智慧,這叫表法,這也代表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可以產(chǎn)生,但要透過你的身體力行才能夠悟道,才能夠去展現(xiàn)。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nèi)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我們的身體就跟房子一樣,身體不是我們歸依處,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歸依處,因為有一天也會成住壞空。比如說,你嫁人的時候要有所歸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歸依處,回娘家,娘家也不是你的歸依處。人有一天會走,這個家有一天也會因緣和合產(chǎn)生變化。有的人一出社會去公司上班,覺得公司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歸依處,但是當公司裁員或倒閉的時候,他會很痛苦。當你嫁人之后,終于找到你的歸宿了,但萬一有什么意外,無論分手還是因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會很痛苦。古人講,夫在從夫,夫死就從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歸依處。歸依處,我們潛意識都想要靠別人,但是你要靠誰?靠別人有保障嗎?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沒有辦法救你。真正的歸依處不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不是會變化的,真正的歸依處你要找一個不生不滅之處,那就是你的自性。

  我們探討問題,見深則深,見淺則淺,跟世間人講法、講現(xiàn)象就好,讓他去思考歸依處。家庭的歸依處在哪里?在經(jīng)營。你去公司上班的歸宿處是你自己的實力。要明白這樣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會怪罪別人,否則你會落空、會痛苦,會覺得人生很無奈,因為你不了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而是你沒有好學向上。你讀佛經(jīng)也不要掉入一個陷阱,有時候你讀了十遍二十遍,你會氣自己習氣還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過去讀的十遍二十遍,而是應該察覺到,就是因為受到的熏陶還不夠,你要不斷地熏陶。我曾經(jīng)聽過某法師講自己,他說:「一個人只要讀了佛經(jīng),剛開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個人讀了十年的佛經(jīng),對他沒有影響!挂欢ㄓ杏绊,你讀了十年的佛經(jīng)都對你有影響,如果你再來教十年的佛經(jīng),影響就更大,這叫熏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給彼此空間,讓大家慢慢調(diào)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磕阋獨w依向你的〔自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個人都會有成佛的機會,但要靠自己去精進!緸樽孕拿,不見內(nèi)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渴侨晷淖悦裕瓦@么簡單。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們看別人下棋,在旁邊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別人下錯。他一下錯,你馬上就說:「你怎么這樣走?」為什么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卻看得不清楚?因為下棋的人不知不覺就執(zhí)著那個境界,看棋的人很輕松,所以整盤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錯自己卻不知道,這叫當局者迷。眾生的佛性真的是一樣的,我們不可以妄自菲薄。再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經(jīng)驗,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看佛經(jīng),看不懂的時候,千萬不要心浮氣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馬上去看白話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經(jīng)會掉入這個陷阱?v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說不定把心靜下來,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讀佛經(jīng)這種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較亂,會覺得這一段怎么看不懂?當我的心比較靜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意會。如果我們能夠二六時中,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話,你不就越來越清楚了嗎?你不就可以漸漸地去看到了嗎?從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這樣的概念,你要去察覺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見自性。不見〔自性〕的人,以為他內(nèi)在沒有,他往外尋找,這樣就錯得離譜。

  【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壳鍍魪哪愕姆鹦远,因為佛性就是空性。誰能夠污染虛空?所以它真的是清凈。智慧也是從你的佛性而生,因為空沒有障礙,當然有智慧。慈悲也從你自性生,因為一個真正能夠見到自己本性的人,也能夠了解一切眾生事實上是跟他一模一樣的,他自然就會從佛性當中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沟男,所以皆是從自性生。

  何名清凈法身?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xiàn)。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何名清凈法身?世人性本清凈,】體!救f法從自性生!坑谩N覀兲住秹(jīng)》的一句話,「不識本心」,就是不明白本體。不明白本體,學法無益。你怎么去展現(xiàn)?你如何去妙用你的智慧呢?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你的知道不夠徹底,那是有問題的。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名利,當然不是讀書的真實義。一般來說,離開學校后有再學習的人比率很低,在學習的又學藝不精,你們今天來學《六祖壇經(jīng)》想不想把它學精?一樣的道理,你來學佛,你愿意好好學嗎?要找到這樣的人也很難呢!大家都在教,大家都是東學西學亂學,根本是在打發(fā)時間,很少有人愿意把他所學的學問學好。不然,他所學的一定是跟名利有關,不然他干嘛要學?我們是不是有真正好好地去學習?從法身的角度,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清凈〕的〔法身〕,一定要從見性下手,「不論禪定解脫,只論見性與否!惯@樣才能夠展現(xiàn)一切萬法。八萬四千法門從〔自性〕而出,真正能夠見性的人,也就是能夠?qū)W八萬四千法門的人。你不要誤以為「我現(xiàn)在學凈土法門,明天學參禪法門,后天來學持咒法門!拱巳f四千法門不是這樣的,而是指見性。這樣你就可以具足法門,否則都是門外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