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三(優(yōu)婆塞盧榮章譯)
白話佛經(jīng)
楞嚴經(jīng) 優(yōu)婆塞盧榮章 譯
第三卷
阿難!為甚么說六根是人本具有的如來藏性呢?正如上來說有人瞪著眼睛,眼光光一直看虛空,令雙眼倦了,便見空中狂花亂舞。他的眼和狂花,同是能見功能的疲勞現(xiàn)象。由于明暗兩種塵相,膠著不變的見性,便成妄見。故此這見性,離明暗兩種塵相,便無所見了。阿難!這人的妄見,不是從眼根來、明暗來、或虛空來的。為甚么?若說是從明來,到暗來時、妄見巳隨明去,就不見暗了。如從暗來、亦是一樣的。這妄見離虛空無體,亦沒有能見的見性。又若說是從虛空來,能看見塵相、亦看見眼根。見性既屬虛空,只是虛空看見罷!和眼無關(guān)。由此可知眼根所見的塵相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說耳根的聞性,譬如有人,雙手各用一指、不停急塞兩耳孔,耳根受到壓力,影響到腦袋發(fā)出響聲。這人的耳根和聲塵、都是覺心疲勞的現(xiàn)象。由于動靜的兩種塵相、膠著不變的聞性,便成妄聞。這聞性離動靜的塵相,便無所聞。又這妄聞,不是從耳根來、動靜來、虛空來的。為甚么?如說妄聞由靜塵來,它隨靜塵走了、不能再聞動塵。如從動塵來、亦是一樣的。若說是從耳根來,如無動靜、妄聞是離塵無體,亦沒有能聞的自性。又如說從虛空來,即虛空有能聞性、那就不是虛空,而且虛空自聞、和耳無關(guān)。由此可知耳根所聞的塵相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在說鼻根的嗅性,譬如有人,急促呼吸,使鼻根感到疲勞;便會嗅到冷、香、臭氣,或鼻根通塞等感覺。這些感覺,和鼻根呼吸,都是覺心疲勞的現(xiàn)象。由于通塞的兩種塵相,膠著不變的嗅性,便成妄嗅。這嗅性離通塞的塵相,便無所嗅。冷和香、臭氣,不是從鼻根來、通塞來、虛空來的。為甚么?如說嗅性由通來,它隨通走了、不能再嗅到塞。如從塞來、亦是一樣的。既然通塞都不能感覺、又怎會感到香和臭。若說是從鼻根來,如沒有通塞時、鼻根離塵無體,亦沒有能嗅的自性。又如說從虛空來,這嗅性應嗅到自己的鼻根。又虛空能有嗅性、那就不是虛空,而且和鼻根無關(guān)。由此可知鼻根的呼吸和嗅性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再說舌根的嘗性,譬如有人,把舌頭舐自己的口唇,不斷繼續(xù)同一動作、使舌頭勞累。若人有病、就嘗出苦味,如果無病、就會有些甜味。由甜苦兩味,顯出舌頭不動時,只有淡味了。阿難!能嘗的舌根、和所感甜苦等味相,都因覺心受剌激等才發(fā)生的現(xiàn)象。因甜苦兩種虛妄塵相,膠著不變的嘗性,便成虛妄的嘗性。這嘗性離甜苦的塵相、便無所嘗。這能知甜苦的知,不是舌根來,不是甜苦來,亦不是虛空生。為甚么?如說嘗性由甜苦來,它隨甜苦走了、不能再有知道余味的嘗性。如從舌根來、若是沒有甜苦等味塵,舌根便離塵無體,亦沒有能嘗的自性。若是從虛空生。這是虛空的事,和舌根無關(guān)。由此可知舌根和所嘗的塵相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在說到身體的知覺性了,如人雙手,一冷一熱、互相接觸時,冷的程度高、熱的亦會被影響。這是覺心受傳遞影響發(fā)生的,由離合虛妄塵相,膠著不變的覺性,便成妄覺。若雙手不離不合,便沒有冷熱感覺的自性。當知這覺性,不從身體來、不從離合來、不從虛空來。為甚么?如說覺性由雙手相合來,相離時覺性已跟相合走了、又怎知是相離相合?順適和乖違,亦是一樣的。若說覺性從身體來,沒有離合、順違等相,身體便離塵無體、亦沒有能覺的自性。如說從虛空來、只有虛空能自知覺性,和身根無關(guān)。由此可知身根和感覺的塵相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說到意根,譬如有人、疲倦就要睡,醒后起床。對吸收的印象就會回憶、印象不深便會忘記。這眠、醒、憶、忘,不離生、住、異、滅,是人生中每天一定的前后經(jīng)過、沒有倒置混亂。意根亦是這樣疲勞過活,而不知所吸收的一切不同疲勞過活影子,原是覺心中的疲勞塵相;由生滅等妄塵,膠著不變的知性,便成妄知。這妄知借助五根吸取五塵落謝影子、運入腦袋,從此屈屬于意根所有。五根不能再攀緣和過問它,不過這個知性、是不能離開生滅等塵相,若離塵便無體、亦沒有知的自性。你們要曉得這個知性,不是從意根來、不從生滅寤寐來、不從虛空來。為甚么?如從寤時知性來、知性已跟寤時去了,寐時何來知性?生滅亦是一樣。若說知性是從意根來,但生滅寤寐等相、屬于身體范圍,和知性無關(guān)。如離開生滅寤寐等相、就沒有知的自性。如說知性從虛空生,那虛空自知,和你意根無關(guān)。由此可知 意根和所對的法塵、都是虛妄相,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六根對六塵,名十二處。阿難!你看見的只陀林內(nèi);許多樹林和泉池,是因為有這些色塵、才會生出眼根的見性?還是因有眼根、才生出各種色相?若因有眼根、才生出色相,眼根便是因。如見虛空、虛空不是色相,色相便該消滅。色相既滅,能生色相的見性、亦該同時滅。見性滅掉,便不能顯發(fā)色和空。因有眼根才生出空相的講法,亦是類同的。如說因有色塵,才會生出眼根的見性;若見虛空、虛空不是色塵,那生出眼根見性的色塵即滅、眼根見性亦滅。這樣甚么都不存在,用甚么來分別是空或色呢?所以要知道,眼根能見、和所見的色空,兩處都是虛妄相,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其次說到耳根和聲塵;在只陀園中的飯食已準備好了,現(xiàn)正敲鐘擊鼓,集眾用膳。你聽鐘鼓音聲,前后相續(xù)。這是音聲來你耳邊?還是耳根到音聲的地方?若說音聲來你耳邊,如我已往室羅筏城乞食,這里就沒有我蹤跡。若你肯定音聲來到你耳邊,目連和迦葉、就不會聽到的,何況園中千二百五十人、一聞鐘聲,便同來食處。如說你的耳根到音聲的地方;我現(xiàn)在身回到只陀園中,室羅筏城就沒有我蹤跡。而你聽到音聲時、耳根已到了音聲的地方,音聲前后相續(xù),你是不該聽到的。而且還有其它象、馬、牛、羊各種音聲。若是耳根沒有來往、就應聽不到音聲。你該明白的,能聞耳根的聞性、和所聞的音聲,兩處都是虛妄相,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再次說到鼻根和香塵,阿難!你嗅到這爐中的旃檀香吧!若燃點一銖、分量是很少的,但室羅筏城四十里內(nèi)、同時都嗅到香氣。這種香氣,是生于旃檀木?是生于你鼻根?還是生于虛空呢?若說是生于你鼻根,就應說由鼻根所生。但鼻根不是旃檀木、何故鼻子會有香氣,既然說聞香、香氣該由鼻子吸入,如果鼻子出香叫做聞香、就不對了。若是生于虛空,虛空性常常一樣的、香氣該常常存在,何必要在爐中燃點這小片枯木?如說生于旃檀木、這香的性質(zhì),因燃點成煙,今鼻根嗅到香氣、鼻子該充滿煙氣。但旃檀香的煙、騰空不遠,何故四十里內(nèi)的人,都嗅到香氣?是故當知,嗅和香都是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在說舌根和味塵,阿難!每天的午飧、你們都要入城托缽,其中或得到酥、酪、醍醐等上味。這些上味,是虛空生?是舌頭生?還是食物生的?若說味生于舌根,你只有一舌,食酥時舌頭已成酥味,再吃石蜜、應不會改成甜味,那樣就不能名為知味。如改變成甜味,你一舌怎會有多種味?如說是生于酥、酪、醍醐等,這些食物是沒有知覺的、怎會知味?而且味好不好,只有它們自知;如食物會知味,就等于他人嘗味,和你知味無關(guān)。若說味生虛空,你試嘗虛空是何味,若是咸味,便咸你的舌和面孔,這世界的人、便同海中魚一樣。而虛空是常存、味亦該常咸,常常受咸,便永不知淡。若不知淡、亦應不知咸,咸淡尚不知、怎能說知味?是故當知,味和舌根都是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在說到身根和觸塵,阿難!你每天早上起來、不是常用手去摩頭?摩頭時知覺、誰是能摩?誰是所摩?在手還是在頭?若能摩在手、所摩的頭就該無知;頭如無知;就不成所觸。相反如能摩在頭,手被所摩,被摩亦該無知;不成為觸。若說頭手都有知,一人豈不是有兩個身體?如說頭手接觸時互知,那頭手便合成一體。便沒有能所了,如果是兩體;誰是能觸?又誰是所觸?不會虛空是能觸所觸吧!是故當知,身根的覺知和觸塵都是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現(xiàn)在說意根和法塵,阿難!在你意中常會攀緣到善、惡、不善不惡。這些影象名法塵,它是即心所生的?還是別有生產(chǎn)處?若是即心所生的,法便不是塵;非塵就不是心能攀緣到、不可以名法塵。若還是別有生產(chǎn)處、就應有它自性。那么它是有知或無知?如有知便和心相同;相同而不是你的心、那不是法塵,而是另外一人。為甚么你本有一個心、現(xiàn)在會有兩個你?若法無知、這塵仍是塵,但它不是聲、色、香、味的外塵,不是離合的觸塵、亦不是像虛空一無所有的塵。它究竟是甚么?這塵非色非空,用色空衡量它亦沒有表示。在世間除色空外,不該另有可以衡量它的東西。它非心非境,怎可以名它是法塵呢?是故當知,意根和法塵都是虛妄,但是性即如來藏性,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
阿難!甚么是十八界?在內(nèi)能緣是根的界限、在外所緣是塵的界限、中間分別是識的界限。你是知道的,眼根和色塵互相為緣、產(chǎn)生了眼識。它若因眼根生起、名眼識界,因色塵生起、名色識界。如眼識只因眼根生起、不靠色和空,這時因沒有了可以分別的色塵,亦是沒有用處。眼根的見性、因為不是青、黃、赤、白形相的色塵,故無法表示,如何建立眼識界?如眼識只因色塵生起、見空時就沒有色塵,眼識便不存在。不在又怎會知是虛空?若在色塵顏色改變、而眼識又不會變,因此不能說是色識界。如眼識亦隨顏色改變、就無界限可說;如眼識又不會變,識性便是恒常,但眼識既隨色來、就屬于無知,它這樣不單只不知色塵、空塵亦不知道的。若說眼識是眼根和色塵共生的,是湊合生還是相離生呢?湊合中必有縫隙、不是一個渾圓整體。相離生便有知無知各占一半,體性雜亂、怎能成色識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可得,這樣眼根、色塵和色識,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其次說是耳識界,你是知道的,耳根和聲塵互相為緣、產(chǎn)生了耳識。它若是從耳根來、名耳識界,若是從聲塵來、名聲識界。若由耳根生耳識,在不動不靜時、耳根沒有對象,又那有耳識。故耳根離塵便一無所知,知尚不可得、那耳識是何形貌?如說和聞有關(guān)的只是耳根,若只有耳根才生耳識;沒有動靜二相時、同樣是一無所聞。若說肉耳能生識,肉耳屬身根,它的對象是觸塵。怎能把耳形的身根、做能聞的對象?耳識界是從身觸立名嗎?如說耳識從聲塵來,耳識便單靠聲塵有、而聲塵和聞性無關(guān)。須知聲音必靠聞性才顯,如只有聲音沒有聞性,那亦忘失了聲相;聲相尚不可得,又怎會生識呢?如說耳識從聲塵有,如所說的聲塵、又從聞而有,那你就該能聞到識的相了。如聞不到的話、就不成為耳識界。若你的聞、能聞到識,這一個識、豈不又等于聲塵?識如被耳聞到的話,有那個去聞到這一個聞?如沒有能聞到這一個能聞識的,便人同草木。因此不該有聲又有聞,而不靠識滲入其中而得成界。界如沒有識在其中,則內(nèi)的能聞,和外的聲互相不聯(lián)系,又怎樣成界呢?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清楚,這樣耳、聲和聲識界,都是虛妄相,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現(xiàn)在說鼻識界,阿難!你是知道鼻和香互相為緣、生出鼻識來,這鼻識從鼻根來、名鼻識界,從香塵來名香識界。如鼻識是鼻根生,你以甚么是鼻?是指葫蘆形下垂、如雙爪的肉是鼻嗎?或指能嗅知香臭和呼吸的是鼻?若指如雙爪的肉形是鼻,這鼻子屬于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觸塵的,只可名身識,不可名鼻識。身根對象是觸塵,不是香塵,這樣鼻嗅名尚不能成立,怎樣成立鼻識界?若以能嗅知香臭的是鼻,你又以甚么是知?以鼻肉是知?那是肉知、是觸覺范圍,不屬鼻識的。以鼻孔中空處是能嗅知?空本無知,縱使有知、是虛空自知,和你沒有關(guān)系。如說鼻孔中空處有嗅知性,鼻孔外的虛空,亦該是你。在你鼻肉無知,身體亦該無知、只有虛空是你,你變成虛空,等如不存在。若以鼻中香臭是知,這知已屬香臭、和鼻子嗅性有甚么關(guān)連?又香臭兩種氣都生于鼻的話;伊蘭便不臭、旃檀亦不香,倘若沒有伊蘭和旃檀;你試嗅鼻是香還是臭?香臭是相對的,你鼻子只有一個、怎能生兩種氣味。若說有兩種又何妨?那香臭二氣便混合成一,便不成二種了。香臭不能同時并存的,名香識界還是臭識界呢?若說鼻識因香才有嗅性,就等如眼識因色有視覺一樣。然眼不能自見眼睛,鼻亦不能自嗅鼻子,F(xiàn)在鼻識因香有、亦應自不知香, 知香就證明不是香生識;不知亦一樣。香若不嗅便不知香,香界便不能建立。識若不知香、因香建立的香識界,亦無由建立。鼻根屬內(nèi)、香塵屬外、若沒有中間鼻識時,內(nèi)外俱不存在。能嗅的性亦不存在。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可得,這樣鼻、香和香識界,都是虛妄相,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現(xiàn)在說舌識界,阿難!你是知道舌和味互相為緣、生出舌識來,這舌識從舌根生、名舌識界,從味塵生名味識界。若它只由舌根生;世間的甘蔗、烏梅、黃蓮、食鹽、細辛、生姜、玉桂,都沒有它們的甜、酸、苦、辣、咸、淡、甘、辛等味。你試嘗自己舌頭、是甚么味?如舌性質(zhì)是苦味、你用甚么去嘗舌?舌根不會自嘗、你怎能知它是苦?如不是苦、就沒有味,自然不是舌生了。又怎樣建立味識界呢?若因味塵生,舌識就等于味塵。味塵不自嘗、怎知有味無味?一切味不是一物而有、味源復雜得很,所生舌識亦不會一個。若舌識只有一體、其體從味塵生,所生味識亦只有一。能生的味、亦應唯一,那么咸、淡、甘、辛等味和合俱生、變異的味該百千種,亦應同是一味無別。若分別不出來、就不名舌識。味從舌根生、抑從味塵生,兩處都不是、更不會從虛空生知味的識了。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可得,這樣舌、味和舌識界,都是虛妄相,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現(xiàn)在說身識界,阿難!你是知道身和觸互相為緣、生出身識來,這身識從身根生、名身識界,從觸塵生名觸識界。若它只由身根生;若沒有離合觸塵的助緣、怎樣能生起身識?如說身識是由觸塵生的,若不依靠身根、亦不成就身觸為緣的條件,那有無身能覺知離合的觸塵呢?阿難!世間的一切、不能無離合而有知,必要和身根離合オ知有觸的;如知身有觸、這知是由觸生,若知在觸、就和身根無關(guān);若知從身生、亦和觸塵無關(guān)。身根和觸塵、本來不是內(nèi)外對立,觸和一身離合、是身根本來體性,觸和身離、即是虛空相罷!內(nèi)的身根、外的觸塵,如果不成立、中間所生的身識,又從何處安立?身識若不成立,內(nèi)的身根、外的觸塵,它們的體性亦不得存在。那就算有身識生起、從誰立界呢?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可得,這樣身根和觸塵,都是虛妄相,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現(xiàn)在說意識界,阿難!你是知道意和法互相為緣、生出意識來,這意識從意根生、名意識界,從法塵生名法識界。若它只由意根生;必定有個所想的法塵、才可說是能思意根,塵在根亦在,如沒有所想的法塵、能想的意根亦不能生?梢姺▔m存則意根存。意根離法塵、意根亦無蹤跡。在根塵俱不在時,意識有何用處?又第六分別意識心、和第七思量意識的意根,同樣有了別的性能。試問六識七識、是同或異呢?若第六識心同第七識根、即識心就是意根。為何這意識心是意根所生?若六識心不同意根,便是外塵、外塵應屬無知。如六識無知就不是意根所生的識。若說這識心一定有知的;那么兩者同是有了別性,就分不出第六意識、和第七意根的了別性。由此來看同異和根識、都無意義,意識界便不能建立。若說意識是從法塵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而聲法、色法、香法、味法、觸法五塵,都清楚有它們的相狀。和五根各有所對,而不是意根所攝法。意根所緣是前五塵落謝影子。五塵的實法、決不會進入意根。故意識心必依法塵才生起。既有所生,定有形狀,法塵是何相狀?這法識界的法,離色空便無所見,若離動靜便無所聞,離通塞無所嗅,離合離無所嘗,離生滅亦無所觸。它是離塵無體,是前塵落謝影子罷!法塵生,是和諸法同時生,法塵滅,亦和諸法同時滅,這是因法塵無體,由它生的意識亦無,怎可建立意識界呢?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現(xiàn)今三處推求都不可得,這樣意根、法塵和意識界,都是虛妄相,不是因緣或自然生的。全是如來藏性。
阿難說:佛常說世間一切因緣和合,有情和器世間種種變化、莫不從四大和合有。為何今日,因緣自然都排斥不是,我不懂得你的意思?還期慈悲指示,中道了義、不致落于空談戲論方面去!佛說:你已經(jīng)不滿聲聞緣覺小乘方法,發(fā)心求無上覺道,故我剛才所講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徹底的真現(xiàn)實,是學佛標準中、依智不依識最高的層次。為何你還把世人的妄想因緣,和空談戲論,拿來自尋煩惱?你雖然聽的很多,但似一個只曉得念藥書的人、見到真藥就不識。這是很可惜的!現(xiàn)在為你逐一說明,亦是使將來學習大乘的人們、都能明白如來藏實相。以下說明的七大性,就更要小心體會,切勿因文礙義,被所知障迷惑了。
阿難!照你所說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能生世間種種變化。而不知四大的性、非和合非不和合。阿難!四大的體性、若非和合,就不能和三大相和。和虛空不與物相和一樣。現(xiàn)舉三例說明:
一、宗:四大性非和合,
二、因:不與諸大雜和故;
三、喻:如虛空不和諸色。
若說四大體性和合,就和其它三大同變遷。始終相成,生滅相續(xù),這屬于器世間方面。生死死生、是歷代相成,前后相續(xù);這屬于有情世間方面。故知內(nèi)外四大、都是在變化,如旋轉(zhuǎn)一點點香火、成為火輪一樣。這樣生死是沒了期的。再看次例:
一、宗:四大性是和合,
二、因:同一樣變化故;
三、喻:如旋火輪生滅相續(xù)。
其實四大性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水成冰、消冰成水一樣。它的相有變遷,而濕潤性無改變。若說和合非和合、便墮于因緣自然,和四大性相違背。再看下例:
一、宗:諸大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二、因: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
三、同喻:如水成冰、消冰成水;
四、異喻:如虛空、如旋火輪。
現(xiàn)在先說地大,地有粗細,粗是大地,細是微塵。肉眼可見的極微塵、能在隙縫中得見,再分七分名鄰虛塵。再分變成虛空、已不是色性。但積累多少虛空,才湊成一鄰虛塵?不該把鄰虛塵湊合、還是鄰虛塵。鄰虛塵分析成虛空,鄰虛塵是色相、但不知多少鄰虛塵色相,才湊成虛空?色相互相湊合、仍是色相而不是虛空,同樣虛空,互相湊合、仍是虛空而不是色相,色法可以分析,虛空如何湊合。鄰虛塵既非和合有,若執(zhí)著世間法因緣和合生、便無實義。你們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具的色、即是真空,性具的空、即是真色,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其次說到火大,火性沒有自體,要依靠鉆木,擊石等因緣,才得顯現(xiàn)。你看城中未吃飯的人家,要煮食時、一手執(zhí)著銅鏡,一手執(zhí)著艾絨,在太陽下取火;鹗呛秃隙袉幔咳羰呛秃嫌,如我們千二百五十人、名一個僧團;僧團是一、研究它的來源,各自有身體姓氏、種族和名字;如舍利弗是婆羅門族、優(yōu)樓頻螺是龜氏族、阿難是甘蔗族;鹨嗍且粯樱粢蚝秃嫌,追究火的來源、亦各自有體質(zhì)、種類和名字。因把各各不同合為一體,才名和合。阿難!取火人手執(zhí)銅鏡、在太陽下取火。這一點點火星、是從鏡中來?艾絨來?太陽來?若說火從太陽來,既能燒你手中艾絨,它來時經(jīng)過的樹林,早該燒掉?梢娝粡奶杹。那從銅鏡來吧!若從銅鏡來,先燒你手中艾絨,而銅鏡為甚么不被火燒镕,銅鏡和手是沒有一些熱的,可知不從銅鏡來。若是從艾來,艾便自燒、不勞太陽和銅鏡。你小心觀察,鏡是手執(zhí)、日從天過、艾是地生,這一點點火、是從那里來到艾中。太陽和銅鏡相距千萬里,怎樣去和、怎樣去合,那火是無所從來、還是無因自有?你們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種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再其次說到水大,水的性質(zhì)、是不固定的,有時流動、有時不動。你看室羅筏城的迦毗羅、斫迦羅、缽頭摩和訶薩多各大幻術(shù)師,他們求取月中太陰水,用來配制幻藥。他們在半夜里,手執(zhí)五方石所煉成的水晶珠、在月下求水,水就有了。而這些水是從珠中出來?空中出來?月中出來?若說水從月來,月遠在天邊、能使珠出水的話,月所經(jīng)的樹林,不會被水浸?又水既從月來,何必得待水精珠才出水。樹林沒有被水浸,可證明水不是從月來。若說水從珠出,這珠便應常常流水,不須到半夜去接白月露水。若說水從虛空來,虛空無盡、水亦應無盡;從人間到天上,所有生命都被水淹沒了,那里還有水、陸、空的分別呢?阿難!你再仔細觀察,月在天邊、珠在人手、載珠的水盤是人安置,水從那里來?月珠相隔遙遠,肯定和或合都不得、所以不是從和合有。亦不該說既無所從來,是自然有的。你們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一處有人執(zhí)珠、這處便有水出,遍法界有人執(zhí)珠、遍法界都是水,沒有一定來處,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第四說到風大,風是沒有自體的,動靜無常、忽起忽滅。阿難!你在大眾中、不是常常整理袈裟?你的衣角、便拂動到別人,隨即有微風吹到他人面上。這微風從那里來的;從你的袈裟?從虛空?從他人面上?若是從你的袈裟衣角來、那你便是披風,風在你身上凌空飛舞,亦會離開你身體去。你看我今在會中安坐垂衣,風在那里?我衣中是沒有藏風地方,可見風不是出自衣內(nèi)。若說風生于虛空,你的衣不動時,何故又沒有風?又虛空若是生風處,虛空常在、風亦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便不存在嗎?沒有風是容易知道,虛空不存在、就難形容了。虛空無生滅,何故有風出來?若說是從他人面出來,如他面上出風、應吹你的面,但由你整衣、令他面上的風、反吹到他面上?可見風不是出在他面上。你細心觀察吧!衣是你的,面屬他人,虛空寂然不動;那風從何處來?上來三處推求、找不出它來源。風和空個性相隔,和或合都不得、但亦不是無因有的。你們似仍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如你一人衣動、當處便有風出,遍法界的人衣動、遍法界都是風生,風滿世間、但沒有一定來處,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第五說到空大,空是沒有形體的,因色來披托出來。如室羅筏城,離恒河很遠,城中所有的梵志、王族、商賈、賤民等人,他們的新屋建好、就要掘井求水。出土一尺、就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就有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著出土數(shù)量來定的。試問虛空是否因泥土出?抑或因掘土出?還是無因自然出?若說虛空無因自然有,在未掘土前、為何不見,只見硬實的土地。若說虛空是因掘土才有,在掘土時、應見虛空出入的。若不見虛空入去,就不能說虛空是因掘土才有。若說虛空本無出入,虛空和泥土同是一物。泥土掘出時、虛空亦應掘出;若說虛空因掘土出的,那么掘出的該是虛空,而不是泥土。若說虛空不因掘土出,掘時泥土自出,為甚么又看見虛空?你要觀察又觀察,掘土由人手隨著方向進行。泥土是因從地下搬出一些、名為泥土。至于井內(nèi)虛空,因何而有?掘是堅硬的、空是虛浮的、虛實個性各別不同,和不得、合不來。虛空不該是無所從來自然有,虛空的性,究竟是怎樣?虛空性即如來藏性、圓滿周遍而不動搖,和上說的地、水、火、風,同時稱五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和四大性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若不明白四大性即如來藏性的話,就該從虛空去觀察;虛空是否因泥土出?抑或因掘土出?或泥土有出入、虛空無出入?如你明白空大非出入、非不出入。亦會明白四大性、本是圓融周遍、非和合非不和合了。你們它全不知道;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如一井掘出時、就有一井虛空,十方泥土全掘出、就成十方虛空,那有一定的來處。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現(xiàn)在說到根大,約人眼睛視覺方面作例子;根即能見功能的見性,它不是指眼浮塵根、因它只攀緣現(xiàn)量的色塵,亦不是指勝義根的能見功能,而是指第八識見分的見性。它本來沒有對象,但因有色即見色、有空即見空,因有了色空、便有所知的對象。若從無知方面說、即真如的不變體;從有知方面看、是真如的隨緣用。如你們在祗陀林中,早上日出便有光、傍晚日落是黃昏,午夜時有月便光明、無月即黑暗,這是說見性要托色塵顯現(xiàn)。而見性不是和明、暗、空、色同一體、或不同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若說見性是和明、暗、空、色同一體、而明和暗不能并存、又有生滅的,但見性是無生滅,所以不能和明或暗同一體;不過離開明、暗、空、色,見性自體情形又怎樣?若離明、暗、空、色時,見性是等于龜毛兔角。不會成為人的見性;但又不應說見性和四相不是一體。四相雖然是矛盾、不可說同是一體,但離開四相、見性亦沒有依托,又怎可說它不同一體。如說見性不同塵境、它有能分析的體性,今分析所見的色空,和能見功能的見性這個分析,是沒有色空和見性界限可得,怎可說是非同。明暗雖是矛盾的生滅法、但見性是無遷變的常存體,又怎可說是非異。你要仔細觀察又觀察,明從日來、暗從黑月、通屬虛空、塞屬大地,這四相各有來處;而能見四相的見性、從那里來?若無所從來,見性就不是和合了。見性有知覺性、虛空是頑純性,體性不同、非和非合,怎可說無所從來。不但見性這樣,其它耳根聞性、鼻根嗅性、舌根嘗性、身根覺性和意根知性,亦是一樣,同是本來清凈,圓滿周遍。致于不動搖的虛空,和動搖的地、水、火、風與見性,同名六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太沉迷執(zhí)著、不明白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本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你再觀察六根的性,是生滅?非生滅?是同異?非同異?你更不知如來藏性具的根見,即覺體的本明、本覺的見性,亦是妙明真見,本來清凈、周遍法界;隨各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們所知量。如一見根的見性周遍法界,其它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了知性,妙德晶瑩,圓滿十方,那有一定處所。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世人不識這些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去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最后說到識大,一般來說、由根塵相對就有了別的識,所以說識是沒有根源的。現(xiàn)在會中的大眾,試將眼逐個去看四周時,有如明鏡照物、不起分別的。如果你們能夠逐個指示出來,這是文殊、富樓那、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的話,這個能分別的就是眼識。它是生于眼?生于所見的塵?生于虛空?還是無因自然有?阿難!若說眼識是生于眼,如果沒明、暗、空、色四種輔助條件,就不能見。眼尚且見不到,又怎能生眼識。若說是由色塵生,而不是眼,既無眼見的話,明、暗、空、色四相當然不知道,眼識又怎能生起。若說眼識是生于虛空,虛空無形相亦無見的,無相便無所緣,無見便沒有見物功能的識。這樣不單眼識無立足處,甚至連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亦因離塵無處安立。又眼識如生于虛空,便同虛空一樣無相無見,等于沒有它存在。若說虛空是有的,不過它不同物質(zhì)的有;那么縱使能發(fā)出眼識,用來做甚么呢?若說眼識無因或自然有,為何在白天又不生起見月亮的眼識?阿難!你要仔細觀察觀察,能見的眼根、寄托在浮塵根的眼睛里,所見現(xiàn)前的塵境;有形狀的是色相、無形相的是虛空。就在根、塵、色、空里,去研究眼識生起由源。若無所從來,就不是和合。識能分別是流動性的,見無分別是湛寂本體,明顯地不是和合或不和合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是一樣;這六種識是要根塵相對才生,不是無因或自然有。由此可知了別的識,和耳、鼻、舌、身、意的見、聞、嗅、嘗、覺、知,亦是一樣,湛然圓滿,不是從因緣生的。這個識,其實是指第八識的相分,是真性的識、有別于前六識的。它和地、水、火、風、空、根,同名七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的心太粗浮,不能徹底明白這能知的識本即如來藏;那么你再觀察六識心,是同或異?是空或有?是非同或非異?是非空或非有?結(jié)果你會明白這個識,不是這八個問題能范圍到它的。你完全不知如來藏性具的識,即妙明的知、本覺妙明,即真性的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能夠含吐十方虛空、包藏或出生一切世界,乃至宇宙萬有。妙德晶瑩,圓滿十方,那有一定處所。循人業(yè)感發(fā)現(xiàn)不一樣。隨各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的所知量,世人沒有智慧,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去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這時,阿難和大眾,接受了佛微妙開示,身心朗然,沒有掛礙,明白自心遍滿宇宙;見目前十方虛空,好像手上一片落葉一樣,同時亦清楚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妙明覺心的本體。這個周遍圓融的真心,包容萬法;反觀由父母所生的身體,猶如在十方虛空中、吹起一點微塵那樣渺小,又像澄清湛寂的大海上、飄起一滴水泡,同樣是短暫存在罷了!大眾都知道有個常住不滅的真心了。于是皆大歡喜、同時合掌禮佛,阿難隨即以見道的清凈智慧、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 究竟堅固定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只獲法身
愿今起行成佛道 還度娑婆恒沙眾
將此身心奉塵剎 這樣才名報佛恩
懇請佛為我作證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有一人未成佛 不于其中入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十方世界坐道場
虛空幻性可銷亡 堅固愿行無退轉(zhuǎn)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楞嚴經(jīng)》“將毀戒體”說明阿難示現(xiàn)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jīng)》
- 如何學《楞嚴經(jīng)》?放下識心和一切執(zhí)著
- 聞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沒聽過佛法
- 圓瑛法師及憨山大師對《楞嚴經(jīng)》的推崇
- 高僧大德為什么推薦去學《楞嚴經(jīng)》呢?
- 楞嚴經(jīng)和楞伽經(jīng)哪部好?楞伽經(jīng)與楞嚴經(jīng)的區(qū)別
- 《圓通章》的出處殊勝
- 《楞嚴經(jīng)》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嚴經(jīng)》嗎?
- 《楞嚴經(jīng)》中的見識,見性,根性有何關(guān)系與區(qū)別?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 《楞嚴經(jīng)》傳到中國的秘密
- 出離世間苦海最好的法門
- 佛說妄情積聚不休而能產(chǎn)生體內(nèi)愛水
- 佛說末法時代邪魔會施行貪淫魔道
- 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才是最大的目標
- 《楞嚴經(jīng)》和凈土法門,所說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斷淫修禪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熱砂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