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華嚴經 >

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四卷 第65講

  《四十華嚴》第65講(2008年12月5日)A

  我們今天請掀開經文第九十九頁,第四行,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堅誓如地永無傾,大悲如水恒饒益。勇健荷擔無疲倦,願速令我載此乘。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昨天這一句還沒講。這個普賢乘,在此時就講普賢乘,愿我能夠很快地走上來,走到普賢乘來。那么,這個地方所講的普賢乘,是指“堅誓如地永無傾”,你的愿要像地一樣的堅固,不要老是晃動。

  所以我們在行圓融道的時候,第一個條件就是對三寶具足信心,這是百分之百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說,以世間人講,我要活下去,不管遇到任何的環(huán)境,我要活下去,當然因緣盡了該走了,也很自在地走。不要在該走的時候,還在那邊做痛苦的掙扎。這個叫做“因緣盡故滅”,因緣已經盡了,那我就滅了。但是呢,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沒有自殺,也沒有絕望,你要記得這一點。作為一個修行人是這樣的。因此你對于你所發(fā)的愿要走上普賢乘這個階段,那你的愿力就要這么堅固,如地,無情,永無情。

  我們要怎么樣有這種情況,你知道嗎?現在你要發(fā)愿,這個都沒問題。這個愿在發(fā)的時候,都沒問題。像很多年輕的朋友跟女朋友發(fā)愿的時候,海枯石爛,海永遠不枯,石頭永遠不爛,所以?菔癄。等到要離開的時候,管你海枯不枯,石頭爛不爛。為什么?這是一個很客觀的事實。發(fā)愿的時候是絕對真誠,就那么一刻真誠。你的鉆石一樣,就那么一刻,戒指戴下去那一時刻,絕對真誠,戴了戒指就忘了。因為戒指和你的指頭合身的時候就忘了,為什么?沒有為什么,因為,心是無常的。你不要以為真的是這樣,沒有啦,只是很感恩而已,感恩你曾經這樣許過愿。當你在背叛的時候,也不能講背叛,因緣盡了,故滅嘛。愛你愛到這里為止,故滅。他要走了,你要怎么留都沒用。這是世間人,我們看多了。

  那你有沒有找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是什么?你要帶著疑情啊。不要眼睛瞪著我,說我會告訴你啊。我告訴你,你也體會不到,因為那個東西是你要去實踐,然后去體驗的。

  我們常跟各位講說,生命是永恒的。你說“哪里有什么永恒?活一百歲就不得了了,政府都表揚說是個長壽壽星。”對不對?活兩百歲,好像記錄上從沒看過,傳說中有,對不對?那哪有什么永恒的?但我跟你講,那永恒的生命是什么?那個就是疑情。那是生命的真相,你現在所看的都是生命的假相,所以沒有永恒的生命。我們講,罵人家叫王八,祝你長壽如烏龜,對不對?就用烏龜形容你長壽。這不是很無常嘛?罵人又要叫烏龜,只是換個名字叫王八,祝你長壽又要叫你像烏龜,無常啊。

  因為你是在虛幻的環(huán)境里,他不是真的。真實的、真的那個部分是要經過你的煅煉、考驗,昨天講的,你要經過那個大火一再地煅煉。那煅煉兩個字,你要自己去看啊,燒的紅紅的,然后用鐵錘打,打的時候雜質打出來,所以有一些火花會迸出來。打到沒有火花,一直沒有火花,好幾次沒有火花,證明它是純的,這個時候呢叫做“煅”。然后沒有火花以后,還是繼續(xù)打,繼續(xù)燒,燒的紅紅的,放到水里去,那你就會看到水滾燙的那種情況,這個叫做“煉”。那以后呢,再拿起來再燒,燒的紅紅的再丟到水里,這個叫做“煅煉”。你可以嗎?這種生命鍛煉出來,他就會削鐵如泥啊。你現在是被削的鐵,對不對?你不是削人家的劍,因為你沒有經過鍛煉。

  發(fā)普賢愿他有這種堅固心,所以《華嚴經》最前面第一句話,你注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其地堅固,地就是心地堅固,金剛所成,像鉆石一樣的堅固。經文,《華嚴經》經文的第一句,他經過鍛煉!我們還沒經過鍛煉,人家削鐵如泥不必了,我們象豆腐一樣。不要那個百煉,人家講百煉成鋼嘛,那我們呢,我們都是豆腐渣,稍微一點挫折,你看看那個臉啊,就難看得要死。一點點挫折,人家說你一句不好聽的話,你差半年,不止半年,有時候三年放不下。這哪有鍛煉?所以你要留意到,這部分是經過鍛煉出來的,經過鍛煉的。

  善財童子提出來,他也給我們一個警告,要我們的生命具有這樣的韌性。那你能不能夠經得起在生活中各種挫折、各種壓力,你能夠挺得過去嗎?而這個挺過去是要運用智慧,要“巧成如幻事”,妙智巧成如幻事,你才能走得過去。那怎么樣過去,這個鍛煉,這要看自己了。

  你問師父沒有用。一個笨的人啊,天天生病就天天找醫(yī)生;一個聰明的人啊,他會鍛煉自己強健的體魄,那不生病就不要找醫(yī)生嘛。你找?guī)煾妇秃孟裾裔t(yī)生一樣,你不要一直問,你要鍛煉自己堅強的體魄,堅強的法身慧命,堅強的意志力。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要修學,很簡單,很簡單的一個狀況: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對自己具足信心。你對自己都沒信心,誰幫你修?

  有人來說:“師父,我身體很不好,我紅包給你,你替我消災。”紅包給我是事實,我跟你消災啊,那就不可靠了。你知道嗎?我怎么幫你消災嘛?你說嘛,我做功課替你做,形式上都可以,絕對沒問題,對不對?提你的名字回向什么呢,照念都沒有問題。那你知道我要怎么念嗎?會跑到你那邊去啊?你怎么知道?你憑什么就證明了?就憑你說包個紅包,師父做個功德通通給你嗎?對不對?你想想看嘛!而你包個紅包,有多重呢?所占的比例多少呢?你可能會想“你要修的很好,一定會回向到我這里來。”對不對?那么師父修得很好,值你那個紅包嗎?或者,你那個紅包值得師父修得很好嗎?那你假如包個紅包不值得師父所修的,那回向一定到不了。所以你不管從正面看、反面看都不到你身上,都不到你身上。

  昨天跟各位講龍庫國師,你聽到吧?為什么會有效?因為皇帝傾全國之力,要把這個人找出來。你能嗎?你做不到啊。你是斤斤計較,所以功德到你身上是非常有限。尤其隨便問一下,“師父我跟你請法”。請法,師父就要轉*輪啦,請法是你講,師父要轉*輪。“師父,我昨天做了一個噩夢,要怎么辦?”這個叫請法嗎?那師父要轉,一轉就轉到那邊去了。師父不轉*輪,因果在師父身上,那你假借轉*輪來找?guī)煾,結果那個叫什么*輪?對不對?你個人生活中的小事,你不要問。

  所以,要請轉*輪,我們跟你講幾個條件你弄好。

  第一個,《大悲咒》十萬遍。弄好。

  第二個,《經首》一萬遍,《心要法門》一萬遍。

  第三個,光盤,不光盤啦,那你最少聽經一百個小時以上,光盤兩百個小時以上。

  你要請法再來。要不然,別請法,你都在負債。請一次法,你負多少債,你不知道。師父不敢跟你講,師父要是跟你講啊,“這個師父怎么這個樣子,不慈悲。”對不對?要跟你講不慈悲,不跟你講就要自己背,對不對?所以這樣不好。

  我先跟各位講,有問題,真的修法上的問題,我很樂意跟你作解答。但是你不要“師父,家里養(yǎng)的金魚怎么眼睛有個紅紅的血絲啊?”要干嗎?“我家的狗最近一直打噴嚏,是不是感冒?”這也叫請法?這個要找獸醫(yī)師,不是找法師。這個都不對了。所以,這表示你的心叫做花心蘿卜的花心,不是真發(fā)心。不要浪費你的因緣,也不要浪費你的福報。留意到啊!我跟你舉的例子是確確實實是同修問的。

  這是第一個,你的愿要堅固而又真實。昨天講的,你是真心的還是妄想心的,欲望心的?用欲望心的那個不是愿,愿是真心的,真心的愿。要能夠堅固,永無傾。所以你現在剛開始,先檢查一下這兩個問題,第一個愿是真的嗎?第二個是真心嗎?那有沒有呢?他檢驗的標準就是,你前面的功課要先做。

  透過這些功課,兩個月一萬遍,不要說十萬遍,你最少要五萬遍《大悲咒》!心經》呢,那你至少常常默寫嘛。不默寫,你背一遍寫出來,兩百六十個字錯了三百個字,那你的《心經》跟外國人在念咒一樣!洞蟊洹,其實也是類似《心經》這樣的東西,只是它是因為印度音,沒有翻成中國的意義,所以你不懂得他的意義跟價值!缎慕洝芬呀浄耍悄憔桶涯莻字弄清楚!度A嚴經》的經首大概一千個字吧,它比較長一點,要背,尤其知識分子一定要背。《心要法門》,不止,《心要法門》大概五百、七百個字,《經首》比較長一點,大概一千五百個字。你要把它背起來,背熟。要講《華嚴》,那你這里才能講啊,什么都不懂,你要怎么請法?那要怎么請,從哪邊請?基礎功課沒有做好,就不行了。

  這個愿做起來,那你講的“大悲如水恒饒益”,就有可能。那“大悲如水”在《華嚴經》里,他是一個基本的架構,《華嚴經》的基本結構。他思維模式的基本結構是說眾生,我們的生命啊,是一棵樹,我們的生命是一棵樹,那么眾生呢,就像根一樣,樹根,我們用大悲水來澆這個樹,樹根呢,得水,它就會成長茁壯。當你的功夫做到了,那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就會成就了。那你的大悲水用多用少,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呢,大悲如水,有沒有?他就要饒益眾生!他的基本思想結構在這個地方。那你要從這個地方來修學《華嚴》。所以饒益眾生是很需要的。你自己要去想你所發(fā)的愿在哪里,愿就在這個地方。要荷擔如來家業(yè),要饒益眾生事業(yè),要進行菩薩事業(yè),就在做這些事,這個就是你發(fā)愿的地方。

  “勇健荷擔無疲倦”。勇健,勇敢地去承擔。這承擔呢,不只是說,以我們來講,師父叫你做,你就做。這個,你要知道,組織,整個單位要做什么,整個佛教的趨向在哪里,要做什么,這個要弄清楚。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你要盡量就你所知的去做,而且做要窮盡、要圓滿

  我們有一個基本情況,就是在政府的法令許可的前提之下去做,不是你自己想的,你要留意到。第二個,不可以傷害眾生,不可以欺騙眾生,不要為了利益眾生變成詐騙集團,那不行的。那不叫菩薩事業(yè)。所以你一定要在合法的前提之下去進行。符合政府的法令,在任何地方、任何國家都一樣,沒有說叫你去背叛政府法令的,沒有那種道理。好,他講的是這三個前提。

  這每一個偈頌都是這樣講。那普賢乘像個什么狀況呢?大概你就可以從這些偈頌里頭看,前面三偈到普賢乘那里,后面你看這里有六偈都是在補充普賢乘的說法,一個普賢行者他要怎么做的問題,因為我們要的不是境界,境界你不用擔心,要的是正確的途徑,正確的途徑。

  你要到五臺山,五臺山長成什么樣子,你不用太著急,你走哪一條路到五臺山,這比較重要。不要搞到,五臺山,人家通通到五臺去了,結果你跑到普陀山去了,那你就搞錯方向了。所以五臺山長什么樣子,其實你大概知道就可以了,大概。因為真正的問題是,你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可以到五臺山,到了你自然就知道嘛。

  你現在在這里搞得很清楚,在那邊辯論“極樂世界怎樣怎樣,又怎樣”。怎樣又怎樣?你又到不了怎樣又怎樣?對不對?那我有一個方法確確實實能到極樂世界,到了我就知道嘛。是不是這樣?所以,你現在就跟到五臺山一樣啊,你也到不了五臺山,那講得口沫橫飛,“哇,五臺山多殊勝,文殊師利長什么樣子,長什么樣子又怎么樣子。”結果到那邊怎么地啊?文殊師利長什么樣?那不是明明說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帶一萬個菩薩在這邊修行嗎?一萬個,你到那邊找一個也沒有,他長什么樣子?因為你腦筋里頭的都是意識形態(tài)!你知道嗎?極樂世界就那個樣子嘛。對不對?大家都穿那個都是白長裙,對不對?上衣是五顏六色,然后都有彩帶。我告訴你,你見到極樂世界,大家都搭電梯,開寶馬,然后穿西裝,還不如穿那個樣子咧。你到那邊的樓閣都是搭電梯的啦,沒有那種涼亭,你說極樂世界怎么變這樣?怎么這樣?

  所以你假如對目標,太過著意啊,基本上,我告訴你,修行是不能成就的。修行有四個東西,后面兩個東西是非常重要:

  前面一個是,不能執(zhí)著我,不能執(zhí)著法,這兩個。

  第三個,不能有旺盛的企圖心。那是很麻煩的。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太急的話,你根本修不成,你越急,時間越往后拖。

  第三(四)個,不能有太強的目的性。尤其那企圖心跟目的性,是你修行想成就的障礙。

  其實他講的是誰啊?不要一直看我,說到你純屬巧合,講的就是那些精明能干的,識性發(fā)達的。

  識性發(fā)達的你懂嗎?我舉個例子,有個企業(yè)家工作非常繁重,他賺了很多錢,那沒有一天好休息啊。他老婆,他愛人啊,就替他想了一個辦法,找一些企業(yè)診斷專家來跟他診斷。診斷了半天以后,花了半年的時間啊,做了一個決定,說你要去打高爾夫,打高爾夫球啊,叫他去打高爾夫球啊。他目的是什么?要他休息嘛,對不對?打高爾夫球好休息啊,揮一下桿子,全身肌肉都拉動,然后呢,腳再開始邁步。在高爾夫球場有綠地啊,有森林啊,陽光啊,空氣,水都很不錯,要他好好休息嘛。

  好了,一個月后,這個企管專家再來跟他做事后檢討:“那,你打了高爾夫球以后,感覺怎么樣啊?”

  “我現在知道了,要怎么打可以低于標準桿。”

  你知道嗎?那企業(yè)專家昏倒了。他老婆就,什么,腦梗,被他氣死了。本來要他去打高爾夫球啊,是要他休息的,但是他的目的性跟企圖心太強,桿子一拿起來,他就先問要怎么打?不是怎么打的問題,目標在哪里?他問出來原來就是標準桿。那低于標準桿,就表示你是很優(yōu)秀的。他這人永遠是優(yōu)秀的,不能不優(yōu)秀。他只能低于標準桿,不能比標準桿更多。“我這個人是人家一百個標準桿,我是三百以上,我是多多益善啊。”為什么?這個叫目的性,企圖心,他的習慣就是這個樣子,即使到修行的時候,他也在做這種計劃。這個就是一種狀況,不良的狀況。知道嗎?

  我們在跟各位談,你在學佛的時候,應該要懂得,基本的生命價值是什么?你不要被那個部分所欺騙。

  好,這三個跟各位談的,這是普賢乘在談的部分,我們再看后面的部分是總說,這里就是止于至善的這種人生境界。

  “普照眾生智慧日,四攝光明圓滿輪?偝謩倜钋鍦Q光,願示於我鹹令見。

  能于劫海勤修學,一切種智圓滿因。摧滅堅執(zhí)有為城,與我如是金剛智。

  仁于諸佛大智海。獲是智海廣無涯。一切佛德靡不充,善哉大聖當宣說。”

  下面四句,是一個很有名的偉大句子。我們留著最后講。先看這個部分。

  這個總結是說,普照眾生的智慧像太陽一樣,四射光明都圓滿了,叫圓滿輪。輪是起作用,攝受眾生。攝受眾生、饒益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叫為人民服務,對不對?

  那么他這個其實是對法的贊嘆,也是對老師對文殊師利菩薩的贊嘆。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擁有這個智慧日,可以普照眾生,擁有這個圓滿輪,能夠用四攝法來廣渡眾生。所以他不是那個一條邊法,不是,他是用四攝法,方方面面呢,都照顧得到,來利益眾生。

  “總持勝妙清凈光”,總持,他不是單一法,就是前面所講的交絡普賢諸行網,這叫總持。勝妙,是運用。清靜光就是清靜的智慧作用,沒有夾雜其他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沒有不良的那種貪、嗔、癡污染,他都很清靜,叫清靜光。

  “愿示于我咸令見”。希望能夠示現給我,能夠教我的意思。古代這個講的太文雅了,其實我希望你教我,簡單講就是這樣。

  第二偈“能于劫海勤修學”。在長久的時間里叫劫海,能夠修學一切種智的圓滿因,一切種智是果,所有智慧的根源啊,那么他們是怎么產生的?那些因通通要具備,就這個圓滿因。

  “摧滅堅執(zhí)有為城”。有為城,就是我們世間用大腦運作的這個目的,這個叫做有為城,要把它摧滅,我們太過于執(zhí)著世間的這一切,那你要怎么樣子放下,這個叫做摧滅,能夠徹底地放下。

  “與我如是金剛智”。給我這種智慧,堅固的智慧,就是他向文殊師利菩薩請求這個法。

  “仁于諸佛大智海”。仁就是你啊,這尊稱嘛,中國人用的這種稱呼法,于諸佛的這種大智慧,那么多的叫做大智海。

  “獲是智海廣無涯”。你能夠獲得非常廣泛的、沒有邊際的這種智慧。

  “一切佛德靡不充”。所有的佛,那德行你通通都能具備。

  “善哉大圣當宣說”。稱贊這真好,我要修學這些。

  在文字上,先跟各位這樣講一下。那么這里,這結論其實,是對前面普賢乘的一個總結。那總結到哪里?總結到人,到師父,到老師這邊來。我們說,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么他一面贊嘆這個道、這個法是這么殊勝、這么殊勝,講到這里了,已經把普賢乘介紹完畢以后呢,那歸結到人這邊來,所以希望老師你教我。那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樣。

  那么,老師要教我的,不離這個道,對不對?還是這個法,還是普賢乘這個法。所以這里頭,這個理論里頭,他就含有這兩個,前面先講所,后面再講能,能是老師,能弘道的這個人,前面呢,是被弘的這個法。是不是這樣?他能所一對啊,先把那個所講出來,然后再把能講出來,那能所是相應的,是相應的。他不可能是沒關系的,或者是相背離的。這都是圓融道,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么這里,提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華嚴經》的一種語言模式,就我們常跟各位講的白話:你到底知不知道佛陀要教我們什么?你要先弄清楚,佛陀要教我們什么?然后再看你到底要跟佛陀學什么?假如你要跟佛陀學的是佛陀要教給你的,那就對了。假如你要跟佛陀學的不是佛陀要教你的,那你就跑錯地方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佛陀的法是什么?簡單地講,就是無憂之法,沒有憂愁。這從哪里看呢?從八相成道上來看。摩耶夫人要回娘家生產的時候,那個凈飯王。是王,國王的王,不是吃飯的碗,這個發(fā)音有時候不太正確。他在半路上弄了一個蘭毗尼園,就是要她休息,休息以后再回娘家去。

  可是小太子來得太早太急了,她在中途站休息的時候。那中途站就相當于我們現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但是不像我們現在高速公路休息站那樣糟糕。它是一個花園,很漂亮的花園,叫蘭毗尼園。她在蘭毗尼園這邊休息的時候,下了車休息的時候,走到一棵無憂樹。那棵樹叫無憂樹。在無憂樹下,她伸右手要去攀那個樹枝的時候,那小太子冉冉從右脅下生下來了。

  這很神話,很神話,對不對?有沒有神化?子宮又不在這里,怎么從這里生孩子。繉Σ粚?那你不要說信與不信,也不要說神話不神話,你只要相信就好了,你不愿相信就當疑情,因為他統(tǒng)統(tǒng)是表法的。假如現在我跟你說,有個男人會生孩子,你會覺得怎么樣?也不可思議,對不對?可是呢,科學家已經弄好爸爸可以懷孕,你不信那也沒辦法。因為那是科學家的事,因為現在的人叫做不信宗教信科學,所以現在最流行的宗教叫做科學教,教主叫牛頓,對不對?現在都證明當牛的時候,所以姓牛啊。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因為你迷信科學。你是迷信科學的,這沒有辦法講。

  但我告訴你,這伸右手,它表法是很激烈的,也很清楚的。第一個是所。所,就是無憂之法。能,是你的右手。右手,胳膊嘛,對不對?在這里長出來的嘛。換句話說,佛陀的法是非常強而有力的。知道嗎?你說“我是左胳膊才有力,那你是左撇子。”當你成佛的時候,大家都靠左邊,F在,對不起,大家都靠右邊,因為他不是左撇子,他是右手。所以是用右胳膊,來表示那個力量。他只在這個地方而已,并不是說他真的是從這個邊生下來。真的從這邊,或假的從這邊,不是重點。他表示說,這無憂之法,對于每一個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你有再高的權位,你要是有個煩惱,你就完了。布什總統(tǒng)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2008年8月8號以前,他是最有權力的人。他那兩個女兒不聽話,他最大的煩惱。那他有權力有什么用?兩個女兒不聽話,老是給他出婁子,他煩得要死。他在哪里叱詫風云,可以派兵打人啊,他總不能派兵打他女兒吧?對不對?問題就在煩惱啊,有憂嘛。

  我相信各位,你都有憂啊。有憂的就是凡夫啦,無憂之人就叫菩薩。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人,最快樂的人,就是沒有煩惱的人。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呢,不快樂,就是因為你有煩惱。所以你錢再多,沒用,權力再大,沒用。為什么?因為你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所以你就反過來表現給人家看,你就很不得了、很不得了。所以越不得了的人啊,內心越恐懼,因為他有煩惱。

  而現在這個時代,就麻煩在這里。主張開放,主張競爭,完全競爭,我告訴你,沒有一個人躲得過。完全競爭,西方的思想所主張的,他一完全競爭啊,每個人都被打的范圍里。每個人都要被打,因為完全競爭啊,你的成功不算成功,因為明天你可能會倒臺,因為完全競爭。有沒有?所以越競爭啊,恐懼感就越強,就越強。你能不能夠不競爭?現在關鍵就在這里,你要看清楚啊。

  現在,完全競爭是這個社會的普適價值觀的時候,這個社會我跟你講,競爭程度到達什么程度啊,他的恐懼感就到達什么程度。所以當競爭越提升的時候,競爭性越強的時候,那種幸福感就越下降。所以,所謂完全競爭的時候,就是完全沒有幸福!你放心啊,所以不可能完全競爭啊。

  完全競爭到最后呢,你家里也競爭啊,老公跟老婆就競爭起來了。對不對?那晚上睡覺你要留意一下,夜間磨刀的人。要競爭嘛,他不至于殺人,但是他在磨刀啊,我看你就睡不著了。這個就是競爭的后果,競爭就帶有恐懼。

  能不能把競爭圈在一個范圍里頭?現在的人類做不到,現在的文明還做不到。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做到了,西方文明沒有。中國傳統(tǒng)的文明里,在那個時代維持了三千年以上,從周公定禮樂開始,到新中國的建立這段期間,遠遠超過三千年,中國并沒有進入黑暗時代。希伯來文明在《圣經》的統(tǒng)治之下,一千一百多年的黑暗時代,那你就可以看到這兩個文明。不要爭現在的比較,現在比較很難說。因為牽涉到政治,牽涉到既得利益的問題,我們不講。我們看歷史上它們的表現,對不對?中國文明最少有三千年的光明跟燦爛,但是《圣經》文明呢,卻是一千一百年的黑暗時代,所以明顯了。所以他在發(fā)起以后,到今天他又是很光明燦爛,我們相信在未來,還有一千年到五千年的黑暗時期,你看要不要陷入?那就要看大家了。

  但是,我們在這個地方告訴各位的是,這個文明他的殊勝、他的可貴,就在能所之間你要弄清楚。所,這個法真那么好。再來就是能,就看你了。所以他這個能,在這邊講的,都是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做。前邊這個所是,這個法是多好多好,但你要怎么做?

  我記得有一個時期,臺灣流行這邊叫什么?臺灣叫紅蘿卜啊,或叫胡蘿卜,有沒有?兔子吃的那個,那叫什么?胡蘿卜。胡蘿卜說有個胡蘿卜素。有個媽媽就叫她的兒子天天要喝,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去上學還帶去給他喝。喝了兩個多月不到三個月,她的兒子變成胡蘿卜,就變成那個顏色出來了。哇,把臺灣醫(yī)學界通通嚇翻了,怎么有這種怪人出來?胡蘿卜素啊。能嘛,他能吃啊,吃它的那個孩子說:“我怎么變這樣子?怎么拿起來變胡蘿卜了?”能,要個適可、適當,知道嗎?

  經濟剛開發(fā)的時候,剛成長的時候,你這里我不知道啊,臺灣剛成長的時候,鼓勵吃蛋,吃雞蛋,要吃、要吃。那一個媽媽給他的兒子一天吃十二個雞蛋,說這個很營養(yǎng)、很營養(yǎng),吃到營養(yǎng)不良。你能吃沒有錯,吃的方法不對。對不對?你有錢沒關系,蛋不是這樣吃,這樣吃反而害了你的人,你這個能吃的人。那媽媽疼孩子沒有錯,你這種疼法就絕對不對。

  現在你要學佛,我們也發(fā)現很多人學佛的方法不對。所以我們跟各位舉A師姐、B師姐,希望你不要變成A師姐,弄錯的那一個。到那個時候你會說“我那么認真學佛,怎么都不得好報?”你自己弄錯了。不是佛法不報,這個是很相應,因為你搞錯了,馬上惡報現前。第一天就現前了,所以你全家人都變業(yè)障鬼。人家B師姐不是啊。第一天開始都弄錯,你就變A了。她第一天就弄對,所以全家都變成菩薩,“我家那個老菩薩、小菩薩”。那你不是了,你通通變業(yè)障鬼了。就是因為你的第一念啊,太沖動,這個叫熱情,欲望心,不是真心。

  真心一定帶一種理性。那要告訴你,要怎么做,你會想到“別人會怎么想,先生怎么想?孩子怎么想?那我應該怎么做才好?”你應該去想這個。你根本就不把家人看在眼里嘛,自己決定做了算。好了,當人家一反彈,通通是業(yè)障鬼。當你會思考家人的反應,該怎么做的時候,那家人呢,也會相應地給你贊嘆,那個時候呢,全家就都是菩薩了。

  所以成與敗在乎你,不要狂熱,絕對不可以狂熱,不要盲目。多留意別人的反應嘛,你在菩提道上會很順利。這是能的部分。所以,它后面的這一段啊,是在談這個地方。

  最后一句話非常美的,他說:

  “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已系諸佛離垢繒,最勝智眼願觀察。”

  他已經講好了,他說我已經進入“法王妙法城”了,“已冠智王大智冠”了,這寶冠已經戴上去了。“已系諸佛離垢繒,最勝智眼愿觀察”。我給你考驗!

  這里面,我跟各位談,“法王妙法城”在這部經文里,他講得很清楚,法王就是佛。所以那些人自稱法王的,叫夭壽。他沒有佛的這種;兩足,怎么可以叫法王呢?我沒有講誰啦,你不要隨便跟人家叫法王。法王他有妙法城,叫無憂之法,普應全人類。用現在的話來講,這無憂之法要普應全國人民。對不對?這才叫做妙法城嘛。

  “已冠智王大智冠”,大智慧的寶冠,這智慧之王嘛,叫智王。這大智冠,他已經戴了。這個前面我們講過,前面有十方菩薩來的時候,他這一個大智冠是指哪一頂?前面我們講過,十方諸佛上首菩薩來啊,有沒有?這個菩薩就是上方菩薩,他不但有寶冠,又有摩尼珠,他是指這一個。

  所以他這個文詞在《華嚴經》的系統(tǒng)里,他有一套的語言模式在表達一定的東西。前面經文已經表達很清楚了。所以我跟各位講說,這是一個密法的壇城,是這樣展開的。所以你在修法他也有一套系統(tǒng)。

  今天早上我到薊縣去看獨樂寺。獨樂寺看起來應該是在隋朝時代,隋文帝建的,那個白塔是隋文帝建的。那個獨樂寺的十一面觀音是泥塑的,應該是唐朝塑的。那種恢宏的氣度是唐朝的風格。從那大悲閣看到白塔,剛好那條線是一個修法的線。那當中有好幾層殿,塔下面就有一層是修法的殿,然后還有個供養(yǎng)壇,但是已經都找不到了。

  現在最完整的就是正定的隆興寺,那個大佛寺啊,你看那個摩尼寶殿的后面是個修法臺,那個修法臺面對的十一面觀音剛好那一條線,所以我們在估計這兩個模式差不多。從隆興寺來看,他修法的地方到十一面觀音的地方這兩條線要架構好,在每一次修法修十一面觀音法的時候,估計都一千個出家人在。一千個出家人,你看那兩排唱誦下去的聲音,那真的是那梵音嘹亮,聲動九天!一千個出家人,那一千個出家人在修法的時候,那在家人多少?不多嘛,一萬個人差不多。

  那一個法要修的時候,一定有前行的訓練,對不對?不要多啦,三個月的訓練夠吧?不夠的話要半年,那么那個法修一個禮拜,每天這樣唱誦。當然十一面觀音法要求雨得雨嘛,洪水來了要止雨就止,止水啊。這蟲災,以前就是蝗蟲蝗災啊,瘟疫、兵災啊,他能夠熄滅,就是這個法。因為這個壇城是很完整的,他整個縱軸線非常完整,他修法的部分很完整,所以經文里他都指導你是怎么修的,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現在沒辦法了,現在變旅游區(qū)了,大家都給人家照相的了,那文物,把佛菩薩關在里面了,就好像動物園一樣,把老虎關在那里給人家看的,講好聽叫給人家拜,佛菩薩怎么去“千處祈求千處應”呢?這個就是一個問題了。

  所以那個東西現在保留著,是給我們將來復興之用。這一定,這個法門我們一看啊,那威德感應會不可思議,非常殊勝。而且我們看到,最了不起的就是十一面觀音,那么大、那么大,十一面觀音法,而且都在中軸線上,有沒有看到?

  我到天龍山去看,十一面觀音,石雕的,也是一樣,那么的殊勝。他就在上面修法,山上修,天龍山第九窟啊。下面圣壽寺,就是壇城。那很完整的。那是山上最完整的一個壇城。那在城里,現在就剩下隆興寺。隆興寺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把那供養(yǎng)壇變成一個戒壇,這個地方,所以可見到了清朝以后就沒修法。他假如有修法的話,就不會改為戒壇,就是沒修。沒修法,皇帝也莫名其妙、一頭糊涂地就把它弄成戒壇,給你傳戒用。他是修法的,不是傳戒的,結果搞錯了。

  那獨樂寺就更糟糕了,他什么都沒了,F在我們可以看到,修法的痕跡可以看得到,但中間已經不是壇城了,中間已經變成民房了。

  所以經典里頭已經把這東西交代得很清楚。古代很如法,所以那個文明很昌盛,人民很幸福,心靈很扎實,很祥和,很和諧,整個社會是和諧的社會,F在來一搞,全部不見了。

  所以現在在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所主張的就是佛經里頭所講的,最適合人居的社會,才叫做和諧社會。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個,心靈很祥和,很充實,很溫馨,心靈上。

  第二個,人際中,人際是很圓潤的,人際之間是很祥和的,人際之間是互相關懷的,在彼此之間是圓融的。

  不像現在,尤其現在,尤其是越文明的地方,那個鍛煉就越厲害,結果呢,每一個人每一戶人家都不來往了,都不來往,F在你回到家,你看小區(qū)大樓你一進去,門一關就鎖了,對不對?第一個是我跟對面這個門鎖了,第二個是落地門窗再鎖,對不對?然后進去房間再鎖,就差一個床上那個鎖還沒有人發(fā)明,要躺下去睡覺再鎖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人際關系非常不良。

  第三個呢,我們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生態(tài)平衡。所以這個叫器世間嘛。可是現在跟大自然不和諧,生態(tài)不平衡,失去協(xié)調,這個就是問題。

  所以我們對這個部分,佛法有他的一套。

  那么,這個地方是講善財童子,就一個普賢行者啊,他具備的這些條件。他應該具備的條件呢,他都具備了,所以才叫做“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已系諸佛離垢繒。”這個就大冠里面,冠以前戴帽子里面有一個綁的。不是我這一條,這一條是以前綁奴隸的那一條,現在叫領帶呵。我是用絲巾把它做起來,因為今天太冷了。它是綁帽子的這一條,這一條叫離垢繒,沒有污垢。這個叫瓔珞,繒啊,瓔珞是掛在這里的,在綁帽子的叫繒。這都是古代作裝飾用的。

  你看看,那菩薩裝飾的這么好。我們現在的和尚是不能裝飾的,和尚要這樣裝飾啊,那叫做野和尚,也不野啊,怪和尚。這表示你是意識形態(tài)。

  經文講得很清楚,這種修行人出來,你看,多莊嚴啊!我們現在是一學佛以后啊,本來頭發(fā)燙得漂漂亮亮的,現在是清湯掛面,因為這樣比較精進。男生呢,就理光頭。假如女生理光頭,不知道什么意思哈。本來穿得很漂亮的,現在一學佛以后,通通變成黑色跟白色、灰色、土色、咖啡色,都變成這樣了。為什么靚麗不起來呢?是你對佛法有了誤解,沒搞清楚。

  學佛以后的人生啊,是燦爛的,是積極的,是光明的,是活潑的!可是我們現在學佛以后,要死不活的!奄奄一息的。(眾鼓掌)那你絕對學錯了!所以學到最后,有人說有五家工廠或五個店,一學佛變四個店,一受戒變三個店,然后再受個菩薩戒呢,就變一個店,然后呢,再加個日中一食呢,就關店、倒店。那假如學佛人都這個樣子,誰敢學佛啊?你學佛是本來一個店,學佛以后變三個店,受戒以后變十個店,那還差不多嘛。那你就說“那師父你教我。”教你,就是認真好好的學佛,正確的學佛心態(tài)。

  “最勝智眼愿觀察”,這個是稱贊他的老師,希望你接納我的意思。這是善財童子所講的部分。

  我們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65講(2008年12月5日)B

  好,我們再看經文,經文一百頁,第二行。我們先看一百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觀察善財。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複欲親近諸善知識行菩薩行。問諸菩薩所行之道。善男子。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是故于此。勿生疲厭。”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叫長行文。前面叫偈頌。偈頌有好幾種,我們就不詳細跟各位分了,就簡單地跟各位提一下這種狀況。偈頌,有偈頌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長行文,有長行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么在大架構之下,沒什么差別,但是在微細上面他還是有區(qū)分。

  偈頌,比較直接講,當然他有隱喻。但是長行文里,他譬喻式的多,用世間法來譬喻那一種出世間法的狀況,他是比較明顯。

  像這個地方講,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那你能夠知道大象回頭什么姿勢嗎?有沒有看過?你沒看過你就想不到了,你看到貓跟狗轉回頭看后面怎么看?那動作很快啊,“啪”。大象就不能這樣子,啪。大象這么一“啪”,那個地方房子都倒了。大象要回頭看的時候啊,他那鼻子搖一搖,往這邊搖,然后頭再慢慢轉過來,轉過來敵人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這個叫做,悠閑自在。跟那個貓狗不一樣,所以大象什么也不怕。

  有一天,一只獅子,獅子知道嗎?不是跳蚤虱子那個啊,頭上毛很多的那個獅子,在森林里閑著無聊,很久沒有人叫它大王了。

  它就走一走,看到一個長頸鹿說:“你知道嗎?這世界上誰最了不起?”

  它說:“大王,當然是你,沒有別人。”

  它說:“嗯,你知道就好。我不吃你啦。”

  它再走走走,遇到一只猴子,它說:“你知道這世界上誰是大王嗎?”

  它說:“大王,當然是你啊。”噢,那猴子已經嚇得啊,汗都流出來了。

  它說:“好,你知道就好。”

  它走走走,又看到一只山羊,他說:“別走!”那山羊看到它就要跑啦。它說:“別走,你走我把你吃掉。你知道誰是大王嗎?”

  它說:“大王,就是你啊。”還講,本來就嚇死了。

  “好,那你知道是我就好。”

  走走走,然后又看到一只大象,“你知道誰是大王嗎?”

  那大象回過頭來,鼻子一伸把這個獅子卷起來,往大樹那邊一甩。

  “哇!”那獅子爬起來,“你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嘛。”(眾笑)它滿頭金星啊,不分東南西北就竄走了。

  這個,大象的威武就是這樣。你講什么?它講也不講,鼻子一伸,把你一甩啊,管你誰是大王?反正不是你就對啦。

  這里面,他表達一個狀況,真有實力的人不用急。當獅子遇見山羊啊,遇到猴子,他不用急嘛,你一定怕我啊。那,其實他不用問也知道,山羊早就要躲了,要走了,對不對?但是這個時候表示,他還不真誠。這個獅子你想就知道,大概3歲不到,小不點嘛。他才會急著要人家承認他是大王啊,是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師父你看我開悟沒?”你要知道我鼻子伸出去,你就知道。(眾笑)大概伸太久了。

  “師父,人家說我證阿羅漢了。”

  我說:“阿羅漢,恭喜你啦。”

  “你看我是不是阿羅漢?”

  我看你是抽屜里面那個“阿羅漢”。你為什么要人家求證你是阿羅漢呢?對不對?你自己有沒有本事嘛。你有本事,阿羅漢來再講,看誰是阿羅漢嘛。你是大王,你碰到大象你就知道誰是大王啦。所以不必問,你要留意到。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一個實力,文殊師利菩薩他有那個實力。所以在反映事情上,他不必去炫耀他自己。

  你為什么要炫耀你自己?因為你有恐懼,你有無明,你還有憂,你才要炫耀自己。文殊師利菩薩,他一定要你認識嗎?你認識他跟不認識他,對他來講叫做不增不減嘛。對不對?那你現在有增有減啦,你是增增減減,隨時在增減啦。人家罵你糊涂,你說“我是大智慧者。”你要是真大智慧者,糊涂對你來講是不增不減的。對不對?因為你沒有智慧嘛,所以人家一說你糊涂,你馬上就增增減減就產生了。所以,你怕人家罵嗎?你怕人家數落嗎?你怕人家說你嗎?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你就是只有恐懼。剛才講的無憂之法你沒有得到。

  文殊師利他當然了,所以他如象王回,很自在、很充實、很真誠。在他的生命里,你看,那個靈性非常飽滿。不像凡夫們,靈性非常枯竭。有沒有?留意!

  所以一個學佛人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不是衣著不同,不是長相不同,不是說一定要帶一個,這里掛一個佛,或者什么一個叉子架,那個沒有用。不在外相上,而是你心靈上,你是不是真實、很飽滿?當然,絕對飽滿是指,你已經成就了。至少,我們相對開始內觀,開始充實我們自己,讓我們的心靈不再那么枯竭,那么空虛。遇到什么事情,逐漸的那股暖流啊,會回旋、蕩漾在我們的心湖里。那你學佛就對啦!不要一直看我嘛。

  好啦,他如象王回,沒有伸鼻子啦。他,“觀察善財做如是言”,贊嘆善財童子啊,說“善哉善哉。善男子。”

  這個經文里啊,講善男子是針對這個人講。那一般通稱的時候,就會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就對廣大的群眾講的。當然,這是對當機眾善財童子講。

  “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這句話,講得非常肯定。這一句話假如用現在的話來講啊,文殊師利菩薩就頒了一張證書,叫做“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給善財童子。古代不必頒證書了,這是真實的。

  那為什么會有這一句話呢?因為一般人發(fā)心啊,不真心,是虛妄的心,是欲望的狂熱心,那個不算。他講的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剛才為什么跟各位講,你功課要做那么多呢?你可能會講,“哎呦,那么多,我有念呀。”有念就好啦。不算。為什么?因為你不真誠。那么做那么多,你要是真的不真誠啊,也無所謂啦,也夠多了嘛。對不對?所以很多善知識在指導你說,叫你做功課。你做,量是做到了,心沒有做到的時候,“再一遍,”你那個眼睛就變這樣了。做一遍就已經做得呵,大喘小喘一直喘了,你還要再一遍。那你要留意,再一遍你就要心做了,不是量做?墒莿傞_始第一個,一定是量做。你量的時候,心有到,那就夠了。量的時候心假如不到,一定再一遍。那你心有沒有到?師父一看就知道。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你在哪里?”你說“我在這里啊。”當然你在這里啊,我不是問你這一塊肉在哪里?我是問你的心在哪里?你要懂這一點啊。你不要說“我在這里。”你在這里我又不是沒眼睛。對不對?你肉在這里我知道。我要問的是“你的心在哪里?”這個就問題來了。你功課有做的話,你的心有到,那你的氣質一定變。你的心要是沒到,你的氣質也會變!變成什么?變成行尸走肉,徒有形骸而無內涵。

  所以我們你要記得,你不管跟哪個善知識。我不是說你的善知識跟指導者好不好,對不對,他一定會指導你的心,要你如何用心的問題。教你指導你如何用心的,那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善用其心嘛。你一定要做到這一點。

  你不要以為說“不是啊”,那你說你不要,那你從哪里來?你說我從行止威儀來,可不可以?可以。行止威儀,你不會用心,那就從行止威儀來。你要會用心,通常都用從善用其心來。那你用行止威儀來,你說“不會用心嘛,怎么用心我不知道。”那至少,端端正正,吃飯就這樣吃嘛。對不對?龍含珠,鳳點頭。會用心的,甚至已經超越的人,那都無所謂啦。伸手一抓就吃,一抓就吃,都無所謂啦,還什么龍含珠、鳳點頭?講得那么優(yōu)雅?墒牵悴粫眯牡娜四憔鸵徊揭徊絹。以碗就口,不能以口就碗。那為什么要這些?這是從行止威儀,那你可以嗎?你說“噢,這個很麻煩咧。” 不麻煩。看你要生死輪回,還是要了生死嘛。對不對?就這么簡單嘛?傆幸粋去嘛。

  你問那個得金牌的,奧運得金牌的那幾個,他真的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訓練嗎?我看不是啦,每一個都差點吐血啦。為什么?因為他一定要有非凡的訓練,才有非凡的成績嘛。那你今天想了生死,要讓閻羅王抓不到你。喔,你以為?哼!那么簡單,你想的就可以啊。閻羅王那么沒本事嗎?對不對?閻羅王早就算出來了,這些人啊,自己想一套的一定通通抓到。你跑不掉。

  你看金碧峰這么高深,了不起的大德啊。金碧峰啊,有沒有聽過?他每次入定,土地公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到那一天啊,死期到了,閻羅王說:“這家伙,去抓來。”

  那小鬼也找不到啊,因為他入定去了。入大定,找不到他啊。那小鬼,那鐵鏈就摔在地上說:“土地。”

  土地公趕快跑出來。

  “哪里去啦?”

  他說:“誰?”

  他說:“金碧峰啊”

  “金碧峰,我也不知道,他每天都不在家。”

  “可是生死薄上有他名字啊,那怎么找他?”

  “找他,沒辦法。你敲敲看他那個缽,皇帝送他那紫水晶的紫金缽。敲一下,有效嗎?不知道,你敲一下。”因為他不敢說,敲一下他就會來。

  “當……”誒,他出定了。

  “嘿嘿!假修行。”

  “假修行?我這種禪定功夫,還假修行?”

  “你還貪。”

  他說:“貪什么?”

  “你貪這個皇帝給你的紫金缽。”

  “噢,是這樣子。”

  “那現在干嘛?”

  “跟我走。你死期到了。”

  金碧峰修了半天,到這個時候才知道真功夫。他說:“兄弟啊,我這樣跟你去,此去不復返了,我要求一件事好不好?”

  他說:“什么?”

  “你知道我就喜歡那個缽,給我?guī)ズ貌缓茫?rdquo;

  “閻羅王還給你帶那個去?摸一下可以。”

  “好~摸一下。”他拿起來,“砰!”就往墻壁上一摔,打破了。

  “哇!”那兩個小鬼嚇一跳,土地公愣了,坐在地上。

  “誒,哪里去了?”最后的一線他破了。

  他在定中講啊:“拿我老僧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你有這本事嗎?“鐵鏈鎖得虛空住,再拿老僧金碧峰。”這種修行到這種程度的人,你看看,那么一點點微細的,閻羅王都放不過。請問你算老幾?你說。你以為用你那個,嘿嘿,小癟三的大腦,你就想要瞞過閻羅王啊,還早咧!土地公通通把你記下來,交給閻羅王。我跟你講,所以回家好好拜土地公啊。

  叫你拜佛菩薩你都不愿意,土地公怎么拜?不是叫你怎么拜,凡是對人恭敬,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人對事一定要恭敬。你不要眼睛掉在天花板上,講話從鼻孔冒出來。你對人恭敬一些,絕對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尤其不要自己很傲慢。

  你看看,金碧峰這種功夫啊,皇帝召見賜他紫金缽。他早就已經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去了,土地公都找不到他啊。你看看。但是他還是貪那個。為什么?土地公知道啊,你每次出定都把他摸一下。土地公一看就討厭。對不對?你別的不摸,怎么老愛摸那一個。這很簡單嘛。對不對?你最喜歡哪一個,你一定心在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你的相就出來啦。因為有那個東西在,那個相在,那個心在,閻羅王就把你記下來了,生死薄上沒有辦法除名。∧憔蜕垒喕匕!知道嗎?他有大功夫,你還是到閻羅王報到以后,才上非想非非想處天去。你還在三界內。佛法講的無憂之法,連這個東西,紫金缽這個東西的貪著都沒有,那才叫無憂啊。你有所貪著,不行啊!你弄清楚啊。

  所以呢,真發(fā)菩提心呢,文殊菩薩知道啊。你有真發(fā)嗎?你那個叫做亂發(fā)菩提心,天天都在改。問你怎么這么改來改去?你說無常嘛。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今天回去,就要寫下你的愿,愿要發(fā)起來。要發(fā)菩提心啊,愿就寫下來。

  我常常跟各位講,你不要像慧思那樣寫。慧思知道嗎?智者大師的師父啊,一寫一百零八個愿,我念都念不完。他還沒認真發(fā)愿呢。不必啦~你想要,寫下來。寫完以后,紅包袋裝著,放在佛菩薩下面壓著。明年的今天啦,你再翻開來看看。翻開來以后啊,會起雞皮疙瘩,會得高原癥了,兩片腮紅,都紅起來了。那就表示你進步很多。一定的。因為你沒發(fā)過愿,你要好好發(fā)愿。你會重改一遍,你會改得亂七八糟。那么改完以后的那一份啊,放在上面,留作紀念。那么再過一年,你再把他拿出來,再看再改。表示你再進步,大概這樣三年了,你就穩(wěn)定了。因為你有你的性格,你發(fā)的愿大概在哪個方向。但是三年的情況,你大概會進步到某個程度。第四年第五年再看,大概就穩(wěn)定下來了。窮盡一下,文詞修飾一下,你的本愿就在那里。

  那個愿,絕對你這輩子做不到,都是你成佛的時候的境界。那就對啦。下輩子,下輩子的愿再講,因為這要無量劫,都是盡未來際在修行的。所以你這輩子,一兩個愿,就夠了。你不要想人家十二個愿,人家?guī)讉愿,你別想那么多啦。你一個愿哈,能夠認真就不錯啦。

  你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說“我不敢”,要不然你怎么樣?公車不空誓不成佛,是嗎?每天晚上你都成佛去了?、

  你總要發(fā)一個這輩子做不到,下輩子做不到,一直到成佛的時候會怎樣的,那種愿嘛,要去發(fā)那個愿。那個才是真心的愿。大概你要四五年以后,才會把他鍛煉出來。然后,你就會一輩子會跟著走。他會引導你,你死后,這個愿會引導你。常在其前,引導其人。最糟糕也有極樂世界可以往生。你放心。

  那你要發(fā)愿說啊,“我愿我成佛時,一切眾生都有香蕉可吃。”那到時候大家吃蘋果怎么辦?那你就不成佛?

  要發(fā)愿,不是有偏的,他一定是一個大原則。

  好,現在我是跟各位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是講你成佛的境界,那你就朝那個方向做。他真的做了,因為他前面講了很多啊,F在想想看,你學佛以來,你對佛法的認知有沒有?你能不能這樣講?那,你要把前面那個偈頌的部分仔細地讀一讀。你的愿要怎么出來,你才能知道。

  大約,我都跟各位講了。宏觀的佛法,你要怎么樣波瀾壯闊。微觀的佛法,你要怎么樣子窮徹本源。這個很重要啊,這兩個部分,你同時去進行。

  好,他講,能發(fā)心。這個,另外一個語言模式是這樣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啦,甚難。那么,發(fā)完菩提心,又要親近善知識,復倍于難,比他更難。

  各位稍微留意一下,我相信你周遭有很多人,修得不錯,也自稱老師或法師的或法王的。你去留意看看。其他人來講經啊,大概都不聽。假如說他在修法,那么有人來,要在這里修法,他也不想參加。就算他已發(fā)心,要再親近善知識,他都不愿意。所以復倍,再加一倍困難。就,發(fā)心以后還要再親近善知識啊,這個更難。

  善財童子已經發(fā)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經有那么成就了。你看看,“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 ,已系諸佛離垢繒”。這是多么大的成就啊,他還要再親近文殊師利菩薩。

  那我們各位,我跟你講,你要是有他這種成就啊,不要這么成就了,大概在外面教化一群眾生就不得了了。有大概二三十個,三五十個人跟著你,你已經走路離地三寸了。跟你講說,哪里有個大德來要怎么樣,你心胸相當不錯,說“你們可以去聽了,我不必啦。”這個就是缺少這個“復欲親近諸善知識”。你知道嗎?

  然后呢,“行菩薩行”,這個更難。比親近善知識更難。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那個不對啊,應該怎樣才對,應該怎樣才好,那就犯了這一點。這個比親近善知識更難。你在做,對于別人在做的部分,能不能隨喜贊嘆?這個就是啦?偸侵钢更c點,那就不好。

  好,“問諸菩薩所行之道”。這個更難。我已經在做,我就做得不錯啦,別人做得都不對都不好,我的最好。這個叫排他主義。在佛門中這樣不好。沒有這種法。

  所以你看,你不要看這個一句一句一直下來,好像他是連在一起,沒有這階段的、層次不同的。所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個根本。他不是成就,有了這個以后你還要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你會嗎?我跟你講,親近善知識,你的因果就交給他。師父我親近你,意思就是“我的因果以后給你負責了”,知道嗎?“我要掉地獄啊,我就報閻羅王是你教我的,怎么教到地獄來。那下油鍋就炸你,不是炸我。”知道嗎?但是這里頭有個問題,師父講的你通通要接受。通通百分之百,只要有一分你留著,對不起,因果全部自己背。你能嗎?這就是問題,你要想想看,你能嗎?你是真的親近善知識嗎?你大概可以來,頂禮包紅包可以來,你講什么馬馬虎虎啦,回家我自己看著辦。這個不算,這個不叫親近善知識。

  依止受教而學,這個很重要啊,因為他關鍵在哪里,你不知道。因為跟你講關鍵,你也聽不懂,因為你有自己的一套。就像這杯子一樣,杯子空的再加水才有用。當杯子滿滿的,什么水也加不進去啦。是不是這樣?你看看。所以,你要虛心,真誠地虛心,不是有條件的。有條件的是不行的,要無條件。那這個就是關鍵處啦。所以親近善知識。

  行菩薩行,也一樣,不是做你想做的,不算。菩薩行不是你要做的。

  我剛學佛啊,認識幾個法師啊,后來我在經濟部,我也在跟同修們在講佛法。那只是私底下,因為我講經從一個人開始講起。當抓一只白老鼠來試驗嘛,才知道我講得好不好嘛。對不對?那他坐在那里,我坐在這邊認真講,講到他睡著了。講的人不會睡,聽的人睡得很舒服啊。好,時間到了,好好,回去。他當然說我講得很好啊。我就那邊氣說,你怎么搞的,我在講你在睡,還說我講得很好。什么意思?是我在唱催眠曲哈?那你就要想辦法改進,要改進。

  剛開始講,有時候會想一想想不起來,就用背的嘛。但是,現在我都不會背啦。當時剛開始是這樣。一個人講,講講講,他就去講,講說我講得很好。好啦,就那個法師打電話給我:“誒,聽說你在經濟部講經。”

  我說:“沒有啦,哪有啊。”

  “我跟你講,你不要推,你們經濟部是官員沒關系,只要五十個人以上我就講,要不然我講經都是大學畢業(yè)聽的。沒有大學畢業(yè)不能。那你那邊沒關系,不一定大學,當官的都不要緊。五十個以上我就去講。”

  我才講給一個人聽,你想講給五十個人聽?我就不理他了。當然沒辦法理,怎么理?

  過兩個禮拜來:“誒,你什么意思?我跟你講我要講經,你怎么都自己講,怎么都沒給我去講。”

  我說:“師父,五十人到哪里去找啊。”

  “經濟部幾千個人,怎么沒有五十個人?過來,下禮拜我去講。”

  我這樣聽,很火大,也不聽你解釋。只要有條件附帶的哈,什么大學畢業(yè)、程度如何、多少人啊,那不是弘法。

  我不是因為今天你人這么多,我才這樣講啊。我跟你講,我真的是講給一個人聽開始。那我就想說,我這樣講給一個人,我要講對,第一個要講對嘛,第二個要講好,第三個再講成功嘛,對不對?那自然就有很多人會聽。那你講不對,人越多,你不是業(yè)越重嗎?對不對?你講不好,怎么會有可能人多呢?那你不講成功,誰來呢?對不對?這是必然的嘛。而且你會發(fā)現,我們講的有一定的深度。知道嗎?而且你也會發(fā)現,在我們這講席里,要能夠打瞌睡,真的是不容易。

  雖然我知道大家都很累了,又要上班了,來到這里啊天氣又這么冷,然后又吃飽飽,又衣服這么厚,這么一窩下去正好睡啊。這必然的。但我告訴你,坐在這里睡覺比在家里睡功德大!(眾鼓掌)你放心啦,你就來這里睡覺沒關系啦。因為要在這里睡覺啊,真不簡單。這樣鼓掌,你還睡得著啊,我就佩服你。(眾笑)

  所以,這是一個過程。親近善知識真的很需要。行菩薩行,更需要。但是,都不是表象上的。行菩薩行,我就跟你講,不能挑選你想要做的。親近善知識為什么常常不能成功?因為你都聽你要聽的,然后做你要做的。師父在教什么,你根本不知道嘛。那個不算啦,那個不叫親近善知識。那叫馬馬虎虎啦。你都要來,師父總不能把你趕走啊。對不對?那你真的嗎?所以你疑情要帶著,“我這樣跟著師父是真的嗎?我要得到他的精髓嗎?”這是你要帶的疑情啊。你不要說“師父說我怎樣?”師父當然說你好啊,難道說你不好嗎?對不對?一定說你好嘛。說你好,你就屁股翹起來,比雞尾巴還高。那個沒用啊。這個不是,你不是叫人家排馬屁的嘛。尤其是屬馬的。

  你一定要經常以疑情自己檢驗自己,“我現在跟誰,我到底學到什么?到底學到什么?”這個才是重點。“師父真的是講這樣嗎?我從他那邊得到什么?”這個才是關鍵,才是真正你要的。帶著這疑情,“我在行菩薩道,真的嗎?我這樣算嗎?”那我已經把這標準給你啦。“我是在行菩薩道,還是做我喜歡做的?”這不一樣。

  當然,你的菩薩道是從你的專長發(fā)展的,你的菩薩道不要從你的缺點發(fā)展嘛。比如我不會唱歌,我就要應征教眾生,我一唱歌大家都跑光了,對不對?那不行啦。有一次學校叫我當司儀,當司儀唱國歌。第一句唱了以后,預備唱,嗯?怎么都沒人唱?只好自己從頭唱到尾。后來我問他們:“奇怪,你們怎么都不唱?”“你唱那么高,人家怎么唱?”這個就是你自己不知道。因為音聲我不會調整。這個音箱、喉嚨這個地方,我不會調整,所以我干脆就放棄啦。所以我說要講經嘛,我不會唱梵唄。所以很多同修們可以唱梵唄,用梵唄來領唱、領眾,那也是一個方法。你從你的專長上,沒有錯。

  但是這個觀念,前面跟各位講的是,那個三到五年當中啊,他有一個壓力在,因為你那個東西要貫徹的時候,你自己本身會有一種厭,不知道厭從哪里來,不知道。你必須跨過那個厭,討厭,跨過去。那種情境,那種心境,你必須跨過去?邕^去以后你就穩(wěn)定下來了。不管你的菩薩行是哪一行,你一定要跨過那個部分。你要那三五年轉行以后,轉到別的地方去,我告訴你,再個三五年,你又來了又轉了。那你永遠不能成就。所以我們都在這個地方,三五年一次,一再地克服他。久了,這個定位就是你的,你自己就為自己定位啦。

  這個部分看起來,這個文啊,是很簡單,他的思維模式就是一層一層的,這樣要求,都有他的條件。

  好,他下面講:“善男子。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

  “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親近供養(yǎng)啊,親近,當然講我們文字上講就接近嘛。供養(yǎng),當然就是供養(yǎng)嘛。天天來看師父,天天包個紅包,這就是供養(yǎng)啊,是嗎?那不是,是什么?供養(yǎng)當然要啊,親近也要啊,那你天天供養(yǎng),不如你一個月一次供養(yǎng)就好啦。對不對?親近呢,天天來,不如一個月來一次就好。那個真誠在哪里?你要表達得出來。

  而他真正的意義,親近的意思啊,是具足一種恭敬心,具足那份真心。這個才叫親近,不是人與人天天在一起的那個親近。那在一起,你就談戀愛就好啦,天天都在一起啊。不是那個親近。是真心,是恭敬心。你要具備這個部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供養(yǎng)在培養(yǎng)自性善根,借著親近的這個儀式,表面上的這個儀式,那你要增長你的善根。那么親近很多善知識啊,是在增長你很多善根。每一個善知識要激發(fā)你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善知識在哪里?你不要一直找對象,出家人、老修行,你弄錯了。你只要帶著一個誠懇的心啊,善知識無所不在。那誠懇的心從哪里來?從聆聽、欣賞、接納來。人家在談事情你有沒有注意聽?他講什么?他為什么這樣講?“這樣的一個人,能夠講這樣的一席話,很了不起。”那,當下他就是善知識。你假如這樣想,“書讀那么多,學佛那么久,還只是講那個,那個我也會。”那你造業(yè)了,那你就造業(yè)了!你沒有聆聽嘛。

  我們看到很多人啊,他的偉大不在于他講得多,你要留意啊,他的偉大是在于,他在他的水平上,他很盡責很充分地去表達他自己。我是常常這樣勉勵自己,我說“盡管我是一只螢火蟲,在這黑壓壓的宇宙中,我也要盡情地揮舞屁股后面那一點光。”對嘛,螢火蟲的光在屁股,不是在頭上啊。你盡管有那么一點點,不要緊,你盡情地揮舞,去照亮人間,分享人間嘛。所以你有沒有感覺到?螢火蟲很迷人嘛。迷人不在于他很亮啊,迷人就在于他很明亮的光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跟螢火蟲一樣。但是你就變成小不點。“哎呦不敢,哎呦不敢。”

  人家那樣,你為什么要去比英雄呢?你比我們是老百姓,你過個正常的生活嘛。每天二十四小時,每日三餐,這樣好好地過嘛。一分一秒地大家都一口氣,都同一個太陽嘛。對不對?我們都是太陽底下的子孫,那大家都一樣平等啊。你為什么不過這些呢?你硬是要比那些英雄,結果比到最后自己變狗熊。不必啦,不要比那些。做一個平凡的、正常的、很自在、很幸福的人嘛。為什么不呢?所以,我覺得,我是常常這樣勉勵自己啊。不是我要做多大,不是。我只是盡情與大眾分享。

  所以你說要從我這里聽什么了不起的法,沒有啦,就螢火蟲而已啊。所以,親近善知識就是講這一個部分。增長自己的自性善根,這個叫做供養(yǎng)。這樣子,因為你一切善根都能成長,所以你是集一切智的最初因緣。因為善知識可以啟發(fā)你,他是無所不在,你記得啊,無所不在。你不要一直找誰才是啊,不是。他在你周遭就很多啦。

  尤其啊,我跟各位講,自己的父母是最佳的善知識。你為什么不能聆聽欣賞父母親的話呢?那用現在的話來講,你聽他的心聲嘛,他到底希望你什么嘛。你不講,父母親難道會厭惡你嗎?不是啊,你就是一直要跟他吵。聆聽一下父母講什么?父母期望什么?多探尋,我相信父母會很高興,你也會很快樂。因為父母的高興跟快樂,才是你奮斗的目的嘛。

  可是呢?老是“別講啦,我知道了。別講啦。”你當然知道,結果你知道只是前面那一句,后面的都不知道。你要知道,他也在成長,不只你在成長,他也在成長!你一直覺得,你在成長,你不知道,可是他在成長,你更不知道。Σ粚?

  我們常講,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誒,你弄錯啦。秀才遇到兵,好好教那個兵。因為你懂道理,他不懂道理,那你就好好教他嘛。那就功德無量啦。結果你說“不跟你講”,那就傲慢。

  所以,只要我們把周遭的跟我們在一起的人,尤其最親近的、同屋檐下的、同屋子里的這幾個人啊,你這樣去分享,告訴你這叫天倫之樂。這是最大的福報!你這個福報享受不到,其他福報都是假的。

  很有錢,賺很多錢到西餐廳一吃,牛排什么,就自己一個人切來吃。吃什么?對不對?你要是跟父母親一起呢?對不對?即使路邊一個抓餅,一碗面,兩個餃子也夠啦。沒錢,我們兩個人一人吃一個餃子吧。他很溫暖。這叫天倫之樂!你一個人吃得再好,有用嗎?誰跟你分享啊?沒意義。

  所以善知識你不要外求。你好好做好你這些該做的,你要出現的善知識,他自然就會出現。

  你自己周遭父母也不孝順,師長也不尊敬。你說你要到哪里去找善知識啊?那善知識看到你就跑掉了,因為你不尊師重道啊,哪有什么善知識?尊師重道之前,一定會孝敬父母嘛。對不對?所以你孝敬父母,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識。

  我們常講說父母是我們家里的兩尊活佛,對不對?孩子是我們家里的小菩薩。那你有沒有做到這些?那你都不愿意,那你到哪里求善知識?善知識一看就知道了。你這個,我跟你講,善知識要沒有那個本事,看出你是誰啊,不叫善知識啦。你要是以為說,我只要不講就好。你不講,是你再好,就像閻羅王看金碧峰一樣,那么微細的人家都查得出來了,那你那個小癟三的大腦,想要隱瞞,做不到。知道嗎!

  就是面對你自己的心,是面對你自己的心,你無法回避,你無法逃避。我告訴你,不要逃避,說謊欺騙自己,沒用。不必欺騙自己,坦然地面對自己。你就有辦法坦然地面對你的環(huán)境。所以這是個關鍵處。

  下面講,“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因為樂親近善知識,一切智就很快可以圓滿,可以成熟,可以成就。那個,我們是常常有點成就,就自滿了,那不好。

  他說“勿生疲厭”,親近善知識不要疲厭。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善知識不是你的財產,你也要知道,信眾也不是師父的財產。

  師父會跟師父講說,誒,你信眾多少,我有多少啊。有個師父就跟我講說:“我有一百萬人。”有一百萬信眾,了不起,“你有幾個?”

  我說:“一個都沒有啊。”

  “啊,你怎么那么糟?”

  我說:“是啊,我很糟啊。你分一半給我吧。”

  他說:“你不要亂講啊,我的就是我的。”

  真的嗎?不是。那我們也常常這樣,把善知識具為己有,那叫法執(zhí),其實還是情執(zhí)。善知識不是誰的,你不要把他當作你的財產。善知識也不會把信眾占為己有,說“這是我的信眾,我的財產”。這個都不對,不是這樣。你從他那里學法嘛,你要的是法,不是人啦。不是跟你談戀愛帶回家。不是啊,你到廟里、到哪里去買個佛像帶回家,可以啊。善知識不能買回家啊。他不是你的。你要的是他的法,他所講的那個法。所以我們叫善知識,是知識嘛,對不對?你透過那個人而得知識。你把那好的知識帶回家,滋潤你的心靈成長,那才叫善知識嘛。不能滋潤你的心靈成長,怎么叫善知識呢?結果你知識不要,你要個人,要一份財產,那弄錯啦!你要弄清楚啊。

  好。“善財白言。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希望慈悲,廣為我說,人家已經,“已系諸佛離垢繒”,還希望善知識慈悲廣為我說。而不止如此,往后五十三參,參參如此。

  他說什么?“我應雲何學菩薩行。應雲何修菩薩行。應雲何起菩薩行。應雲何行菩薩行。應雲何滿菩薩行。應雲何淨菩薩行。應雲何轉菩薩行。應雲何深入菩薩行。應雲何出生菩薩行。應雲何觀察菩薩行。應雲何增廣菩薩行。應雲何成就菩薩行。應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這也真啰嗦,一下子問那么多啊。其實他只問一個,要如何讓我普賢行速得圓滿。

  你看最后一個才講普賢行,前面都講菩薩行。那些菩薩行,是架構整個普賢行的基本架構。而這些菩薩行啊,其實他只有一個系統(tǒng),修學的程序。都是菩薩行嘛。所以,你從第一個看起,要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學,修,以后修,然后起。不是修就好了,然后起啊,叫起行嘛。然后你看,如何行,發(fā)起那菩薩行,如何選擇菩薩行的,然后開始要去做;然后滿,然后凈,要凈化;然后再轉,轉就是轉教;然后如何深入,如何出生。那菩薩行不是只有一條啊。剛開始就一個一個就好,不能搞太多啊?墒堑搅诉@個轉以后呢?那個轉,會轉交給眾生,這個已經是成熟啦。然后又要深入,深入以后又出生,那菩薩行生菩薩行一直出來嘛。這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的,這個,華嚴的一個思維模式,他不是自己修好就好,還要教眾生;不但教眾生成就就好,還要教眾生會去教眾生。就是這個語言模式出來的。

  然后云何觀察菩薩行,云何增廣,云何成就,到這里才講成就啊。你看他一路上都是修學的程序、層次啊,一個一個講。這些全部完成以后,他才講普賢行速得圓滿。所以修行到最后啊,通通是普賢行。

  現在我們教你圓滿的,圓滿行,就是普賢行啊,就是一次圓滿的,叫圓融道。那里面,叫圓融道里,你自己要去充實、去補充,好多好多這些工作要做。就,你可以一次完成。一次完成比次第來得難。但是你可以一次全方位都來,從基礎資糧道開始,就這樣一直過來。

  這個地方,我們看了一個問題,叫華嚴的,這個地方所講的,你要留意到問題。首先,他在前面偈頌的時候,善財童子很篤定地講到,他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問題。然后呢,文殊師利菩薩也跟他肯定,他已經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后呢,又講到,親近善知識,行菩薩行的問題,F在問題就出在這里。

  他所講的這個層次,我跟各位講,是已經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破我執(zhí),七信位。破法執(zhí)是九信位。他講到這個地方,善財童子已經進入十信位。所以他在講的這個問題,就要進入到這個十住位啦,就圓教的初住位,華嚴的第一位。

  華嚴這個第一位的部分,實際上要修行的法門,那就是《耳根圓通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通通都是圓教初住位的行法!金剛經》也是圓教初住位的行法。你去留意看看。這里面所講的都是這些。《涅槃經》上面所講的,是十信位的行法。你要留意到!

  這個境界是相當高的。所以你在這里可能感覺不到。這是大的宏觀的部分。

  在微觀的部分是怎么樣?這里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沒有問題,第二個親近善知識,第三個行菩薩行。那么,這個地方呢,文殊師利菩薩跟他講說親近善知識是那么殊勝偉大的。對不對?可是善財童子卻問,如何行菩薩行,修菩薩行的問題。這在哪里呢?有沒有?你注意看喔。一個是贊嘆他要親近善知識的問題,那一個說我要行學菩薩行的問題。是不是這樣?所以經文就很清楚啦。親近善知識跟行菩薩行是一體的。所以往后呢,文殊師利菩薩就叫他去參訪,參訪善知識。參訪善知識是什么?你去問他菩薩行如何修?乃至如何使普賢行速得圓滿。就指這個部分啦。所以親近善知識跟你行菩薩行是一樣的。

  那我告訴各位,你一定要有一個師父。我不是叫你找我,弄清楚啊。你一定要有一個善知識指導你,否則你菩薩行無法行。因為菩薩行不是這樣定義的,不是你想象的。

  好,我們今天先跟各位講到這里。明天我們再跟各位講,什么叫做菩薩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