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講話 七、凈心之功德
七、凈心之功德——賢首菩薩品
一念之凈心——五臺山華嚴寺無著
山西省五臺山之東臺與北臺間,有山谷名為「樓觀谷」,谷中有洞窟,名為「金剛窟」。相傳此金剛窟即時文殊菩薩示現這處所。于五臺山思陽嶺,有一文殊菩薩化身之老人,曾囑佛陀波利自印度攜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當佛陀金剛窟中聽文殊菩薩宜講《華嚴經》。
無著本于終南山云華寺,依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學華嚴。大歷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入五臺山,欲見文殊菩薩。無著于是年五月至華嚴寺。
當無著行至金剛窟前時,遇風一老翁。問道:「從何處來?」
無著答道:「聽說此處有金剛窟,特前來尋訪!
老人以指指向一處,無著見該處有一寺院。遂隨老人之后來至寺門。有一童子出而開門。入內后,見該殿堂皆為黃金所成。無著并于該處以琉璃之茶具飲茶。當無著向老人表示希望留一宿夜時,老人勸其歸去,并于堂前以偈于道:
若人靜坐一須史,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壞微塵,一念凈心成正覺。
一瞬間之靜坐,勝于造作七寶塔,因寶塔畢竟會毀壞,而一念之清凈心則能成正覺。老人如此地開示無著。當童子送無著至金剛窟前時,告以剛才所見之寺院名為般若寺。于分別時,童子亦以偈文說道:
面上無瞋供養(yǎng)具,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是真寶,無染無著是真如。
此偈即說面、口、心三者無瞋之重要性,因真如者,乃無染污、無執(zhí)著。當無著低頭向童年子禮謝后,再抬頭時已不見童子,且般若寺亦同時消失,只見荒涼之巖山;而適才見老人之處,則涌起無數白云,披靡于谷間。
當無著于訝異時,但見文殊菩薩乘大獅子,無數眷屬隨后,俄而,自東方涌現一片烏云,蓋住所有景象。無著將所見之不思議現象,說與來自汾州(山西省汾陽縣)菩薩寺之僧修政等六人知,其人等正于金剛窟前禮拜,眾人皆謂無著所見之老人,即文殊菩薩之化身。(《廣清涼傳》卷中)
信為功德之母
于〈凈行品〉中敘說清凈行之文殊菩薩,接著請賢首菩薩敘述凈信之功德。此即普光法堂會之最后會〈賢首菩薩品〉,因系賢首菩薩所說,故以之為名。賢首者,「當體至順調柔曰賢,為顯吉祥勝德超絕曰首!(《探玄記》卷四),即智慧賢明,其德殊勝之菩薩。
應文殊菩薩之問,賢首菩薩以偈答道:
佛子善諦聽,菩薩諸功德,
無量無有邊,我當隨力說,
菩薩少功德,我之所演暢,
如海一微·。
賢首菩薩說:菩薩之功德無量無邊,我僅以自身之能力,敘述少許。
于佛及法僧,起深清凈信;
因信敬佛法僧三寶,于三寶起清凈之心,此即最初之發(fā)心。于五臺山金剛窟,文殊菩薩曾對無著說「一念凈心成正覺」,所謂凈心者,即清凈之信。
因此,必須放棄自身之所有及五欲之樂。
不求五欲樂,寶貨諸財利;
亦不求自安,希望世名聞。
即說明不求五欲之樂,及寶石、財產、名譽等,更不僅為自身求心之安樂。此實非一般世俗者所能奉行,因生存于現世中之眾人,正為追求上述之欲望而受諸苦惱。欲拔除眾生之苦,而生起救度之悲愿者,即菩薩之發(fā)心,此「發(fā)心」畢竟非凡夫所能辦到,乃菩薩方有如此發(fā)心。
深信諸佛及正法,亦信菩薩所行道;
正心信向佛菩提,菩薩因是初發(fā)心。
若欲發(fā)心,必先敬信諸佛及正法;若不信諸佛及正法,則不能發(fā)心。其次,須信菩薩所行之道,信向佛菩提,如此方能發(fā)心。
接著所說者,乃著名之傳言: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fā)無上道。
「信為道元功德母」之語,乃有名之言,于后世常為佛教徒所引用!洞笾嵌日摗分兄阜鸱ù蠛#孕拍苋搿,同樣地為常被引用之名言。
接著,賢首菩薩又說:
信能舍離諸染著,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轉勝成眾善,究竟必至如來年。
信者,能舍離諸染著。五臺山金剛窟之童子,曾向無著說「無染無著是真如」,能舍離染著,即為信,即為真如。如真如超越性之實體等,無處可尋。心若能澄凈,即為信。文殊菩薩所說「一念凈心成正覺」之「一念凈心」,即為信。若以支配人類之超越者——神,或妄想為宇宙根源之一心,而信仰真如,則實非為信。
心若澄凈,則能理解深奧之教法,亦能奉行眾善法,如此,欲達佛境界亦不難。
信永除滅一切惡,信能逮得無師寶。
以此清凈之信,則能除一切惡,亦能體得無師之寶。
平等供養(yǎng)
其次,說明「信」應如何實現?
若信恭敬一切佛,則持凈戒順正教;
若持凈戒順正教,諸佛賢圣所贊嘆。
此即說明守持凈戒、隨順正教之重要。
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
戒者,無上菩提之本,若無戒則不能起信,亦因戒而心得清凈。
若能得生諸佛家,則于諸法無所著;
若于諸法無所著,則得深心妙清凈;
若得深心妙清凈,則得殊勝無上心。
因守戒而獲得清凈心,則能投生于諸佛之家;如此,于一切事物即不生執(zhí)著;能不生執(zhí)著,則心更能清凈,即可得殊勝無上之心。
即得殊勝無上心,則得以修持波羅密。
若得無上殊勝心,則修一切波羅密;
若修一切波羅密,則能具足摩訶衍。
六波羅密為大乘佛教菩薩之實踐德目。波羅密者,即梵語paramita之音譯,為到彼岸之意,譯為「度」。則六波羅密即六度。六種德目,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此中,第一項布施,尚可分為:財施(施舍財物)、法施(教示真理)、無畏施(令獲安心)。
欲實踐六波羅密,亦非易事,尤以在家生活者更難。惟有于可能之范圍內實行,或以現代化之解釋方式去實踐。若欲完全付諸實行,則非菩薩莫屬。
僅「布施」一項而言,對任何人平等施舍,實非易行之事。慈覺大師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如下之記載: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山中設齊,不論僧俗男女大小,皆平等供養(yǎng),亦不視尊卑大小。
即凡入五臺山者,不論何人皆能生起平等心。一日,五臺山華嚴寺設大齊會,凡俗、男女、乞食、貧困者等皆聚集而來。均想獲得少許余惠。時,施主說:「于此設齊會,乃為供養(yǎng)山中僧眾,如此施舍乞食者,并非本來意愿。」
其時,乞食者中有一孕婦,除自己要求一份飯食外,更為胎兒索一份。施主怒罵不給。孕婦哀求道:「胎兒雖未降生,若計算人數亦應為一人,請將此子之一份施舍吧!」
施主大怒,斥道:「豈有此理!胎兒尚未誕生,如何能食?」
孕婦道:「既然胎兒之一份不給,則自己亦不能獨食!
說罷,即起立步出食堂。
時,孕婦方步出食堂,即變成文殊菩薩之形象,并放出無數光明,照遍各處。隨即乘金毛獅子,于眾多菩薩隨從之下騰空而去。
此時,因齊會聚集而來之數千人眾,皆涌至戶外,茫然拜倒地面,放聲哭泣,悲嘆,懺悔,熱淚滂沱而下,聲聲唱念「大圣文殊菩薩」。然而,盡管聲啞淚枯,文殊菩薩卻不再現。
時眾人皆無心飲食,同發(fā)愿道:「自今已后,送供設齊,不論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貧富,皆須平等供養(yǎng)!
不論男女、尊卑、貧富,自此,于五臺山設供時,皆能平等供養(yǎng)。慈覺大師訪問華嚴寺時,見食堂中男女排成一列,女眾中有抱持幼兒者,亦皆能獲得幼兒之一份。又如童子、沙彌、男僧、尼尊等,亦皆列隊成排,平等受供。圓仁所謂「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乃因目睹齊會之情況所致。僅「布施」之一項,欲對任何人平等施舍,其因難不難測知。
映現萬象——海印三昧
其次,〈賢首品〉中敘述十種昧門。所謂十種三昧門,即:
一、圓明海印三昧門。
二、華嚴妙行三昧門。
三、因陀羅網三昧門。
四、手出廣供三昧門。
五、現諸法門三昧門。
六、四攝攝生三昧門。
七、窮同世間三昧門。
八、毛光覺照三昧門。
九、主伴嚴麗三昧門。
十、寂用無涯三昧門。
信之作用無限。此約攝十種三昧門而言。信之根本作用,即第一項之圓明海印三昧門,其余九門皆為作用中之作用。
圓明海印三昧門者,乃敘說佛菩薩之示現。
或有剎土無有佛,于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無有法,于彼示現說法藏。
首先,無佛或無佛法之國土,佛即示現于彼國土。更有舍棄世間一切名譽與利益之菩薩,為教化眾生而示現于十方。五臺山之文殊菩薩,亦時時示現于各種種場合,度化眾生;蚴粳F老人,或示現乞食之孕婦,而救度眾生。
或現男女種種形,天人龍神阿修羅,
隨諸眾生若干身,無量行業(yè)諸音聲。
即謂佛菩薩為度化眾生,示現男女、天人、龍神、阿修羅等諸身,或出諸聲。此乃觀音菩薩應現三十三身之說。
如上所述之佛菩薩所以能隨時隨處應現世間,即「海印三昧」之作用所致。至于,何謂「海印三昧」?如海中風浪平息時,一切歸于寂靜,則萬象皆現于海面;無明、煩惱之風波滅除時,清靜之心海中,即映現出三世一切諸現象。此即「海印三昧」。略而言之,即一念之凈心。內心澄凈時,即謂海印三昧。一念之「念」字,即「今心」。即說明「現今之心」若清凈,是為海印三昧。于清凈之心中,即能映現一切。
上述之海印三昧,即敘述菩薩禪定時心之狀態(tài)。后世之華嚴教學,于解釋海印三昧時,說有三義。此處所說,即其中之一,自菩薩之定心而言海印三昧。心若澄凈,萬象映現時,即能生起大作用,因此,菩薩必須先入「海印三昧」之定。
財如夢如浮云
其次,說「華嚴三昧」。所謂「華嚴」者,即以華莊佛果。華者,即修持萬行。以此定心莊嚴法身妙果,是為華嚴三昧。經文接著又說。
不可思議莊嚴剎,恭敬供養(yǎng)一切佛;
光明莊嚴難思議,教化眾生無有量。
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教化得自在。
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
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此謂不論供養(yǎng)佛,或教化眾生、說法,或實踐十波羅密,或智慧之連用,皆能自在者,乃華嚴三昧之勢力所致。若不能得華嚴三昧,則亦不能隨意自在。
僅說法一項,欲自在說法,亦非凡俗能力所及!度A量壽經》經上云: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宜揚演說一切經典。
欲自在演說經典之教化,必須能得華嚴三昧。以能入此行法,則能生自在之無邊行。
于敘述華嚴三昧之后,〈賢首品〉接著又敘說八種三昧,F僅列舉較具深意者于后:
八萬四千諸法門,諸佛以此度眾生;
分別諸法無量門,隨眾生性化導之。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因眾生之根機各異,乃至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甚且說無量法門。如此,若能「說法自在」,則能說無量法門。
其次,第八之毛光覺照三昧,將光明之作用分為四十四門敘述之。佛乃為度化眾生而放諸光明。眾生若遇斯光明,則能獲得果報。光明能除一切暗冥,又燈明亦能供養(yǎng)佛。
光明之名為「濟度」,乃因能脫欲界之群生。光明又名為「除愛」,乃因以光明能舍除五欲之渴愛。光明又名為「歡喜」,乃因眾生能因之歡喜發(fā)心,求證菩提。
又放興明名無慳,彼光覺悟除貧惜;
解知財寶非常有,悉能舍離無所著。
光明名為「無慳」,能除眾生之貧欲與吝惜。因財寶并非能永久存在,而必至于消滅。五臺山之無著,承文殊菩薩化身教宗「寶塔畢竟壞微塵」。經文中亦說須有「財如夢如浮云」之覺悟。
又放光名忍莊嚴,彼光覺悟瞋恚者;
舍離瞋恚增上慢,常樂柔和忍辱法。
瞋恚、增上慢,及自以為覺悟者,應先舍棄瞋恚與增上慢。為求舍棄,則須實行柔和、忍辱之教法。無著承金剛窟童子教示之偈文中,說臉、口、心三者皆須離瞋,若能離瞋,即為真實。
如上所述,佛放諸光前,說離惡法。因光明而令眼耳鼻舌身意皆悉清凈,甚且色聲香味觸法亦得清凈。此諸光明,乃出自佛之毛孔,而遍照一切眾生。
于敘述光明之后,有寂用無涯三昧,以三十五頌加以敘說。經典中曾不厭其煩地反復又反復地敘說,于日本人之直覺,或許會有「真有能耐」之感。賢首菩薩說畢此品,十方世界六次震動,光明照于惡道,而令惡道滅除。其時,十方如來普現于賢首菩薩前,各伸右手摩賢首菩薩頂,并道:「善哉!善哉!真佛子!快說是法,我隨喜!
- 上一篇:華嚴經講話 六、生活中之佛教
- 下一篇:華嚴經講話 八、清凈梵行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