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第一百、證初果的天帝釋

  第一百、證初果的天帝釋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游化,住在王舍城東邊、庵婆羅村北邊的毘陀山因陀娑羅窟中。

  這天,天帝釋想起了佛陀,發(fā)現(xiàn)佛陀正住在因陀娑羅窟中,就邀集了一群三十三天的天眾,一同去見佛陀。一群天眾就這樣來到了毘陀山,毘陀山因諸天眾的群集,而發(fā)出了異常的光亮,附近村落的民眾不明所以,以為發(fā)生了火燒山,十分恐懼。

  天帝釋怕打擾佛陀的清修,不敢貿(mào)然前往佛陀安住的山洞,就先派遣他的樂神「般遮翼」先去通報。樂神來到了山洞外面,彈唱一首加入贊嘆佛、法、僧伽的情歌,想取悅佛陀,同時也作為通報。佛陀知道樂神的來意,表示愿意見天帝釋以及諸天眾,于是,天帝釋與諸天眾就魚貫地進入山洞,一一向佛陀問訊頂禮

  天帝釋閑話過去托其它天眾禮敬佛陀的情誼后,佛陀就將話題引入,請?zhí)斓坩尵托闹械囊苫蟀l(fā)問。天帝釋問道:

  「是什么原因,致使天、人、阿修羅、干闥婆、羅剎以及其它眾生,心中雖然希望能和諧安詳,沒有敵對怨仇、刀杖相向,無瞋恨心地過日子,然而實際上卻都作不到呢?」

  佛陀說:「是啊,帝釋!那是因為眾生貪嫉、慳吝的緣故。」

  「是啊,世尊!是啊,善逝!是啊,大仙人!您說的很對,您的回答解除了我先前的疑惑。但眾生為何會嫉慳呢?怎樣才能無嫉無慳呢?」

  「帝釋!嫉慳是因為愛憎而起,以愛憎為源。有愛憎時,就有嫉慳,當(dāng)愛憎滅時,嫉慳就消失了!

  「確實是這樣啊,世尊!但眾生的愛憎心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樣才能滅除呢?」

  「帝釋!愛憎是因為有欲望,以欲望為源。有欲望時,就有愛憎,當(dāng)欲望滅時,愛憎就消失了!

  「確實是這樣啊,世尊!但眾生的欲望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樣才能滅除呢?」

  「帝釋!欲望是來自于憶想懷念,以憶想懷念為源。有憶想懷念時,就有欲望,當(dāng)憶想懷念滅時,欲望就消失了!

  「確實是這樣啊,世尊!但眾生的憶想懷念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樣才能滅除呢?」

  「帝釋!憶想懷念是因為顛倒妄想,以顛倒妄想為源。當(dāng)眾生胡思妄想時,就會生起憶想懷念,當(dāng)不再胡思妄想時,憶想懷念就消失了。所以,如果不胡思妄想,就不會憶想懷念;不憶想懷念,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不會有愛憎;沒有愛憎,就不會嫉慳;不會嫉慳,那么一切眾生就不會互相傷害了!

  接著,天帝釋又進一步問,用什么方法才能滅除眾生的胡思妄想?佛陀教導(dǎo)說,應(yīng)當(dāng)對自己的喜、憂、舍;意念、語言、行為與需求保持清明不亂,遠離于那些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的,多做那些能增長善法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認識境界時也一樣,應(yīng)當(dāng)注意諸根律儀,清楚什么應(yīng)當(dāng)遠離,什么應(yīng)當(dāng)親近。

  經(jīng)過佛陀這一番解答,天帝釋解決了心中的疑問,不再迷惑猶豫了,于是有感而發(fā)地告訴佛陀說:

  「世尊!愛欲真是眾生的病啊!就像致命的腫瘤,也像箭、像刺一樣令眾生痛苦不安。愛欲牽引著眾生往生,生起種種不同的果報。世尊!上面的疑惑,我曾經(jīng)請問了許多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但都不得要領(lǐng),直到聽聞了世尊的教導(dǎo)才明了。這個疑惑已經(jīng)困擾我很久了,就像一支箭插在我的身上一樣令我不安,今天世尊已為我拔除這疑惑之箭了!

  于是,天帝釋向佛陀說出這個困惑的原委。原來,三十三天的天眾,也一直是期盼著佛陀的出世,但因為找不到佛陀,所以又得過且過,盡情歡樂的過日子,直到有一天,一位有大威德的天子竟然命終了,帶給天帝釋極大的震撼:一想到自己也會有這天,不禁毛骨悚然,對自己縱情五欲歡樂的生活,生起了憂戚。于是,只要看到在幽靜處禪坐的修行人,便以為是佛陀出現(xiàn)了而前往拜見請教,直到遇見釋迦牟尼佛,才得到解決,所以顯得十分歡喜

  「帝釋!你以前也曾經(jīng)這樣歡喜過嗎?」佛陀問

  「世尊!以前在率領(lǐng)三十三天眾大敗阿修羅眾,戰(zhàn)果豐碩時,也曾經(jīng)這樣的歡喜過。但是,那是靠刀杖獲得的,間雜著許多結(jié)怨、斗爭、憎恨與嫉妒,今天的歡喜不一樣了,不但完全沒有這一些,還可以讓我通達覺悟,趣向解脫涅槃!

  最后,天帝釋在佛陀面前說:我今天已經(jīng)證得初果,愿當(dāng)證得二果阿那含。而同行的諸天眾,也有許多和天帝釋一樣,遠塵離垢,得法眼凈,證入初果。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三四釋問經(jīng)》、《長阿含第一四釋提桓因問經(jīng)》、《長部第二一帝釋所問經(jīng)》。

  二、三十三天,《中阿含第一三四釋問經(jīng)》、《長部第二一帝釋所問經(jīng)》作「忉利天」。三十三天是義譯,忉利天是梵文音譯的略稱,印度傳說此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相傳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命終后來生此天,佛陀曾在僧團成立后第七年夏天,在此安居為母說法(參看故事第九七〈誰先見佛陀〉)。

  三、樂神,音譯為干闥婆,在佛教,被歸列為「天龍八部」之一,是天帝釋屬下負責(zé)演奏音樂之神。相傳他們以香為食,身上也散發(fā)出香味,所以也稱為尋香神、香神、香音神、樂神、執(zhí)樂天!赴阏谝怼篂橐糇g,《中阿含》、《長部》義譯作「五結(jié)」、「五髻」。樂神以彈唱一首加入贊嘆佛、法、僧伽的情歌取悅佛陀,竟也得到佛陀的贊美,與原始佛教展現(xiàn)的「非樂」、「離欲」風(fēng)貌格格不入,是《長阿含》的一項獨特內(nèi)容(參考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二六七頁)。

  四、印度傳說阿修羅眾原先是住在須彌山頂?shù),被天帝釋所領(lǐng)導(dǎo)的三十三天眾趕下海去,須彌山從此成了三十三天的國度,但此后三十三天眾與阿修羅眾就戰(zhàn)爭不斷,雙方都沒有好日子過,應(yīng)驗了佛陀「戰(zhàn)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的教說(參看故事第七五〈戰(zhàn)爭與勝負〉)。

  五、《雜阿含第四五四經(jīng)》說:「緣種種想生種種欲」,《增壹阿含第三五品第九經(jīng)》:「欲我知汝本,但以思想生!埂对鲆及⒑谌返谌(jīng)》、《增壹阿含第五一品第三經(jīng)》亦同,都與本則故事的佛陀教說一致。

  六、「嫉慳是因為愛憎而起,以愛憎為源!箰叟c憎,表面上看起來是不相同的兩回事,但實際上是相同性質(zhì)的,在我見、我執(zhí)的指揮下,合意的,就有貪愛,不合意的,就有憎恨、憂愁。

  七、本則故事中,又見佛陀「諸根律儀」的教導(dǎo),但沒有詳細的說明!钢T根律儀」,即是「六根律儀」,也就是「六觸入處律儀」:遇到合意的,不起貪愛黏著,遇到不合意的,「不畏、不惡、不嫌、不!,參考故事第九二〈縈發(fā)目揵連的參訪〉。

  八、在本則故事中,天帝釋不斷地向佛陀追問:「什么原因?」「根源在哪里?」「如何解決?」這正是佛法四圣諦」中,「集諦」與「道諦」的探索。這樣一再地追問,正是徹底解決疑惑的必要過程。只有從多質(zhì)疑中,才能真正地完成「斷疑」,而具備了證初果的條件。佛陀對天帝釋的追問沒有回避,也沒有以「只要『信』就好」來回答,正是佛教理性的性格展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