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金剛經(jīng)持驗錄(許添誠集)

  金剛經(jīng)

  釋尊應世,拯迷救苦,說法八萬四千,度人三根普被,一言以蔽之:‘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修學佛法的最高意義,即在了生脫死,圓證菩提。以小乘無學位而言,不到無漏慧不為功;以大乘三菩提而言,不達般若不能‘事究竟’。此所以《大智度論》贊為:‘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yǎng)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智論》又云:‘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

  明朝蓮池大師著《竹窗隨筆》,其中有篇文章,引《增一阿含經(jīng)》:‘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shù);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shù);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shù);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定慧等三學,布施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后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

  ‘般若波羅蜜’,在修持解脫的歷程,可說居于破迷啟悟、轉(zhuǎn)凡入圣的第一關。雖然《智論》說到:‘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亦名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然而修學趣證‘般若’,亦有方便施設,即經(jīng)過‘聞、思、修’,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如龍樹菩薩于《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也,是以善學般若者,皆應常時讀誦,多聞薰習,觀理照事,事理相即,而后庶幾近乎,相即無相,無相實相,能所兩忘,圓融不二也。如此方可名為善于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經(jīng)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也,是則名為:真實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高雄鳳山許添誠居士,正信正行優(yōu)婆塞也。有感于《金剛經(jīng)》對學佛者之重要,為勸人生信,樂于持誦,特將歷代持誦者的靈驗錄,譯成白話語體文,便于現(xiàn)代人傳閱,用廣流通,闡揚正法。在《慈云雜志》發(fā)表以來,廣受讀者喜愛。添誠居士之發(fā)心,可謂深得‘如來善護念‥‥‥善付囑‥‥‥’者也。茲以編輯出書,征序于朽衲,特略述‘般若’之勝義,用以贊喜流通,是為序。

  公元1987年6月 宏印于嘉義市寶華佛學院

自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自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于姚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譯出后,在中國非常盛行,歷來各宗高僧碩德無不竭力弘揚此經(jīng),注疏講解的很多。唐宋以來注解金剛經(jīng)的不下百余家,再加元明清各代的注解,更不知凡幾。近數(shù)十年來,佛學界講經(jīng)的法師,不論他學的是那一宗,沒有不講解金剛經(jīng)的,于此可見此經(jīng)流通之盛了。也因此,金剛經(jīng)已成為佛教中讀誦、書寫、受持、流通最廣的一部經(jīng)典。

  佛法有五乘的差別,世間的人、天乘法,屬于有漏的福業(yè);但求自了的聲聞、緣覺乘法,則偏于一己的解脫,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唯有修菩薩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的心要。菩薩行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而六度又以般若為主。

  經(jīng)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實踐五度,假如沒有般若為導,必定住于相,住于相則只成為人、天有漏福報,要想圓滿佛果,那是做不到的。所謂‘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后受余殃債。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黎(地獄)中。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萬行若以般若攝導,始能達到究竟佛果,所以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心經(jīng)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jīng)》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金剛經(jīng)》實為紹隆佛種,傳受心印之無上法寶也。

  《華嚴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

  經(jīng)云:‘修行不發(fā)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fā)世間善愿,經(jīng)于恒沙劫,不如暫發(fā)菩提心。’十方諸佛皆因發(fā)菩提心而成佛,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必須發(fā)菩提心!督饎偨(jīng)》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為本,大家當依此經(jīng)所說──‘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信解受持這般若大法,立大志愿,起大悲心,以根本解脫的無余涅槃去拯救眾生,同趨無上菩提。

  《金剛經(jīng)》為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的一卷,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教人受持此經(jīng)即可見性。六祖惠能大師聆聞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因而大徹大悟。其后,禪門更藉此經(jīng)印心,凈土宗諸祖并勸上根人受持此經(jīng),以期上品往生。持誦《金剛經(jīng)》遂成為佛門中不可缺少的日課之一。

  此經(jīng)為世尊金口宣揚,歷代以來,持誦獲得靈驗的人不可勝數(shù),《歷代持驗紀》中,均確切可征。這些感應事跡包含延壽、回生、消災免難、超薦、解冤、愈病、生子等等。持誦功深,臨終預知時至,沐浴端坐,或異香滿室,或天樂盈空,種種祥瑞,屢屢可見;至若悟徹心源者,亦有所聞。

  《歷代持驗紀》中,由于年代久遠,用字行文有異于今日,不易閱讀。再者,有些人不見感應事跡,則信心不堅定,缺少讀誦興趣,這就是筆者撰寫本書的動機。

  《金剛經(jīng)》為最上乘法,闡揚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功德甚深廣大,持誦若有靈應,乃至誠所感,佛力加被之故。倘若讀者由此而生敬信之心,樂誦不倦,道心持久,實在是筆者最大的期望和心愿。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聞《金剛經(jīng)》而大徹大悟,傳為千古佳話,載《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歷代持驗紀》中,除《金剛般若經(jīng)靈驗傳》外,余書俱未記錄其事,大概認為《壇經(jīng)》乃人盡皆知,所以將其省略。但是未曾讀過該書的人,就無從知悉了,豈非一大憾事!故特于《壇經(jīng)》中節(jié)出六祖得法之因緣,置于篇首,以為勸化之一助。

  印光大師說:《金剛經(jīng)》,乃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者,遍修六度等之軌范,以經(jīng)文簡略,但舉布施為例耳,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脫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法,并受度之眾生相,則四相不生,三心叵得,無所住而生心,無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難宣;持全經(jīng)者,又何待言!是以自古至今,人多讀誦,其頓悟自性,徹證唯心,生預圣流,沒歸安養(yǎng)者,何可勝數(shù)!其次則消除罪業(yè),增長善根,轉(zhuǎn)禍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咸盼讀者讀完本書后,發(fā)至誠心恭敬受持,現(xiàn)世之中,滅無量罪愆,消除業(yè)障,增長福慧,獲最勝福田。若能更加念佛回向,決定往生西方,未來必證菩提。

  《金剛經(jīng)》先后共有六種譯本,皆不將經(jīng)文分章分節(jié)。后經(jīng)梁昭明太子將其分為三十二分。因此,持誦時,可不誦念,直讀經(jīng)文即可。

  此持驗錄,原依許止凈居士所述,劉契凈居士所注之《金剛經(jīng)功德頌》而譯,連載于《慈云雜志》,后來樂崇輝居士又交給我《續(xù)藏經(jīng)》中有關《金剛經(jīng)》的歷代持驗紀,并且吩咐我繼續(xù)譯寫,該資料共搜集八本書。

  筆者將這些資料經(jīng)過分類整理、譯成白話、潤飾、謄抄等過程,費了不少的心血,才能繼續(xù)在《慈云雜志》與讀者見面,F(xiàn)在連載已畢,樂居士要將它結(jié)集成冊,交由大乘精舍印經(jīng)會印行,這就是本書成就的因緣。

  《金剛經(jīng)功德頌》將念誦的感應事跡,按其性質(zhì),分為十篇。為使讀者揀閱方便起見,酌增為十二篇,并于書末另附‘人名筆劃分類目錄’,俾能易于查閱。

  本書之成,家兄許添記老師功不可沒,他任教于云林縣臺西國中,本書中多篇文稿大都由他潤飾,并提供寶貴意見。內(nèi)人及筆者服務于農(nóng)民銀行的部分同事,他們都幫忙謄抄。最重要的是我的啟蒙老師──樂崇輝居士,他引導我進入佛學的領域,鼓勵我、幫助我完成此書,特此謹致謝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