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念佛等六念法門的開示
第七十六、念佛等六念法門的開示
有一年夏天雨季,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wèi)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安居。
三個月的雨季過去了,比丘們都集中在飯廳里縫補衣服,同時也為佛陀縫衣。
那時,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兄弟兩人,正好到舍衛(wèi)城辦事,一聽說佛陀就要離開王舍城到其它地方去游化了,就央人到佛陀的住處去打聽實況。結(jié)果,那人正好看到佛陀與比丘眾們,從祇樹給孤獨園出發(fā)離開,就趕快早一步回來告訴他們兄弟說:
「佛陀一行人,已經(jīng)離開住所,正朝這邊過來了!
于是,兄弟倆就在路旁恭候佛陀。
佛陀來了,兄弟倆趕緊頂禮,然后對佛陀說:
「世尊!您要離開王舍城,前往憍薩羅、迦尸、摩羅、摩揭陀、央迦、修摩、分陀羅、迦陵伽等離我們那么遠的地方去,讓我難過得猶如身體就要被支解了,頭昏眼花,心亂如麻,所學的法都忘了。您這一離開,我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世尊,以及善知識比丘們呢?」
佛陀告訴他們兄弟說:
「不管你見得到、見不到世尊,見得到、見不到善知識比丘們,你們都應當要隨時修學著六念。哪六念呢?
應當憶念著如來的功德:如來確實是應受供養(yǎng)者、圓滿的覺悟者、真理與正行的實踐者、完善幸福的終結(jié)生死者、徹底了知世間者、受調(diào)教人的無上領(lǐng)導者、天界人間的老師、覺他的自覺者、世間最尊貴者。應當憶念著法:正法是世尊所清晰教導的,是當生可見證,是可以直接領(lǐng)受,是水到渠成,不待資歷、節(jié)氣就能成就的,是勸引大家來修證的,是學了以后就用得上的,是智者內(nèi)心所體驗的。
應當憶念著圣僧:世尊的四雙八輩圣弟子,修學善好的、直捷的、正理的、中規(guī)中矩的正法,是值得我們贈禮的,值得我們殷勤服務(wù)的,值得我們供養(yǎng)的,值得我們誠敬問候的,為世間無與倫比的福田。
應當憶念著自己持戒的清凈德行:持戒的德行是無裂痕的、無間斷的、無玷污的、無瑕疵的、自在而不勉強的、智者所贊光澤純凈無損的、導向禪定的。
應當憶念著自己的布施:布施帶給我利益,讓我脫離普遍存在于眾生習性中的慳吝慣性,以遠離慳吝垢穢的非家之心而居家,常常布施,親手布施,樂于舍心布施,歡喜平等布施。
應當憶念著天界之事:有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等等天界,從此處往生諸天界所需具足的信、戒、施、聞、慧我也有。
當這樣憶念著如來;憶念著法、圣僧、布施、守戒、天界之事時,依著所念,心得正直,遠離貪、瞋、癡,清楚修學的目標,清楚修學的法而得法喜,因得法喜而歡悅,因歡悅而得身輕安,因身輕安而生起踴動之喜,因踴動之喜而得安止,因安止而得定。能夠這樣修學,就可以這樣說:圣弟子在眾人皆亂中獨醒,在眾人皆邪中獨正,入于法界之流而修學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居士們!在家生活多所干擾與染著,是塵垢之處,我們居無定所,四處游化的出家之路,則像海闊晴空,但如果你們居家也能用心修學,那也就足夠了!
「世尊!在家生活多所干擾與染著,真的是這樣!我是波斯匿王的內(nèi)宮侍從,當波斯匿王出游時,我們就得騎大象載著妃子隨從。兩位妃子一前一后地緊挨著我坐在大象背上,我就夾在她們中間。當遇到下坡路段時,前面的那位妃子緊抱著我的脖子,后面那位攀著我的肩膀;當遇到上坡路段時,換成后面那位緊抱著我的脖子,前面那位緊抓著我的衣襟,這些妃子為了討好波斯匿王,伴游時都打扮得很漂亮,而且體香四溢,我雖然與他們肌膚多所接觸,但,那時我們只能專心注意三件事:一、好好控制著大象,才不會走錯路。二、守護著自己的心念,以免對妃子生起欲念,惹來殺身之禍。三、要注意自己坐好,才不會摔下去。世尊!那時,我對妃子無一刻有不正思惟的心念生起!
「善哉!善哉!你們能這樣地善于守護自己的心念!狗鹜淤澝赖。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八六○經(jīng)》、《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六經(jīng)》。
二、結(jié)夏安居,為佛陀沿用婆羅門教傳統(tǒng),所制訂的一項僧團制度,即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選擇一固定處安居,以避免雨季期間四處游化的不便。(參考《佛光大辭典》第二三九八頁)
三、念佛法門,在公元初的初期大乘時期,有顯著的發(fā)展,也是近代中國佛教的一大流,而其根源,還可追溯到《阿含經(jīng)》,一如本則故事所述,但原始圣典的念佛,以念佛陀的功德(即佛陀「十號」之意涵),讓自己遠離貪、瞋、癡,而導入戒、定、慧的修學次第。后來的念佛法門,有多方的開展,發(fā)展出多種方便念法,如稱念佛名號的「持名念佛」,觀佛像細微的「觀相念佛」,觀佛出現(xiàn)于心中的「唯心念佛」,觀得一切法實相的「實相念佛」等四類。其中,第四類之念佛,與《阿含經(jīng)》六念中的由念佛而導入貪、瞋、癡之遠離,是較為相近的。
四、向須陀洹,是接近證入須陀洹果位的賢者,而證得須陀洹果位以上者,就稱為圣者了。
五、四大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即是「欲界」六天,其壽命福報與環(huán)境之莊嚴,次第殊勝。再往上,即是更殊勝的「色界」天與「無色界」天,那要有初禪以上禪定能力的眾生,才可能往生了。
六、印順法師在其《佛法概論》中,對《阿含經(jīng)》中的「六念」法,有以下的整理與定位:「在家的信眾,于五法而外,對心情怯弱的,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蛐匏哪睿茨三寶與戒;蛟偌幽钍;或更加念天,共為六念,這都見于《雜阿含經(jīng)》。這主要是為在家信眾說的,如摩訶男長者聽說佛與僧眾要到別處去,心中非常難過(雜含卷三三?九三二、九三三經(jīng));還有難提長者(雜含卷三○?八五七、八五八經(jīng)),梨師達多弟兄(雜含卷三○?八五九、八六○經(jīng))也如此。訶梨聚落主身遭重。s含卷二○?五五四經(jīng));須達多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經(jīng)等),八城長者(雜含卷二○?五五五經(jīng)),達摩提離長者(雜含卷三七.一○三三經(jīng))也身患病苦。賈客們有旅行曠野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經(jīng));比丘們有空閑獨宿的恐怖(雜含卷三五.九八一經(jīng))。這因為信眾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為生死別離,荒涼凄寂的陰影所惱亂,所以教他們念──觀想三寶的功德,念自己持戒與布施的功德,念必會生天而得到安慰。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別是「念佛」,有著非常的發(fā)展!梗ǖ诙鸢隧摚
七、在雜染的環(huán)境中,乃至于在恐怖的環(huán)境中,以念佛、法、僧、施、戒、天等六念來正思惟,守護心念,收攝心念,就像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兄弟載著妃子一樣,應當是很好的選擇。
八、比對《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六經(jīng)》,對「佛、法、僧、戒」有堅固凈信的「四不壞凈」修學內(nèi)涵,也與「六念」中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相同。
- 上一篇:第七十五、戰(zhàn)爭與勝負
- 下一篇:第七十七、在家居士的安樂八法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