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文化要宏揚
愛的文化要宏揚
證嚴上人
人心原本和佛心同樣清凈,只是我們受到后天習氣的影響,本性受到污染而變成了凡夫心。佛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然世間充滿了煩惱、污濁,但是佛陀的愛依然布滿人間,期待凈化眾生的心。既然人的本性受到污染才會變成凡夫心,那我們也可以將之凈化變回佛的本性。所以,我常說教育非常的重要。
希望老師們都能有一分使命感,做好教育的工作,用心培育孩子清凈的心,讓他們在污染的環(huán)境中自我把握,認識自己,順利長大。
父母是孩子的模
剛剛慈青表演的短劇,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有些孩子未加入慈青前,曾用不尊重、不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這在目前的社會十分普遍。但是他們加入慈青之后,竟判若兩人,不遜的態(tài)度馬上改過而呈現(xiàn)出一個清新的面目;就好像脫掉骯臟的衣服、換上干凈的衣服一樣,這才是人的本性。
為什么孩子在這個環(huán)境中可以被改變,而在另外一個環(huán)境中卻又學會不恭敬的言行呢?這都是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看到慈青的表演,第一場是兩夫妻吵吵鬧鬧的,那種家庭的氣氛,在孩子的心目中起了很大的變化。孩子本來是天真無邪的,但是吵鬧的環(huán)境慢慢地養(yǎng)成他不恭敬的心。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模。」什么樣的父母和環(huán)境,就會教育出什么樣的子女,所以這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啊!
錢只是工具
現(xiàn)在社會上,有許多父母都忙著賺錢,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孝順、感恩,錢賺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因病住進慈濟醫(yī)院。他非常有錢,十一個子女個個都非常有成就,有的當校長、有的當律師、有的是醫(yī)生;但是他卻常常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病房里,沒有家人照顧。志工們關(guān)心地問他:「老伯,您的家人呢?怎么沒有人來照顧您?」老先生聽了,只是淡淡地說:「他們都很忙,沒有時間!
老先生將孩子教育到醫(yī)生、校長、律師,女兒也都有很好的歸宿,但是為什么會沒有人來看他呢?后來才知道,雖然他一生很認真的賺錢,也讓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和孩子們并不親近。因為他只忙著賺錢,卻不關(guān)心家里的一切,都是太太辛辛苦苦地帶大孩子。因此,孩子們的心都向著媽媽而不關(guān)心爸爸。
賺錢雖然沒有錯,不過我們要知道,錢只是人生的一個工具;我們要利用這個工具去做一些事,而不是將賺錢當作生命的全部,F(xiàn)在的社會問題很嚴重,大家都只是拼命地賺錢、無暇關(guān)心子女,這樣會變成功利的社會,進而影響家庭教育,造成補習風氣的盛行。家長認為只要花錢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就好了,這樣是沒有真正做到家長要多關(guān)心子女的本分。
我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讀書的負擔好重,但是中小學都是義務教育,哪會有什么負擔呢?他們說:「如果不讓孩子參加補習,功課一定會跟不上,每個月都要好幾千元的補習費呢!」
像這樣的教育就是偏差了。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守本分、盡本事,家長時時關(guān)心子女、多與老師聯(lián)絡,共同解決教育的問題,這個社會自然就會有秩序。
真情付出
有一次,一位老師對我說:「師父,很感恩您!」我問他感恩什么呢?他說:「感恩有慈濟這個大環(huán)境,有靜思語讓我們當范本!顾f靜思語教學在他們學校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以前他們學校是一個升學率很差的學校,每位老師對教學都感到心灰意冷,甚至無心教學。
剛開始,他對那些孩子的調(diào)皮也非常無奈!后來加入慈濟教師聯(lián)誼會,聽了幾位老師的靜思語教學心得分享后,深被慈濟老師們愛的付出和豐盛的教學成果感動,心想:「這些老師做得到,我也應該做得到。」從此,他便開始運用靜思語教學,以愛心、用心、耐心及真誠的心面對學生。
起初學生無法適應,常常作弄老師。這位老師心里就會念著:「老師心,菩薩心。」一想到菩薩心,他就不敢懈怠!他每天仍以笑容面對學生,以耐心、愛心陪著這些調(diào)皮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不久以后,這些孩子知道老師是真情的付出,也開始懂得感恩了。
其他老師發(fā)現(xiàn)他班上的孩子有很大的改變,就來請教他用什么方法讓孩子們改變的。于是,他就與其他老師分享靜思語教學心得。后來老師們慢慢地接受這種教學方法,校風因此完全改變,校長感到非常高興,F(xiàn)在這個學校百分之八十的老師都使用靜思語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的品質(zhì),學生的素質(zhì)也提高了。
所以,我們不要隨波逐流。雖然現(xiàn)在的社會很功利,但是我們有責任教好別人的孩子。老師們大都有子女,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平平安安地生活,各位老師就要教好別人的孩子。如果別人的孩子很乖,各行各業(yè)就會很好,我們的孩子在社會上也就絕對安全。請老師們要負起這個時代的使命,隨著時代一同前進,讓社會、家庭、學校教育三者合一,引導青少年走入人生的正途。
慈善
慈濟是以一種很有秩序的方式在推動志業(yè)。第一個十年,我們把精神完全放在「慈善」工作上,從無到有、從臺灣推動到全球。
透過國際賑災,兩岸間愛的文化已經(jīng)慢慢接近了。慈濟從大陸回來的賑災團,說當?shù)氐念I(lǐng)導干部很認同慈濟的教育及文化,大家都很歡喜與慈濟人一起工作,用同樣的愛來付出。我們?nèi)ベc災,不只是物質(zhì)的給與,最重要的是要將我們的「精神」、「理念」、「愛」及「關(guān)懷」的文化帶過去。
在發(fā)放的過程中,慈濟委員都很恭敬地對待災民,并且跟災民們說感恩。剛開始,大陸一些領(lǐng)導干部覺得怎么會這樣子?只要坐著蓋個印章就好了,為什么要站著發(fā)放,而且還鞠躬說感恩?
他們以為我們只是做做秀而已,沒想到一連幾天,不管刮風下雨、風吹日曬,慈濟委員們都是站著發(fā)放。終于,他們的心軟化了;他們從「坐著看」到「站著做」,再重的東西都會幫我們搬。聽說有一次,貴州那邊的領(lǐng)導干部,甚至派出一千多人前來支援,跟著慈濟委員扶老攜幼的,也會跟老人家說:「慢慢走,慢慢走!谷羰窃谝郧,這怎么可能呢?
我聽了,覺得很歡喜、很安慰!我們賑災的目的,就是要將他們心中的愛啟發(fā)出來。如果能這樣,人民就有福了,中國文化也能真正的又興盛起來。臺灣幅員不大、人口又集中,假如我們有心要做,應該沒有困難。老師們,愛的文化要弘揚,不是用口說說而已,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負起責任、關(guān)心社會,讓下一代有一個祥和的社會和健康的人生。
醫(yī)療
第二個十年是用在醫(yī)療工作上,我們的醫(yī)療志業(yè)分分秒秒都在搶救生命;醫(yī)院里的醫(yī)師和護士都很有愛心,到處充滿了愛的氣氛。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得了膀胱癌,一直在西部的大醫(yī)院里治療。后來因為他有一個孩子住在花蓮,所以就轉(zhuǎn)進慈濟醫(yī)院。由于他轉(zhuǎn)來的時候是掛急診,負責的醫(yī)師整個晚上一直很用心地處理他的病情,直到凌晨一點左右,病人的病情穩(wěn)定后才離開。但是在兩點多時,病人的病況又危急起來,護士趕緊聯(lián)絡醫(yī)師前來處理,那位醫(yī)師就一直陪伴病人到天亮。
家屬請醫(yī)師回去休息一下,但是我們的醫(yī)師卻說:「再過幾個小時,我就要去看門診了;如果回去休息,恐怕會耽誤了時間。」家屬聽了非常感恩。
有一天,這位阿公患者對醫(yī)師說:「醫(yī)師,我的眼睛不知怎么會看著、看著,一個人就看成二個人!」醫(yī)師說:「沒關(guān)系!我們不要看人,要看錢,一個錢看成兩個錢,那多好。 拱⒐牭霉笮Αat(yī)師又安慰阿公:「服用這個藥本來就會這樣!共∪撕荛_心,說我們的醫(yī)師不但將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人也非常幽默。
醫(yī)師與病人很密切的個案,慈濟醫(yī)院里很多。雖然當初建院時很辛苦,但是看到醫(yī)師、護士們都能如此盡心盡力地將愛心用在病人身上,一切也就值得了。當然也非常感恩志工們的投入,因為他們的言行舉止影響了這些醫(yī)療人員。
教育和文化
第三個十年則用在教育方面,目前慈濟有護專和醫(yī)學院。護專的孩子畢業(yè)以后,在外面工作都受到很好的風評,讓人感覺很溫馨;而醫(yī)學院的孩子也深受醫(yī)學界人士的肯定。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跨越三十年,邁入第四個十年。我們要做什么呢?是文化。慈善有慈善的文化,醫(yī)療有醫(yī)療的文化,教育有教育的文化;而文化的本身就是文化,這在我們的人生中占了很大的范圍。我們?nèi)绾问股鐣楹、家家幸福、人生的方向上軌道,都要靠文化?/p>
大家都好擔心現(xiàn)在的教育,擔心什么呢?因為我們常會在新聞媒體看到老師稍微教訓學生,家長就出來告老師等等的報導。教育原本很清凈,但是由于媒體的渲染報導,使得老師們沒有尊嚴,令老師們很心寒。因此,現(xiàn)在媒體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清流。過去慈濟的媒體只有慈濟道侶及月刊,現(xiàn)在又有了大愛電視臺!复髳邸故羌彝ス餐恼Z言,大愛臺報導了很多感人的真人實事,里面完全是清凈的節(jié)目。
老師有必要多了解慈濟,因為了解以后,才能夠以靜思語教學來帶動孩子;而在大愛電視臺內(nèi),有很多可以運用的教材。這就是慈濟的第四個十年,我們要用心地落實文化的工作。
總之,四大志業(yè)是有次序、有計畫地不斷在推動著,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安和樂利。這個時代是世代交替的時代,也是世紀交替的時代,我們的責任非常重大。因此,我們要把握分分秒秒創(chuàng)造一個清凈的世界。
但愿老師們從此時此刻開始,都能虔誠地付出你們的愛,用心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祝福你們,日日吉祥、;雙修!
- 上一篇:回歸中國固有的人文教育
- 下一篇:時時刻刻不離靜思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zhuǎn)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