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根本”解惑──記一封印公導師的手諭
“生死根本”解惑──記一封印公導師的手諭
/釋昭慧
七十二年四月,我住在大岡山大愿精舍,正勤讀妙云集未久,每每因其中對法義與戒律的見解,化除了自己長久在傳統佛學領域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而雀躍不已。
只有一點我最駭異,因為“妙云集”中不只一次提到:淫欲不是生死根本。我不禁疑惑了!我覺得:導師的著眼點似乎是放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私欲私利與有情之和樂善生的社會沖突。但所謂“淫欲是障道法”,它的深義難道是止此而已嗎?“徹底戒絕男女淫欲”到底是方便適應,抑或是究竟施設?是佛陀對此一時地的出家二眾的方便禁制,抑或是對一切時空一切有情的究竟示教?
于是我寫了一封夾問夾議的五頁信函,請教導師。老人慈悲,以十二頁的長函作了最詳盡的諄諄教示。這可說是“妙云集”論“生死根本”問題的,更周延完善的補充說明。
以下是我的問函及導師手諭的內容。
導師慈鑒:
弟子真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明明知道您多病、忙碌,偏是又去信、又往訪的,干擾您的生活,但自入佛門以來,再沒有比讀您的著作更喜樂的事了!長期接受這無聲的懇切教誨,使您在弟子心目中,無疑是永遠的舟航。明師難遇,在學道過程中的疑惑,若不把握時機切問近思,以后將會造成怎樣的遺憾啊!因此,請原諒弟子再“不懂事”一次,慈悲啟迪弟子的愚蒙!
您在“妙云集”中,不止一次提到:淫欲不是生死的根本,上之,色界以上的眾生是絕淫欲的,下之,某些濕生的低級有情是自體分裂而繁殖的,地獄有情是業(yè)感化生的。在《佛法概論》第二百三十頁,您更明確指出:“衣食是無情的,雖與社會有關,但比較容易的自由控制。男女的牽制,系縛力特別強;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會結構中,苦痛是無法避免的,實是障道的因緣。在當時的社會中,適應當時的出家制,所以徹底戒絕男女的淫欲。如人間為北俱羅洲式的,依此而向出世,男女問題也許會像衣食一樣的解決了。大乘凈土中,有菩薩僧而沒有出家眾,即是這社會理想的實現!”
您的著眼點似是在于男女相互占有的私欲私利與有情之和樂善生的社會沖突。但所謂“淫欲是障道法”,它的深義是不是止于此呢?“徹底戒絕男女淫欲”到底是方便適應,抑或是究竟施設?是佛陀對此一時地的出家二眾的方便禁制,抑是對一切時空一切有情的究竟示教?這是弟子的疑惑所在。
若說男女欲愛之痛苦僅由男女互相占有的社會結構而來,那么,不互相占有的欲行,如共產黨的一杯水主義,為何被評為“罪惡”?不負責任的濫淫何以被譏為“無恥”?這罪惡與無恥難道僅是人類后天的道德意識之判斷么?
畢竟人間不可能有北俱羅式跡近神話的,不須為淫欲付出生養(yǎng)幼子代價的母親,氏族繁衍的文化意識也警醒了須為淫欲負起教養(yǎng)后代責任的父親。也因此,在男女不互占有的原始社會結構中,淫欲所產生的苦痛就是存在的,為了因應這一事實,袪除這等苦痛,方演進為母系或父系的男女互相占有的社會結構。雖然部份的解除了前述的苦痛,卻無助于女性生產撕裂的劇苦,且無法根絕淫而不貞的的罪惡,又流衍了家單位的財產私有制所產生的一切罪苦。就這社會痛苦的根源來說,不論占有式或不占有、單一占有(一夫一妻制)或多數占有(母系社會的多夫制及父系社會的多妻制),究因男女淫欲而來則一。
男女淫欲,雖說是由自我愛而出發(fā),但到究極處,多有殉情的愚昧悲劇;由自我欲愛而至自我毀滅,正是欲愛的一大矛盾、一大苦迫!根本說來,淫欲即是有情無明之一種表顯。佛制比丘切絕欲行,除了洞鑒于淫欲所帶來的社會結構之缺陷性,更因“淫欲不除,塵不可出”,深切關系著有情的生死流轉,直接間接產生無限的憂悲苦惱。若說是純?yōu)檫m應“當時的社會中”、“當時的出家制”,怕還不是究竟之說吧?
佛陀教說的本懷,是欲一切眾生嚴立梵行,由此而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但對在家二眾之只戒邪淫,不遮止正淫者,則為適應一般有情欲愛深固的事實。若嚴絕之,恐愛重者畏難而退,長夜不得佛法饒益;所以不得已而開顯雖非究竟而不失為和樂善生之方便的人天正道,在可能的范圍內,對淫欲作一對象的范限,使它減低有限度的苦痛──根絕淫而不貞的罪惡,保護現有的雖不完美卻屬必須的家庭制度?梢娔信ハ嗾加,仍有相對性的社會道德價值。但這僅是方便適應,所以在出家眾中,佛陀對淫欲是嚴加呵斥止絕的,必其根誅蒂翦,才有“我生已盡……不受后有”的可能!
菩薩凈土有“無出家聲聞僧”的,大概只是不現“剃除須發(fā)、著袈裟衣”的出家形相,如釋沙門團那樣。論理,梵行不立,那有究竟的法樂可得?菩薩戒中,對淫戒的限制,比聲聞戒還要嚴格而徹底,連一念淫心都犯戒。可見在此穢土中,為別于欲行的居家俗士,而有禁欲的出家乞士,若凈土菩薩之一律根絕淫欲,則在家出家之別尚有何實質意義?豈非消泯于無形了嗎?這是弟子對于經教“大乘凈土中有菩薩僧而沒有出家眾”的體會。凈土經典往往強調彼土眾生“不從胞胎生”、“蓮華化生”,即明白顯示大乘有情之生命,不由男女淫欲而出,是自無限悲愿中的精進不已而來。“像衣食一樣的解決”的男女問題,在這樣的凈土中,怕也是不存在的。
世間哲學有謂:吾人之生理構造,不過是吾人內心欲望之變形而已。故人類生而有男女根,正表顯了人類強烈的欲求這一事實。而佛之大人相中有馬陰藏相,也正表征他是舍欲清凈的、圣潔無染的。弟子不免想到“凈土中無女相”的問題!澳信笔窍嘁来募倜,“無女相”不過表征凈土行者之無欲染過患;心除男女之欲,于是相泯男女之別,若說為“無男女相”,但有清凈莊嚴之大丈夫相,可能更為適切吧!以“凈土無女相”為根據而貶抑女性的大男人主義者,似乎又落於戲論而不自知了。
您說是不是呢?
敬祝法安
弟子昭慧頂禮七二、四、十一
◇◇◇
昭慧仁者:
來信所論淫欲問題,牽涉極廣,茲略答如下:
1.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現實人間,淫欲“是障道法”,這是我從佛法得來的見解。世間是苦,“苦”體是每一眾生(依五蘊、六處和合而有的)自體。何以有此生死苦果?“集”起生死的是愛,愛的內容為:“后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佛曾深感眾生的難以教化,問題為每一眾生,有“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深藏的愛著窟宅。以上,是佛法根本,阿含及廣律所說。眾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煩惱,煩惱是無量數的,可分二類:一、“分別生”的:主要是人類文明發(fā)達所引起的,文明越進步,煩惱越多。這在現實人間,是嚴重的,可以造成最大的惡業(yè);但斷除了,還是在生死中。二、“俱生”的:其中一分,是一切眾生所同有的,一切眾生所必有的。這雖是微細的,不妨礙人天善果,但卻是最為難斷的。如末那相應的四種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一切都加一“我”字)。佛法以愛為集諦;經說:“愛莫過于己”,這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中所必有的,所以說:自我愛為生死根本。你以自殺殉情來表示是淫欲而不是自我愛,這是不知愛的內容。從自我愛而延擴起來,經說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是物欲(淫欲在內)的愛著;有愛是自體存在的愛著,無有愛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自殺、愛著涅槃解脫等)的愛著。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如沒有尊重自己(人格道德)的一念,能為仁義而死嗎?其他,有些在生死中的眾生,是沒有淫欲的,你既然知道,那也就不再說了。
2.解脫生死,重在斷除煩惱。欲界人類,如淫念與淫事多,不論什么法門,都是不可能解脫的,所以說“淫欲障道”。在某一期間(長短不定,依根性及精進程度而不同),暫斷淫欲,精進修行,止觀相應,引發(fā)無我凈慧,就能斷我見而得初果。證果后,在家弟子如為事業(yè)(少少不妨)與淫欲所累,就不能進修得二果。得二果的也是這樣,所以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依然能生男育女。如離欲界煩惱,進得三果,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如得四果,雖然年富力壯,女性不再有月經(身體健康正常);男性也不會夢遺不凈。出家的可得四果,在家可得三果。在家而得四果,那就不是當下涅槃,就一定出家了。但有的部派說:阿羅漢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三果圣者如死后生天,那是沒有淫欲的色界;但凡夫依禪定力也能生色界,所以沒有淫欲,并不等于斷除生死根本。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這是我對佛法的理解。
3.生在人間,維持個體生命的,是飲食;延續(xù)種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說:“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飲食或行淫,是不離煩惱的。如恰當──適合個體的正常需要,適合當時社會的正常制度,這不能說是罪惡,不會因此而生天、墮地獄,也不會因此而流轉生死(不感報應)。煩惱有二類:一是惡(不善)的,一是無記(不可說是善是惡的。無記的雖然微細,到底是不清凈的,所以名為有覆無記。本能的自我愛,也屬于此。引起淫欲的欲愛,與嗔、癡等不同。人及大多數畜生(鳥獸蟲魚等),淫欲是本能的。到一定時期,生理變化而自然發(fā)現。凡屬于本能的,不能說是善是惡。如食草的牛、羊等,不能說有“不殺生”的美德;蜘蛛結網捕蟲而食等,也不能說是專造“殺生”的惡業(yè)。如煩惱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動,無記所攝。所以在世間法中,飲食男女是正常的,否則人類都要下地獄了。眾生以自我(我是“主宰”義)為中心。欲界人類的欲愛──愛著、占有的“物欲”非常強,貪心熾盛。食,發(fā)展為經濟的爭奪;淫欲也一樣,每逾越正常。食色性也,而食色成為人與人間永不解決的困擾(苦,并不限于食色)。人類的知識進步,依自我(主宰)愛而來的占有欲,人是不可能沒有的,于是有家庭,國家,國際(到現在,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秩序),這是容許私欲而又加以限制。從容許說,是保障私有,所以要保障私有,正因私有欲出于人性,不可能沒有的(共產制否定私有經濟,于是大多數怠工,造成不可免的貧困)。但過于縱容私有,又會造成另一形態(tài)的困難,如自由經濟制的周期性衰退。私有、占有,可說有正常的一面,但從佛法(出世法)來說,源于人性而來的私有、占有,世間是不可能有徹底的解決。從個人(在世間)來說,衣食等經濟事項,如能少欲知足,是容易解決的(當然不是徹底的解決),而淫事有關雙方,不能專憑自己意志來決定,如漠視對方,會增添家庭的糾紛困擾,比衣食問題是更難解決的。所以佛制出家,以不蓄私產為原則,而淫欲則完全禁止?傊,根源于自我愛而來的私有占有,世間是永不能解決的。共產黨否定經濟私有制,造成永遠的貧困;一杯水主義,在一般民眾來說,那是說不完的悲慘事實。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悅之中,即使持戒謹嚴,不敢違犯,內心矛盾,也不過人天功德,不能趣向圣道解脫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無漏圣道的成就。
4.“如人間……理想的實現”,是古代佛弟子的理想,我是遵循古人的理想而說吧了。北俱盧洲式的,“跡近神話”,其實是古人對原始社會的懷念。文明愈進步,人類的問題愈多,于是古人想起原始社會的淳樸。猶太人心目中的樂園,中國所傳葛天氏、無懷氏之民,都好在“不知不識,順帝之則”。蒙昧時代知識未開,私欲也不發(fā)達,飲食男女都任性而行,當然人與人間的問題也少些。其實是不可能沒有問題的。鳥類爭食;即使吃不完,狗也會為食而相爭;為了異性的追逐,公犬互咬是常見的。雖說古代知識未開,總要比禽獸聰明得多,怎能沒有人與人間的困境呢!不過比文明進步的,要安和得多。大乘凈土,是近一步的理想國。衣食自然,智慧發(fā)達,佛法流行,男女問題也得到解決。早期的東方阿?佛國,有出家(沒有僧制)也有在家,有聲聞也有菩薩,有男子也有女人,卻沒有現實人間的苦難。特別是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亦無有苦,……亦無有臭處惡露”:這是理想的人間凈土。蓮華化生,原從印度神教,梵天從蓮華中出現而來,是理想的天國凈土。這樣的凈土,沒有飲食男女問題。最高的理想,沒有在家出家的差別,本不必說沒有女人。傳說印度的梵天,沒有女人,都是丈夫相(無有女人的凈土,與此傳說有關)。其實,在梵文中,梵天是中性名詞,可說是沒有男女之相的(梵文,有男性、女性、中性,如現代語文中的他、她、它一樣)。你問:“到底是方便適應,抑或是究竟施設”?我所說的,只是順著古人的理想而作此說。如徹底的說:是世間(以每個眾生自體為本而活動于時空之中)就是苦,苦是本質的。即使沒有男女淫欲,如化生天國,或低級動物依自體分裂而繁殖的,也還是在苦中。想像美好的世間,而又以為沒有苦,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是世間,苦是不可免的(但苦有輕重的不同),這才要有出世法的必要!
5.你的意見,限于人類,似乎覺得女人特別苦。其實,男女不同,就有不同的苦?茖W不斷發(fā)明,可能有“助于女性生產撕裂的劇苦”,如試管嬰兒的成功,無痛分娩等,但這還不是苦!“連一念淫心都犯戒”,說來話長,不說也罷!你讀佛書能有所啟發(fā),論列也有條理,也有充實信仰,我可說是非常歡喜的。最好能對佛法,根本的經律論,下一番功力,應于佛法獲得更完善的見解(近代人的寫作,都只能作參考)。即祝法安!
印順四月十六日
導師這番開示,令我矛塞頓開,從此對生死根本、解脫關鍵、善惡分際、世間本質乃至凈土意義,都有了突破傳統關念的全新見解。
七八、四、十二,于正觀學舍
(1989.5.《新雨月刊》第23期)
- 湛然澄禪師:生死到來該如何預知時至?
- 仁德上人:到頭虛榮歌
- 憨山大師: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當以凈土五經作為常課
- 成剛法師:思維生死無常的六個過患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是了生死的無上妙法
- 本源法師:跳出三界就沒有生死了?
- 夢參法師:學佛難在哪?難在了生死
- 弘恩法師:著境生心就是生死,不隨外境轉就能自在
- 正如法師:生死輪回好比是“被屠夫栓住的麋鹿”
- 正如法師:莫愛風光無限好
- 能弘法師:人生大事只有一件,就是“了生死”
- 仁德上人:親身體驗過生與死,方能體會生死的無常
- 靜波法師:佛陀曾寒風索衣
- 靜波法師: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 靜波法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靜波法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 圣慧法師:人為何如此懼怕死亡?全因心中的貪念
- 靜波法師:生死的心就是解脫的因緣和根本
- 大安法師:修學凈土要真為生死心切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