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jīng)

【解深密經(jīng)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jīng)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jīng)》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jīng)》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jīng)》1卷。...[詳情]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未二釋

  申一現(xiàn)見所得相

  “現(xiàn)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無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無我性,此為世間現(xiàn)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xiàn)見所得相。

  現(xiàn)見所得,就是現(xiàn)量所得的意思。譬如眼見于色而能分明顯現(xiàn)覺了,耳聞于聲而能分別顯現(xiàn)覺了,以及身緣于觸而能分明顯現(xiàn)覺了,都是屬于現(xiàn)量境界。至現(xiàn)實所見的諸有為法,是演變不息生滅不停的遷化無常性,由無常演變而產(chǎn)生的生老病死的苦痛性,乃至了知眾緣和合無常故苦的諸法無我性,都是我人現(xiàn)實的直覺的知識所認識的,所以名為現(xiàn)見所得相。

  申二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

  “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剎那性,他世有性,凈不凈業(yè)無失壞性。由彼能依麁無常性,現(xiàn)可得故。由諸有情種種差別,依種種業(yè)現(xiàn)可得故,由諸有情若樂若苦,凈不凈業(yè)以為依止,現(xiàn)可得故。由此因緣,于不現(xiàn)見可為比度。如是等類,是名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

  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就是比量所得的意思。比量所得的境界,比較微細,我人不能直接認識,要想認識,必須依止現(xiàn)見所得的粗相,運用內(nèi)在的意識分別推度,然后方可了知,F(xiàn)在舉出三個例子來說明他:一、有為法的諸行,不但具有很粗顯的生滅無常性,同時也內(nèi)含著微細的利那生滅的無常性。以外在的花草說:當(dāng)該花草生的時候名生,最后枯死的時候名滅,是為粗顯的生滅無常性。可是在這明顯的生滅過程中,他之所以走上滅亡的末路,實由于剎那剎那的不息生滅所促成的,如沒有微細的剎那生滅,決不會有粗顯的一期生滅的出現(xiàn)。因為,初生時若無剎那生滅,理當(dāng)永遠的沒有生滅,假使永遠的沒有生滅,那還談什么粗顯的生滅?正因初生時有利那的生滅,才有最后的粗顯的生滅,所以一切行的剎那性,是依彼粗無常性推度所知的。二、有情的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延續(xù)的,現(xiàn)實的生命結(jié)束了,還有未來的生命續(xù)生。雖這樣說,但我人只見現(xiàn)實的生命,不見未來的生命,未來生命之所以有,是依于什么而了知的呢?這是依于現(xiàn)在有情的種種差別而推知的,F(xiàn)實的生命有各式各樣的不同,這不同的生命,是由過去所造的種種不同的業(yè)力所招感來的。現(xiàn)在依這不同的生命,造種種不同的業(yè)力,當(dāng)也可以完成未來的種種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所以由現(xiàn)世有性而推知他世有性。三、生命形態(tài)既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所接觸的外境自也有若苦若樂的差別,F(xiàn)實生命所有的苦樂差別,是由過去所造的凈不凈業(yè)所感,當(dāng)知現(xiàn)實所造的凈不凈業(yè),必然的是要留住在阿賴耶識中,為阿賴耶識所攝持,不失不壞,而感受未來的種種苦樂。由這種種因緣,可以知道,那些不克現(xiàn)見的事物,由這可以現(xiàn)見的事物,比量推度,是能得知的,所以名為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

  申三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者、謂于內(nèi)外諸行聚中,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為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種種苦相以為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為譬喻。又復(fù)于外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為譬喻。如是等類,當(dāng)知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就是譬喻量所得的意思。自類,即同一類型,同類相引,此彼證成,名為自類譬喻所引相。這可分為內(nèi)外諸行來講:就內(nèi)在的諸行聚說,又可分為三類:一、有情的生命,在適當(dāng)?shù)臈l件配合下,就誕生在人間,到相當(dāng)?shù)臅r候,生理機構(gòu)發(fā)生變化,活潑潑的生命就又要死亡,這是世間每個具有認識力的人都知道的,F(xiàn)在就以這世間共所了知的生者必死的生命為譬喻,以證明一切有為的諸行,無不具有生滅演化的無常相。二、生者必死的生命,在其不息演變的過程中,時刻都沉溺在老病死的憂悲苦惱中,誰也避免不了的,因為有生即有苦,苦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世間每個具有認識力的人都知道的,F(xiàn)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為譬喻,以證明世間的一切眾生,無不具有逼迫的苦痛相。三、生存在世間的每一生命,他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不斷的生存人世幾十年,完全是賴衣食所維持的,假使沒有衣服御寒,沒有飲食充饑,那生命就隨時有崩潰的可能。這個事實,誰都知道的,F(xiàn)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不自在相為譬喻,以證明一切的有為諸行不自在相。再就外在的諸行聚說,整個的山河大地,雖較個人的生命長久,但并不是始終不變的而是時刻的在興廢起伏的。這個現(xiàn)實,凡稍注意的人,是都知道的。現(xiàn)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世事盛衰為譬喻,以證明外器世界,如國家社會等,無不具有興廢盛衰的氣象的。如是以內(nèi)諸行聚及外諸行聚,彼此互相證成,使諸眾生了解有情世間及器世間,非常住不變,非清凈快樂,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申四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者,謂即如是現(xiàn)見所得相,若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若自類譬喻所引相,于所成立,決定成立,當(dāng)知是名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就是量善成立的意思。上面說過,因明學(xué)上的三支比量,目的在成立所要成立的道理,但所成立的道理是否正確,就看三支上頭,欠不欠缺,謬不謬誤。若無欠無缺,無謬無誤,那你所成立的道理,就是量善成立,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圓成實相。如上所說,不論是現(xiàn)量所得、比量所得、譬喻量所得,對于所要成立的道理,決定是都能夠成立的,所以名圓成實相。

  申五善清凈言教相

  酉一正辨善清凈相

  “善清凈言教相者,謂一切智者之所宣說,如言涅槃究竟寂靜,如是等類,當(dāng)知是名善清凈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種相故,名善觀察清凈道理,由清凈故,應(yīng)可修習(xí)”。

  善清凈言教相,就是圣教量。言教,即以口頭的言說,教授于人。凡內(nèi)蘊理論而外以言說教導(dǎo)于人,都可稱為言教。言教之是否善凈,就看發(fā)言者的智慧如何而定。發(fā)言者的智慧,假定是清凈無漏的,其所宣說的言教,就是非清凈相。所以本經(jīng)以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為善清凈言教相。其所宣說的是什么呢?謂如所說的涅槃寂靜。涅槃是內(nèi)自所證的境界,滅除世人所感有的熱惱,得到世人未所得的清涼,自在安隱,非證莫了。既不能用譬喻來比方他,也不能用比量去推度他,更不可以現(xiàn)量去說名為善清凈言教相。

  如上所說的五種相,是最清凈的,依此清凈五相,去觀察道理,名為最善觀察清凈道理。由于這些是最清凈的關(guān)系,諸凡欲求究竟真理的學(xué)者,對此圣教量、現(xiàn)量、比量、譬喻量、以及量善成立的圓成實相,應(yīng)當(dāng)多多的學(xué)習(xí),切實的探討!

  酉二傍釋一切智相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當(dāng)知有幾種”?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五種:一者若有出現(xiàn)世間一切智聲,無不普聞,二者成就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斷一切眾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無所畏宣說正法,不為一切他論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論,五者于善說法、毘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門等,皆現(xiàn)可得。如是生故;斷疑網(wǎng)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門現(xiàn)可得故,如是五種,當(dāng)知名為一切智相”。

  善清凈言教相,必須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的才是,但怎樣方可算為一切智者呢?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各宗教各學(xué)派的學(xué)者,都尊奉他們的老師,為一切智者的,如果沒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那一切智者就太多了!所以文殊復(fù)問一切智者具有幾相?佛說須具五個條件,方夠資格稱為一切智者:一、一個圣者出現(xiàn)世間,在他出現(xiàn)以后不久,而他的一切智的名聲,立刻就傳播天上人間,使得天上人間悉皆普聞,共同把他尊為一切智者。二、這位智者,不但要名稱普聞,且須成就三十二種的大丈夫相。大丈夫,謂能擔(dān)當(dāng)大事,普渡眾生;三十二相,既頂上的肉髻相乃至足下的千輻輪相。三、這位智者,不特要具此相,亦須具足十種大智慧力,以此大智慧力,斷除一切眾生的疑惑。所謂十力,就是:是處非處力,知種種業(yè)力,知禪定力,知眾生好樂力,知眾生性力,知修道所至力,宿命智力,天眼力,漏盡力。四、這位智者,不特須具十力,還要具足四無所畏,以此四無所畏的智力,宣說正而不邪的大法。凡此所說,絕對的可以摧伏一切不正的邪論,而自己的論議不為任何他論所摧伏。所謂四無所畏,就是:一切智無畏,諸漏盡無畏,說苦盡道無畏,說障盡道無畏。前二是屬自利的無畏,后才是屬利他的無畏。五、這位智者,不特要備上述的條件,更須要能夠善說法及毗奈耶。在善說法中,要現(xiàn)有正見乃至正定的八正道行;在善制的毗奈耶中,要完成四沙門果,就是諸出家者,依毗奈耶,奉持戒法,由修這清凈勝因,證得預(yù)流、一來、不還、應(yīng)供的四果。如是由智聲普聞、大丈夫相,名如是生;由十大智力,名斷疑網(wǎng);由四無所畏,名能伏他非他所伏;由法、毗奈耶,名圣道、沙門現(xiàn)皆可得。具此五相,名為一切智者之相。誰具此五,誰就是一切智者。我們從世間宗教的教主、學(xué)派的領(lǐng)袖中去尋求,唯我佛完備的具足上述五相,所以唯有我佛是一切智者,因而也就唯佛所說的言教,是善清凈的言教相了。

  未三結(jié)

  “善男子!如是證成道理,由現(xiàn)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種相,名為清凈。

  四種道理中的第三證成道理,有五種的清凈相,上面已把他一一的解說過了,這兒再來把他略為總結(jié)一下:由現(xiàn)量故,是結(jié)現(xiàn)見所得相的現(xiàn)量證成;由比量故,是結(jié)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的比量證成;由圣教量故,是結(jié)善清凈言教相的圣教證成。照這結(jié)文看,只說了三種清凈相,第三自類譬喻所引相的譬喻證成,第四圓成實相的量善成立,都沒有談到。有說由比量故的一句,結(jié)括第二第三第四的三種清凈相,所以不再別說。但在我看,不是這樣的:第四圓成實相,并無自體,只是上三量的量善成立,所以結(jié)中可以不說;第三自類譬喻所引相的沒有,那完全是譯者的忽略,因為元魏菩提流支譯的深密解脫經(jīng)中是有這句結(jié)語的,如該經(jīng)說:“文殊師利!此依生成相應(yīng)(即奘譯的證成道理),現(xiàn)見相應(yīng)(即現(xiàn)見所得相),量相應(yīng)(即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比智相應(yīng)(即自類譬喻所相相),圣人說法相應(yīng)(即善清凈言教相)。知五種相,是名清凈相”。由此可知梵文原本中是有第三清凈相的結(jié)語的,奘公把他漏落了!

  午二辨不凈相

  未一標(biāo)

  “云何由七種相名不清凈?一者此余同類可得相,二者此余異類可得相,三者一切同類可得相,四者一切異類可得相,五者異類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圓成實相,七者非善清凈言教相。

  證成道理,有無過的清凈相,有有過的不清凈相;不清凈相共有七種,在這七種相中,前五,只是說明比量及譬喻量的有過而不能圓成自宗;后二,一說量的不能善以成立,一說教的非善清凈相而已。

  未二釋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若一切法相性業(yè)法因果異相,由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輾轉(zhuǎn)各各異相,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善男子!若于此余同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者,由此因緣,于所成立非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又于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者,由此因緣,于所成立不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非圓成實故,非善觀察清凈道理,不清凈故,不應(yīng)修習(xí)。若異類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凈言教相,當(dāng)知體性皆不清凈。

  標(biāo)中的七相,釋中并未按他次第一一解釋,而是先就前五倚互相釋,因為相雖有五,實質(zhì)只談比量及譬喻量的有過不成。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是釋前所標(biāo)的第三一切同類可得相。謂在一切一切的法上,都可攫到他們的共同性,名為一切同類可得相。如一切法的意識所識性,是在一切法上都相通的,假使以這通于一切的意識所識性去成立什么法,無論怎樣,是不得成的,是有過而不清凈的。如說聲是無常,怎么知道的呢?因為是意識所識的,當(dāng)知意識不但了知聲是無常,而且也能知了常住的無為。所以你說意識所識的這話,就不能決定聲是無常還是常了。因為,色、香、味、觸是無常,是意識所了知的,虛妄無為是常住,也是意識所了知的。如是,你所說的聲,為如色、香、味、觸是無常呢?還是如虛空無為是常住?因為意識所識性,是遍于色等無常及虛空常住的。所以聲的;驘o常,在這樣的雙征之下,就決定不能成立,而為一切同類可得的不清凈相了。若一切法相性業(yè)法因果異相,由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輾轉(zhuǎn)各各異相,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是釋前所標(biāo)的第四一切異類可得相。宇宙萬有的一切法,各有他的體性、業(yè)用、法相、生因、結(jié)果,而各體性、業(yè)用、法相、生因、結(jié)果,又是各各不同的,如色是變壞性,受是領(lǐng)納性,想是構(gòu)畫性,行是造作性,識是了別性,此不共彼,彼不共此,名為一切異類可得相。假使有人要以別別的異相去成立什么,不論他成立那一法,是都不得成的,是都有過而不清凈的。如說聲是無常,怎么知道的呢?因他是所聞性故。不錯,聲是屬于所聞性,但也唯有聲屬所聞性,除了聲外,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法屬所聞性,F(xiàn)在你以所聞性證成聲是無常,試問你從什么地方去找同類法以決定聲是無常呢?找不到同類的所聞性,就不能以所聞性去證成聲是無常,如以此去證成,就名一切異類所得的不清凈相了。善男子至是名非圓成實相,是說以差別成立共同的固不得成,以共同成立差別的亦不得成。若于此余同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者,是明以別成同的不成。如說諸行是無常的,什么道理呢?所聞性故。所聞性是無常的,固然不錯,但這所聞性,在諸行中,唯聲所有。聲是個別的,現(xiàn)以個別的聲上所具的所聞性,去成立共同的有為諸行是無常,這怎么得成呢?所以說由此因緣,于所成立非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又于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者,是明以同成別的不成。如說色是可見的,什么道理呢?無常性故。無常性固通可見的色上,但也通于可聞的聲上,可齅的香上等,并不是可見色的專有特性。無常性是共于諸行的,現(xiàn)以共諸行的無常性,去成立個別的可見色,這怎么得成呢?所以說由此因緣,于所成立不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非圓成實故,非善清凈觀察道理。這是解釋標(biāo)中的第六非圓成實相。謂前所說的,不論是同類可得相,異類可得相,都不能正確的觀察道理,使所要建立的道理,決定得以成立,所以不是清凈無謬的,因為不是清凈無謬的,所以諸有學(xué)習(xí)正確理論的不應(yīng)去學(xué)習(xí)他,而應(yīng)追求合法合理的正確理論。若異類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凈言教相,當(dāng)知體性皆不清凈,這是解釋標(biāo)中的第五及第七相。就第五相說,如立聲是無常,無質(zhì)礙故。這樣,你所建立的理論,就唯有異類譬喻中的虛空相可得,而沒有其它的事由可以證成你的聲是無常的了,同時,你所說的無質(zhì)礙的因,也就謬誤不清凈了。上來所說的六相,都是從所建立的理論方面,說明他的錯誤,所說的理論既然錯誤,能說的言教自也是錯誤而不清凈的了,能說的言教錯誤不清凈,也就可以證知不是一切智者所說的言論了,所以名為非善清凈言教相。能說所說既都不清凈,我們也就應(yīng)當(dāng)知道一切體性都是不清凈的了,不清凈,就不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卯四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者,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

  法爾,是本來如此、原來如此的意思。一切法的因、果、相、事、理,各各有他的本然性(法性),安定性(安住、法住),普遍性(法界),不是任何人所能使他這樣的。如說諸行是無常的,一切法為什么會無常呢?有什么人使他這樣變化不息嗎?不是的!是他本身這樣的,原來就這樣的,所以名為法爾道理。又如緣起的因果法則,這法決由這法的因生,那法決由那法的因物,因果之間不會有絲毫的錯亂。這是什么道理呢?是不是有人去把因果配合起來的呢?不是的!是他本身這樣的原來就這樣的,所以名為法爾道理。這本來如此、普遍如此的真理,不但如來出世以后把他說出來是如此,就是如來不出世沒有人發(fā)見,他還是如此的,決不因如來的出世或不出世而有什么變動,所以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

  丑八總別行

  “總別者,謂先總說一句法已,后后諸句差別分別,究竟顯了。

  總謂先說一句,別謂后以其它的諸句,對先所說的一句,加以差別的解釋,分別的說明,使那總句的意義,究竟圓滿的顯了。如本經(jīng)勝義諦相品的開頭,先總說“一切法無二”的一句,然后根據(jù)這句,說明一切法是什么,為什么說為無二,如是次第的解釋,使人明了的知道一切法無二這話的內(nèi)容,說些什么。又如百法明門論開頭總說句“一切法無我”的這話,接著問“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如是再順著所問,一一的說明下去,使人知道一切法是些什么,無我是什么意義,名為總別行。

  癸五自性相

  “自性相者,謂我所說有行有緣,所有能取菩提分法;謂念住等,如是名為彼自性相。

  佛所說的法,行者依之去學(xué)習(xí)時,一方以其為所緣,一方也就以其為所修的觀行。如佛說的所有能取彼果的菩提分法,就是行者所緣、所行的。所謂菩提分法,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三十七道品。依這而緣而行,名為彼自性相。

  癸六彼果相

  “彼果相者,謂若世間若出世間,諸煩惱斷;及所引發(fā)世出世間諸果功德。如是名為得彼果相。

  彼指菩提分法,果有所斷果及所得果的兩種,意謂由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因緣,能夠斷除世出世間的一切煩惱,由斷諸煩惱而得的果,名為所斷果;煩惱斷除以后,一切的雜染過失不現(xiàn)前,一切的清凈功德現(xiàn)前,約這所證的清凈功德說,名為所得果。合這斷、得二果,是名彼果相。

  癸七彼領(lǐng)受開示相

  “彼領(lǐng)受開示相者,謂即于彼,以解脫智而領(lǐng)受之,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是名為彼領(lǐng)受開示相。

  彼指所斷、所得的二果,由所斷果而得寂滅樂的利益,由所得果而得覺法樂的利益。得此解脫利樂以后,就運用解脫智去領(lǐng)受他、享受他;而且在個已領(lǐng)受之余,復(fù)將這種種功德利益,廣為他人宣說開示,使他人也能漸漸的領(lǐng)受這無上無窮的法樂。就自領(lǐng)受說,是自利;約開示他說,是利他。如是自他俱利,名為彼領(lǐng)受開示相。

  癸八彼障礙法相

  “彼障礙法相者,謂即于修菩提分法,能隨障礙諸染污法,是名彼障礙法相。

  彼指所修的菩提分法。意謂在修菩提分法的過程中,要沒有任何障礙,才能順利的開展,而使自他得到利益,如果一有障礙現(xiàn)前,進修固已困難,自悟悟他更談不上。怎樣是障礙相呢?如修念住得到定樂,不能突破他而在上頭生起貪著,這就是障礙法相。又如修四如意足得到神通,不能了解他是不徹底而以為是究竟的,這也是障礙法相。如是,修四正勤乃至修八正道,亦復(fù)如是,所以說能隨障礙諸染污法,是名彼障礙法相。

  癸九彼隨順法相

  “彼隨順法相者,謂即于彼多所作法,是名彼隨順法相。

  隨順法,就是資助念住等的法。如修四念住,不論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或在修前,或在修時,更能多多的聽聞不凈、諸苦、無常、無我的教理,或多多的思惟這些教理,使所修的四念住,更得增進,名隨順法相。修四念住是如此,修四正勤,乃至八正道,亦復(fù)如此。

  癸十彼過患相

  “彼過患相者:當(dāng)知即彼諸障礙法所有過失,是名彼過患相。

  過患,就是種種的過失。謂在修習(xí)菩提分法的過程中,由于有前所說的障礙法生起的關(guān)系,不特不能使所修的菩提分法得以完成,且使原來所得的戒、定退失,生起顛倒妄想,作種種的罪惡,名為過患相。

  癸十一彼勝利相

  “彼勝利相者,當(dāng)知即彼諸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彼勝利相”。

  勝利,就是種種的功德。謂在修習(xí)菩提分法的過程中,由于多聞熏習(xí),如理思惟無常、苦、無我、不凈的教義,資助所修菩提分法的關(guān)系,使所修習(xí)的圓滿成就,由成就所行而得種種的功德,是名彼勝利相。

  己二總陀羅尼

  庚一問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唯愿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契經(jīng)、調(diào)伏、本母、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由此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

  三藏圣教的言音差別,上面已詳細的說明了,這兒當(dāng)機者再請問關(guān)于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相。陀羅尼是印度話,中國譯為總持。所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講到總持,本來是很多的,通俗的說,凡是可以總持一切法的,都可叫做陀羅尼,如圓覺、法界、實相、法性等,能總持一切法,亦名陀羅尼。甚至一字、一句、一章、一偈,能總持一切法的,也叫陀羅尼,所以教法中,有字陀羅尼、句陀羅尼、章陀羅尼、偈陀羅尼等,F(xiàn)在菩薩所問的,是義陀羅尼,因為總持佛法要義的陀羅尼,印定佛法,簡別外道,是甚深最甚深,秘密最秘密的,所以特地提出請問。

  庚二許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汝今諦聽!吾當(dāng)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于我所說密意言詞能善悟入”。

  這是佛許文殊宣說的文。所以教他諦聽者,因為陀羅尼的意義,是秘密甚深的,如不慎重其事的用心專聽,是很難悟入如來所說的密意言辭的!

  庚三說

  辛一長行

  “善男子!若雜染法、若清凈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種離所為故。非雜染法先染后凈,非清凈法后凈先染,凡夫異生,于粗重身,執(zhí)著諸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隨眠妄見以為緣故,計我我所;由此妄見,謂我見、我聞、我嗅、我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凈,如是等類邪加行轉(zhuǎn)。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粗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凈,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善男子!當(dāng)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

  宣說陀羅尼義,先用散文體的長行敘述,后用韻文體的偈句重頌。全文約可分為三段說明。

  一、諸法要可分為雜染、清凈兩類。在世俗諦中,雖可說有染凈法的相對差別,但在勝義空性中,染凈法的自體,是都不可得的。由于染凈的自體不可得,所以佛說一切皆無實在的作用,亦無實在的補特伽羅。自我、作用都無,可以證知一切法是本來如此而無所為的,所以說一切種離所為故。無為、無我、無用的勝義空性中,既沒有染凈的自相可得,當(dāng)不可說誰先誰后;不特在勝義空性中不可說,就是在世俗的如幻緣起上,也不可說的,因為相似相續(xù)的因果,是無始無終的緣起鉤鎖,是如環(huán)之無端的,所以說非雜染法先染后凈,非清凈法后凈先染?墒遣涣耸浪兹缁脛倭x性空的學(xué)者,以為諸法是先凈而后染,由染而還凈的。所以他們說:“心性本凈,有時客麈煩惱所染”。雜染所染的客麈煩惱除了,就可還復(fù)他的本來清凈。這種思想,不是佛法的正義。所以吾人應(yīng)當(dāng)透視緣起空寂性,不要為此所惑。

  二、未能悟解本性空寂的凡夫異生,在漫漫的生死長夜中,感受具有煩惱的粗重身,于是就外而執(zhí)著諸法的實有自性差別,內(nèi)而執(zhí)著補特伽羅的實有自性差別。他之所以這樣生起妄執(zhí),實由無始潛在的無明妄見因緣,才計執(zhí)我及我所的。換句話說:由我執(zhí)的妄見為緣,就計粗重的五蘊身為實在的自我,由法執(zhí)的妄見為緣,就計執(zhí)所見的色是我所見的,所聞聲是我所聞的,乃至雜染法是我所染的,清凈法是我所凈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離了自我,一切似乎都無由活動。殊不知這眾多的妄計,都是邪見加行所轉(zhuǎn)的,實質(zhì)上,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五蘊身的非我,通常說得很多,無庸再說;就所見言,我人是怎樣得見外色的?一般的說是眼見色,也有說眼識見色,更有說我能見色。其實見色、聞聲,是由內(nèi)根、外境及中間所起的心識和合而發(fā)生的認識作用,三者中缺了任何一法,都沒有見色、聞聲的功能!所以若說單根、獨識,或以自我運用眼根見色的話,絕對是錯誤的,是屬邪行所轉(zhuǎn)的,正見的學(xué)者,不當(dāng)隨其所轉(zhuǎn)!

  三、若已悟解本性空寂的菩薩圣者,以他如實慧的力量,勘破了我我所的無明妄見,了知內(nèi)無實在的自我,外無實在的諸法,于是就能永遠的斷除一切煩惱的粗重之身,而不再在生死長夜中流轉(zhuǎn)了;同時,由于一切煩惱的寂滅不住,便得一切法的最極清凈的空性,遠離所有一切的斷常、一異、來出、生滅、有無等的戲論,而以無為為所依止,一切無有加行,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智境一如,體性空寂,是名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義。

  辛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一切雜染清凈法,皆無作用、數(shù)取趣。由我宣說離所為,染污清凈非先后。于麁重身隨眠見,為緣計我及我所;由此妄謂我見等,我食、我為、我染凈。若如實知如是者,乃能永斷精重身,得無染凈、無戲論,無為依止無加行”。

  不共陀羅尼義,長行中分為三段說明,頌文中亦以三段來重頌他。第一頌是重頌長行的第一段,謂一切法有雜染清凈的兩類,這染凈的兩類法,既沒有他的實在作用,也沒有他的實在補特伽羅──數(shù)取趣,因無作用無自我的緣故,所以佛說染凈諸法都是離所為的。無所為、無自我、無作用的染凈諸法,我們不可說雜染法先染后凈,清凈法后凈先染,因為勝義空性中,是不可說有先后的。第二頌是重頌長行中的第二段,謂未悟解性空的凡夫異生,于所感受的粗重身中,由以潛在的隨眠妄見為緣,于是就妄計內(nèi)身為自我,外境為我所。由這我我所的妄見,便說我見、我聞、我嗅、我嘗、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凈等的邪加行轉(zhuǎn)。第三頌是重頌長行的第三段,謂悟解空性的圣者,以如實慧了知無我無我所,斷除一切煩惱,解脫粗重之身,獲得無染無凈無戲論的空性,并以無為為依止,無諸加行,成辦究竟佛果,是為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義。

  戊三明如來之心行

  己一生起心相

  庚一法身心寂而常照

  辛一直說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復(fù)白佛言:“世尊!云何應(yīng)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dāng)知此事猶如變化”。

  本品的開顯宗要中,有明如來的身相、言教、心行的三科,身相、言教的兩科,前面已說過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的如來心行。講到如來的心行,有法身與化身的差別。這里先由當(dāng)機者請問如來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次由佛為曼殊室利解答。佛心與眾生心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生起形態(tài)也就各別。眾生心是虛妄的雜染的,他的生起,是由心、意、識之所顯示的,是追求一種目的而忽生忽滅的,是隨各種外在的環(huán)境轉(zhuǎn)變而變化的;佛心是無分別的清凈的,他的生起,即不隨什么環(huán)境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也不追求什么目的而忽起忽滅,更不是由心、意、識的生起之所顯的!但這不是說如來的心法不生,如來現(xiàn)身說法的大智慧心,是還常常生起的,不過是不由加行而任運的生起罷了。從無加行邊看,可知如來的法身心是常寂的;從任運而起邊看,可知如來的法身心又是常照的。所以可說:如來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不是一味的照或一味的寂。這情形,若舉事實說,猶如變化一般。所謂變化,就是似有而無,似無而有,任運而起,不由加行,是為如來法身心生起之相。

  辛二喻顯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既無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先所修習(xí)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于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fù)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xí)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dāng)知復(fù)有心法生起”。

  一般的說,心法生起,須由加行,不然,是無法生起的;諸如來的法身,既還離了一切的加行,怎么還會有心法生起呢?所以文殊特又提出來請問。佛回答他說:證得法身的如來,就法身說,雖沒有加行,但未證得法身以前,在加行位中修習(xí)方便般若時,曾經(jīng)加功用就可生起!此可舉兩個譬喻來顯示這個道理:一、普通凡夫睡眠,有有心的睡眠,有無心的睡眠。有心睡眠,指在睡眠時仍有夢中的意識活動;無心睡眠,謂在睡眠時連夢中的意識都沒有,是一種極重的睡眠。雖在極重睡眠時,意識活動都沒有,但從睡眠覺醒時,仍有心法生起。當(dāng)知這所生起的心法,不是睡眠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睡前所作加行的余勢,令覺醒時的心法生起的。二、圣者入滅盡定,當(dāng)其正在入滅定的時候,不特前六的心心所法皆不生起活動,就是第七識的一分恒行心心所法,亦已停止活動。雖然如此,但當(dāng)圣者再從滅定出來的時候,這一切的心心所法又次第生起而開始他的活動作用了。當(dāng)知這所生起的心心所法,不是滅盡定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定前所作加行的余勢,令出定時的心所法生起的。如是像無心睡眠以后的覺醒,滅盡定以后的出定,不由加行而有心起;當(dāng)知諸佛法身,遠離一切加行,而由先前修習(xí)方便般若的加行力量,令后復(fù)有心法生起,亦復(fù)如是。

  庚二化身心似有而無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dāng)言有心為無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已如上面所說知道了,然如來的化身,是有心還是無心呢?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文殊大士又提出來請示于佛。佛回答他說:如來的化身,不可說他是有心,也不可說他是無心,什么道理呢?因為是無自依心而有依他之心的。所謂無自依心,是就佛的法身自性無有心法生起之相說的;所謂有依他心,是就依諸善根成熟眾生的因緣而有變化心的生起之相說的。這樣,可說如來的化身心,是似有而無似無而有的,不可說他決定是有,也不可說他決定是無。換句話說:機感則有,不感則無,所以說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己二所行境界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眾所莊嚴(yán)清凈佛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調(diào)伏界,五者調(diào)伏方便界。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通常說有如來所行及如來境界的二種,但二者的差別在什么地方呢?一般人還不知道,所以文殊師利在這兒再請問佛陀。如來所行,就是如來所住的意思。住,本為世間衣、食、住、行四大要件的一種,誰也不能無所住的兩腳掛空,不過,普通的凡夫異生,是住在三界之內(nèi)而以三界為所行的。大覺的無上佛陀,所住的地方,是超過了三界所行之處,而是住在一切如來所共有的不可思議功德、眾所莊嚴(yán)的清凈佛土中的。這種凈土,也就是本經(jīng)序品中所說的薄伽梵,住在最為殊勝而具光曜的七寶所莊嚴(yán)的大宮殿中。如來境界,就是如來所緣的意思。佛所緣的對象是一切種而無所不緣的,不過從所度化的眾生方面講,總一切種約為五界,就是如來所緣的對象。這五界,在分別瑜伽品中已說過了,這兒不再釋。至于所行、所緣的差別,所行是凈土,唯佛所住的;所緣是境界,通于一切的。

  丁二抉擇余義

  戊一(身相)示現(xiàn)有無事

  己一攝化歸法

  庚一泯相歸寂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zhuǎn)正*輪、入大涅槃,如是三種,當(dāng)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當(dāng)知此三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zhuǎn)正*輪、非不轉(zhuǎn)正*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凈故,如來化身常示現(xiàn)故”。

  如來的身相、言教、心行,是本品所開顯的宗要,講到所行、境界的差別,可說此三大事已告完畢,不過其中還有一些余義沒有決了,仍得再行抉擇,所以順上開顯宗要的三科,在抉擇余義中,也分為三科來說明,F(xiàn)在先抉擇身相的示現(xiàn)有無。

  當(dāng)機者問:照上佛陀所說,如來的法身是沒有差別的,沒有差別,就應(yīng)無相,若無有相,那末,平常所說的如來成等正覺、如來轉(zhuǎn)正*輪、如來入大涅槃的三種,又是什么相呢?這我還不明白,請佛再開示我一下!佛告訴他說:此之三相是無二相的。所謂無二相,就是即化身的示現(xiàn)而融歸于法身的寂滅。所以,從法身的究竟清凈方面講,是非成等正覺、非轉(zhuǎn)正*輪、非入大涅槃的;從化身的數(shù)數(shù)示現(xiàn)方面講,是非不成等正覺,非不轉(zhuǎn)正*輪、非不入大涅槃的。如是依如來的法身、化身而說三相的無二,也就是泯相歸寂的意思。

  庚二推功歸本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諸有情類,但于化身見聞奉事生諸功德,如來于彼有何因緣”?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是彼增上所緣之因緣故。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住持故”。

  如來的化身相是有生起的,法身相是無生起的,通常說的眾生見佛、聞法、恭敬、供養(yǎng)、奉事、禮拜,生諸功德,是依化身說的。這樣,諸佛的法身與眾生,不是沒有什么因緣了嗎?不!當(dāng)知生起的化身相,不是突然的變現(xiàn)的,是依無相生起的法身所現(xiàn)的,眾生雖不能直接的與法身發(fā)生關(guān)系,但不能說他與法身毫無因緣。其情形是這樣的,由法身而現(xiàn)起化身,化身為眾生的增上緣,法身又為化身的增上緣,亦即是眾生的間接的因緣,所以說如來是彼增上所緣的因緣。同時,現(xiàn)起的化身,不是沒有統(tǒng)攝的,是依如來法身所具的功德力所住持的,所以說又彼化身是如來力所住持故。從佛為眾生增上緣說,這是推功,從化身之為如來力所住持說,這是歸本,所以本文科為推功歸本。

  己二即法起化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為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yè)增上力故。又如從彼善工業(yè)者之所雕飾,末尼寶珠出印文像,不從所余不雕飾者。如是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xí)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非唯從彼解脫之身,有如斯事”。

  佛陀的法身,是不由功行而任運生起的,二乘的解脫身,也是不由功行而任運生起的。法身、解脫身同樣的平等的不由加行生起,有什么因緣惟有如來的法身可以放大智慧光明及能現(xiàn)出無量的化身影像?而聲聞、獨覺的解脫身不能生起大智光明及現(xiàn)無量的化身影像呢?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文殊菩薩特別提出來請示佛陀。佛為使他易于明了起見,先舉兩個譬喻來顯示這個道理:一、頗胝迦寶,就是水火所成的寶珠,其體是瑩澈晶明的。如世間的日輪,即似熱烈的火性頗胝迦寶,月輪,即似清涼的水性頗胝迦寶,除這而外,還有其余的似水似火的頗胝迦寶。不論他是怎樣的頗胝迦寶,均無加行,平等平等的。雖同樣的不由加行,可是日月輪火水二種的頗胝迦寶,能夠放出種種的光明,其余那些似水似火的頗胝迦寶,則沒有放光的功用。原因是:日月輪中,有具大威德的有情所住持的,如日輪中住有日光天子等,月輪中住有胸光天子等。同時,復(fù)由世間一切有情殊勝增上業(yè)力的因緣,能感得光明。所以雖同樣的是頗胝迦寶,雖同樣的是沒有加行,但有放光不放光的差別。二、譬如摩尼寶珠,假使昌經(jīng)過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飾,就可從摩尼寶珠上現(xiàn)出印文的像來;假使沒有經(jīng)過具有技巧的工匠加以善巧的雕飾,其摩尼寶珠上自然沒有什么印文的像現(xiàn)出來了!頗胝迦寶及摩尼寶珠是如此,當(dāng)知如來的法身與二乘的解脫身,雖同樣的沒有加行,但如來的法身,是從因位中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福德資糧,經(jīng)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極善修習(xí)磨瑩所集成的,所以能放大智慧光;又是以無量善巧積集福智資糧之所雕飾成的,所以能現(xiàn)出種種的化身化心之相;而二乘的解脫身,沒有經(jīng)過這樣的雕飾、磨瑩,當(dāng)然就不會大放智光及現(xiàn)種種化身影像了。

  戊二(言教)隨機增損事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來、菩薩威德住持,令諸眾生于欲界中,生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家,人身財寶無不圓滿,或欲界天、色、無色界,一切身財圓滿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菩薩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處,能令眾生獲得身財皆圓滿者,即隨所應(yīng),為彼宣說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處所獲身財無不圓滿。若有眾生于此道行違背輕毀,又于我所起損惱心及瞋恚心,命終已后,于一切處所得身財無不下劣,曼殊室利!由是因緣,當(dāng)知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財圓滿,如來、菩薩住持威德,亦令眾生身財下劣”。

  世尊曾經(jīng)這樣說過:世間由于有如來及諸菩薩的威德住持,就能使諸眾生在三界中得到很大的利益。假使他是生于欲界的人類中的,他就可以生到有權(quán)勢的剎帝利的大富貴家,或婆羅門的大寶貴家,而且在這些寶貴大家中所得的肉身及外財,無不具足圓滿。假使他是生到欲界天或色、無色界的天中,其各各所得的內(nèi)身外財也是一切圓滿可得的。佛在過去雖曾這樣說過,但文殊師利并不怎樣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問道;世尊!你所說的這些話,其中具有什么密意?請把密意揭開,以使我們明顯的了解吧!佛告訴他說:如來及諸菩薩住持世間,是以若道若行指志眾生的,假使有某類眾生能于此道此行相應(yīng)的話,佛及菩薩即隨其所應(yīng),為他宣說此道此行,如說世間的十善業(yè)道及行此十善業(yè)行。若有眾生聽了此道此行后,能順著他去作正式的實際修行,那他將來不論是生在欲界人中、天上、乃至色無色界之中,其所獲得的正報生命、依報外財,無不具足圓滿。假使有的眾生聽了此道此行后,不但不能依著去行,而且違背輕視毀謗此道此行,甚至對說此道此行的佛陀,生起損害及瞋恚心來,認為佛陀多此一舉。由彼瞋佛、謗法的因緣,那他命終以后,不論是生在什么地方,其所獲得的內(nèi)身外財,都是下劣而不圓滿的!如是如來及諸菩薩威德住持世間,不但能令眾生獲得身、財圓滿,也能使眾生獲得身、財下劣。所得身、財有下劣與圓滿的不同,為佛陀說此道此行的密意。

  戊三(行心)佛土凈穢事

  曼殊室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凈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眾生,三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四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尸羅,六者惡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為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游集,二者如來出現(xiàn)于世。曼殊室利!諸凈土中,與上相違,當(dāng)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

  所行境界文中,說到如來所行,是不可思議無量功德眾所莊嚴(yán)的清凈佛土,說到如來境界,有清凈及穢惡的兩種世界。此中所說的佛土凈穢事,就是指如來境界的穢凈二土。曼殊室利為要明了凈穢二土的差別之相,特別提出穢凈二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的問題,請示佛陀。佛在回答中,先說穢土的難易,謂穢土中,八事殊為易得,二事甚為難得。易得的八事:一、外道:外道是對內(nèi)道說的,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為內(nèi)道;不依佛法的道理、道行而得道果,是為外道。外道學(xué)者,他們有他們的一套道理、道行、道果,并且認為唯有自己的道理是真實的,道行是正確的,道果是究竟的。他們既以此自立,亦以此化他。像印度的婆羅門教等,都屬此類。殊不知他們的一切,是不能令眾生得到真正解脫的,可是世間上的這類外道很多,任何人都可以他自己的所見成立一套,所以穢土中的外道是很易得的。二、有苦眾生:穢土中的眾生,長期的沉溺在老病死的憂悲苦惱中,以及受其它種種痛苦的不斷襲擊!所以在穢土中,若要尋求無苦的眾生,是很難得的,而有苦的眾生,卻很多很多的!三、種姓家世興衰差別:世間有貴族的種姓,有賤族的種姓,有帝王的家世,有庶民的家世。一般以為,貴族及帝王家是舒服的、快樂的。住的既是高樓大廈,穿的又是綾羅緞匹,食的更是山珍海味;賤族及庶民家是苦痛的、難過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如意?墒俏覀儾灰w慕他們,嗟嘆自己!世間是無常的,當(dāng)他家道興盛時,生活固然過得優(yōu)裕,一旦家道衰落時,他就又淪于苦痛的深淵了!窮苦的人家,看他這時是很苦的,一旦修福懺罪,那他又可轉(zhuǎn)為大寶貴家而享種種福報了!所以種姓與家世,時時都在轉(zhuǎn)換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在穢土中,隨時隨處都可見到,其例真是太多了!四、行諸惡行:穢土中的眾生,行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的很多,這,一方面固由過去的業(yè)力所引,一方面也由現(xiàn)實環(huán)境逼迫使然。因為,穢土有種種的不圓滿,很易使人趣向惡行,所以行惡行的眾生就特別的多了!五、數(shù)犯尸羅:尸羅就是戒,含有清涼的意思。生存在穢土中的眾生,由于外在的環(huán)境所逼,常常的向外奔馳,做出不法的事情,因而內(nèi)心感到無限的熱惱。圣者出世見此慘景,乃至律儀令眾遵守,期能消除熱惱而得清涼。但諸眾生為境所誘,雖有律儀而仍常常的毀犯,所以世間犯戒的眾生特別多。六、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趣,為不善業(yè)力之所招感的。由于穢土眾生,犯戒者多,作惡者眾,所以有這惡趣存在。七、下乘:下乘是對上乘說的。以三乘說,大乘是上乘,二乘是下乘;以五乘說,三乘是上乘,人天是下乘。穢土眾生,不特發(fā)菩提心的上乘者少,就是發(fā)厭離心的二乘也不多,所有的大都屬于人天的下乘,縱或有時有些為苦所逼,發(fā)起厭離心來,那也是很少的。所以穢土之一中,下乘易得。八、下劣意樂加行菩薩:謂穢土中的眾生,發(fā)心行菩薩道,本來是很少的,即或有時有人發(fā)心行菩薩道,所有的意樂也非常下劣。所謂下劣,就是他的發(fā)心不廣大,不堅固,稍遇一點違緣,就會退心或墮小乘。這種菩薩,在穢土中是很多的。是為穢土的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一、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游集:所謂增上意樂,就是菩薩道者的發(fā)心廣大,志愿堅固,不論在任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下,都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為己而集福智能資糧,為他而廣行菩薩大道,決不因什么困難事情而退失自己的菩提心,大悲愿,是為增上意樂加行菩薩。這種菩薩,當(dāng)然是很理想的、難能的,正因為理想、難能,所以在穢土中很不易得到這樣的菩薩來游集。二、如來出現(xiàn)于世:世間的祥和安定與否,就看有沒有大圣佛陀出現(xiàn)于世:有佛出世,世間就和樂;無佛出世,世間就紛擾。所以佛陀出世,是很寶貴的,正因為寶貴,所以在穢土中很不容易得到佛陀的出世。是為穢土的二事難得。

  佛陀在解答了穢土的難易以后,又叫聲曼殊室利說:凈土中的難易,是與穢土恰恰相反的,當(dāng)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非常易得。難得的八事把他列出來,就是:一、清凈國土中,純是佛教的信眾,沒有什么外道可得。二、清凈國土中,在佛化情況下,一切眾生都沐浴在法樂之中,沒有什么痛苦可言。三、清凈國土中,彼此是平等一味,享受一樣的快樂,無所謂種族、家世的興衰。四、清凈國土中的眾生,在佛陀的德化之下,都是專心一意的修諸善行,由于外在的環(huán)境安定,也無從作惡起,所以在凈土中,尋求行諸惡行的眾生,是很難得的。五、清凈國土中的眾生,既以行善為主,對于非法非律的事情,當(dāng)然不會去做,所以數(shù)犯尸羅者也不易見。六、清凈國土中,惡趣之名都不可得,那里還有惡趣之寶?七、清凈國土中的眾生,在佛陀的大悲愿力熏陶之下,求人天福報及發(fā)小乘心者,是很少有的。八、發(fā)小乘心者既然少有,當(dāng)然都是發(fā)大乘菩提心的了。他們不發(fā)大乘心則已,一發(fā)此心就很堅固,所以下劣意樂加行的菩薩,也不可多得。二事易得者:一、發(fā)心的菩薩,意樂既不下劣,必然都是一些意樂增上的,游集在清凈國土中,所以清凈國土中,到處都可見到意樂增上的菩薩。二、清凈國土,是佛所居的,自然常有佛陀出現(xiàn)在凈國土中,所以如來出現(xiàn)于世,也是非常易得的。

  凈穢二土有著這樣的勝劣差別,一個真正發(fā)心行菩薩道者,對此應(yīng)當(dāng)抱個什么態(tài)度呢?這要以發(fā)心者的智慧強弱來決定的,假使是個智慧堅強的菩薩行者,在穢惡充滿的世界中,能夠戰(zhàn)勝外在的惡劣環(huán)境,不為任何環(huán)境所轉(zhuǎn),當(dāng)應(yīng)留在穢土中,廣度一切眾生,不特不應(yīng)離開這穢土,而且應(yīng)當(dāng)莊嚴(yán)這穢土,使之轉(zhuǎn)穢成凈,所以凈佛國土,也是菩薩兩大方便行的重要一行。同時,菩薩發(fā)心,是為度生,然要完成度生的使命,亦唯有在穢惡世界中主能辦到。若生清凈國土,就無法達到度生的目的,如行布施,布施的對象,是貧苦大眾,凈佛國中,沒有貧苦眾生,你施給誰呢?穢土世界就不同了,有的是貧苦大眾,菩薩行者正好對這些貧苦群眾廣行布施。所以志愿堅強、智慧深廣的菩薩,應(yīng)在穢土中行菩薩道。假使是個智慧薄弱的菩薩,一時還不能突破穢土惡劣環(huán)境的包圍,因而不能深入廣大社會群中去行菩薩道的話,那就不妨先求生凈土,在圓滿的良好的環(huán)境中,與諸上善人一心一意的修行,以增進自己的智慧,充實自己的資糧,然后再進入穢惡世界,一方教化眾生,一方凈佛國土,以完成大乘菩薩的兩大方便行。佛之示現(xiàn)凈穢二土,一方在使吾人了解穢土的如何不圓滿,凈土的如何純潔,一方也在激發(fā)吾人在穢土中發(fā)心修行,度諸眾生,凈佛國土。

  丙二奉持教名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dāng)云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于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汝當(dāng)奉持”!

  佛與當(dāng)機者的一問一答的探討下,已將本品的教體抉了顯出,可是本品的教名應(yīng)當(dāng)叫做什么,以及應(yīng)當(dāng)怎樣的去奉持此教,當(dāng)機者還不明了,所以再作最后的請示。佛的解答,其文甚明,無須再釋。

  丙三顯示教用

  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摩訶薩,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佛在深密會中,說完了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參加此會聽法的大眾,除了很多的明了佛果甚深密意之外,當(dāng)下并有七萬五千的大菩薩,獲得圓滿法身,證覺無上佛果。所以佛說此了義教時,聽眾是實時得到法益的!

  上來已將本經(jīng)略為講完,本經(jīng)的旨意是什么,當(dāng)可從經(jīng)文中得到了解。不過,修學(xué)佛法者,不可以了解為滿足,必須要從了解中,如諸菩薩一樣的得到真正法益。不錯,我們現(xiàn)在還是普通的凡夫,不能與已得勝解行或已證無生忍的大菩薩相比;可是要知道,他們在沒有得到如此如彼的地位以前,與我們同樣是個普通凡夫,并不是生成如此的,而是經(jīng)過長期修學(xué)才得如此的。所以,我們?nèi)裟軓谋窘?jīng)中,透徹的了解勝義之理,進而依此正理去從事勝解行、如實行,從實踐實行中,不特慢慢的可與諸大菩薩,且能如聽了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的七十五千菩薩摩訶薩一樣的獲得圓滿法身,證覺無上佛果。所以,敬希讀誦聽聞本經(jīng)的學(xué)者,務(wù)要隨文作觀,如理思惟,隨順修行,并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與如來一樣的成就所要作的種種度生事業(y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