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十七、自然觀(環(huán)保之道)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zhuǎn)、眾生生老病死的輪回、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zhì)成住壞空的變化,都很自然。

  自然是一種法則,自然就是不刻意、不造作,凡一切順理成章的道理,都叫自然。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甚至由緣起法則所衍申出來的「業(yè)力自由」、「眾生平等」、「同體慈悲」、「生死一如」等觀念,能夠把生存與死亡統(tǒng)合起來,更將生命的尊嚴發(fā)揮到自然的極致。

  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遭致惡果,因果相續(xù),無始無終!敢蚬麡I(yè)報」是佛教的真理,佛陀是宇宙真理的覺悟者,佛陀所宣說的教義,也就是解釋自然界運行的真理,因此佛陀常說「法爾如是」!阜柸缡恰,也就是出乎自然、天然、當然、不勉強的意思。

  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例如佛陀歡喜在幽靜的森林散步經(jīng)行,或者在寂靜的大自然中沉思冥想;阿難曾在林間習定,因見面然餓鬼而起慈救之心;須菩提于樹下宴坐,體會甚深的空義。乃至中國禪宗祖師崇尚自然生活,不但居住在山林水邊,遠離車馬喧囂,不受凡俗塵擾,尤其思想上的放曠自由,灑脫自在,任性逍遙,不受拘泥束縛,這就是精神上的自然。

  說到「自然」,自然,則和;如不自然,就會導致紛亂。古德云:「違順相爭,是為心病!关澯⒉_恚、愚癡、我慢、疑嫉攪動心湖,人就會煩惱愁腸。佛教主張「緣起緣滅」,隨順自然;佛教行者對于生活中的有無、貧富、好壞、得失,都看得很自然。一切隨順自然,正如佛陀「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這就是自然。能夠順應(yīng)自然,不滯留煩惱、痛苦,這就是身心的環(huán)保。

  佛教是個深具環(huán)保意識的宗教,不但注重內(nèi)在的心靈環(huán)保,同時兼顧外在的生態(tài)平衡,例如注重山林、流水、生態(tài)、動物等的保護。而環(huán)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環(huán)保專家,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極盡莊嚴清凈,不但沒有空氣污染、水源污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能等公害,而且人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主要的目的,不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然的生活下安居樂業(yè),因為唯有順應(yīng)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我們的生命才能夠自由。

  自然就是天、地、人調(diào)和。一般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產(chǎn)生,是由于與大自然的人、事、物、境,處于對立,不能調(diào)和所致。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一切生命和自然息息相關(guān),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自然的生命不是以好不好來論斷,是順生死輪回的法則在運轉(zhuǎn),當吃飯則吃飯,當睡覺則睡覺,所以大珠慧海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藥山惟儼說:「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見「道」與自然同在,「道」就是自然的生活。也因為如此,連大圣佛陀都責備應(yīng)笑而不笑、應(yīng)喜而不喜、應(yīng)慈而不慈、應(yīng)說而不說、聞善言不著意的人為「五種非人」,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合乎自然。

  自然是一種調(diào)和,自然也要奮斗。大自然的江河大海,也要奮斗才能奔放;湖水要澄清才能明凈,澄清就是自然。山要安定,不能倒;樹要有根,才能生長。順乎自然,一切才能生生不息。

  世間萬物,有的色彩斑斕,有的淡雅素白;動物以保護色來自衛(wèi),這是自然的反應(yīng)。有的動物白天活動,有的夜晚覓食;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地上、海中悠游,這都是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甚至動物被殘殺也是自然的,所謂「物競天擇」,佛教雖然提倡不殺生,但這是自我要求,不是要求別人,真理并非要求人人做到不可,所以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有人得度,有人沉淪,這也是自然的真理。

  自然界,花開很好看,花謝了,一樣化為春泥更護花,這也是自然的循環(huán)。所以世間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就是自然;逆天行事,就不是自然。人如果懂得順應(yīng)自然,就無所畏懼。例如春夏努力耕種,秋天積穀存糧,自然就不怕嚴冬來臨;白天準備照明設(shè)備,自然就不怕黑夜來臨。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自然與不自然的事情。自然,使你身心愉快,行事順暢;不自然,使你身心俱疲,累己傷他。例如:感情的交流,以平衡協(xié)調(diào)為自然;語言的溝通,以體念包容為自然;人我的相處,以不違情理為自然;金錢的運用,以量入為出為自然。反之,逆向而行就是不自然。

  天、地、人調(diào)和,物我無間,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歷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于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guān)系密切。不但如此,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因此,吾人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為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要嗎?在做事的態(tài)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

  自然,則順,過與不及,終將帶來弊患。像久臥不起,久立不坐,久勞不息,久靜不動等等,都會引起生理上的四大不調(diào),人就開始患病,乃至身根朽敗,與世長辭。此外,近幾世紀來,人類因生產(chǎn)消費過多的物質(zhì),遠超過微生物所能還原的程度,而破壞了自然的運作,導致目前生態(tài)系統(tǒng)問題重重。凡此都證明了一旦忽視自然法則,就會自食惡果。

  生活上的應(yīng)世接物也是如此,感情若是一廂情愿,不順自然,就不會天長地久;財富若是巧取豪奪,不順自然,必有敗壞之虞;名聲若是譁眾取寵,不順自然,終將遭人唾棄;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不順自然,便會引起非議。

  所以,我們想要過如實的生活,就必須順應(yīng)自然法則:夫妻之間應(yīng)互敬互諒,鄰里親友應(yīng)和睦相處,工作同事應(yīng)互相提攜,開創(chuàng)事業(yè)應(yīng)將市場調(diào)查、資金籌措、人力資源、經(jīng)營計畫等安排妥當,為政治國應(yīng)了解民意、重用忠良、察納雅言、勤行善法。尤其身為佛教徒,更應(yīng)以身作則,培福結(jié)緣,修定增慧,負起化導眾生的責任。日用中能如是與「道」相符,那是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則庶幾無過矣!

十八、政治觀(參政之道)

  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既然無法離開群眾,所以不能不關(guān)心眾人的事,不能不關(guān)心政治。

  一般人談到政治,每每將之與權(quán)術(shù)、謀略、黨派、斗爭畫上等號,因此強調(diào)和合無諍的佛教徒往往避談?wù),甚至在社會人士高唱「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口號之下,更以遠離政治為無求。

  然而實際上,參于政治是國民的權(quán)利,除非觸犯國家刑法,被褫奪公權(quán)的人才沒有參政的資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侶也要納稅、服兵役,盡國民應(yīng)盡的義務(wù),所謂出家并不意味著出國,何況佛教主張不僅要自度,還要度人。佛教與政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關(guān),相輔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弘傳。

  因此,歷代以來佛教非但未曾與政治分離,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諸國,經(jīng)常出入王宮說法,開示仁王的治國之道,許多印度大國的君王如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優(yōu)填王等,他們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進而成為佛教的護法,并且將佛法的真理應(yīng)用在治國安邦上,健全社會,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許多國王,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彌蘭陀王等,他們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國,建立清明政治,寫下印度史上輝煌的一頁。

  在中國,歷代僧侶與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來,其中或有輔弼朝廷被尊為國師者,如:南陽慧忠、法藏賢首、清涼澄觀、悟達知玄、玉林通琇、天臺智顗等;蛴谐鍪顺袨樵紫嗾,如宋文帝禮請慧琳為宰相,日理萬機,時人稱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師請教安邦定國之道,明瞻陳述以慈救為宗,太宗大悅,尊為帝相;明朝姚廣孝本為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此外,自魏晉南北朝起,朝廷并設(shè)有僧正、僧統(tǒng)、僧錄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為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西藏實行「政教合一」;泰國、錫蘭、尼泊爾則以「佛教領(lǐng)導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為國教,而且規(guī)定全國人民要信奉三寶,執(zhí)政者要禮敬三寶,佛教備受尊重;韓國亦曾以佛教為國教,并曾雕刻大藏經(jīng)以救國。凡此都說明佛教與政治關(guān)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補政治之不足。」

  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并可幫助政治化導邊遠、消除怨恨、感化頑強,發(fā)揮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范》云:「若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于宇內(nèi),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對國家政治的影響與貢獻,歷代均有記載,諸如:幫助生產(chǎn)、開發(fā)交通、保護生態(tài)、利濟行旅、文化建設(shè)、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yī)療救濟、財務(wù)運轉(zhuǎn)、科技文學等。

  佛教在烽火漫連的亂世,經(jīng)常扮演攘敵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對摩揭陀國雨勢大臣昭示健全國家的「七不退法」,巧妙的化解了一場血腥戰(zhàn)爭;唐朝的安祿山舉兵造反,軍需短絀,佛教徒于是發(fā)起販賣度牒以增加軍費,為平定安史之亂盡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禮請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禪師的極力奔走之下,為國家勸募了豐足的軍糧,并且參戰(zhàn)軍旅,貢獻計策,穩(wěn)定了軍機。曾經(jīng)一度為禪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賢能,特別征召他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了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產(chǎn),免受無辜的殺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儀,訂制度,輔佐耶律楚材推行漢化,延續(xù)了漢民族的命脈。元代至溫禪師,由于贊助王化有功,感動世祖而敕封為佛國普安大禪師。中國共產(chǎn)黨南區(qū)司令許世友曾為少林寺和尚等?梢哉f,自古以來,佛教輔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勝舉。

  此外,佛陀對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見于諸多經(jīng)典,例如佛陀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jīng)》開示,執(zhí)政者應(yīng)當心常憂民,如母之憶子,不離于心;在《如來示教勝軍王經(jīng)》告訴身為國王者:「于諸國邑所有眾生,僮仆作使、輔臣僚佐,應(yīng)以諸佛所說四攝而攝受之!乖凇堕L阿含經(jīng)》說:「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若能爾者,其國久安!乖凇斗鹫f孛經(jīng)抄》里記載:「為君當明,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cè)岬美,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jīng)》中亦提出為王之道,當行五事:一者領(lǐng)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yǎng)育強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yè),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jié)育貪樂,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則說:「于親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nèi)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三界中!

  佛教教義與僧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帝王的權(quán)勢則能幫助佛教普遍弘傳,凈化世道人心。晉代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狗鹜釉凇度释踝o國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中,將護法之責交付國王,以收「上行下傚,風行草偃」之功。此可證之于佛世時,因為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的護持,佛教才能傳遍五印度;佛陀滅度后,阿育王修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師到錫蘭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傳,廣宣流布。中國因有東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來華弘法,佛教因此得以傳入中國。至于中國佛教的譯經(jīng)事業(yè),大多是由于歷朝帝王保護,設(shè)置譯經(jīng)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鳩摩羅什大師受后秦姚興的護持,在西明閣從事譯經(jīng),而有《法華經(jīng)》、《中論》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經(jīng)論流傳后世;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譯出《大般若經(jīng)》、《成唯識論》等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經(jīng)論,使法寶圣教的光輝普照于中國。

  現(xiàn)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的只獎勵慈善,應(yīng)該多獎勵從事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者。而佛教對于社會的關(guān)懷、人權(quán)的維護、民眾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為清高,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quán)勢,但不能放棄關(guān)懷社會、服務(wù)眾生的責任。今日佛教徒為了弘法利生,對政治不但不應(yīng)抱持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相反的,應(yīng)該積極關(guān)心,直下承擔。因為人在社會上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關(guān)心社會,關(guān)心政治,所謂「問政不干治」,這是佛教徒對政治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十九、國際觀(包容之道)

  由于現(xiàn)代的科技發(fā)達,交通電訊便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例如現(xiàn)代的電話、計算機網(wǎng)絡(luò)、遙控、E-Mail,在在都把地球上的人聯(lián)結(jié)得愈來愈緊密,致使廿一世紀已經(jīng)成為「地球村」的時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詡!

  在地球村里,雖然有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多的文化、許多的語言,但不會妨礙地球村的發(fā)展。例如,全世界的國家、城市、鄉(xiāng)村,都有所謂「社區(qū)」的結(jié)構(gòu)。在一個社區(qū)里,有許多的家庭,許多不同的姓氏、個性、年齡、性別、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會妨礙社區(qū)的和諧。

  從一個社區(qū)擴大到一個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人,都是先愛一個家,而后愛一個宗族,接著推及一個鄰里、一個村莊、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繼而從同胞、人類,再到一切有情眾生。愈是與自己親近者,愛得愈深,愈是疏遠的人,能付出的愛愈少,所以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并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圣凡之分。

  由于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就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人間佛教的國際觀,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線,要本著「同體共生」的認識,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榮、共有。

  例如,在佛教里,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shù)。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其實已經(jīng)完全泯除了時空的界線。

  《阿彌陀經(jīng)》里提到,眾生「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彼此結(jié)緣,彼此贊美,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彌勒菩薩上生經(jīng)》、《彌勒菩薩下生經(jīng)》中,彌勒菩薩不但與地球上的人類有來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層地獄里去度眾生。佛教的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佛教里觀世音菩薩游諸國土,救苦救難;佛教對弱勢團體,對落后的小小國,尤其給予關(guān)懷。

  佛教吃飯時,都是供養(yǎng)一切眾生;獲得一絲一縷,都要感謝十方大眾的因緣。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愛子羅睺羅;佛教更重視一切生權(quán)的維護,所以佛教自古以來不曾引發(fā)世界戰(zhàn)爭。

  有人說,自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行腳山河大地的,有軍人、商旅、探險家,再者就是僧侶的云水行腳、尋師訪道。

  佛教里,一部中印交通史,萬千的僧侶和佛教徒在西域絲路上彳亍獨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經(jīng)典里,所謂「一念三千,心包太虛」,諸佛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來。

  臺灣自從三十年前開放觀光以來,佛教徒所織組的觀光團在世界各地到處旅行;海峽兩岸接觸和解以后,臺灣的佛教徒更是蜂擁到大陸朝山。

  我自己一生曾多次帶團到印度、尼泊爾、美國等地旅游參訪,對于觀光旅行,我曾經(jīng)就各地的文化訂定十個層次:

  第一級 臺灣旅游一周

  第二級 星馬泰

  第三級 日韓

  第四級 南非

  第五級 美加

  第六級 澳紐

  第七級 歐洲

  第八級 蘇聯(lián)

  第九級 印度

  第十級 中國大陸

  此外,佛光山經(jīng)常舉行國際學術(shù)會議,組團到世界各國訪問,甚至到梵諦岡和教宗會面,訪問回教的清真寺等,總是希望在國際間散布和諧的種子。

  我曾經(jīng)說過,臺灣只有發(fā)展科技,雖然促進了生活上的富裕,但那只是物質(zhì)上的擁有,反而造成心靈與精神上的貧乏,許多亂象、弊病因此不斷滋生。

  佛法著重于內(nèi)心的凈化,它認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們內(nèi)在的無明我執(zhí),人類貪求權(quán)力、名譽的欲望所致;由于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會引起沖突,從而招來不息的斗爭。因此,佛教告訴我們要根治世界的亂源,須從人們的心靈凈化做起,從眾生心中去實現(xiàn)人心的和平,從實踐佛教的無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義,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聯(lián)合國一再提倡和平,和平是千古以來人人夢寐以求的美景。儒家以世界大同為天下升平和樂的期望;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為公」做為他草創(chuàng)民國的理想;佛教則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設(shè)人間凈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quán)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quán)」的平等。此為「眾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quán)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權(quán)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贡娚舜俗鹬、包容、平等、無我、慈悲,這才是民族間、國際間需要的理念。因此,我們居住在地球上,應(yīng)以同體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許,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進而泯除人我界線,打破地域國界,人人具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國際宏觀,進而以「天下一家」為出發(fā)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

二十、未來觀(發(fā)展之道)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來。

  人是活在希望里:父母養(yǎng)兒防老,未來就有希望;培養(yǎng)子女接受教育,未來希望能成才。生活中,敦親睦鄰,希望未來大家生活過得更安樂;栽花種樹、積穀防饑,等待中也有無限的希望和未來。中國人講究「傳宗接代」,無非是希望未來種族的壽命能延長,代代相續(xù);甚至現(xiàn)在的器官移植,也是一種延續(xù)未來生命的希望。

  一個國家社會,人民熱心繳稅,希望未來國家的建設(shè)會更好;修橋舖路,希望未來交通的建設(shè)更方便;救濟貧困,希望未來社會的福利無缺陷;選賢與能,希望未來政治的發(fā)展更民主;懲治官吏,希望未來政府的形象更清廉。乃至希望風調(diào)雨順、希望國泰民安、希望世界和平早日到來等等,這些都是現(xiàn)代人對未來的最大希望。

  談到「未來」,佛教不但講過去,佛教更講未來,并且非常重視未來,因為未來是我們的希望。在很多的佛經(jīng)中,佛陀常常為弟子們「授記」將來經(jīng)過多少時間后,他們會在什么世界成佛,佛號叫什么名字;授記,就是佛法重視未來的說明。佛教講「發(fā)愿」,佛教徒時時發(fā)愿將來要往生那一個佛國,將來要如何服務(wù)大眾;發(fā)愿,就是佛教重視未來的價值。甚至念佛的人希望往生凈土,參禪的人期待明心見性,乃至布施結(jié)緣、回向功德等,都是希望未來會更好。

  人是活在希望里,有希望的人生,活著才有意義;人之所以自暴自棄,往往是因為失去了希望。因為有希望,才有未來;沒有未來的人生,就如黃昏的美景,因為時間太短,也就不值得欣賞了。

  兒童從小跟隨父母學習禮儀,進了小學學習知識,就是為了他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白天辛勤工作,夜晚還要加班,也是希望有一個更好的明天。動物要冬眠,因為牠希望有未來;螞蟻、蜜蜂儲糧,也是為了未來?吹絻和⑶嗄,覺得國家的未來有希望;花草樹木雖然凋謝了,因為根本依然存在,他就有未來的生機。

  未來,是我們生命生生不息的契機;未來,是生命涓涓不斷的長河。人生一日,也作百年之打算;人生一期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有流轉(zhuǎn)無限的未來。

  儲蓄為的是未來,勤勞也是為了要有未來。未來是一個美好的希望,為了未來,科學家為人間提供科學的成就,改進人類的未來;哲學家提供哲學理念,豐富人生的思想內(nèi)涵;文學家努力創(chuàng)造詩篇,提供人間未來詩情畫意的美好人生;實業(yè)家提供生產(chǎn),改善社會大眾的生活。為了未來的希望,多少革命家為國犧牲了;因為人類不斷為未來辛苦奉獻,所以人類的未來也才充滿了無限的希望與美景。

  為了未來的成就,現(xiàn)在的辛苦、努力,甘心情愿;為了未來的幸福,現(xiàn)在的流血、流汗,在所不計。為子女,想到子女將來會有成就;為家庭,希望家庭未來會安樂。為了未來有退休金,現(xiàn)在就要好好工作;為了未來有收成,現(xiàn)在就要好好耕種。為了未來有善名美譽,現(xiàn)在就要有好好的立身行事;為了將來在歷史上能留下豐功偉跡,現(xiàn)在就要努力立功、立德、立言。

  吾人生存在世間,只要活在希望里,則明日會更好。明天,我還有許多的事要做,所以今天就要好好休息;來生,還有漫長歲月要成就,所以今生就要努力耕耘。人,要活在希望里,不要活在過去的記憶中!因為未來比現(xiàn)在更美麗;有未來,才有無限的希望。

  依佛教的三世因果觀來看,生命不是只有一世。因為有過去,才有現(xiàn)在;因為有現(xiàn)在,才有未來;因為有未來,才有三世;因為有三世,才有希望。三世,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人,不但是研究過去的歷史、研究現(xiàn)在的社會和科學,而且眼光已經(jīng)注意到未來,所以有未來學的學科。

  未來學,是一個未知的學科,F(xiàn)在的社會人間都在不斷的變化,未來是沒有發(fā)生的情況,要如何來研究它呢?只有從人類過去的歷史經(jīng)驗,以及現(xiàn)時生活的體驗,經(jīng)過思想、科學,各種學科的尺牘,缺省未來的世界會成為什么樣子,這就叫做未來學。

  地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未來的戰(zhàn)爭、未來的經(jīng)濟、未來的生物、未來的太空,舉世都在朝未來洞察、研究?梢哉f,舉世的學者都在奔向未來。

  人類已經(jīng)在預(yù)備未來占領(lǐng)太空,生物學家已經(jīng)研究人類的生命,未來可以活到千歲以上。地理學家引導人類開發(fā)洪荒、沙漠之地;甚至有人希望未來能把洪水化成石油,能將不好的基因改變成為好的。

  未來的世界,可以搭乘火箭,直達月球、火星、木星。未來的世界,空氣可以當飽,樹葉可以充饑。未來的世界,石頭磚塊經(jīng)過科學的冶煉,可以成為面包,木材也可以制成肉松。未來的世界,人類每日只要一餐,就可以活命;睡在床上,就可以搖控指揮世界。

  我們不要以為這是匪夷所思,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傳真、E-mail,信息已經(jīng)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縮短了人類空間的距離;基因的發(fā)現(xiàn),生命的口令,更是證實佛教業(yè)力論的先進與精密。

  甚至于在佛法里常常提到的天眼通,不管如何的障礙,都能看得很遠;天耳通,不管多遠的聲音,都能聽的清清楚楚,在過去的人來講,這不就象是神話一樣嗎?但是現(xiàn)在,再遠的地方,只要經(jīng)過電視衛(wèi)星轉(zhuǎn)播,我們都可以看得到,這不是天眼通嗎?再遠的人講話,透過電臺廣播,透過電話,我們也都可以聽得到,這不是天耳通嗎?天方夜譚里面飛毯,人坐在上面,可以翱翔自在的飛往要去的地方;水晶球,你要看什么里面就會變什么,這不是神話嗎?但是現(xiàn)在的飛機,不就像一張飛毯?電視機不就像水晶球?所以,當時好象是在說神話,但是這許多神話,其實在佛經(jīng)里早已是具體的事實了。

  因此,我們現(xiàn)在看《阿彌陀經(jīng)》說,極樂凈土是黃金鋪地,流水有冷有熱;共命鳥的啼叫和流水的聲音,都是真理的法音。在極樂世界里,沒有交通事故,沒有男女欲染,人類都是自由飛行,眼看意想,都有悅樂;所謂隨心所取,隨意所需,佛教其實早已把未來的世界規(guī)劃得非常美好了。

  佛教理想的未來社會,就是「佛光普照的社會」,所謂佛光普照的社會就是生權(quán)政治、真理宗教俱實現(xiàn)了的人間凈土的社會。

  佛教講的凈土,不只是指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佛教的凈土是可以在人間實現(xiàn),也可以在現(xiàn)代實現(xiàn)的,因為《維摩詰經(jīng)》說:「隨其心凈則國土凈」,意思是說,娑婆世界很髒亂、很黑暗、很動蕩不安、很令人煩惱,但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假如我們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設(shè),則未來在佛光普照下,我們的社會再也沒有階級斗爭,沒有男女關(guān)系,眾生一律平等;沒有經(jīng)濟占有,沒有物質(zhì)匱乏,人民生活逍遙;沒有惡人騷擾,沒有政治迫害,社會安定和樂,則極樂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我們的眼前實現(xiàn),這個世界就可以成為人間凈土了。

  「人間凈土」是未來的理想社會,要達到此一理想,圓滿此一目標,必須人人持守五戒。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法。所謂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吸毒。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從根本上看只有一條--不侵犯眾生。人間的爭斗、動亂、不安,主要就是由于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只要人人奉行五戒,則不亂殺,這是尊重別人生存的權(quán)利,不去侵犯;不亂取,這是對別人所有物的尊重,不去侵犯;不亂淫,這是尊重別人的身體名節(jié),不去侵犯;不亂說,這是尊重別人的名譽信用,不去侵犯;不亂吃,這是尊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智能,不去侵犯。如果世間的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進而實踐四攝六度、明白因果業(yè)報、奉行八正道法,那么人間凈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xiàn)了。

  人生一期的生命,從過去延續(xù)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慢慢走向未來。在未來的道路上,生命分段的生死,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歲月,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次又一次的往無盡的未來走去。

  未來是什么?未來會如何?一般人莫不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甚至希望能夠預(yù)知自己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因此就有許多人求助于算命、卜卦,企圖藉算命卜卦來預(yù)知未來。其實,未來是什么?未來無始無終!未來好像一個時鐘,滴答滴答的往前走,走到什么地方停下來,這是不可知的謎。既然知道未來是無窮無盡,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于現(xiàn)在?現(xiàn)在,今生,百年的歲月,在無窮無盡的未來里面,能占有多少呢?因此正信佛教不主張求神問卜,也不必算命卜卦,因為未來是沒有辦法預(yù)知的,如果我們一定要預(yù)知自己的未來,那么就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為《三世因果經(jīng)》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埂溉缡且颉贡厝徽懈小溉缡枪梗约旱拿\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

  因此,欲知未來,不如把握現(xiàn)在。人生有過去,有現(xiàn)在,有未來。其實,過去的也未嘗過去,它影響到我們的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時光雖不停留,它卻領(lǐng)導著我們走向未來;未來還有未來,生生世世就這么輪轉(zhuǎn)不休。廣義的過去,無量「阿僧袛劫」;廣義的未來,還是無量無數(shù)的「阿僧袛劫」。對于過去的行為,吾人可以作為反省,也可以自我檢討,從中吸取經(jīng)驗,改進未來;對于現(xiàn)在,吾人不能停滯,不可固步自封;因為不放棄后面的一步,又怎么能跨步向前呢?所以,生命的價值,不光是生命的過去,更大的價值是生命的未來,因為未來就是每個人的希望。當我們在播種之時,必然希望有所收獲;看到太陽下山了,我們希望它明朝依舊升起。人生就是活在未來的希望里,因為知道有未來的幸?善冢袁F(xiàn)在無論如何的艱難困苦,我們都能甘之如飴。如果沒有理想,談何方向?談何實現(xiàn)?沒有未來,我們就沒有目標,就沒有理想,也就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觀,帶給人生無限的希望與未來。所謂三世,前世、今生、來世,是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是三世,甚至前一秒、此一秒、下一妙,都是三世。三世在我的當下一念,在我的一心之中。因此吾人要好好的把握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使它善行循環(huán),善念相繼,如此才能有美好的未來,才會有圓滿的人生。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教最終的目標雖然是追求出世的涅槃解脫之道,不過人生在世是離不開世間法的,即使是佛法也主張「先入世再出世」。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人既然不能離開世間而生存,也不能沒有入世的生活。但是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過著:

 。ㄒ唬┮晕镔|(zhì)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zhì)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份。

  (二)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三)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

 。ㄋ模┮愿頌橹鞯纳,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

  人雖然過著物質(zhì)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

  (一)物質(zhì)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jīng)濟生活」。

 。ǘ┤饲槭侨毕莸,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凈化的感情生活」。

  (三)人群是利益沖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

  (四)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以上所說,都是規(guī)劃人間佛教的藍圖、建設(shè)人間佛教的凈土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此外,在《維摩詰經(jīng)》中〈佛道品〉的內(nèi)容,可以說都是人間佛教的內(nèi)容,如: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zhuǎn),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凈妙華,解脫智能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凈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diào)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于凈命生,多聞增智能,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凈心以澡浴,戒品為涂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xiàn)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yǎng)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證諸經(jīng)典語錄,佛陀的教示本來就充滿了人間性,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佛陀的本懷,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所以,人間佛教的藍圖,可以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經(jīng)為眾生規(guī)劃完備。只是,如何弘揚人間佛教,如何透過各種弘法活動,讓人間佛教的藍圖實際在人間呈現(xiàn),這才是后世佛弟子所應(yīng)該用心、努力的方向。

  有感于人間佛教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層次,而應(yīng)該以積極行動來落實佛法,因此佛光山開山三十多年來,一直秉持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從各個領(lǐng)域落實佛法。

  例如在教育方面,為了培養(yǎng)人才,除先后創(chuàng)辦了十六間佛學院、四所大學、二十六間圖書館、九所美術(shù)館之外,在全世界同步舉辦的世界佛學會考,更帶動全球各地的學佛風氣;以及各別分院道場舉辦的佛學夏令營、佛學講座、都市佛學院、星期兒童班等,更將菩提種籽撒滿世界各個角落。

  在文化方面,除了至今仍在持續(xù)進行的大藏經(jīng)編纂工作外,歷經(jīng)數(shù)年完成的《佛光大辭典》于民國七十八年榮獲金鼎獎,對海內(nèi)外學佛者的助益甚大!吨袊鸾探(jīng)典寶藏》將佛經(jīng)予以白話化、通俗化,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理解經(jīng)義。甚至為讓有心學佛者通盤了解佛教,五年前我特別集合了近百人,先后編撰《佛教叢書》及《佛光教科書》,把佛教做了一番有系統(tǒng)而完整的介紹。

  去年開始,佛光山又創(chuàng)辦了一份《人間福報》,以及編輯《普門學報》、《中國佛教學術(shù)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帶動佛教的學術(shù)研究風氣。此外,「佛光衛(wèi)星電視臺」為佛教廣開言路,也為傳播佛法盡一份力量;香海文化、佛光文化、如是我聞等事業(yè)機構(gòu)更發(fā)行雅俗共賞的佛教刊物,以現(xiàn)代化的視聽影音技術(shù)弘法利生。

  在慈善弘法方面,大慈育幼院、施診醫(yī)療隊、老人之家、萬壽園等的設(shè)立,使生老病死皆有所安。在布教修持方面,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信徒于每周六同一時間念佛共修,其它因應(yīng)當?shù)厍闆r的定期共修法會及十余所禪堂、念佛堂、抄經(jīng)堂、禮懺堂,都對凈化人心發(fā)揮了預(yù)期的效果。

  在我自己的這一生當中,自認一直都很用心的在推廣「人間佛教」,當我在講述佛法時,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要讓大家能參于;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總是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

  甚至為了順應(yīng)時代的需要與眾生的根機,早在民國四十三年,我率先發(fā)起倡印精裝本的佛書,我提倡街頭布教;慢慢地,我又將之發(fā)展為監(jiān)獄學校的弘法以及電臺、電視的講演。我組織了全臺灣第一個佛教的歌詠隊,從事環(huán)島布教,宣揚佛法教義。四十多年來,我努力將寺廟演進為講堂,將課誦本演變成佛教的讀物,將個人的修行擴展至集體的共修,將誦經(jīng)轉(zhuǎn)化成講經(jīng);甚至為了擴大在家信眾參于弘法的空間,我創(chuàng)辦了國際佛光會,建立了檀講師的制度,希望讓人間佛教的藍圖,逐步在佛光普照的理念下,一一實現(xiàn)。

  終于,經(jīng)過多年來的努力,以及在十方信眾的護持下,佛光山的確已經(jīng)成就了不少值得皆大歡喜的貢獻,例如︰

 。ㄒ唬┡_灣佛教人口增加

  (二)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ㄈ┰诩业茏雍霌P佛法

 。ㄋ模┤碎g佛教獲得認同

 。ㄎ澹﹤鞑ッ襟w重視佛教

 。┓鸾涛奈飶V泛流通

 。ㄆ撸┓鸾惕髥h受到尊重

 。ò耍┓鸸馊藭畈l(fā)展

 。ň牛┙逃龑W界肯定佛教

  (十)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ㄊ唬┭菟嚾藛T皈依佛教

 。ㄊ┓饘W會考成績輝煌

  甚至影響所及,已經(jīng)帶動臺灣佛教:

 。ㄒ唬⿵膫鹘y(tǒng)的佛教到現(xiàn)代的佛教

 。ǘ⿵莫毦拥姆鸾痰酱蟊姷姆鸾

  (三)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ㄋ模⿵慕(jīng)懺的佛教到事業(yè)的佛教

 。ㄎ澹⿵牡貐^(qū)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纳⒙姆鸾痰街贫鹊姆鸾

 。ㄆ撸⿵撵o態(tài)的佛教到動態(tài)的佛教

 。ò耍⿵纳搅值姆鸾痰缴鐣姆鸾

 。ň牛⿵亩菔赖姆鸾痰骄仁赖姆鸾

  (十)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ㄊ唬⿵牡茏拥姆鸾痰街v師的佛教

  (十二)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ㄊ⿵淖谂傻姆鸾痰阶鹬氐姆鸾

 。ㄊ模⿵男猩频姆鸾痰絺鹘痰姆鸾

 。ㄊ澹⿵姆〞姆鸾痰交顒拥姆鸾

 。ㄊ⿵睦夏甑姆鸾痰角嗄甑姆鸾

  這一切的成就在在說明了:佛法不管怎么好,都要能隨順社會大眾的需要,要能讓人受用,如此才有價值。因此,所謂提倡人間佛教,真正需要的是落實人間佛教的行者,人間佛教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而已!

  未來人間佛教必然是佛教的主流,這是無法阻擋的時代潮流,因為唯有人間佛教,才是大眾所需要的佛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