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 以人為本

\

  我曾經(jīng)講過,佛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企業(yè)。這么說一點兒也不夸張,你看佛教從印度民族中產生,然后擴張、蔓延到了全世界,在各個角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不衰。它,實際上就是一個成功的“連鎖企業(yè)”,連鎖的是時間,空間,和人心。

  我們希望能把佛教這種超越時空的思想和智慧做一個借鑒,運用到企業(yè)中去,給企業(yè)靈魂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提供無窮的源動力,這是完全可能的。現(xiàn)在,我借用蔣總剛才說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本身就非常具有禪意,怎么說呢?其闡述的理念內核和禪宗非常接近,參禪的真正意義就是“我思”,我思什么,——思考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我需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古代的禪人,在參禪時提出了著名的“三問”:我從哪里來;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這是參禪最原始的功課。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只有在沉淀下來專心致志思考的時候,對自己面臨的問題才會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那么在座的各位,我們每天也要用這三句話來參問自己:我,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我現(xiàn)在需要怎么做?我的企業(yè)目前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有哪些不足,將來要走向何方?

  這么問時,你就是一個禪商。

什么是“緣起性空”?

  其實一個企業(yè)最大的隱性力量的顯現(xiàn),就在于它往哪里去,這是每一個企業(yè)人必須致力思考的問題。當方向和位置找到了,你的企業(yè)便找到了坐標,仿佛于廣闊無垠的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燈塔,于縱橫迷亂的經(jīng)緯線上找到了交叉點。

  所以今天在這個論壇上,我想給大家分享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什么是緣起性空呢?簡單地說,比如眼前這個講臺,是由釘子、木頭、油漆、人工等等組合而成,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叫講臺。等到有一天,釘子生銹了,木頭壞朽了,油漆剝落了,這個臺子在哪里呢?當這些因緣全部離散的時候它就消失了。所以臺子是在生滅的過程中不斷地向前演變。不僅講臺是如此,我們坐的椅子,住的房子,眼前的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乃至整個宇宙,我們看到的一切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無不如此。這些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消失。

  我們的企業(yè),我們的人生、家庭、朋友,都逃不過這一鐵律。因為這一規(guī)律的本質是由無常決定的,而無常是所有事物本來的屬性。故我們明白了人生無常的道理,就是找到了事物存在的根本規(guī)律。把握了這一根本規(guī)律,便進入了天地宇宙運行之大道。行在這個“道”上,你就能順風順水,輕松駕馭一切,主宰一切。

  緣起性空的思想,是釋迦牟尼佛在禪定和觀照中,覺察宇宙萬有,剖析各種事物相互關系時發(fā)現(xiàn)的。這使我想起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做夢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后十分迷離悵惘:究竟是蝴蝶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變成了蝴蝶?究竟是我現(xiàn)在醒來了,還是我現(xiàn)在在一個更大的夢中呢?其實回顧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想起從前,我們出生、上學,到畢業(yè)、工作,創(chuàng)業(yè),所有經(jīng)歷的一切,都在不斷流失,像水一樣分分秒秒過去,不能抓住。過去了,便渾如夢中一樣,幽夢之影,恍恍惚惚,伴隨著我們這一生。今天回首昨天,宛然是夢,明天再回首今天,也宛然是夢。因此《金剛經(jīng)》中有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在告訴我們,宇宙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影、如電的?纯次覀兊纳眢w,有生老病死;我們居住的房子,有成住壞空;我們的事業(yè),有盛衰榮枯。仔細想想,有哪樣東西可以永恒不變長久如一呢?包括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處在生住異滅的變遷之中。從整個宇宙看來,這些星球一樣是剎那生滅的。星球尚且如此,何況人所擁有的一切,可謂命若蜉蝣,朝生暮死。但是人們在戀愛時,還在海誓山盟,期求永不變心。這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嗎?感情也是無常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當年秦始皇雄心壯志,想自己的江山永固,萬壽無疆,挑戰(zhàn)人類的極限,結果呢,秦二世就滅亡了。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處于變化之中,要于變化中追求不變的東西,理所當然為一種徒勞。因為他違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

一就是一切,一切歸一

  作為企業(yè)人,我們總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讓自己的公司蒸蒸日上,基業(yè)常青,想自己的分店芝麻開花,開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如何才能做到呢?這里有一個根本原則:就是你的企業(yè)因什么而存在?——企業(yè),一定因服務對象而存在,如果失去了服務對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好比有人來買鞋子,你才生產各種鞋,如果大家都不需要穿鞋子,你的鞋廠做什么?毋庸置疑,一個企業(yè)服務的對象越廣,被需求的越多,自然就越興旺發(fā)達。

  有一天黃昏,我站在上海環(huán)球中心的樓頂,鳥瞰腳下燦如銀河的萬家燈火,突然就有了一種無比強烈的感悟從內心升起:啊,上海真大!這里不知有多少房子,多少人類,多少汽車,多少企業(yè),多少組織……其實,這么多的一切,都是圍繞人而展開的,人要安居,所以有了房子,人要生病,所以有了醫(yī)院,人要出行,所以有了道路,人要讀書,所以有了學校……我們環(huán)視周圍的一切,無不是為了人類而存在。

  企業(yè)的立企之本,也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在你給別人帶來服務的同時,一定可以給自身帶來利潤,只有這種利益互惠流通,才能持續(xù)發(fā)展下去,成為人類社會生物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如果只是單方面考慮自身的利害,念念算計如何攫取更大利益,甚至不惜坑蒙拐騙損害消費者,這樣的企業(yè),是把“雙行道”改為“單行道”,于是,發(fā)生車禍、擁擠、坍塌等交通事故,就在所難免了。

  一個企業(yè),能夠利益到千千萬萬的眾生,惠澤身邊的每一個人,它就是我們佛教里面講的菩薩精神,這樣的企業(yè)主,無疑是觀音的化身或是菩薩安排來度化眾生的使者。因而,能不能把自己變成觀音,就取決于你的企業(yè)能不能利益到身邊無量的眾生。如何讓我們的企業(yè),沿著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前進,幫助他們入主健康、快樂、幸福人生,是我們企業(yè)存在的價值源泉,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大道。這樣的企業(yè),怎么可能被淘汰?怎么可能不興旺?

  但是人都有一個最大弱點,自私。或者也可以說我執(zh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思所為,都圍繞著“我”而展開,我看、我慢、我思,我得、我求、我愛。當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自然陷入“小我”的泥淖之中,在自私自利的圈子里不能自拔,這樣的角度和思維,勢必造成了自我束縛,從而限制了向更大境域發(fā)展。

  長期以來,“我執(zhí)”成了捆綁我們的一道隱形繩索,這道繩索不僅是自己綁上去的,還綁出了快感。如何打破困局,這和佛教中修行一樣,修行,首先要破除我執(zhí),我執(zhí)去掉了,就是見道的境界。一個企業(yè),要從瓶頸走出來,想有更大的發(fā)展,也要破除我執(zhí),——打開心量,放下自我。

  讓一滴水永不干涸,只有將它匯入大海之中。人,就是這樣的一滴水,企業(yè),也是這樣的一滴水。我們想永不失去價值,一定要跟蕓蕓眾生結合在一起,把自己潛在的精神價值,導向大家的幸?鞓分,如此,這個人的價值就能成為普世價值。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是什么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一,就是一切,一切歸一,所以“一”就是每一個個人,每一個渺小的生命體,這樣無數(shù)的生命體組成了浩瀚的世界。所以一是組成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也可以代表生命最原生的力量。

有所為,有所不為

  上次我在課堂上,跟許多企業(yè)老板分享了一個道理:未來企業(yè)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yè)領頭者內心的強大,靜定,以及他用怎樣的高度來解讀這個世間。我經(jīng)常說,未來世界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也不是項目的競爭,而你內心寧靜、強大的競爭。不要認為這句話過甚其詞,佛教里講,“心靜則國土凈,心平則天下平”。世界只是心的輻射,你的心是什么樣的,投影出來的世界就是什么樣的。面對同一件事,有人激烈排斥,有人欣然悅納,有人很痛苦,有人很快樂,為什么呢?因為心對世界的觀照不一樣。

  如果駕一輛馬車,想改變車的方向,首先就要改變馬的方向,而要改變馬的方向,就要改變駕車者的思想和意識?茖W研究,人的潛意識會影響顯意識,它才是幕后真正的主人。潛意識在西方叫本我,是隱藏在背后我們不容易捕捉到的東西。這個東西什么時候出現(xiàn)呢?一定是在你內心沉淀下來之后,水清則明,猶如鏡子照物般,反射的清清楚楚、纖毫畢現(xiàn)的時候。當我們的心越靜,就反映的越清楚,此時起心動念,一念善,一念惡,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心就馬上覺察到了。

  這個靜的狀態(tài),即是戒的狀態(tài)。持戒了,才能得定,由定而發(fā)慧。又如何做到戒呢?首先把生活中無謂的應酬盡量減少,外界的紛紛擾擾塵勞妄想,拋諸腦后。收攝外緣,專注一境,使自己躁動的心平靜下來、安住下來。當塵根不再勾結,你就有能力看清自己,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需要怎么做。于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們常說:要讓一個人毀滅,先讓其瘋狂。這是相反的邪惡之道。當我們的心不安于當下,肯定是散亂的,游離的,沒有目標的。心不安于當下,就把力量分散了,能量消耗掉了。我有一個朋友,曾經(jīng)發(fā)誓多少歲之前要賺多少錢,要開多少家店,還要上市,在世界范圍內把品牌做響。但是去年我聽說他把公司賣掉了,因為周轉不靈。這就是瘋狂的內心、強烈的欲望,毀滅了自己。他沒能讓自己真正沉淀下來。

  人的一輩子,掐頭去尾,中間就剩下短短二三十年時間,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好。有人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究其本質是一種貪,也是一種心的不安住。若是把心真正安住下來,去做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到最好,就已經(jīng)了不起了。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做成一件事。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挾持,被身邊的人鼓動吹捧,一時頭腦發(fā)熱,好像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成功,無所不能似的。我想起了英國的總統(tǒng)丘吉爾,當時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演說家,還是作家,還會畫畫……于是他也覺得自己是個全才,就去炒股票,想大發(fā)一筆,結果卻一敗涂地。但他不死心,過兩年籌了錢,再去炒股,又敗的一塌糊涂。等到他第三次企圖卷土重來而最終仍然敗北之后,他不得不承認術業(yè)有專攻,自己不可能是個全才,就此罷手。很多明星去經(jīng)商都是這樣,往往把自己從戲場上賺來的大筆錢,填進了商業(yè)的無底魔窟之中。明星經(jīng)商,發(fā)財者有之,但虧損的更多。大凡領袖和明星人物,都是智力出眾的,他們尚且如此,何況一般人,就更不可能樣樣精通。所以,一個真正的智者,便是看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老子說,知不知,上。此之謂也。

找到適合自己的思維原點

  其實,天道一向是公平的。有句話說: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一方面你得到了,另一方面必然會失去。好比你去逛街,就不能再做其他事;你去聽課,就不能再去散步。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后遭罪。以此推之,你得了權,就要放下利,你得了利,就要放下權。不可能好東西讓你占盡。當你手上抓住一樣什么的時候,便很難去抓其他東西。如果你把手放下來,還能再抓另一樣。

  我們的寺院這幾年一直在做禪修,什么叫禪修,就是靜慮。安靜的靜,過濾的濾,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過濾自己,讓自己沉淀下來,過濾掉心中的雜質,把污垢清掃出去。這是心靈的環(huán)保工作,讓自己的心靈生態(tài)保持平衡、和諧、健康。

  佛教的智慧,教導我們正確地解讀這個世間,而緣起性空的思想,是讓我們打開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的一把鑰匙。

  有一本書叫《成功是可以復制的》,是一個年輕老板寫的。我的看法與此正好相反,我認為每個成功的人都不可復制。為什么?事物的存在,其實都有各種因緣,天時地利人和,是由各種因緣促成。別人成功的背景、環(huán)境,和他自身的人,都不可能復制,僅僅復制他的一套做事方法,也許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我們能借鑒的是別人成功背后的思想,他做事的經(jīng)驗,但是不能去刻意模仿。

  學習別人成功背后的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學習這種思維,把它變成你營養(yǎng)的一部分,消化吸收。倘若消而不化,便永遠不能受益,反而有害,因為你執(zhí)著于它,一旦執(zhí)著,就違背了“空性”的思想,給自己形成障礙。

  因而學習、借鑒別人,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做最好、最適合的自己,即是對我們這一生最佳的展示。我們的企業(yè)亦是如此,我在交大讀EMBA的時候,老師把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案例拿出來跟大家分析,很多好的管理模式,去學習,學習什么呢,學習這個人思維背后的原點。

  一個企業(yè)老板,其經(jīng)營理念決定著自己的經(jīng)營模式。而經(jīng)營理念,就是思維的原點。

  佛教所有理念的原點,都來自于有一顆對話眾生的心。因而每個佛弟子,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家的,只要踏進佛門,第一道儀式就是宣誓,發(fā)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是佛弟子需要做的四門功課:眾生無邊誓愿度,指無量無邊的眾生,包括飛禽走獸,一草一木,我要想盡辦法度化他們;煩惱無盡誓愿斷——要斷除一切煩惱,讓自己的內心強大,平和,純凈;法門無量誓愿學——各種各樣的法門,要去學習,自度度人,自達達人;最后,是希望獲得究竟圓滿解脫,證得無上佛果。

  我們看大殿里的萬手觀音,手中拿有各種各樣的法器,表示什么?其意在善巧方便,對機說法。菩薩的智慧就在這里,對農民,他拿鋤頭,對將軍,他拿刀劍,對書生,他拿毛筆,總之,都能找到對接點,進入對方的頻道。“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對方是官員,他就化現(xiàn)官員身,對方是妓女,他就化現(xiàn)妓女身。法無定法。

  在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面,傳達了這樣一個思想:當一個人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就跟隨著他。所以,不必要汲汲地追求成功,去追求卓越就行了。有句話說成功是優(yōu)秀的副產品,也是這個意思。卓越,即是做出最好的自己。但是現(xiàn)在我們中國的教育,變成了不是做最好的自己,而是盲目跟風,去效仿別人、復制別人。看到別人當官,自己也想當官,看到別人發(fā)財,自己也要發(fā)財。有的父母拼命逼著孩子去上劍橋,但他的孩子偏偏就想當廚師,這樣逼的結果是,中國少了一個優(yōu)秀的廚師,卻多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當然,他的孩子也沒念成劍橋。

結語

  將“緣起性空”的思想運用于企業(yè),其實是讓我們在無常的人生觀中保持一份空性的智慧。擁有了這份空性,我們的靈魂便輕盈起來,頭腦便空靈起來,能夠在企業(yè)興盛時不驕傲自滿,在企業(yè)低谷時不灰心喪氣,可以持之以“衡”。并且,打破思維的籬笆和我執(zhí)的困境,最大程度將自己解放出來,超脫出來,還自己以本來面目。

  其實很簡單,只要以人為本,一切圍繞著“人”去做,企業(yè)就能找到方向。找到了方向,你就贏得了未來。贏得了未來,你就成就了自己。

  最后祝愿大家心想事成,一切吉祥如意。謝謝大家。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