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法要

  布施法要

  「布施」這個名詞,是從印度語「檀那」或「陀那」翻譯過來的。檀那與陀那的意思,即為布施。凡以自己的財物分布給他人名為「布」,以人之憂為憂,戚人之苦為苦,人饑己饑,人困己困;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謂之「施」。行布施的人,稱為「施主」或「檀越」。檀者即施也,若人行布施,福報所感,來生得超越貧窮苦報,獲得福樂善報,故名為越,是名「檀越」。梵語又稱檀越為「陀那缽底」,因為陀那是施,缽底是主,合起來就是「施主」的意思。

  自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慈悲喜拾,樂善好施的美德,即遍布于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合流,形成了世界上更為優(yōu)美的文化。幾千年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少光輝燦爛的史跡,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民富國強的世代。后來因人心不古,道德沉淪,無我利他的精神,漸漸消失,自私自利的不良現(xiàn)象,日漸產(chǎn)生,因此人們亦逐漸貧困了。雖然仍有許多樂善好施的人,但大多數(shù)心中,多多少少總因貪心所使,先是自己有所祈求,因而求利,進而貪名。凡修橋筑路要留名,布施建寺要留名,塑造佛像要留名,做了點慈善公益要留名,僧尼向他化緣要留名,幫助別人之窮困也要留名……心中總存著一種希求福報的觀念。有些甚至于稍微布施一點,做了些微善事,也要向人宣揚,有的連一點布施心都沒有,拿著三枝香搖搖拜拜,硬求佛祖菩薩,天公神鬼保佑平安大賺錢。世人如此,不但得不到保佑增福;相反的,有許多常行布施的人,家道日漸窮困衰頹,甚至災(zāi)難橫生。有些人覺悟到,這可能是另有業(yè)報,但有的竟愚癡到怨天尤人,責(zé)怪有求不應(yīng),因此不信善有善報之說;有的竟認為,為善惡報,久而久之,連一點布施心都沒有了,反而還要在窮人身上打主意,共業(yè)所感,當然會造成了不可收拾的災(zāi)報。究其原因,不是行善沒有善報,乃是所為之善,不得其法,福田為貪欲的砂石所積,福報之種子不能長出茁壯的芽苗,那里還能談得到開花結(jié)果呢!

  布施有布施之道,人們應(yīng)該如何布施,才是合法呢?依佛教所言,布施要「三輪體空」,才算如法。所謂三輪是指「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凡是布施行善的人,有這三種相存于自己的意識中,謂之「有相三輪」。而不能算是真正的「檀波羅蜜」之行(波羅蜜即究意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究竟的布施。在心意中,應(yīng)該消滅三輪之相,于無相而行布施。雖有布施之行為,但無任何希望與祈求的意愿和心念,這才稱得「三輪清凈」的究竟布施。這種無相布施,不但是物質(zhì)的「財施」,且包括精神方面的「法施」與「無畏施」。金剛經(jīng)上說:「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故且研惺┑倪@三種相,從自己心中除遣無余,使自己之心田,成為最清凈毫無雜染的福田。心地觀經(jīng)上說:「三輪清凈是檀那,從此修因德圓滿!刮ㄓ腥ゴ巳N眾生之輪相行施,久久不懈,不厭不惱,不生退悔顛倒之心,一旦善業(yè)所感,福報因緣成熟的時候,不但災(zāi)難遠離,家門清吉平安,子孝孫賢,大富大貴,一切福德感報,水到渠成,自然圓滿,不求而至。不特佛法如此教人,即中國亦相傳「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圣訓(xùn),就是西方的耶穌,也教人為善與奉獻,「右手做的,不讓左手知道!褂纱丝芍,佛教三輪清凈布施的重要性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