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三界的我們,需要一個安樂窩

宗道法師:流浪三界的我們,需要一個安樂窩

  北宋易學(xué)大家邵康節(jié)晚年居住的地方,叫安樂窩,聽到這個詞挺高興。學(xué)習(xí)我們這個法門,對這個詞是不陌生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安樂”兩個字都很熟悉。

  “安樂”這兩字非常好:“安”字,讓人想到安心、安慰、安穩(wěn)、安定、安全、平安,都是很好的詞;“樂”更好了,快樂、喜樂、樂悠悠、樂哈哈。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又安又樂,又樂又安,這是讓人向往的一種境界。

  邵康節(jié)又加了一個“窩”字,“窩”字很溫馨,容易讓人想到小狗、小貓住在暖乎乎的小空間里,雖然很小、很簡陋,但是很知足。小狗、小貓有窩,就不是流浪狗、流浪貓了。

  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在流浪,流浪娑婆,流浪十方世界,不要說以佛菩薩來看,就是以天人來看,都是很可憐的,可能天人看我們,真的就像看小貓、小狗一樣。

  流浪三界的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安樂窩。

一、安心,是一種奢侈品

  娑婆世界想要真安心,其實是很難的,安心是一種奢侈品。

  往窗外看,或者走在馬路上,感覺到處處都很躁動。小孩背著很重的書包,要應(yīng)付考試,有升學(xué)的壓力。稍微長大一點,上了大學(xué)又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工作了,要面對各種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還要攢錢,買房子、養(yǎng)孩子,也會感覺很不舒暢。結(jié)婚了,像現(xiàn)在家庭、夫妻關(guān)系比較穩(wěn)定的,年輕的都不是太多,離婚率都很高。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細胞,如果家庭都不穩(wěn)定,社會不會穩(wěn)定的。人老了,小孩不一定孝順,不一定在身邊,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非常多,疾病纏身,死亡隨時都有可能找上來。

  就算小孩、年輕人、老人一路都很好,一路都很順利,也不一定很安心,還有很多天災(zāi)人禍,地震、海嘯、臺風(fēng),各種自然災(zāi)害,每天打開新聞,看到的都是這些,意外就更多了,數(shù)不清的意外事情發(fā)生。

  我看到這些新聞,經(jīng)常在心中感慨:活到今天,真是僥幸。因為人死太容易了,像一個玻璃球,一掉在地上就碎了,生命朝不保夕。

  就算沒有天災(zāi)人禍,也沒有意外,我們內(nèi)在心靈的不安也很洶涌,怨恨、惱怒、不平、抑郁、扭曲,這些負面的情緒,在我們心中很難一時消散。

  現(xiàn)在是信息的時代,通訊手段越來越高,電話、電腦、qq、微信,多得不得了,信息手段越來越高明,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還能看到,不僅能看到靜的,還能看到動的。

  這些其實是閻羅王的一種手段,就像撒網(wǎng)抓魚,如果網(wǎng)格很粗、很大,小魚還可以漏掉,現(xiàn)在的網(wǎng)是越編越細、越密,大魚小魚一網(wǎng)打盡。

  這些信息無非就是一張關(guān)系網(wǎng),你跟我保持溝通,他跟你保持溝通,保持著密切的溝通,這本質(zhì)來講是一種業(yè)力的纏縛,你的業(yè)力跟我的業(yè)力纏在一起,他的業(yè)力又跟你的業(yè)力纏縛在一起,就織成一道道網(wǎng),越織越細、越織越密,一個都逃不掉。

  這些內(nèi)在的、外在的,都是讓我們心不安的因素。

  現(xiàn)在經(jīng)常有人問:“你幸福嗎?”

  其實,安心是幸;镜那疤,如果沒有安心,就談不上幸福了。就像一張桌子,如果不是跟地面保持水平的,而是傾斜的,桌子上的東西能安穩(wěn)地放著嗎?

  人也是一樣的,幸福的內(nèi)容,就好像桌子上的東西,一定要放在安心這張桌子上,才能安穩(wěn)。

  當(dāng)然,安心的層面很多,有相對的安心,有絕對的安心。剛才說的都還是相對的安心,也就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是我們感知不到的,或者是感知很淺的。

  如果以絕對的安心來說,娑婆世界不可能有安心的,佛有一句話:“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像著火的宅子,熊熊大火正在燃燒。

  一切眾生就好像在井邊玩的小孩,覺得很好奇,很好玩,往井底一直在望,甚至想往底下跳,他完全不知道后果,一不留神,都有可能掉到井里邊。

  這都是在說明,娑婆世界不安心。

二、無常,才會內(nèi)心不安

  娑婆世界為什么不安心呢?最根本的就是無常,娑婆世界是無常的,是輪轉(zhuǎn)的,是業(yè)力構(gòu)成的,是眾生虛作功德構(gòu)成的,曇鸞大師說:“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zhuǎn)相,是無窮相,是染污相,是破壞相。”

  凡夫的一切皆是虛妄業(yè)作,虛妄是跟真實相反的,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起心動念本質(zhì)來講就是虛妄的。就好像建房子,如果房子是豆腐渣工程,不是真材實料的,平時看不出來,地震的時候就知道了,不應(yīng)該倒的就倒了。

  如果是紙糊的呢?那豈不是連人都不能?我們業(yè)力所構(gòu)成的世界,連紙糊的程度都不到,是這么不堅固,所以不安全,時時刻刻都有可能被無常所吞,山河大地一切無有不被無常所吞的,這樣的環(huán)境就很難給我們安心了,沒有安心當(dāng)然就談不上快樂了。

三、厭苦,是我們的本能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樂這件事的,出生的時候為什么哭?因為餓了,餓就是不快樂,就找東西吃,吃了就舒服了。不單是人懂,連動物都懂,有一句話叫“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zhuǎn)”,它不舒服,要找一個清涼的地方。燕子為什么南飛?因為冬天,天氣寒冷,在北方不舒服,呆不下去了,要飛到舒適、快樂的地方。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厭苦求樂的。

  人類的一切行為,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圍繞著厭苦求樂的,F(xiàn)在的科技,無非是讓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藝術(shù)、宗教,都是讓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快樂的。

  只不過絕大部分人缺乏智慧,往往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從一個苦的地方到一個更苦的地方,從黑暗的地方到更黑暗的地方。

  即便有人得到暫時的快樂,也像一個癌癥的病人,已經(jīng)到晚期了,只剩下幾天的壽命,在身上涂了一點清涼油,瞬間舒服、緩解一下,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絕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苦之中,以苦為伴,甚至與苦成為一體,而且不自知,因為我們沒有這么強的反省能力。

  苦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娑婆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我們走到哪,都是被空氣彌漫的;我們走到哪,也都是被苦彌漫的。好像呼吸的空氣都是苦的。

四、不樂,因為本性不凈

  為什么我們不快樂?本質(zhì)的原因是我們都造了不快樂的因。因果相符,布施就得富貴,持戒就得安穩(wěn),忍辱就得端正,善良、慈悲、平和等等,這些都是快樂的因。

  我們每天反省一下自己,我們一天究竟有多少的善念呢?我們的善心很微弱。

  善導(dǎo)大師說:“縱發(fā)清心,猶如畫水。”我們發(fā)的一點點善心,就像在水上畫了一個圈,水上畫圈,畫完了之后,瞬間就消失了。

  道綽大師說:“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fēng)駃雨。”我們起的惡念,造的罪業(yè),卻像刮大風(fēng)、下大雨一樣,片刻不停。這是道綽大師的自我反省,祖師尚且如此,何況是一千年之后的我們。

  當(dāng)然,有人說:“我很富貴,又很平安,人們都很尊敬我,又有學(xué)問、智慧、福德、威勢,我不是很快樂嗎?”是,前世確實是種了快樂的因,可是要知道今世所享受的福德其實是沒有根的,而且這些福德很可能就成為下一個苦惱的因。

  本質(zhì)來講,三界無安也無樂,這是站在一個很高的立場、角度來作的評判,不能以我們世間人的眼光去看。

  《往生論注》說到極樂世界是性功德成就,因為它“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一切都是慈悲所生的,都是從佛性中生的,所以極樂世界一切都是清凈的、快樂的、安穩(wěn)的。

  曇鸞大師講這一段的時候也舉了一個反面的例子,娑婆世界也是性功德成就的,只是我們的性是染污的。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即便是色香味俱全的,很好看,很好聞,很好吃,為什么吃下去沒多久,到廁所里邊就變得也不好看,也不好聞,不好吃了呢?而且自古都是這樣,不管是皇上還是乞丐,都沒有例外的。

  因為性不凈,身就不凈,所以經(jīng)過不凈的人身這么一加工,干凈的東西都變得染污了,我們的心跟身最密切,心身像一個機器一樣,不凈的機器怎么能出干凈的東西呢?

  有人自詡很有修行,很厲害,很高明,可是真有智慧的,去廁所看看是什么東西就知道了,如果不能把臟的東西吃進去,然后變成干凈的東西,那他的修行要說到什么程度,可以打個問號的。

  我們的性不凈,我們的性也是不安的,不樂的,我們心招感的外境,一定是不安樂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