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一法師:佛教與心靈環(huán)保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在這充滿豐收的美好季節(jié),我們沐浴著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歡聚在重慶綦江古劍山巴渝佛教圣地,隆重召開第二屆古劍山佛教文化論壇,這是一件大事和盛事,本人感動無比的歡喜,心情就像上午的陽光一樣燦爛。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只有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下,在太平盛世的氛圍中,才能享有這么美好的、祥和的、展示深層次精神探索的盛宴。本人因為預先沒有準備參加這次論壇,后因鐘遠平常委懇切的希望和要求,于是,我把一些活動推掉了,答應來參加此次開幕式的。但是,論壇組委會還是要我講,哪怕是開示也行,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剛才我想了想,我在這里給大家報告的題目大概可以稱之為“禪與養(yǎng)生”或“佛教與心靈環(huán)保”、“禪與情緒管理”。實際上,這個題目從大范疇來看就是關乎“佛教與身心健康”這一重大課題。
在全球化時代到來的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以一種快速發(fā)展的趨勢,讓我們在地球的此岸和彼岸,東部和西部,遠在天涯的人們,心與心、人與人的距離都拉近了,這是高科技對交通工具的巨大貢獻,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便利和成果。隨著物質(zhì)文明的極大、跨越式的高速運轉,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一樣,物質(zhì)財富呈現(xiàn)了驚人的增長,但令人憂心的是,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財富幾乎要漫過道德的河床,如果不加以控制,甚至有可能將一切物質(zhì)成果都毀于一旦。良知良能、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道德元素,或者用通俗的話來講,誠信、公平、公正、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同情、舍己為人等等倫理道德的基石常常受到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精神上的需求顯得格外重要。但經(jīng)濟快速伴隨著泥沙俱下,下墮的反人性、反人文、反道德的負面風氣也隨之刮起來,價值核心與道德重振顯得格外重要。由于精神上的匱乏,人們在物欲的沖擊下,不堪一擊,伴隨著一切向錢看的唯利是圖思想仍然象幽靈般飄蕩于精神的上空。我們的價值觀,尤其是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兩種價值體系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在今天,前所未有的相遇了。所以說,人們的眼球和我們心理的需求在這里發(fā)生了很大的激蕩。顯然,價值觀無疑是問題的核心,特別是不同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加上我們經(jīng)濟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科技的便捷化所帶來的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讓我們的心靈有的時候是非常的欣喜,有時又感覺到超常的負荷。這就需要佛教禪師們所說的“要有一個定盤針”(有點象平時所說的“指南針”),如果沒有一個定盤針,那我們價值的判斷、我們的審美趨向,就沒有辦法確定。
什么是有價值的?如何生存是有價值的?生存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才是有質(zhì)量的生存?生存以什么作為我們的追求目標?乃至于精神的終級關懷,這是古往今來人們滋滋不已、上下求索的命題,乃至于人世最重要、最普遍的意義追問。
在聲色犬馬,光怪陸離的物質(zhì)財富面前,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物質(zhì)上的刺激,也給我們導致了很多的錯位,在貪嗔癡三毒的驅使下,在財、色、名、食、睡五欲的纏縛下,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主觀主義,導致了人們視覺上的錯位,心靈上的錯位,甚至于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錯位,這些東西都讓我們進入了一個難以予以解縛出纏的尷尬境地,最后,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富貴而不死。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不因高官而免疾;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厚祿而不老;在無常面前人人平等,生老病死人人都要面對。即便我們?nèi)サ皆虑,依然免不了人的基本情懷與基本規(guī)律。
按照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說法,人類的文明大致有26種。這些文明,在歷史的進程中,有許多文明已經(jīng)衰亡了,也有一些文明被轉化了。目前,大概有8種文明還活躍在全球,其中,當然有中國古代文明,古印度文明,還有源自于古希臘科學理性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令人憂患的是,其余七種文明很有可能被西方文明轉化或吞噬的危機!這是我很多年前看到的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的基本印象,F(xiàn)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曾經(jīng)有西方哲學家史賓羅莎還寫過《西方的沒落》一書,也引起了我的震撼。這些都是十幾年前看過的書,內(nèi)容記不太準確,但大義是清楚的。
整個西方的文明,大致可以看做是追求一種外在價值的文明,讓我們的心不斷的向外,向天空,向大地,向大自然來進行索求,以便滿足我們內(nèi)心的種種需求,這就是古希臘以來的科學理性所導致的工業(yè)文明的基本訴求。這種文明的影響力是積極、快速和深遠的,包括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的生活觀念,向外發(fā)展的一些東西,包括人類登月。但是,不管我們的人類怎么發(fā)展,總是超越不了我們的內(nèi)心,即便我們能夠到外星球上面去生活,我們依然有親情,有幸福與不幸福,有好壞、善惡分別這些東西在里面。人非草木,雖然時常被物化,但并等同于物,與普通的物還是有區(qū)別的。只不過,人在快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我們的心就像莊子所說的物化了,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經(jīng)常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老禪師經(jīng)常告誡我們:名是韁繩,利是索。按照祖師的開導,我們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自己被五欲捆綁而不覺知。佛教告訴我們,有個“無位真人”,經(jīng)常出入于我們的面門,這種本心、佛性時常與我們同在,由于大家在每日向外追求的過程中,忘記了自我,忘記了本心,而不知罷了。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里就說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離開我們的本心向外去追求,不管你走多遠,都是徒勞的。通常,我們的心經(jīng)常在不良的狀態(tài)下奔走,如:貪、嗔、癡、慢、疑,嫉妒、障礙、自私、殺、盜、淫、妄、酒的特質(zhì)充斥著我們的內(nèi)心,在這些無明的黑暗中,我們還以為占盡了便宜,活的多么的逍遙自在呢!殊不知,這些都是在流浪生死,在覺悟者和智者眼里都是有漏種子,是不善之因,終究會感招不善之果。只有背塵向覺,回頭是岸,用般若智觀照一切皆空,方可打破我執(zhí),回歸平等一如,“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回歸清凈本心,心才會安,才會回歸真正的心靈家園。
可以說,科學技術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來回答我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從根本上看,我們的價值觀和幸福觀并不是科學技術與財富所能表達的。財富和科學技術為我們帶來的物質(zhì)文明,只能是我們心靈欲望的外在需求,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古代的禪宗祖師,衣衫襤褸,春夏秋冬,走在蒼茫大地上,一雙“芒鞋”與衣缽等簡單的行囊,是他們?nèi)康募耶,外?a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素食以養(yǎng)色身,內(nèi)乞佛理以養(yǎng)慧命,除了追問生命的根本意義,或者說“參透生死”這個大關外,他們內(nèi)心再也沒有什么別的追求。所以,他們精神上是富有的,保持身心的安詳與悲憫,正如《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中所說:“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無價珍,體中藏,應物隨心終不吝。”
《佛遺教經(jīng)》中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wěn)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知足的人就有功德,不知足者就沒有功德。知足者常樂,不知足?唷⒊n。知足的人,就像顏回那樣,古人常說的“孔顏樂處”,就是指他們師徒快樂的精神境界。顏回是孔子的大弟子,即使身處陋室中依然感到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知足、達觀的人。因為他沒有錢買碗,買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來做飯碗,這叫做“一簞食”。喝水用一個瓢,就是葫蘆瓢,拿葫蘆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來喝,所以叫“一瓢飲”。他在陋巷里頭住,誰看見都替他憂愁,可是顏回始終不改其樂,因為他內(nèi)心很富有。
- 凈界法師:佛教妙音是什么意思?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梁是什么?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仁德上人:心壞歌
- 仁德上人:心懺歌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靜波法師:心靈的燈光
- 大安法師: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法云法師:幸福來源于心靈的滿足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