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大其心

  得失大其心

  修行各種禪法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的障礙,這是我們多生累劫種下的根,也就是說我們的福報不夠。所以我們要;雙修。上凈下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更是教導(dǎo)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樣能最快地修到很大的福報以完成智慧的修行。按他老人家的話說:“有福報就沒有坎坷,修行就好上路;有智慧就沒有煩惱,就能修更多的福報。”那么在一邊修福一邊修慧的時候往往很難平衡自己,那么這里就勸大家先要得失大其心。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見到很多這樣的人,尤其是住在寺院里面的居士。他們一邊在寺院里面為大眾服務(wù)修福報,一邊參與僧人的智慧修行。有經(jīng)驗的人就會很好地安排自己,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后再去上殿坐香什么的,真正地實現(xiàn)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而有些居士則往往不會安排自己,特別是新來的居士。他們往往是把自己的工作放下不管去參加佛事,結(jié)果是佛事他們不能全心全意地做還耽誤自己的本職工作,搞的雞飛狗跳竹籃打水。這實際上就是得失之心沒有把握好,所以把握好得失大其心是很重要的。

  眾生因為貪、嗔、癡等無明煩惱產(chǎn)生很多的業(yè)障,使得智慧被蒙蔽從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我們生活的這個環(huán)境,是我們的心創(chuàng)造的——有什么樣的心就會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心有貪愛就會有得失,這有錯嗎?不究竟地說是沒有錯,因為我們之所以會投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就是因為我們的貪欲。但是有貪愛我們就會有煩惱,就會有痛苦,我們就要尋找解決覺煩惱的方法。我們帶著貪欲之心來到這個世界,貪這個欲界的種種事物,必然會有種種的得失,而這些得失又和我們以往的所作所為有著錯綜復(fù)雜的因果關(guān)系。既然們知道這個道理后要怎么做呢?當(dāng)然是從去除貪開始。

  一開始馬上要自己一點兒也不貪那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我們就慢慢來,慢慢地把得失的心放大。今天得到個獎勵,不要太高興,要努力去做得更好。明天得到一個懲罰不要頹廢,找出原因,改過自新。即使智慧不夠一時不能明白,感覺受冤枉,那也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慢慢地就能一點一點放下,慢慢地就能把得失之心放大,慢慢地就能明白因果的關(guān)系。

  達摩祖師在他的《二入四行論》里教我們: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報怨行論云: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dāng)自念言:人從往昔,無數(shù)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yīng),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這就是要我們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觀想我是為了接受無始以來的怨業(yè),現(xiàn)在要以平和的心面對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機會,而不是逃避或徒生怨尤,建立穩(wěn)建而寬容的心境,不為外界的苦難所中傷。

  隨緣行論云:眾生無我,并緣業(yè)所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心,心無增減,喜風(fēng)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這就要求我們不因外界的苦樂等八風(fēng)順逆境界而動搖道心,必須從萬有因果規(guī)律的角度,認(rèn)知世間的現(xiàn)象,把握實際機遇,不過份貪求,也不消極放棄,免得自尋煩惱。

  無所求行論云: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zhuǎn)。萬有斯空,無所愿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于諸有,息想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則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

  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少欲知足的良好心態(tài),以悲苦的人生觀導(dǎo)世入俗,輔之以積極的菩薩度世情懷,則養(yǎng)成高素養(yǎng)的品格,然這不是每個人都能隨便擁有的。因此,對心性的歷煉,也是重要的修行法門。

  稱法行論云: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jīng)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yīng)當(dāng)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利,復(fù)能利他,亦能莊嚴(yán)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金剛經(jīng)》里也說:“復(fù)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边@樣就能明白即使受到了冤枉,這也是我們以前所造惡業(yè)的果報,F(xiàn)在受到這樣輕的果報,把自己本來要受重的果報的業(yè)轉(zhuǎn)成輕報應(yīng)該是個高興的事情。

  三祖《信心銘》里也說:“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蔽覀冄矍鞍l(fā)生的任何事情都如夢似幻,像空中之花。天空不會有花,看到天空有花一定是眼睛有問題。得失是真的呢?還是假的?其實,即使任何真的事情也只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

  云什么愛恨?說什么悲喜?道什么美丑?講什么你我?辯什么對錯?看什么紅黑?勸什么圣凡?點什么迷悟?百年渾是戲文場。最近看到一則報導(dǎo),美國有家太空公司可以把死人發(fā)射到太空,旋轉(zhuǎn)三萬六千年。這時間好長!不過三萬六千年以后也就沒有了,到頭來還是沒有。地球?qū)硪矔䴖]有,人類歷史也一樣,所以那一樣是真的呢?我們從生到死沒有多少年,能發(fā)生多少事?而死后這些事也都沒有了,所以這一切不過是夢幻空華。

  得失之襲來,正是自我束縛,自尋煩惱的結(jié)果。解除之道在于,得失是非一時放卻,則自然會清靜自守,心境澄澈,如同青山白云,靜者自靜,鬧者自鬧;壑卸U師偈云:"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演,出沒太虛之中。"青蘿攀附,爬者自爬;白云疏淡澄澈,游者自游。它們擺脫了追逐爭斗,自由生長,自由往來,都達到一種極至。“萬法自閑人自鬧”,都是自尋煩惱,自家鬧出來的。得失心生,莫此為甚。

  得失易生,清靜難尋。擺脫名韁利鎖,豈是易事!得失之由,在于自我束縛。偏愛執(zhí)著,便會枉費心機,橫生妄想。整天殫精竭慮,豈非大錯。文偃禪師言:“日日是好日”,著眼目前,重視目前,投入目前,便可隨處解脫,隨時排除得失。排除了得失,自然就恢復(fù)自我本性,心境明澈清靜,自然即可達舒適輕快的佛境。

  得失之心一時難去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忍。這是菩薩修行佛法中的六度之一。

  成語“唾面自干”的公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唐朝的宰相婁師德,學(xué)問淵博,品德高尚。他的弟弟也很有才華。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上任前去向婁師德告辭。婁師德說:“我當(dāng)宰相,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你現(xiàn)在去當(dāng)州牧,一定也會有人在背后嫉妒、毀謗,如果遭到惡言或惡人相害,你該怎么辦?”弟弟答:“請您放心,我就是一個‘忍\’字,如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眾鋷煹掠謫:“如果有人當(dāng)面毀謗你、罵你,你怎么反應(yīng)?”弟弟說:“我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备绺缯f:“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么辦?”弟弟又說:“這很簡單,我不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行了!眾鋷煹抡f:“你這么做,我很不放心……”弟弟問:“我只是擦去口水,并沒有和他計較,為什么您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表示:“人家已經(jīng)氣到極點,才吐你口水,你又將口水擦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你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留在臉上自然干了就好!

  這個公案教給我們怎么樣自己反省檢討:被對方無端的辱罵擾亂,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業(yè),可能自己過去曾經(jīng)如此對待過他,所以現(xiàn)在要甘心愿受,不再指責(zé)對方。不論對方如何毀謗、加害、辱罵,自己都能不理它,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心中自會有無量的光明、智慧!叭獭,不只是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逆境中要忍,或許比較容易,因為這種境界很明顯。例如他人給自己不好的臉色、粗惡的言語,眼一看、耳一聞就能察覺,就知道要提起正念,回光返照,忍心不動。相對地,在順境中要忍心不動,就不容易了。譬如看到好吃的食物,相貌姣好的男女……,這些都是順境,從中要忍心不動、不起貪愛是不容易的,所以佛經(jīng)云:“忍色忍欲難”。然而,若能一念返照,忍得下來,心也就能得清涼、得解脫。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fēng)野蠻、好勇斗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富樓那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么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yè)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后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yè)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shù)惡業(yè),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 。由于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后終于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jǐn)慎應(yīng)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dāng)。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yǎng)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斗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xiāng)。

  也都是教導(dǎo)我們要放下得失之心,修忍辱之道。

  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毒S摩經(jīng)》云:“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又常觀自身空凈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yīng)物,變化無有窮?罩猩,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蘿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xiàn)形影,鏡中亦無物。當(dāng)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去不來,即是如來之義。如此細分判,眼中與鏡中,本來常空寂,鏡照眼照同,是故將為比。鼻舌諸根等,其義亦復(fù)然。知眼本來空,凡所見色者,須知是他色;耳聞聲時,知是他聲;鼻聞香時,知是他香;舌別味時,知是他味;意對法時,知是他法;身受觸時,知是他觸。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見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占無相,無相即無作。此是解脫門。學(xué)者得解脫,諸根例如此。

  坐禪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諸法,應(yīng)當(dāng)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凈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已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yè),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復(fù)次,若心緣異境,覺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起。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畢,故不造新,名為解脫?葱木w煩熱,同亂昏沉,亦即且從散適,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凈!

  以上祖師佛菩薩的教誨無不是要求我們要忍辱負重、要得失大其心,我們按照他們的教誨去做,通過這樣長時間的修行,慢慢地我們的得失之心就會擴大,擴大得像無邊身菩薩一樣,廣大如虛空,究竟如法界。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做到: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以結(jié)緣的心成就事業(yè)。真正做到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dāng)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真正地落實生活禪的理念,實現(xiàn)個人的解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