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與自贊
──佛歡喜日「僧自恣」義之省思
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jié),又稱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這是什么原因,其意義又何在?
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個月為期九十天;在這期間,僧眾不得外出行化,必須聚集一處,專心修道,嚴持戒律,清凈其行,名為「結夏安居」!附Y」是結制;「夏」是夏天;「安」是安定;「居」是居住。而佛為什么要定立「結夏安居」的制度?
因為通常佛弟子們用功修行,多在山邊、林下、或水邊、冢邊,沉思冥想,靜觀入定;由于印度夏季,雨水特別多,經(jīng)常會洪水泛濫,因此佛陀慈悲為弟子們安全辦道起見,特結制一處聚集修行,渡過夏天。同時,印度夏天潮濕,是蛇、蟲、鼠、蟻繁殖的季節(jié),為避免蛇蟲的侵損、傷害,并防止外出舉步行走時,傷及一切眾生,故必須禁足,結夏安居。
而最重要的是,結夏期間,共有九十日,弟子們可聚集一處,專心辦道,同修共勉,互相策勵,則道業(yè)較容易成就。
結夏九十日期的最后一天,僧眾必須舉行自恣法,即先自我檢討身、口、意三業(yè),在結夏期中是否犯過?其次再請其它僧眾舉示對自己修行過程中,在見、聞、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令于大眾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眾的檢舉,以發(fā)露懺悔,改過自新,回復清凈,名為「僧自恣法」。所以這一天又叫做「僧自恣日」。
自恣法完畢后,解散結夏安居的聚集,僧眾們就可回到自己平常所喜歡的水邊或林下等地方,去繼續(xù)修行,不受限制,所以叫做「解夏」。
但為什么佛在這一天會特別歡喜?乃因佛出世間的本懷,無非為弘法利生,故所作的一切,都是希望給予眾生安樂,拔除眾生的痛苦,所以,若見眾生,舍惡向善,轉迷成悟,返妄歸真,離苦得樂,即暢其出世本懷,所以佛就歡喜。
由于僧自恣日是佛陀在世時制定的,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基本保持其中的內(nèi)涵與意義;可以說是全體僧侶的節(jié)日,而且大體上由三大語系繼承。這個節(jié)日,不是為了慶祝,而是以僧人的自我完善、僧團和合為宗旨。因為佛教的信仰,是依佛、法、僧三寶為核心,如果沒有僧團,佛教就缺乏載體,佛法的實踐就無法落實;所謂「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戒律的落實執(zhí)行,對佛教而言,其意義是如此的重大!
因此,僧自恣日有別于其它的佛教節(jié)日,最能代表佛教的宗旨與本義,突顯世尊的智慧與慈悲,佛陀制戒精神與構建和合僧團的意趣。
「自恣」不是簡單的一種儀式,而是修學層次的進一步升華;是心靈的洗滌,是僧團的凈化。如《四分律行事鈔》卷上對「自恣」一詞的解釋云:
然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v宣己罪,恣僧舉過。內(nèi)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故《摩得伽》云: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fā)露悔過故、以苦言調(diào)伏得清凈故、自意喜悅無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未者。若論夏初創(chuàng)集,將同期欵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fā),恐成怨諍。遞相訟及廢道亂業(yè),故制在夏未者。以三月策修同住進業(yè)時竟,云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yè),自不獨宣,障道過深,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有茲焉。故律聽安居竟自恣。《毘尼母》云:九十日中堅持戒律及修諸善皆不毀失,行成皎潔,故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舉罪,非謂自恣為惡。此雖相顯,有無知者濫行。
從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佛陀把自恣安排在夏末的原因,目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僧團制度,令之和合清凈。自恣的意義,就是鞏固三月期間「所修諸善皆不毀失,行成皎潔」──一方面借助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是希望得到同修們的幫忙,互相鼓勵、策發(fā),在道業(yè)上走得更長更遠。因此通過自恣的方法,許多比丘皆得圣果。故說自恣日為佛歡喜日,由于僧人的戒行清凈,得成道果,是十方諸佛所希望看到的。
概括而言,僧眾自恣后,能令佛歡喜有三義:
2. 解夏自恣法后,僧眾能自我反省檢討,及大眾互相檢舉,使于九十日中有犯過者,均能發(fā)露懺悔回復清凈,故令佛歡喜。
3. 佛聞解夏后僧眾報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暢佛所愿,故令佛歡喜。
然佛在世時,是如何訓勉、教導弟子,以建立清凈、和諧的僧團?據(jù)《摩訶僧祇律》所載:
某年,釋尊在舍衛(wèi)城的時候。某村有二眾修行者,他們規(guī)定一特定期間不能外出,必得閉關在房里修行。結夏安居結束,其中一眾回到舍衛(wèi)城去拜見釋尊,向佛至誠頂禮后,坐在一旁。佛雖知曉他們的一切行跡,但卻故意問:
「諸位在那兒結夏安居?」
一群修行者回答,剛從某村鎮(zhèn)回來。佛又問:
「諸位在安居中快樂嗎?托缽容易嗎?是否依佛陀的教義呢?安居結束,能獲得僧衣嗎?憂婆塞常往來嗎?」
修行者回答:「世尊,我們渡過快樂的結夏安居,也依照佛的指示修行了。不過,托缽不如想象中容易,衣衫亦不足,憂婆塞也不常來往!狗鹇犃藚s告誡他們:
「諸位是出家身份,為什么要常常計較世間的利益呢?即使世上的人也常受到八法的控制。所謂八法者,就是利與不利,稱與不稱,譽與毀,樂與苦。因為諸位生性魯鈍,心生迷妄,不能分辨八法,調(diào)整身心,消除煩惱。縱使世間有利益可取,也要仔細觀察。當須知它很快會消失,藉此領悟無常遷滅之法。倘若不能超越這種利益,那可以說是受制于世俗之法的不智之徒。不論遭遇到利或不利,稱或不稱,譽或毀,苦或樂,理察之后,須知都是無常遷滅之法,倘若因此煩惱,不能脫離束縛,或不能達到遠離世俗憂慮的安逸心境,那可以說是受縛于世俗之法的迷妄之徒。因為不把這八種世法,看成無常之法,一旦利益當前,會執(zhí)著不舍,反之若無利時,就會憂心忡忡,把這種的環(huán)境看成苦受、樂受和舍受,如果三受增長,執(zhí)著于環(huán)境的四種煩惱,則愈來愈多,于是就有生老病死,和憂慮痛苦的人生。諸位如果碰到這八法時,要把它看成即將消失的無常之法。這樣一來,愛憎自然遠離,悲嘆也會消失,由內(nèi)心開悟,才能進入涅槃!
修行者聽了,歡喜異常,不禁非常贊嘆地說:
「世尊難得為我們解說八世法,殷勤誘導,真是前所未有的說法!狗鹫f:「諸位,如來的智慧就像滿月;解說世上八法,并不是前所未有。從前,我曾在畜牲道中投胎為鸚鵡,也對其他鳥類說過這些法。」佛又談到過去世的往事:
從前,某國王飼養(yǎng)了兩只鸚鵡,一只取名羅大,另一只叫做婆羅,兩只都善解人意。國王非常疼愛他們,讓他們住在金籠子里,飲食與國王同時,國王照顧他們?nèi)缤约旱暮⒆印?/font>
有一天,一位大臣獻給國王一只可愛的猴子。而喜新厭舊,乃是人之常情,國王的關注和愛心,立刻轉移在小猴子身上了。國王不再去看望金籠子里的鸚鵡,只知把玩著小猴,百般撫摸、疼愛。
婆羅見了,心里非常難受,就對羅大說:「國王飼養(yǎng)我們,親手遞來佳肴,現(xiàn)在只眷顧猴子,使我們都被冷落!
不過,羅大卻默不作聲。片刻后,他規(guī)勸婆羅:「世界萬物,全是無常,變化不定。不久,那只猴子也會跟我們一樣,失去國王的關愛和照顧,他也會有盛衰莫測的感嘆!
接著,他唱出一首詩偈:
「不論興旺與衰弱,不論聲譽與毀謗,
不論稱贊或謾罵,不論快樂或苦惱,
全都依據(jù)無常之法,何須得意與憂慮呢?」
然而,婆羅仍然執(zhí)迷不悟。他在心煩累亂之下,不禁作歌向羅大訴苦:
「舉目所見到的,全無快樂的樣子。
耳朵聽到的聲音,只有毀謗的話。
飛往內(nèi)心憧憬的地方,以便逃離這種苦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猴子逐漸衰老了,只在幼年時期,才有鮮艷的毛發(fā)和輕便的身體,跳躍自如,人見人愛。到了年老力衰,毛色失澤,身體瘦弱,耳目失靈,行動遲鈍,人人看到都要退避三舍,變成一只可厭的老猴子。
這時,羅大回顧婆羅唱出另一首歌說:
「呈現(xiàn)垂耳、皺臉和脫牙的現(xiàn)象,孩童看見都惶恐逃走。
果然國王真的不再寵愛老猴子了,命令將他綁在馬棚的柱子上。
當時王子年紀很小,有一天,他拿著食物到老猴子的馬棚下玩耍。老猴子向他要食物,王子不肯給,老猴子一怒之下,摑了王子的臉,撕破他的衣服。王子在驚慌疼痛下,大聲哭泣;國王聽到哭聲吃驚地問:
「怎么回事?是王子的哭聲嗎?」
于是立刻派身邊的侍衛(wèi)去看個究竟。問明之后,國王怒不可遏,馬上把老猴子打死,丟到洞里讓曼陀給吃了。
婆羅望著羅大,又作一首歌說:
「你是智者,能預知未然,
他是無知者,才被曼陀吃掉!
當時的鸚鵡婆羅,乃是阿難的前身,而羅大即是佛的前身。
佛說法完,另一組修行者正從某村里結夏安居回來。他們向佛頂禮后,坐在一旁。佛陀也問他們:
「諸位在那兒結夏安居呢?」
這群修行者的回答,也跟前組完全一樣。佛又問:
「諸位在安居中快樂嗎?托缽很難嗎?依照佛陀的教義修行嗎?安居結束,可曾得到僧衣嗎?優(yōu)婆塞常往來嗎?」
世尊,我們在結夏安居時很愉快,也依佛的教義努力修行。托缽時獲得不少食物,也得到許多僧衣,在家信徒們常來看我們!
佛問:「到底什么因緣,彼此在同一村鎮(zhèn)結夏安居,何以這一組修行者獲得許多供養(yǎng),而另一組卻一無所得呢?」
這時,較晚回來的一組修行人回答說:
「世尊,我們曾用各種善巧方便,贊嘆三寶。此外,我們經(jīng)常贊嘆大弟子舍利弗和日犍連等尊者,也稱贊我們自身的修行功德,才獲得諸多供養(yǎng)!
「諸位所贊嘆的事,全是由衷敬佩的嗎?」
「世尊,我們對三寶與大師兄們的贊嘆,出自肺腑之言,惟獨對自己的贊揚,言不由衷。」
「你們是群虛偽的修行者,你們?yōu)榱双@得供養(yǎng),不惜虛情假意在別人面前贊嘆自己。即使吞灰炭,吃糞土,舉刀破腹,也不能虛情假意;為了得到供養(yǎng),竟對自己大言不慚!我不是常常教導你們要寡欲知足,安貧樂道嗎?你們?yōu)楹螘@樣貪欲不足呢?這樣的言行是違法、犯戒的,這樣的舉止怎能修行呢?」
佛陀把他們痛斥一番。
其中一位老修行者,聽到佛說話時,懊悔萬分。自己確曾在別人面前自我贊嘆,接受了許多供養(yǎng)。但是,今后絕不再虛情假意地贊嘆自己了。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次晨,只見他披衣托缽,前往村鎮(zhèn)去乞討。
他站在某家門前,里面一名漢子問長老:
「長老呵!你到底修到那種果位呢?」
他不再敢夸耀自己的地位,只是站著默不作聲,結果,什么供養(yǎng)也沒有得到。他一連走過幾家去乞討,始終一無所得。到了黃昏,他仍然空著肚子。最后,他到達一個家門前站著,忍不住贊嘆自己,才能獲得一頓飯吃。
另一位修行者知道此事,就責怪他的行為不當,并向佛稟告:
「世尊,那位老修行者為何意志這樣薄弱,行為如此輕率呢?」
「修行者呵!那個長老從過去世以來,就意志薄弱,舉止輕率了!狗鸩坏貌慌f話重提。
從前,有一次陰雨綿綿,下了七天還不停止,迫使許多牧羊人七天不曾外出。那時有一只餓狼,上門求食,走遍七個村莊,依然一無所得。他深深地責備自己的無德:
「我的運氣實在不佳。連續(xù)走遍七個村鎮(zhèn),還求不得一餐飯。不如回山去自作飲食,行為謹慎,保持清凈,今后不再托缽。」他果然回到山里,進入洞穴祈愿:「但愿所有眾生都能平安無事。」接著,他才平靜地進入瞑想。
帝釋天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必會騎著伊羅白龍象下凡,觀察世間,周游列國。照例巡視什么人孝順父母?什么人供養(yǎng)婆羅門僧?什么人行布施、持戒,或修習佛道?帝釋天在周游凡塵之際,不期然地來到這個山洞,看見一只狼正閉目瞑想。帝釋天覺得這只狼很令人感動,連人類都缺乏這種心態(tài)和動機,心想何妨試試他的虛實真假。帝釋天立刻變化成一只羊,站在狼穴前啕叫。狼睜眼一看,原來有一只羊站在洞口。
這狼心想:奇怪?難道是我的齋戒功德得到回報嗎?我走遍七個村鎮(zhèn)尚得不到一碗飯,現(xiàn)在才入齋戒,就有食物送上門,何妨先把他吃了再齋戒。
他心里有了計算,就出了洞穴,走向羊的身邊。羊一看見狼走來,驚慌而逃,狼隨即追去,一會兒,眼看羊快被追上了。不料,那只羊忽然變成一條狗,露牙垂耳,大聲吠叫,反而朝向狼沖過來。狼大吃一驚,反身就跑,好不容易才逃入洞穴:
「好險啊!本想把羊吃掉,原來不是羊,竟是一條狗。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剛才確是一條狗,可能是我餓昏了頭,才把他看成羊,他原來不是真正的羊。」他想要出洞再確認一下,羊見狼出來了,再度驚慌逃走。狼又隨后追去,眼見快要追上的時候,羊又變成了狗,迫使狼再次逃回洞穴。這時候,帝釋天又化身為一只小羊,在洞口叫喚母親。
狼生氣地說:「我不再受騙了!即使你成了肉片滾進來,我也絕不出洞!何況你只是化身成小羊,再也騙不了我了!
狼閉起眼睛,專心瞑想,不再理會了。
那時的狼就是現(xiàn)在這位修行者的前身,正如他當年投胎為狼時,貪欲心重,以致志節(jié)操守不恒久。故今世出家,心志依舊輕率。
由上述兩個故事得知,修行人要做到真正的不動心,確實是絕不容易;「利與不利、稱與不稱、譽與毀、樂與苦」之「八法」,其實相當于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之「八風」:這八法或八風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往往逢順境則喜,遇逆境則憂,受八風境界動搖而無法作主,故憎愛不斷,煩惱無窮!洞髮毞e經(jīng)》說:「不為八風動,則不生憎愛!褂终f:「智者于苦樂,不動如虛空。」一般人容易被外在境界影響,受「八風」牽引而產(chǎn)生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因此身心不能安定,始終不得自在。
修行人出家的目的,乃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為了貪求聞名利養(yǎng),乃至物質(zhì)飲食而自贊自夸,甚至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都將會為僧團所擯棄、所遠離。因此身為修道者,要時時警覺、自我警剔,無論什么境界現(xiàn)前,亦不為所動。為什么?因為修持的功夫若已到家,自然會產(chǎn)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認識什么是真實的境界,什么是虛妄的境界──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都絲毫不會動心。所以在禪堂中,有一句法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挂馑季褪墙涛覀円磺卸疾灰獔(zhí)著;唯有不執(zhí)著,才能解脫;唯有解脫,才能自在。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求解脫、求自在;唯有不被五欲繩索所捆縛,才能出離三界,到常寂光凈土中,親近承事諸佛菩薩。
可是當境界現(xiàn)前之時,如何能辨真假?以凡夫的妄想心自然無法理解,一般來說,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所遇到的境界,大部份都是真實的。而如果一旦癡心妄動,有了攀緣欲求之心,那么所遇到的境界,則大部份都是虛妄的。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我們一定要切記,面對一切真、妄境界之時,要以智慧抉擇──認清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要執(zhí)著。要不然的話,就會像上述這頭狼一樣,被帝釋化身而成的羊所欺騙、試探與戲弄。
在《壇經(jīng)》中,六祖惠能大師曾經(jīng)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我們?nèi)裟茏龅讲凰忌啤⒉凰紣,那就是無念;無念就能無住,一切皆空,這就是真正的不動了。到那時候,自然就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又何須苦苦向外尋覓?
正如《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所云:「若令眾生心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顾^「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未來的佛教仍須依戒、定、慧而建立,此三無漏學對佛教之重要性,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缸皂А梗律藏二十犍度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實執(zhí)行佛陀制戒的具體實施,是僧眾戒行清凈、道業(yè)成就、僧團的和合、僧團的聲譽影響之關鍵所在。藉此佛歡喜日,我們應該對「僧自恣」之意義及影響,重新反省與認識。
- 上一篇:以法自嚴 以戒自律──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 下一篇:開權顯實 會三歸一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寬運法師:佛教生態(tài)觀:一切眾生相互依存,皆應重視
- 寬運法師:人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
- 寬運法師:悲憫眾生,真正的離苦得樂
- 寬運法師:佛與眾生的差別在哪里
- 寬運法師:提干總被頂下來,該辭職嗎?怎樣面對事業(yè)上的逆境?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是修心,尋回原本清凈的自心自性
- 寬運法師:像對待子女一樣慈悲眾生
- 寬運法師:未弘佛法 先結人緣
- 寬運法師:疾病皆由貪欲引起
- 寬運法師:白隱禪師以德報怨證修行
- 寬運法師:修行先從控制情緒開始
- 寬運法師:經(jīng)懺和尚被鬼逼 終得開悟成禪師
- 寬運法師:以清凈心布施,自得無量福
- 寬運法師:放光不是菩薩專利,你也可以
- 寬運法師:佛陀教你怎樣有求必應
- 寬運法師:凡事先問自己
- 寬運法師:做人失信 得不償失
- 寬運法師:成功從好的性格開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如瑞法師:煩惱從哪兒來?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慈莊法師: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慈莊法師: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的意義
- 慈莊法師:阿難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一誠法師: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師:善的標準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心經(jīng)]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部經(jīng),是什么意思?
- [禪茶]乾隆對茶道是怎么理解的?
- [禪宗文化]釋契此《一缽千家飯》的禪意
- [哲理故事]別抱怨環(huán)境,凡事貴在堅持
- [佛經(jīng)故事]天性永遠與你相隨
- [佛與人生]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 [佛學常識]釋迦成道日與臘八粥有什么關系?
- [如瑞法師]煩惱從哪兒來?
- [普洱茶]喝普洱茶能不能減肥?
- [禪宗文化]釋契此《插秧詩》的禪意
- [哲理故事]千錘百煉,雕塑完美的自己
- [佛經(jīng)故事]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 [佛與人生]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 [佛學常識]“水陸法會”最早是什么時候形成的?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紅茶]紅茶有養(yǎng)胃暖胃的功效嗎,胃寒的人可以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