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凈界法師

  那么第十九愿呢?它的特點跟第十八愿不太一樣,我們解釋一下:

  第十九愿蕅益大師判作圓修——圓修六度,它是屬于偏重善根之人,那么它的特點是什么?【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第十九愿他的修行跟第十八愿不同,來自于兩個特點:

  第一個、他內(nèi)心的胸量是廣大的,他發(fā)菩提心。第十八愿他的心中所緣境,偏重在緣自身的生死痛苦而希求出離,希求救拔而產(chǎn)生皈依,偏重在緣自身的身心世界。那么第十九愿,他緣的是無上的佛道跟法界的眾生,為菩提道而求生凈土。所以說第十九愿,它的特點是發(fā)菩提心,心量是開闊的。

  第二個、他的;兩種資糧是廣大的:廣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這第十九愿的人,發(fā)了菩提心,修諸功德,為什么最后是求生凈土?因為他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這第十九愿的菩薩,因為他考慮到整個末法時代的修學啊,多諸障礙:所謂的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他考慮到整個生命的退轉,所以為菩提道而求生凈土。所以第十九愿偏重在發(fā)愿。

  菩薩道最大的障礙──我們?nèi)绻唠y行道我們發(fā)覺,對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死亡的問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分段生死。因為分段生死讓我們整個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于二,它不能把我們生命的善根累積起來。你看諸位…你們今天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來這個地方聽聞佛法,應該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學的。但是我們?yōu)槭裁催@么多生多劫的流轉,現(xiàn)在還是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

  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惑業(yè)求斷猶坯器,經(jīng)雨則化棄前功!

  你看連蕅益大師都有這種感嘆,蕅益大師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說:我這修行在斷煩惱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個陶瓷,把它捏好的還沒有燒,下一場雨,糟糕了,又變成泥土。我們乘著過去的善根今生來投胎,二、三十年糊里糊涂,福報大的人很快樂,業(yè)障重的人很苦惱,不管苦惱快樂都是醉生夢死。突然間醒過來,誒!知道佛法要修學,三十幾歲一直修到五十幾歲,經(jīng)驗最好、煩惱也淡薄、善根也強,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你看一個人修行最得意就是這五、六十歲的時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后,來生再來,再來一次,也是一樣,隔陰之迷,糊里糊涂的過了二、三十歲,醒過來了又三十幾歲了,又開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后死掉了。這個分段生死是很嚴重的問題,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不能把它串起來。

  蕅益大師說:整個成佛之道,最難跳脫的是三界分段生死這部分。他說: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后面的變異生死亂不了,后面就很好走了。其實成佛之道最難走的,就是我們這一部份,從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個船要離開這個大地,前面那個地方,地心引力不斷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夠跑出去,等到你離開了地心引力的時候,那條船就任運的前進!你就是在船上睡覺,它也前進了,這法身菩薩修行,沒有像我們凡夫這么辛苦。

  所以,蕅益大師說,在惑業(yè)求斷猶坯器的情況之下,他是【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思考,就道盡了修十九愿的心態(tài)。我們要很務實的面對生命,我覺得我們修菩薩道不要意氣用事;你要去思考,我來生有兩個選擇,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極樂世界,你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多諸障礙,一個是五塵說法,你要早做準備。

  所以我們往生的愿力,那個方向,你要早點決定,就像一棵樹,你要不斷的往西方的方向去成長,不論是什么樣的因緣而斷,那棵樹自然就會往西方倒下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