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

【詩人略歷】

  慧能(638~713),禪宗六祖,原籍范陽(郡治在今北京西南)人,出生在廣東新興(今屬廣東)。

【闡說】

  我國禪宗,自達摩東來,是為初祖,后經(jīng)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相繼傳燈,至于慧能,稱為六祖。

  慧能三歲時,就不幸失去父親,成為孤兒。此后稍稍長大,靠賣柴的微薄收入,養(yǎng)母度日,所以從小失學(xué),沒有文化,但悟性卻超乎常人。一次,當他聽人念誦《金剛經(jīng)》,當聽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因恍然有所感悟,遂不辭路遠迢迢,投奔黃梅弘忍門下,學(xué)習佛法,被安排在難房干著春米的活,這時已經(jīng)是三十多歲的人了。

  后來弘忍挑選嗣法弟子,召集神秀等門人,各作一偈,以觀高低,慧能不在被召之列。當時神秀既為上座,又是教授師,寺僧一致認為,以他接班的可能性為最大。隨之,神秀上座經(jīng)過思索,于三更時在南廊底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第二天,初來這里八個多月的慧能,聽有小童念誦此偈,感到詩偈雖佳,但還沒有徹見佛性,于是便請童子把他帶到南廊底下,又請別人為他題寫自作詩偈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又有一偈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惹塵埃!”對于第一首詩偈中的第三句,在惠昕所刻《六祖壇經(jīng)》中,把它改成為了“本來無一物”。此后,惠昕修改的詩偈,反倒比起慧能原偈,更為流傳。

  結(jié)果弘忍見偈,知道慧能的悟性,超乎神秀,半夜便就密授法衣,定他為接班人,是為禪宗六祖;勰芙邮芊ㄒ拢瑸榱朔乐贡粖Z,連夜回到嶺南,混跡市廛達十六年之久。一次慧能在南海法性寺聽法,被印宗法師發(fā)現(xiàn),得以重新落發(fā)。不久,慧能回到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曹溪寶林寺,弘揚頓悟法門,和北方神秀弘傳的漸悟法門遙相對應(yīng),遂有“南能北秀”“南頓北漸”之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