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人之孤,放開心量行善積德

  “憫人之孤”,就是憐憫他人之孤,這些行善積德都是雪里送炭。這個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煢煢無告”之人,就是孤獨無依。這些孤獨無依之人——一般說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關(guān)顧四種人,叫鰥、寡、孤、獨。“孤”就是一生下來或小孩子時候就沒有父親,這叫“孤”,叫孤兒;老了沒有子女叫“獨”;老了沒有妻子叫“鰥”;老了沒有丈夫叫“寡”。這鰥、寡、孤、獨四種人是“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所以國王施仁政首先關(guān)顧這四種人。那么這里特別講到孤兒,孤兒幼小的時候不能自立,需要人幫助。原來他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也是這樣地去慈愛他——恩勤顧復(fù)。

  “恩勤”、“顧復(fù)”就是出在《詩經(jīng)》里面的,是對小孩那樣勤勞地恩養(yǎng),這個“顧我復(fù)我”,“長我育我”,反復(fù)地去關(guān)顧。珍愛子女就像掌上明珠,這個捧在手上,背在肩上,提在手,抱在懷里,唯恐小孩不能長大成人。這父母的心,全心都在子女上,那真是無私的大愛。但不料這個父母卻中途由于壽命福報問題,就拋開子女自己先走了,這叫“骨肉捐棄”。骨肉捐棄,在九泉之下他都會心掛念著這個子女。前面講魏顆救了一個婦人,婦人的亡父都在打仗的時候幫魏顆的忙——報恩!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事情,就要有恕道——推己及人的恕道。假如是自己的子女,就是自己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女,那么孤苦伶仃,又沒有長大,那忽然遇到一個仁人君子,來幫助這個孤兒,幫助他長大,那你在九泉之下的感恩是如此的深切;如果或者碰到兇暴的惡人,看到孤兒可以欺就凌虐他,販賣孤兒,使他感到恥辱,甚至還做那些醫(yī)學(xué)上的實驗等等這些,那你在九泉之下的飲恨,又該是多么的深切!所以,“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就是要有不忍之心、惻隱之心來關(guān)顧孤兒,這就是仁愛之心。

  那么這個“孤”的內(nèi)涵也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小時候失去父母為孤兒,那推而論之,外沒有叔叔伯伯,內(nèi)沒有長兄弟弟,這也叫“孤”。如果用這觀念來看,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也是“孤”哇,所以現(xiàn)在獨生子女成長起來的過程,他是有問題的——他心理上是有問題的。原來兄弟姊妹多,它從小就在家庭訓(xùn)練你跟兄弟姊妹之間怎么有一個和諧關(guān)系:如果你一意孤行,其他的兄弟姊妹就不答應(yīng)了,可能就會吵架,就會打架,他在打架、吵架當(dāng)中,他會認(rèn)識到自己不能過分。

  但是現(xiàn)在獨生子女沒有這個訓(xùn)練,他在家里他是老大。他以為在學(xué)校在社會上他也是老大,一旦他碰到在社會上在學(xué)校不是老大的時候,他馬上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挫傷。心理上挫傷他就有可能采取過激的行為,這就是心理上的缺陷所致,過激的行為或者就是非常暴力,或者自己去自殺,所以這些小孩孤僻。當(dāng)然中國人口多,我們也不是說計劃生育的政策怎么樣,就是說這種獨生子女他的成長過程當(dāng)中,是有他先天的不足的。

  再就是自己家族里面越來越衰微,福報越來越薄,中青年的時候都沒有子女,到了晚年才得一點聊解膝下之荒涼的子息,這也叫“孤”;或者你做官經(jīng)商,在外旅羈他鄉(xiāng),這也是“孤”;你出差在外,離開故鄉(xiāng)家人舉目無親,這也叫“孤”;甚至,在這種修道上,你修道很有道心,很有道德,這個謗隨名高:這個時代,大家都是差不多,都不怎么地,你忽然表現(xiàn)得非常得優(yōu)秀,非常得與眾不同,高處不勝寒。

  每個人內(nèi)心的劣根性——都有嫉賢謗善的這樣的劣根性,所以我們對那些素質(zhì)非常好,很有道德、很孤標(biāo)脫俗的人,當(dāng)這些誹謗來的時候,我們得想怎么去護持他,怎么去消解這些對這個道高者的誹謗。所以這些末法時代,道高德秀者他也會有一種孤獨感。那么對這些我們也得要“憫人之孤”,所以這個“孤”——這種寂寞、這種無助,它的面非常廣的。所以我們憐憫的心以及行為也是要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放開心量行善積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