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祖師教誡多峻嚴
與祖師同行 柒 遍界真實義 祖師教誡多峻嚴
師父們教誡弟子,或者苦口婆心,或者循循善誘,或者呵斥打罵,不過,大多是呵斥打罵。比如自己,從沒有得到過師父的當面夸獎,常常是被罵得想在地上挖個洞鉆進去,當然被師父循循善誘的時候也很多。所以禪宗的歷史上常常是“拳頭說法”,這在以前的日記《拳頭說法》里面有說過。
所以有父子(禪宗師徒關系往往稱為父子關系)相見,如仇人相似之說。這在自己的日記《青出于藍》里面也有描述。像孤山智圓*法師這樣的教誡就少見,可能是因為不是給自己的徒弟看的,所以語句緩和許多。下面我們看看孤山智圓法師是怎么教誡徒弟的:
于戲大法下衰去圣逾遠,披緇雖眾謀道尤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使法門罕辟教網(wǎng)將頹,實賴后昆克荷斯道。汝曹虛心請法,潔己依師,近期于立身揚名,遠冀于革凡成圣,發(fā)揮像法舍子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慎終如始,勤爾學問,謹爾行藏。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為法亡軀。有善母自矜,起過務速改。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茍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
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于懷,死生不足憂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涉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真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芍^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跡混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于行解則不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于下惡,如斯之輩,誠可悲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中人以上可不誡歟。
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于是各權所據(jù),習經(jīng)論則以戒學為棄物,宗律部則以經(jīng)論為憑虛,習大法者則滅沒小乘,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但見人師偏贊,遂執(zhí)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常融,茍達之而不見彼此,應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緣。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咸曰勤王。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tǒng)攝群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禮刑之權,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于漕挽,制撰若掌于王言;在國家之百吏咸修,類我教之群宗競演。
果明此旨,豈執(zhí)異端。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為善,識淺則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夫如是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后生。雖云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盡管這樣,這鞭子也不可小看。所謂輕聲說重話,厲鞭不見痕。真的是恨之入骨,愛之不離;信之能到,持之以恒。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 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