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法要 二、禪堂開示的修行方法 四 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初祖的安心,六祖的唯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本沒有看話頭的。到后來的祖師,見人不肯死心塌地,不能見到做到,多弄機詐,說口頭禪,數(shù)他人珍貴,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么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fā)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還有口,為甚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么樣子,卻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fā)起輕微的疑念,但切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照顧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的,必定靜中比動中較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馀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爭人我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fā)起疑念,不待反應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倒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錄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fā)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xù),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么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xiàn)前,不間不斷,這才叫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xiàn)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guān)隘,很容易跑上歧路:(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覺,即不迷,即慧;照,即不亂,即是定。)便陷入輕昏狀態(tài)。(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手板打下,馬上滿天云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但不要像初時的粗提,要極微細微細,單單的一念幽幽隱隱,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漸漸用功到這地步時就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道:“放下來!”僧道:“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么?”州道:“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jié)。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了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若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