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傳心的禪宗

以心傳心的禪宗

宗名由來

  禪的意義

  『禪』源出于梵語『禪那』一詞,亦有以音義合譯之為『禪定』。意譯為『思維修』,即運用思維進行的修持活動;或『靜慮』,即靜止身體,集中精神去思慮。從語意看來,『禪』本來是一種修行方法。但禪宗卻將『禪』的意義擴大了。修習(xí)禪定的目的是求取覺悟。從因推果,當然可以肯定修禪可達致『悟』。但由果溯因,則引致『悟』的原因有很多。禪宗即將此一切引致『悟』的方法皆納入『禪』的內(nèi)容,都稱為『禪』。

  禪宗

  由于禪宗在修持表現(xiàn)上貌似習(xí)禪,故此稱為禪宗。

  佛心

  此宗亦以傳佛心印為宗故又名『佛心宗』。

歷史概述

  拈花微笑

  據(jù)禪宗典籍說,釋尊在靈鷲山法會上,拈花示眾,當時與會眾生都默然無對,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于是釋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淮艘粋髡f是為禪宗以心傳心的根據(jù),亦為此宗的起源。

  衣缽相傳

  后來展轉(zhuǎn)傳至菩提達磨,攜同付法衣缽,東來中土,傳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之心印,是為中土禪宗初祖。達磨以衣缽傳給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惠能,是為六祖,衣缽至此不復(fù)傳。

  南頓北漸

  弘忍門下傍出神秀一支,在北方大弘『漸教』,是為北宗,但不久消滅;菽軇t弟子眾多,大弘『頓教』,是為南宗。六祖門下以青原行思禪師及南岳懷讓禪師最為突出,二人流風(fēng)所及,分出五宗法系。青原所傳為曹洞宗云門宗及法眼宗三宗。而南岳所出為臨濟宗及溈仰宗二宗,及后臨濟宗更分出黃龍、楊岐二派,是即所謂『五家七宗』。流傳至今,只有臨濟及曹洞二宗。

思想概述

  宗門教下

  禪宗將教判分為顯、密二教,密教以外,皆屬顯教。顯教又分為二,首先是『教』,又稱為『教下』;其次是『禪』,又稱『宗下』或『宗門』。所謂『教』是指『教相』,即佛陀之經(jīng)教及各家之教說。而『教下』也就是依于某些經(jīng)典的義理作判攝而建立的思想體系。如三論宗尊奉『般若經(jīng)』、天臺宗推重『法華經(jīng)』等。所以『教下』也是指依于經(jīng)典文字而說法修行。但禪宗早期傳法雖以『楞伽經(jīng)』印心,然而后期則轉(zhuǎn)變?yōu)殡S意取用各種經(jīng)典,作為指點弟子修行的方便。以此之故,禪宗自稱『宗門』顯示與『教』有別,即禪宗之修學(xué),非由『教』入,所以又稱為『教外別傳』。也就是說禪宗并不以經(jīng)論作為所依,而是在佛的教藏以外,單傳佛的心印。

  不立文字

  由于禪宗不采取從經(jīng)教悟入,故主張『不立文字』,認為諸佛所說的妙理,并非語言文字所能通達,而是要離言親證,即直接去體證領(lǐng)悟佛理。但『不立文字』也并非完全屏除一切文字言教,只不過是把語言文字作為悟道的工具,就好像『指月之標』、『渡河之筏』。在指點開悟的過程中,文字言教自有其啟發(fā)點示之作用,不過修道者應(yīng)遠離一切經(jīng)教文字之束縛,才能直接悟得佛法的真髓。

  見性成佛

  禪宗更從『不立文字』倡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性』是指『佛性』是每一個人本具的空寂真心。此心自性清凈,明明不昧。不須經(jīng)過任何言說分解,亦非仰賴經(jīng)教權(quán)威,而是真接了當?shù)貜淖孕捏w認,去徹見此一佛性,便能覺悟此心當體是佛,如是即可立地成佛。這是禪宗獨特的覺悟方式。

  五家宗風(fēng)

  禪宗在修學(xué)方面并不依于念佛、讀經(jīng)燒香、禮拜等方法,而是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以開悟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俾徹見本有的心性而成佛。五家的宗師在接化參學(xué)者時,皆有其獨特的手法與風(fēng)格,謂之家風(fēng)。他們有時或運用各種譬喻、謎語、詩歌,甚至拋開語言,而當下施用棒喝、揮刀、殺蛇、斬貓等種種激烈奇詭的動作,但其作用都是在使人斷除常情妄執(zhí)的束縛,返本歸源,見性成佛。

機鋒

  機鋒,又稱公案,是指佛陀及禪宗祖師應(yīng)對所化眾生的機緣所使用的語言動作的垂示。公案一名之由來是取譬于公府之案牘,即官府的文件檔案,它們是剖斷是非的根據(jù)。而禪宗祖師與弟子的問題機緣亦是剖斷禪悟的準則,故以『公案』名之。

  公案中的問答,有不少是從字面上難以理解的。如﹕

  一、僧人問洞山和尚:『如何是佛?』洞山說:『麻三斤!

  二、僧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即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到中國做甚么?〉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這二則公案均出自禪宗典籍『無門關(guān)』

  在這些對話中,問題與答案之間表面上完全無關(guān)。但這些公案作為引導(dǎo)弟子開悟的手段正顯示對禪法的參究并不能通過理智分析思考來達到,而是要放開語言文字的執(zhí)著,當下直截了當?shù)厝ンw證真理。

坐禪

  雖然有些禪師主張行、住、坐、臥皆禪,但禪宗亦以坐禪為根本行持,故此有以端坐參禪作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不過修習(xí)坐禪并非禪宗獨有,而是其他宗派皆有的修持。

  禪宗的坐禪方法,首先要做到『放舍諸緣,休息萬事』,也就是了知到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清靜,而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是假名,如夢幻泡影,與自性原不相干。故此我們不應(yīng)隨一切世間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進而將身體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個人的生死榮辱、禍福吉兇,一概置之度外。這樣自然可以消除一切妄想分別,遠離執(zhí)著。而我們的身心在動靜之間,皆應(yīng)保持此種狀態(tài)。飲食和睡眠方面則應(yīng)調(diào)節(jié)適度。

  在坐姿方面,可采用跏趺坐、半跏趺坐,或只以左足壓右足。再將左掌放右掌上,兩手的大拇指相抵。坐時身體要端正,不宜傾側(cè),保持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抵上顎唇齒相合。但雙目必須微開,免致昏睡。身體坐定后,便調(diào)勻氣息,放松下腹。此時心中對一切善惡,都不思量。而當一念妄想起時,只是去警覺它,而并不去執(zhí)著或著意去排遣它,則那一念妄想自然消逝,即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而久之,自能了知一切妄想皆無自性,當體即空,一切妄想直覺皆原于自性清凈心。若能領(lǐng)會此意,則能達致身心安樂。在出定時,身體徐徐移動,安詳而起,在一切時中,皆須護持定力

頓悟漸修

  禪宗在修行上主張『頓悟自修』。所謂『頓悟』,是說凡夫在未覺悟時,以四大所成的色身為身,妄想為心。而不了知自性〈即自身本具之佛性〉是真法身,和自己的靈知是真佛。只一味在此真心、佛心外求佛,隨逐如波浪起伏的妄心妄念四處奔走。忽而得遇善知識,指點入路,靈光閃動,徹見自身本具的佛性。此一佛性的存在,原無煩惱污染。而這無漏智性,乃自身本來具足,與諸佛亦無絲毫差異。這種當下徹見自身本具之與諸佛無異的佛性的經(jīng)驗,就是頓悟。但禪宗認為頓悟后還需要漸修。因修行者雖能頓悟自身本具的佛性,與佛無異,但由無始以來所熏習(xí)的煩惱習(xí)氣,很難頓然全部去除。故此須要依悟而修,經(jīng)過正知正修的熏習(xí),而轉(zhuǎn)凡為圣,這就是『漸修』。舉例來說,頓悟就像初生孩子,出生時已肢體齊全;而漸修就如長養(yǎng)此孩子成人,須多年心血栽培,才能成功。

亦有人把禪宗的修法分為三種:

  一、先悟后修:即普通坐禪者,須于悟后,更去做持戒和研習(xí)經(jīng)教的修行。

  二、悟修同時:上根修行者由于宿世修持,根器成熟,只待于此生證果。但在未悟時,被現(xiàn)世之業(yè)所障蔽,未能顯露。及至一旦觸機開悟,即見其一切具足,見性成佛,如六祖惠能大師便是。

  三、先修后悟:對下根修行者,先教他持戒修定而熏習(xí)其善根,到后來或可得到開悟。三者中,第一種即是『頓悟漸修』,第二種則是唯有上根者方能做到,至于第三種根本不是禪宗所倡導(dǎo)的方法。所以修禪者都是以『頓悟漸修』為正確的修行方法。

  看話禪 禪宗祖祖相授,初多以文字顯示,由文字而開辟活用機鋒之門,再由機鋒進而成為看話頭。從此,看話禪成為禪宗參學(xué)的主要法門?丛挾U的正式創(chuàng)立,當自未代大慧宗杲禪師始,以后遂成為開導(dǎo)參學(xué)者的重要手段。

  所謂『看話』,是指參究『話頭』,而『話頭』即是公案中禪師的答話。所參的話頭雖然各有不同,大要都是以一則無意義的話,使人不以意識思維分析思考,而只是純對話頭的參究體會?丛挾U反對一切分別思量,否定所有文字引證。它并非對公案的解釋分析,反而是脫離公案內(nèi)容,僅為對話頭的參究體悟。在『看話』時更強調(diào)在修習(xí)方法的『提斯』作用。所謂『提斯』,是指高度的精神集中,以培養(yǎng)心靈的直覺!禾崴埂皇且顓⒍U者全身心地投入話頭的參究中,隔絕一切分別思考和理智活動。參禪者更要對話頭大發(fā)疑情,力求透脫疑團。如在參究『萬法歸一』這一公案時,重要在參究『一歸何處』此一話頭。或在參究『念佛』時,最 要緊是參究『今佛的是誰?』。對上述的話頭,首先要大發(fā)疑情,即生起一種極度強烈的追究精神,放棄一切思考分析,時刻『提斯』,最終必能得到大悟。故此參話頭這種『看話禪』被禪家稱為無事不辦的法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