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v廣深淺。皆各一等;蚴裳6裳。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本品是講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說的講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開頭這兩句是極樂的總相。“講堂左右。泉池交流”,國中各處都是這樣。在講堂之外,泉池環(huán)繞,四通八達,國內到處都是如此,所以是總相。以下“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標泉池的大小,這是別相。泉池的長寬和深淺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的形式,都是調諧相稱的。各種大小形式、各種長度、寬度、深度、淺度都很相配,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潔”,清湛、芳香、潔凈,具有八種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彌陀經》的唐譯本中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凈。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yǎng)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長樂受用。”水能除餓,長生諸根,還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議,極樂眾生真是多福。
【岸邊無數旃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于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岸邊有無數旃檀香樹(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稱檀香木)和“吉祥果樹”。吉祥果中國沒有,形狀象瓜簍,中國用石榴代表,一花結許多石榴子,表示吉祥。“華果恒芳”,華跟果都經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實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水邊、兩岸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延申相接蓋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種種幽香,香氣美妙不是世間的種種妙香所能比擬。隨著清風散布本體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隨風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臨清風流水送來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yōu)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還又用七寶來裝飾這些蓮池。池的底部上面鋪滿金沙。池水上是四種顏色的蓮華:“優(yōu)缽羅華”,青蓮華;“缽曇摩華”,紅蓮華;“拘牟頭華”,黃蓮華;“芬陀利華”,白蓮華,覆蓋池水上面。蓮花各放妙光!栋浲咏洝分“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說明四種妙蓮放出妙光與本經的“雜色光茂”正好一致。“雜”字有眾、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處的雜色是指不同顏色的妙光會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經文是“雜色光茂”。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蛴嗌怼;蛴湔。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彼國的眾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過敦煌壁畫明信片上的極樂世界游泳池的情況,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邊岸上也坐了好幾位,頭上也都有圓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蓋就到膝蓋,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頸就到脖頸,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涼一點就涼一點,溫一點就溫一點,想水沖得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其水一一隨眾生意”,池水對于每一個眾生,都能滿他的意。試想只是在一個池子里頭,許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淺就淺,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溫就溫,想它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墒且粋池水可以同時滿足許多人各別的意,這就徹底打破眾生的情見,全顯華藏世界十玄妙門不可思議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塵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攝全體,如同帝網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極樂池中的水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無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眾生的心意,不須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圓滿各各眾生的心意。同時同地出現各種不同差別境界,妙應無窮,不是有思量分別的凡心所能理解。
“開神悅體。凈若無形”。水不但自然適應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勝的是這水能開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長智力,并且洗后身體舒暢安樂。水清湛凈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水清見底,池底的寶沙都能徹底映現。水中沒有任何一個深處是寶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說“無深不照”。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蚵劅o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本段水說妙法,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瀾,小的像水面的細紋,叫做波,F經中說“微瀾”,所指是波。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與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聲,演放出無量的微妙音聲。水波正在廣宣法音,饒益眾生,使聞者各各聽到自己愿聞的法。
(一)“或聞佛法僧聲”。佛法僧是三寶,《阿彌陀經》:“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羅蜜”。譯為到彼岸。修菩薩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羅蜜。
(三)“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滅種種妄想。止息即止觀,《止觀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這是說寂然不動叫止,相當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覺照的作用,就是觀,相當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靜”見前諸根寂靜注。
(四)“無生無滅聲”。清涼國師:“諸法本自無生,便自無滅。”《仁王經》說:“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心經》的空相就是《仁王經》的“真實空”,就是第一義空。一切法既是真實空,從何處又有生滅去來,所以本經“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遠離去來、生滅、空有一切分別的相,所以清涼國師說:諸法本來無生,既無生,當然也就無滅。
(五)“十力無畏聲”。十力是佛證入實相的智力,共有十種(詳見《大經解》四十六品十力注)。無畏是佛在大眾中說法泰然自若無所畏懼的德,一共有四:(1)說一切智無所畏。(2)說漏盡無所畏。(3)說障道無所畏。(4)說盡苦道無所畏。
(六)“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無性”,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無性”。“無作”是沒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無為相同。如有所作為就成有為法了!法事贊》:“極樂無為涅槃界。”涅槃是無生無滅,除盡一切有為的法,離開一切有為造作。天臺主張,權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為酬報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為法的佛;圓教佛的三身都是本來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實,所以叫做無作三身!斗ㄈA守護國界品》:“有為報佛,夢里權果。無作三身,夢前實佛。”這是說:權教從有為法修成的佛,這個佛果只像人在睡夢中所得的果實,這是如來為眾生權巧方便而說是佛。若是由無作法所證圓教佛的法報化三身,那是入夢以前真我,這才是實佛。
“無我”。有恒常一定的體,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執(zhí)定存在這個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執(zhí)有這個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蘊的假和合,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沒有人我。諸法總之是因緣所生,也沒有常一的實體,所以也沒有法我。《止觀》說: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認為有我。若用智慧來觀照,實在是沒有我。要說有我,我在哪里?從頭到足,各支各節(jié),一一尋察,但找不到我?梢姾翁幱钟兴撕捅娚?又《原人論》說:肉體形象所顯的色身,以及能思能慮的我心,從無始以來,由于因緣之力,一念與一念,就是一生一滅,后念生則前念滅,念念相繼,就是生滅相續(xù),沒有終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燈蠟的火焰,前焰剛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滅不停,人的身心與之相類,由于因緣,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實只是相似相續(xù),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認以為我,寶重此我,引發(fā)無量貪嗔癡三毒,造一切業(yè)。
(七)“大慈大悲喜舍聲”。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1)慈,與眾生樂。(2)悲,拔眾生苦。(3)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4)舍,內心平等沒有執(zhí)著,于眾生舍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舍棄一切貪、嗔、癡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與果。
(八)“甘露灌頂受位聲”。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延長壽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記鈔》:用法水給弟子灌頂,叫甘露灌頂!洞笕战洝氛f:如來是法王,為令佛種不斷,用甘露法水給弟子灌頂。從這以后,一切圣眾對于得受灌頂的這個人都很敬仰,知道這個人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一定繼承法王之位。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凈。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愿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極樂眾生聽到水聲說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聽到以上種種妙法音聲,大家心中清凈,離開垢污同雜染,也離開了種種虛妄分別、對待,入了不二法門,契合中道,所以經說“正直平等”。不二無別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為正,沒有任何邪思邪見;不曲為直,“直心是道場”。禪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臺山婆,人問臺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驀直去。”這三字,極平常、極奇特,無邊妙義與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栋浲咏洝罚“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彌陀疏鈔》說:“執(zhí)持名號愿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一點是極樂最殊勝之處。在極樂世界所聽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領會,并且立即同法相應,F在我們有很多人,豈但不能同法相應,就是正確領會也極端困難。我們娑婆眾生,極多的人都沒有達到六根清徹,耳內有許多垢污。打個比喻:象是拿個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過敵敵畏。用這個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會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無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貪嗔癡三毒!至于“相應”,十分重要。相應就是契合。《往生論注》說:“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這就是說,相應就像匣蓋的相稱相合。《華嚴論》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其愿聞者。輒獨聞之”。自己想聽什么,就自己聽見什么。不想聽的人,就一點也聽不到,一點也不受干擾。時時聞無上法,處處得真實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贊阿彌陀佛,稱贊極樂世界,勸自己佛國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極樂。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十方世界這么多佛都在勸導往生,十方國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學佛,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當學問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當個學者,而是要成就自覺覺他普利眾生的大愿,你就須依教奉行,求生極樂。得到往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經過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業(yè)的惑報,而全憑彌陀無上愿力,自然出現,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呀。這個“清虛”、“無極”出現于漢、吳的譯本。因為那時佛教剛來,翻譯經典,很自然就采用當時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經中出現清虛啦、無極啦這些道教的用語。嘉祥大師說:神通廣大,無所不至,沒有極限,所以稱為無極,是無極之體。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稱為清虛之身。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啊!栋浲咏洝氛f:“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又《論注》說:“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所以經中說在極樂國中“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所以彼國名為極樂。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六句贊詞讓你秒懂《無量壽經》
- 八句話了解《無量壽經》的重要性
- 關于《無量壽經》的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 佛說人來到世上是來受苦的
- 用生命追逐無常,倒不如精進求解脫
- 佛說善與惡的不同終點,你的選擇是什么?
- 把《無量壽經》下載在手機里,會不恭敬嗎?
- 人活著受愛恨情仇之苦,如何解脫?
- 佛說人生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
-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 《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 無量壽經起信論敘
- 景印無量壽經起信論
- 為什么要讀誦《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的好處
- 無量壽經的作用
- 無量壽經講什么
- 無量壽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