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jīng)
大般涅槃經(jīng)(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大本涅槃經(jīng)》或《大涅槃經(jīng)》,簡稱《涅槃經(jīng)》。北涼曇無讖譯。40卷。
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 第六十五卷
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 第六十五卷
第六釋十二因緣或是有為或是無為 第七釋或說心;蛘f無常 第八釋五欲樂或障道或不障道 第九釋暖頂忍世第一法或在欲界或在三界 第十釋或謂布施唯在意業(yè)或是五陰 第十一釋或有三無為或無三無為 第十二釋或有造色或無造色 第十三釋有無作色無無作色 第十四釋或有心數(shù)或無心數(shù) 第十五釋二十五有或五六七八有 第十六釋一分優(yōu)婆塞義 第十七釋犯重失戒或不失義 第十八釋或說四果人成佛或說不成 第十九釋佛性即眾生有離眾生有 第二十釋有十方佛無十方佛
迦葉品之第三
善男子我經(jīng)中說云何名為(至)十二因緣定是有為
案。僧亮曰。有為無常。無為是常。二種一斷滅無常。非眾生數(shù)也。二不斷滅無常。十二因緣也。常亦有二。生滅常者。十二緣也。不生滅常者。謂涅槃也。是為十二因緣亦常無常。而或者聞因緣生滅。便與草木同盡。聞不生滅。謂與涅槃一相。起諍論也。僧宗曰。第六諍論也。若論正義。十二因果相生。至佛乃盡也。今執(zhí)有為。所以成謬者。謂從生至老死。斷而不復續(xù)。乖于相續(xù)也。言無為者。謂都無斷也。寶亮曰。十二因緣。實是有為。言有為者。所以成諍者。以其不作因果相續(xù)有為故也。謂各各當體斷滅。無復因果相故也
案。僧亮曰。以相續(xù)不異故。名為常也
善男子有十二緣不從緣生(至)說十二緣定是無為
案。僧亮曰。雖引四句。但取初句。釋生惑之由也。不從緣生者。未與緣合也。從緣生非十二緣者。以不具十二。故言非也。寶亮曰。第二句云有十二緣。不從緣生。謂未來世。十二枝者。未來未起。故言不從緣生耳。而或者謂常故不從緣生。此本據(jù)昔教為語也。然執(zhí)者。各偏言有為。無復相續(xù)二家悉乖。故諍也
善男子我經(jīng)中說一切眾生(至)唱言如來說心定常
案。僧亮曰。色有異相。故說壞。而心無異相。故說常也;蛘呗勆珘亩某。便謂心不生滅。下至上也。僧宗曰。第七諍論也。若論正義。實法則前滅而后生也。假名則始終為一也;蛘呗務f心。則上行不解相續(xù)。言有此心。常而不滅。向上受生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為頻婆(至)唱言如來說心定斷
案。僧亮曰。聞五陰俱壞。便謂心亦如色有大小長短等異也。僧宗曰。聞說無常。謂舍此陰身。心亦斷滅。不復續(xù)也。寶亮曰。言常則一向不滅。言斷則頓無相續(xù)。所以成諍也
善男子我經(jīng)中說我諸弟子(至)說受五欲定遮正道
案。僧亮曰。外道以斷事為道。故臥灰食糠也。佛法不爾。而或者聞在欲不障。謂欲心現(xiàn)前。亦不障道也。聞欲心是障。便謂香華等事。亦能障道。故起諍也
案。僧亮曰。說羅漢果也。欲界無在羅漢也。三界定皆能修第一法。入見諦道。唯除非想一地。下三皆欲能佛隨事異說。而或者。各當所聞。偏執(zhí)生諍也。修第一法時。能伏見結(jié)。名遠離。未見四諦。未究竟斷故。未得解脫。在于初禪。至第四禪者。欲界定少慧多。無色定多慧少。色界定慧等易用。故說其易處也。或者便謂上下皆不能也。得阿那含果者。此經(jīng)無超越說。得第三果者。三空下結(jié)已經(jīng)伏斷。見真諦時。無漏觀利。雖經(jīng)初果。終不住也。今說其住處耳。僧宗曰。第九諍論也。若論正義。欲界心及四禪心。悉能作世第一法觀也。三空亦可得有。但此地心難用。是以人不從難多取易。地地皆悉是伏結(jié)。爾時未得真無漏。若利根者。身在欲界。悉能懸滿上地心。能伏上地結(jié)也。鈍根者。未必能爾。要須次第生也為利根故。說第一法。在欲界。不解佛意。謂一向欲界。不得用禪地心也。若聞說四禪作四法觀。為從根本地心。謂一向不用欲界。乖中道故。所以諍也。寶亮曰。理而談者。三界心盡。得作第一法也。自有入未得八禪。但得欲界電光定。仍用此定。作假名法空觀。故佛說此人。即用欲界心作也。自有得八禪定。作假名法空者。復自有人。先伏結(jié)至三空。于彼地遇圣。即用三空定。作第一法者。而或者不解。亦聞欲界心作。便言上二界不得。聞上三界得作。復言欲界不得。故成諍也。智秀曰。二界皆得作第一法也。明駿案。上來所釋。皆依成實論義也。若依數(shù)義。唯二界得作耳。彼四空定一向不得。何者。謂從上品忍以上。猶不得緣。況第一法。似無漏者。而當?shù)米饕。義相食。詳之明哲耳
善男子我經(jīng)中說四種施中(至)唱言如來說施唯意
案。僧亮曰。身口意業(yè)。皆是施體。有凈不凈。則福厚不凈。福薄凈。必由信有心凈也。初三。一具二凈。余二互有信心。雖有優(yōu)劣。皆得稱凈。而或者聞說凈施由信。信是意業(yè)。便謂施具在意。故起諍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復作是說(至)唱言佛說施即五陰
案。僧亮曰。佛因中說果。謂五事施也;蛘呗勈鞘臣词I(yè)。外可施之物。無非是施。五陰攝法斷盡。故言施即五陰。僧宗曰。第十諍論也。就正義而言者。心為施等之主。色以助成。身口助意。但身口非情靈之法。聞說二種是凈。便謂唯一意業(yè)。不關身口。聞說施是五事。便謂但色非心。復為諍也。寶亮曰。若有行道來久。舍心成就。一切時中。常行故。佛為此人。說施即是意。不待身口方成也。自復有人。善根微劣。須身口助成。方能惠施。若不動身口。直興心念。不成施業(yè)。佛為此人。說施具是五陰也;蛘呷》鹨庵。若聞說施唯意者。則都不關身口也。言具五陰者。要須備三業(yè)。兩執(zhí)各偏。是故成諍論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宣說涅槃(至)唱言佛說無三無為
案。僧亮曰。佛說二諦。世諦有因。因有二種。一有法用。二無法用。無法用者。三無為也。有法用者。謂五陰也;蛘呗勀鶚勀軘生死。便言有無為法。法入所攝也。聞其無法。謂無涅槃。能斷生死。起諍論也。燈滅直明滅而已。更無滅法生也。涅槃亦爾。直煩惱滅。更無法生也。以煩惱滅。生死不續(xù)。是無法之用。名虛空也。是總相空。故稱常稱遍也。世間無馬等空。是別相空。亦以無法為空。借以為譬。以別相故。非常非遍也。非智緣滅者。智緣滅出世間無漏。非智緣滅。世間無漏。雖世出世之異。滅義是常。與虛空同。稱三無為。外道不得無漏斷結(jié)。結(jié)滅而還生。不得稱常。僧宗曰。第十一諍論也。就正義而言者。非無三無為。別三法耳。寶亮曰;蛘咧^空中無物。不可分別。唯是一空。無三無為也。此中佛意。亦得言有。亦得言無。空無別法。故言無。逐義往尋。故言有也
善男子我于一時為目犍連(至)唱言如來說有涅槃
案。僧亮曰。稱為涅槃。謂章句也。圣所踐者。謂之跡也。永不退失。謂畢竟也。無有八苦。謂無畏也。療生死病。謂大師也。果智忍無閡三昧。皆隨異義名也。與法同相。名大法界。斷老病死。名甘露味也。無可取名難見也
復于一時我為目連(至)決定說有虛空無為
案。僧亮曰。若有性者。性不可壞。以其無性。名不牢固。名為虛空者。無性無法。無法有用。與虛空同性。即以為名也。食下回轉(zhuǎn)者。說一切音聲。兩有相尋。食不得下。音聲不發(fā)。以無一有食下聲發(fā)。說空之用也。或者聞空有用。謂有空法。法入色入攝也
復于一時為目連說(至)決定說有非智緣滅
案。僧亮曰。從智緣而滅者。謂不從出世無漏智也。暖頂以上。至世第一法。是世間無漏。永斷三惡報也。寶亮曰。若為智緣所滅。亦名智緣無為?占葻o物容。復異于虛空。亦稱虛空無為?罩袩o復可數(shù)。便名為非數(shù)緣無為。不解意者。聞無則不得隨義有三。聞有便言三。各別體。以事像取故成諍論也
善男子我又一時為跋波(至)決定說言色是四大
案。僧亮曰。四大名色者。色法有五。四大是假說四。則說見都盡。聲由四大而發(fā)。舉本則攝末也。決定說言色是四大者。謂有色處。四大常俱。水中有火。湯中有冷?罩兄暋R嘤兴拇笫е家。僧宗曰。十二諍論也。若謂正義。以色香味成四大。四大復成眼等五根。雖曰十四種色。若性性攝。則不出四大。若四大為因。五根為果。不離果有因。得言為因所成。聞說四大名色。不解性攝。謂唯有四大。無余色也。聞說因四大造所?裳栽旄纱蟪。離因無果。乃至忽滑。若依四大品所明。皆悉不分四大。不辨此語。謂過去四大。造三世色。言現(xiàn)在身口業(yè)色所由而有。由過去三十四大力強。故能造也,F(xiàn)在造二世。未來唯造一世。不得佛意。復為諍論也。寶亮曰。有人謂。四大力強。能造色等。而色等力劣。不能造四大。常作此計。佛又一時為比丘。說五陰盡空。何者為色。色即四大。便言四大不能造色。又復一時說四大造色。所謂方圓等者。此是相內(nèi)待之因耳。聞此說者。便言四大定能造色。若論中道。若論正義者。應言亦造不造。何者。因四大有方圓等。眾假色起故。亦言造也。前六四大。后亦四大。便無有造。五塵亦爾。因細成粗故。亦得云色造色。前既是色。后亦是色。故言不造。諸人不解。聞造便令一切悉造。聞不造謂一切不造。兩造失中道。所以成諍也
善男子我復說言譬如因鏡(至)是名造色猶如響像
案。僧亮曰。四大假名有用。堅持風動。水潤火熟。色得生長。如因鏡像現(xiàn)也
我諸弟子聞是說已(至)說有四大則有造色
案。僧亮曰。言四大能造。非所造也。色是所造。非能造也
或有四大無有造色
案。僧亮曰。言四大是假。為實法所造。色等實法非造。佛說造。造四大亦造色。譬如束竹相扶得立。上二家偏執(zhí)。皆不得佛意也
善男子往昔一時菩提王子(至)不名失戒猶名持戒
案。僧亮曰。無作是戒體。此說十善戒。身口七支。從作色生無作色。無作為色。余三不從作生。不名色也。僧宗曰。第十三諍論也。若論正義。無作非心。雖非色心。不得無也。此是善法性違惡。以果中說因故。言無作是色也。從色發(fā)得。以因為名耳。或者聞此不解故。謂無作是色也。寶亮曰。為菩提王子。說無作是色者。若直言心是戒。王子便謂起惡心時。所受之戒皆失。則無戒可持。故于身口七支。說得無作戒也。謬取佛意者。便言直以無作是戒。不復關心也。又說戒即是遮制惡法。若心不作惡即是戒。聞此說。便言都無無作戒。所以成諍也
以何因緣名無作色非異色因不作異色因果
案。僧亮曰。非異色因者。身口作法是色性。三種善惡無記也。戒以善作為因。善作異于不善無記。名異色異色因也。不作異色因果者。無作是異色因之果。言無異為因。無此果同之果也。僧宗曰。非異色因者。異色即是無作體。若余色不發(fā)無作。非無作之因。如無記身口。及山河之色是也。既言非異色家因。異色亦非其果也。若身口善色。能發(fā)無作者。是異色之因。異色亦是其果。以從善色發(fā)得。故言無作也。不解故。便言即無作為色也。寶亮曰。非異色因者。異色謂心也。明非直用心作因也。非異是因家果者。此戒亦非獨心家之果。要以色心合用。方名為戒善也。道慧記曰。此明欲發(fā)無作。要先正身合掌。作異常之色。乃能發(fā)得此無作果也。智秀曰。心非身口。謂之異色也。身口無作。不從之而生。故云非異色為因也。不作異色因果者。不為心作果。故言不作異色因家之果也。慧朗別述一解曰。無作是異色。謂若非異色之因。則不作異色之果
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至)唱言佛說有無作色
案。僧亮曰。佛意無作非色。以因色生。從因名色。不解佛意。謂無作是色性
善男子我于余經(jīng)作如是言(至)決定宣說無無作色
案。僧亮曰。誓不作惡。生無作戒。能遮惡法也。不作惡名為持戒者。不作惡時。無作獨生。戒性明凈。曰持戒也。若起作惡。戒與惡并。戒不明凈。違本誓故。不名持戒。不解佛意。聞說不作。謂更無作法生無無作也
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作如是說(至)一切凡夫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經(jīng)說苦樂。以心為主。心有解惑;竺麩o明。解名正見。正見是樂因。無明是苦本。此二是心之異能也。立為數(shù)法。五陰是苦。從無明生。說癡過患也。僧宗曰。第十四諍也;蛘f有心數(shù);蛘f無心數(shù)也。若論正義。心之與數(shù)。亦有亦無。言有數(shù)者。前后次第而生。言無數(shù)者。謂不一時并有也。寶亮曰。佛一時說。莫問凡圣。五陰盡因無明故得。乃至十二支亦爾。有人不解。便言止是一無明。而中間無復因果相生。直是一物常爾。但作異名異說。是有十二支。便唱言無心數(shù)也。智秀曰。因佛說十二緣。兩段因果。二家生執(zhí)。初明過去因。有三事改常。一者從無明支。長出愛取支。二者轉(zhuǎn)行支。作有名說也。三者就果上說。即因名。次辨五果。其異有五。一者改識為受。二者即果上說因名。三者于名色后。廣出諸支。四者略觸受二支。五者約受支說。即果名也;蛘咭蛑畧(zhí)無心數(shù)。次說三因二果。于說三因。二事改常。一者受支前。長出眼識等。二者轉(zhuǎn)作業(yè)名。說于二果。二事改常。一者改生支為識。二者分老死。廣作諸支名。由云想等。非即是觸也;蛘咭虼藞(zhí)有心數(shù)。并頭而生也。道慧記曰。夫心前后差別。名為數(shù)耳。若計前后。猶是一心。都無心數(shù)。此亦失。若言一時之中。別有心數(shù)俱生者。亦為失也
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至)是有即是無明愛取
案。僧亮曰。此說現(xiàn)生煩惱。明數(shù)無別法。直是緣中起;蜉p重為四也。何者。心不了緣。非好取好。名為無明者。著好生染。名為愛也。愛性貪求。是名為取。起身口業(yè)。名之為有。所以言即是者。本名不虧。但從重改稱體。有兼立為別數(shù)也。僧宗曰。若論因果。次第相生。前因后果。則不一時也。自有未必次第。如無明為行作因。自有從粗煩惱。還起于細。乃至愛受盡得。有更造起義。此是次第緣相生也。無明即愛愛即者。始終是一神明。雖復因果為異。然不得離。故言即也
從有生受當知是受(至)是故受者即十二枝
案。僧亮曰。受是初識支也。識能受生。故名受也。道慧記曰。當知是受即是行有。此未來識支。從今世業(yè)識支。從今世業(yè)所得故。即是行有也。此業(yè)亦名為行。亦名為有也。從受因緣。生名色無明愛取有行者。此并未來一生中事也。此事名色下。應有六入觸受等。略無此三支也。受觸識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者。此復是后身中事也。以未來生中。無明愛取有行故。復生后身受觸識六入等也。六入等者。此略不出下諸支名。故言等也。受者。故是初生識支耳。觸識者。是即名色支也。四陰曰名。四陰之體。正是心及心數(shù)耳。故今言觸識者。此舉心及數(shù)。是為四陰也。道慧述曇纖曰。此中諸支名。常時隱而不出者。今則備列也。別曰。夫心心數(shù)法。名數(shù)甚多。若制為十二因緣者。通三世制也。辨三世心數(shù)。從無明生愛。訖即是無明愛取。此明過去心數(shù)。凡有四法。若就十二因緣為義。前三義總為無明。支愛取是無明分故。得通為一支也。當知即是者。明果不離因而有。故即之耳。凡夫不解。謂即一體無次第相生心數(shù)。此為失也。從有生受。訖更取有行。此明現(xiàn)在心數(shù)也。受者。是初受生識。故以受為名也。行有者。隨義更異名說也。就十二因緣為義。略無六入觸受三支也。無明愛此二總為支。取即取支。有行即有支也。受觸識六入等者。略不列觸受也。若就十二因緣為義。受即是生支。余悉總為支也。是故受者。助十二支者也。受是現(xiàn)在受生之識。識是受生之主。據(jù)其主。則三世俱有十二矣
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至)唱言如來說無心數(shù)
案。僧亮曰。聞說此已。即謂無心數(shù)。唯是一心。前后用之。不許有想受諸數(shù)
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作如是說(至)唱言如來說有心數(shù)
案。僧亮曰。惡智是識之第一緣也。所以說為緣者。明緣間識昧。必生愛取。因觸而生者。識在緣。是名為觸。后但名識。體一義異也。然非是觸者。觸初取緣則昧。眾數(shù)續(xù)生則明。明昧性殊言非也。說有心數(shù)者。聞非觸。謂數(shù)性異。與觸俱起。取緣不同。與心體別。失旨也。僧宗曰。聞說四法生眼識。乃至受取相生。不解前后。謂呼一時并有。乃至不善心二十一心也。俱不嘗復為諍也。寶亮曰。初造緣識。因眼識后起想受愛取有等。然非初識。諸人便言別有一更樂觸。能和合生諸心數(shù)。復非是心。故言有心數(shù)也。佛意者。亦得言有。亦得言無。前亦是心。后亦是心。故無別心數(shù)也。因境取緣。故眾心來共緣一境。心家之數(shù)。亦得有心數(shù)也。有人不解。聞有使心別自有數(shù)。聞無便謂即是一心。中間不得生滅故。是以成諍也。道慧記曰。取名為業(yè)者。重者名為業(yè)也。觸緣想受者。生樂受也。從樂后受生愛。愛后廣生諸善心數(shù)也。因觸而生者。因六識后生。然非是觸者。從識后次第生想受等。名為心數(shù)。凡夫不解。謂別有心數(shù)法。此為失也
善男子我或時說唯有一有(至)說有五有或言六有
案。僧亮曰。有眾生有五陰。名眾生陰。是有為也。二者謂因果也。三者謂三界也。四者謂四生也。五者謂五道。六者為六趣也。七者謂七識處也。八者謂八神生也。或云。是八禪此不攝有。盡似非人。九者謂九眾生居也。不得佛意。不解廣略。直以五六為定也。僧宗曰。第十五諍論也。佛說一有至二十五。皆是隨方釋化
善男子我往一時(至)唱言如來說八戒齋具受乃得
案。僧亮曰。不具受得者。不一時受五也。以其心弱。不能誓止五惡。故不能生戒。一時受五。則心強能生也。不能具持。便舍四留一。是名一分也。不違佛意。謂單受一戒。不得戒也。具受乃得者。以一日一夜為具。何者。在家戒有二種。一終身。二不終身。不終身者。以心為期。或一日。或十五日;蛞蝗找灰;虻辉隆3傻灰菇缘贸升S。經(jīng)有證。迦旃所。乃至一時念。以時念促故。心若不能發(fā)戒。答言不成也;蛘呗勚。以一日一夜為定限。多少皆不成齋。失旨也。僧宗曰。第十六諍論也。若論正義。五戒隨受持多少。隨得其福。若八戒。或一日乃至一時。但應具修乃得。此異五戒。聞說五戒可分受。謂八戒亦可分得也。聞八戒具受乃得。謂五戒亦爾也。寶亮曰。一分優(yōu)婆塞者。佛一時說。受三歸已。五戒中受一戒。名為一分。物情不解。便言。佛說五戒中。但受一戒。便具得五。復成諍論。又為一人說;蛞蝗找灰。是善不名得齋者。本語一日一夜。但一時一念。不名作齋。是人善即是得戒;蛘卟唤。謂言不得齋。亦不得戒。所以諍也。道慧記曰。一分優(yōu)婆塞者。先受五戒竟。然后舍四持一。是一分也。若使發(fā)家一戒者。此不能發(fā)得無作也。若言優(yōu)婆塞發(fā)家不具受得者。此失旨也。夫八戒齋。昨日夜受。乃至作二日受一日受皆得。若單一日一夜。一念一時。此皆名得善。非得八齋齋戒也。記曰。夫齋者。過中不食。一日一夜清素。謂之為齋。八戒者。為莊嚴此齋故。謂八戒齋耳。但一念一時。受八戒者。非不得也。但齋不成就。故言得善。不名得齋。凡夫不解。謂須一日一夜具受。方得八戒齋法。此為失也
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作如是說(至)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案。僧亮曰。名殺賊。謂殺煩惱賊。由于凈戒。能生凈慧。名圣所受戒。犯重戒已。破于圣戒。不名比丘。失比丘者。聞失圣所受戒。謂一切皆失。失旨也。僧宗曰。第十七諍論也。若論正義者。犯四重戒。是所破者不生。所不破者悉在也。道慧曰。隨所犯失也。寶亮記曰。不能生無漏耳。非為都失戒也。猶有破戒在。而言犯重都失。非比丘戒者。失旨也
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為純陀說(至)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案。僧亮曰。受道者。謂八圣道也。此三皆是凈戒。得具無漏名到。世間無漏名受。未至名示。即是污道者。清凈能至涅槃。名為道也。污者不凈非道。不失禁戒。謂凈戒常在。與惡業(yè)共生名污。如玉投泥名污玉。失旨也。僧宗曰。聞說不生。便言一切都失。聞說污道。便言。犯重不失禁戒也。寶亮曰。今云污道者。由犯戒污行。不得圣道。但不達之流。亦聞失。莫問犯不犯盡失。若聞污。莫問犯不犯悉污不失。是故成諍論。畢竟到道者。無漏戒也。示道者。信道五根中戒也。受道者。外凡夫戒也。道慧記曰。正義者。犯重之人。但有污戒在耳。凈戒則失也;蛘咧^。凈戒失故。污戒亦失也。謂不失污戒者。言凈戒亦不失。皆失旨也。畢竟道者。謂一身中。得羅漢也。示道者。須陀洹向也。受道者。初果乃至第三果也。污道者。破戒者也。又曰。竟道羅漢也。示道三果也。亦曰無相行也。受道自果以來也。又曰。五善以來。及外凡夫持戒者也。智秀曰。到道者。得真無漏者也。示道者。信根已立者也。受道者。始能承受。信根未立也。此三皆以戒善為體也。污道者。犯于重禁。用所犯罪。行余凈戒也
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告諸比丘(至)至阿羅漢不得佛道
案。僧亮曰。至佛更無異路。名一也。皆得佛道者。八萬行具能至佛。故名道。聞一乘一緣。謂聲聞已具。是則失旨也。僧宗曰。第十八諍論也。聞說一乘一道。謂唯有一道。則傷方便也。聞說須陀洹分流。乃至羅漢。言唯一向永不作佛。并失佛意。成諍論也。寶亮曰。諸人唱言。四果皆得佛道。理實得佛。所以言諍者。以其言得者。謂即時得。不道未來故也。言不得。便謂始終斷滅。一向不得。所以成諍也
善男子我于此經(jīng)說言佛性(至)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案。僧亮曰。第九地佛性有因有果。因即眾生非難也。果非眾生。系屬于因。亦不說離也。而或者以眾生無常。便言其離。是則失旨也。僧宗曰。第十九諍論也。若論正義。佛性于中道。而言因與果異。不得言即不離因而得果。不得異也。聞說同于虛空。謂一向離眾生外。別有此性。都不相關。聞說實藏。便言已有。在于因中。皆不當理。為諍論也
善男子我又說言眾生佛性(至)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案。僧亮曰。正因及果。二性是常。佛以虛空為譬。離與不離。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復說眾生佛性(至)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案。僧亮曰。義同上釋也
善男子我又復說眾生者(至)悉有佛性或說言無
案。僧亮曰。如盲說象。盲問乳等?偨Y(jié)上事。明不見者。說不得實。所以諍也
善男子我于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涅槃經(jīng)》十句經(jīng)典語錄
- 經(jīng)常煩惱的話,煩惱也會跟著增長
- 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
- 第二十一卷 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四相品斷肉食章
- 大般涅槃經(jīng)論
- 曇無讖與《大般涅槃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卷第三十
- 《大般涅盤經(jīng)》略釋(下)
- 《大般涅盤經(jīng)》略釋(上)
- 《涅槃經(jīng)》與涅槃師
- 《大般涅槃經(jīng)》在北朝隋唐時期的傳播與影響
- 涅槃傳譯與中國涅槃宗的形成
- 涅槃學派——弘傳《涅槃經(jīng)》而得名
- 涅槃經(jīng)原文
- 涅槃經(jīng)文章
- 涅槃經(jīng)講解
- 涅槃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