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講義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剛經(jīng)講義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江味農(nóng)居士

 。ㄈ桑┏,又二:(癸)初,明度無度念;次,明本無圣凡。(癸)初,又二:(子)初,標示;次,釋成。

 。ㄗ樱┏,標示。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此科大旨,與前無法可說一科相同。其不同者,不過前就所說之法言,今就所度之生言耳。然說法原為度生,度生便須說法,故大旨同也。前于無法可說中,所引十卷金光明經(jīng)諸義,說明佛不作念之理由者,皆通于此?傊,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眾生者,不外二理。(一)因夙昔大悲大愿熏習成種之力,故能有感斯應。(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圓鏡,光明遍照,故能所應不謬。

  具此兩種理由,所以不同凡夫,凡有所作,必須作念。莫作是念,是普誡一切人,非專對當時會眾言也。蓋作是念,則以凡情測圣境。豈但謗佛,自己仍迷在妄想窠中,永無成圣之望矣。故切誡之?傊魇悄钪,非僅令不可以輪回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佛人必當斷妄念耳。開經(jīng)即令菩薩降伏此念,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后半部亦開口便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今復就佛之度生言之,俾一切菩薩奉為準繩也。

  上文雖曾兩說眾生非眾生,然是單約眾生說。今則約圣凡并說,以明平等法界,義不同前也。或曰:法華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jīng)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由是觀之,明明有圣有凡,何云無圣無凡?且佛于度生及所說法,皆曾詳細思惟,而后說之。思惟即是念,何此經(jīng)云無念耶?當知有圣凡者,約相說也。無圣凡者,約性說也。所以此經(jīng)說即非,又說是名也。至于思惟之義,當分兩層說明其理,以免懷疑。

  (一)凡佛所說,有隨宜說者,此名權說,亦名不了義。有究竟說者,此名實說,亦名了義。如上所引法華中此等言句,即是隨宜權說。因觀知一切眾生,根鈍癡盲,著五欲樂。與佛證得之清凈智、微妙法,不能相應。如斯之類,云何可度耶。乃不得已,先為由淺而深,說三乘法。然說三乘,實為一乘,所謂開權顯實是也。本經(jīng)此處,正明平等法界,皆是究竟如實之說,故言句多連如來二字說之。如來者,諸法如義。何謂如?真如是也。何謂真如,離念境界是也。豈能引權以證實說。且所謂權者,亦是即實之權。故雖曰思惟,實則即思惟而無思惟。凡讀佛經(jīng),第一當明此義。即如佛常自稱我矣。豈可因其隨宜之稱。而謂如來有我相我見。

  又如本經(jīng)說此無上甚深之法,而著衣乞食,示同凡夫。豈可因此遂疑佛是凡夫?長老處處代眾生請問,亦豈可看呆,謂長老真不明般若。世間多有以觀世音菩薩是男身,是女身,懷疑者。夫法身大士,本無有相。其所現(xiàn)身,皆是隨機應緣。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救度之。楞嚴、法華詳說此義。豈可視同凡夫,局定為男為女?即以大士往因言,多劫勤修,何身不有?亦豈可舉一世之身,以概多劫之身乎!佛經(jīng)中類此之事,以及兩相抵觸之言句,甚多甚多,皆當如是領會也。

 。ǘ┧嘉┱撸饔^之義。作觀亦譯思惟修也。上所引法華兩頌,(四句為一頌。)是承其上文我以佛眼觀一句而來。兩頌所說,蓋謂觀照眾生根機耳。當知作觀之時,非無念,非有念。少知作觀者,便能了然此中境界。與思索妄想,絕不相同。豈可誤會思惟為作念乎!總而言之,有生可度,有法可說,是約相說。佛作此觀,正所謂寂而常照也。然而正當現(xiàn)如是事相時,即復了不可得。故又曰無法可說,無生可度。則是約性而說也。雖觀而亦無所觀也。照而常寂也。故將所引法華兩頌,與此中所說者,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亦即即權之實,即實之權之義。當如是通達也。若執(zhí)一疑一,便是執(zhí)相疑性,執(zhí)性疑相。執(zhí)寂疑照,執(zhí)照疑寂,此正凡夫知見,正所謂鈍根癡盲,與微妙第一之智慧,不能相應者也。故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知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zhí)一異。若執(zhí)一疑一,正是執(zhí)一執(zhí)異矣。故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ㄗ樱┐,釋成。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實無略逗,此二字是徹底的。謂實無作念之理也。何謂實無是理,其義甚多,略說其四:

  (一)若有度生念,便有所度之生,能度之我。能所者,對待之相也。便是分別,便是執(zhí)著。佛證平等一真法界,故稱如來。若有分別執(zhí)著,何名如來?故謂如來作是念,實無是理。此約平等法界明義,亦是約如來邊說。

  再約眾生邊說之。(二)何謂眾生?不過五蘊集合而已。是緣生法,緣生體空。若有度生之念,豈非不了緣生。執(zhí)五蘊法為實有乎?有法執(zhí),便有我執(zhí),曾是如來而有我法二執(zhí)乎?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實無是理。此約緣生體空以明義也。

 。ㄈ┍娚猿杀娚,以有念故。眾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是故度生云者,惟令離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實無是理。此約離念名度以明義。

 。ㄋ模┓鸲缺娚贿^為眾生之增上緣耳。而眾生自己發(fā)大心、行大行實為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是故眾生得度,實眾生自度耳。佛無此見,是佛度眾生也。故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實無是理。此約因親緣疏以明義也。

  總此四義,故有眾生如來度者,佛實無此念也。此句是順釋其故。若字下,復反言以釋其故。有者,謂有念也。若有此念,便落能所。能度,我相也。所度,人相也。所度不止一人,眾生相也。此念繼續(xù)不斷,壽者相也。茍有一念,四相具足。如來正令發(fā)心菩薩,除此四相。而謂如來有四相。其誣謗如來,可謂極矣。所以切誡莫作是念也。此中正破如來作是念之邪言。故但約如來邊,(即前說四義中之初義。)以明無能、無所、無我之義,意在令學人了然于平等法界,實無有我耳。

  (癸)次,明本無圣凡。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流通本多是名凡夫一句。唐人寫經(jīng),南宋藏經(jīng),及古德注疏中,皆無之,大不應有。

  此科是釋明無能度、無所度之所以然也。此中我字,若但作我人之我會,固無不可。然義淺矣。須知我字,正承上文我當之我來,蓋指佛言。我則非我,意顯平等法界,佛即非佛耳。正明無圣之意。蓋佛之稱,顯其證果耳。如來之稱,亦為顯其證性耳。一真法界,離名絕相。那有此等名字。且一真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體之性之異名也。因其同體,故曰一如。故曰平等無有高下。若此中有佛字者,便有高下,便非平等,便有名相,便非空寂。故依如義而說,所謂有佛有圣者。便非有佛有圣。但凡夫之人,只知取相,不達一真法界,以為有佛有圣耳。平等法界,佛尚無存,豈有能度可說乎。且既是平等同體,不但無圣而已,又豈有凡?故所謂凡夫者,約如義說,便非凡夫也。凡尚無存,豈有所度可說乎。無高無下,平等平等,此之謂性體一如。(足見后人妄加是名凡夫句,真是畫蛇添足。)

  無圣無凡,正是無有高下之所以然,故曰平等。性體本來如是平等。所以佛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蓋度即無度,成即無成也。所以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所以佛眼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此皆約性體平等義說也。

  何故說平等義?為令發(fā)心菩薩通達此義。應以無能、無所、無法、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證也。由此可知修行人雖應發(fā)愿轉凡成圣。然發(fā)愿已,即須將凡圣之念拋開。若不拋開,圣凡永隔矣。何以故?圣之成圣,凡之成凡,正由一無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故。古人開示修行,有一句最好。曰:但驀直行去。驀直者,絕無瞻顧之意。行人只要明了道理,認準方向,便一直行去。轉凡不轉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掛念。如此,便與道相應,與性相應,速能成就。否則反不能成也。古人又有警句曰:古廟香爐去。謂應萬念灰冷也。圣凡尚不掛念。其他可知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