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菩薩 第三章 普賢菩薩
五大菩薩 第三章 普賢菩薩
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漢譯“普賢”。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jīng)》說:“我行應(yīng)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略疏注》的解釋。
一、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二、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圣曰賢。
三、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diào)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特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德智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并進,定慧雙修。
唐朝的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制華嚴三圣圓融觀中.先明二圣三對表法:
一、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斗鹈(jīng)》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fā)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fā)大心。
二、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jīng)中,皆說普賢行愿。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三、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jīng)》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蜜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圣,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
普賢與文殊,象征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即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普賢行愿(十大愿王)
《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菩薩自說過去的行愿:
善男子!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殺微塵數(shù)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于一念閑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yǎng)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nèi)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維,愿諸眾生,得聞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愿為開示出世間智,愿令眾生悉得安樂,愿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中,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愿品》。經(jīng)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愿: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yīng)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于此大愿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愿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四十)
現(xiàn)對十大行愿略釋如下:
一、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這于身口,遍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xiàn)中。我身影現(xiàn)彌陀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是則內(nèi)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自覺我身前有諸佛,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nèi);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nèi)。正如《大般若經(jīng)》說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F(xiàn)前。”
二、稱贊如來:稱即稱頌,贊即贊嘆。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亙古今而不變。來即去來,謂知如不動的心體,能生起萬德。即于無去無來中,能去能來。佛有三身,稱贊法、報、應(yīng)三身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稱贊法身佛的偈頌:“清凈妙法身,湛然應(yīng)一切。”稱贊報身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稱贊應(yīng)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咸恭敬。”稱贊如來相,以身業(yè)禮,以口業(yè)贊,以意業(yè)敬,是為三業(yè)供養(yǎng)如來。
三、廣修供奉: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yǎng)。供養(yǎng)之物有財供養(yǎng)與法供養(yǎng)。財供養(yǎng):有內(nèi)財與外財。內(nèi)財,如《法華經(jīng)》說:用身、口、意三業(yè)敬供養(yǎng),即禮拜贊嘆供養(yǎng)。外財,指金錢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隨緣能施,盡心供養(yǎng)。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如偈說:“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菩薩二乘僧。”法供養(yǎng):以如來正法,開示眾生,轉(zhuǎn)迷啟悟。如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yǎng)。吾人廣修供養(yǎng),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法供養(yǎng),可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普賢菩薩,稱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四、懺悔業(yè)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回之苦。如《行愿品》說:若此惡業(yè)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即有業(yè)障,必當早求懺悔。幟者纖其前愆,悔者悔其后過。懺悔的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jīng)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yè)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yè)障自除。且念佛法門,無論利根鈍根,業(yè)輕業(yè)重,但肯信愿持名,不無往生極樂世界。
五、隨喜功德: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yè)、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知了生脫死,廣修六度四攝等。對這兩功德,有力的則助力,無力的則贊嘆,隨喜而修,切不可諷刺打擊,嫉妒誹謗。學習普賢菩薩隨喜凈土法門的精神,稱贊阿彌陀佛的功德。
六、請轉(zhuǎn)*輪: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聞,皆轉(zhuǎn)入心中而成妙法,現(xiàn)在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yīng)請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zhuǎn)*輪。法師轉(zhuǎn)大*輪,能使人去惡向善,轉(zhuǎn)凡成圣,說明請轉(zhuǎn)*輪當有不思議的功德。
七、請佛住世:釋迦滅后,彌勒未生,何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凈,見佛常。槐娚墓,見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凈念相繼,則佛常映心中。如經(jīng)說:“心佛即眾生,是三無差別。”
八、常隨佛學: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傊\心億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九、恒順聚生: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yǎng),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要求做到以下四點:于諸痛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困者令得寶藏。
十、普皆回向: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怎樣回向呢?經(jīng)文中說:“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智不成;所修書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wù)贰?rdquo;“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yè)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回向的內(nèi)容有三種:
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二、回向因果:將自己日夜所念的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回向往生極樂凈土。
三、回事向理:從理論上認識,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愿,要牢記弘一法師書寫的兩句話:“愿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jīng).十忍品》里,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一、音聲忍:菩薩對佛所說一切,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億念,修習安住。
二、順忍:菩薩能于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凈,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三、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愿,若無愿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四、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緯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xiàn)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舍大悲,為度一切轉(zhuǎn)于*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zhuǎn)。
五、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于陽焰,無有方所,非內(nèi)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的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xiàn)證一切,令得圓滿。
六、如夢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凈,而有示現(xiàn)。菩薩觀一切世間,悉同如夢,無有差別。
七、如響忍: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于響。雖非內(nèi)非外,非內(nèi)外出,而能示現(xiàn)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于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xiàn)音聲;雖知無可說面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八、如影忍:菩薩非于世間生,非于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于大愿;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鏡等清凈物中而現(xiàn)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菩薩亦如是,于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xiàn)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xiàn),所行無礙。
九、如化忍: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yè)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xiàn)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凈法化者:清凈調(diào)伏化,無分別所現(xiàn)故;于三世不轉(zhuǎn)化,無生平等故;菩薩愿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xiàn)故;轉(zhuǎn)*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知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于法,不離于法。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十、空忍: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行、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嚴凈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通達一切波羅蜜,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fā)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zhuǎn)于*輪,未曾失時。
耳識圓通
在《楞嚴經(jīng)》里,普賢菩薩自述,已曾與恒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臣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后才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fā)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fā)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fā)心者面前,與之相見?v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 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修行圓覺清凈境界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普賢菩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問釋迦牟尼佛,提了四個問題:
一、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
二、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
三、若諸幻性,一切盡減,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四、若諸眾生,于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佛分別回答四個問題:
修大乘者,應(yīng)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瑛老法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后,還要離掉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后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xiàn)前。
靈山會上誓愿守護《法華經(jīng)》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jīng)》時,普賢于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后,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jīng)》。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jīng):為諸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fā)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后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jīng)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wěn)。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jīng),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yǎng)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維此經(jīng),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jīng)》,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jīng),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xiàn)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愛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受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贊嘆:“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護是經(jīng)。”
普賢道場峨嵋山
《華嚴經(jīng)》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chuàng)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贊,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象一尊,高七.四米,長四.七米,凈重六十二噸。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zhí)如意,神態(tài)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型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留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nèi)“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華嚴經(jīng)》全文。
峨嵋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zhèn)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光明得名。每到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里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近年以來,我曾兩次陪美國華僑和工作者,朝禮峨嵋名山,親臨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饒益。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fā)愿,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愿,F(xiàn)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禮敬諸佛:所有十總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體盡無余。
二、稱贊如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賢佛甚深功德海。
三、廣修供養(yǎng):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yǎng)諸如來。
四、懺悔業(yè)障: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請轉(zhuǎn)*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zhuǎn)于無上妙*輪。
七、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愿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恒順眾生: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眾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普皆回向:所有禮贊共養(yǎng)佛,請佛住世轉(zhuǎn)*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 上一篇:五大菩薩 第二章 文殊菩薩
- 下一篇:五大菩薩 第四章 觀世音菩薩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