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菩薩 第二章 文殊菩薩
五大菩薩 第二章 文殊菩薩
文殊的事跡
“文殊師利”是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祥”,因他出生時。家里出現(xiàn)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倉變金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鳳子;七、馬產(chǎn)祥麟;八、牛生白犢;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xiàn)。
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時代),生于舍衛(wèi)國的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墜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愿,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愿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zhí)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jīng)》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zhí)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名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蜃徎ㄅ_,表示清凈,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于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百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寶篋經(jīng)》里記載,佛在舍衛(wèi)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十天大雨,許多農(nóng)田和住宅都被洪水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余菩薩,面臨著饑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于道。說明文殊在物質(zhì)方面給予釋迦僧團很大的幫助。
在釋迦僧團中,婆羅門種姓占有絕對優(yōu)勢,他們有多數(shù)人是厭離心切,習慣于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之“行于世間而不為世間去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舍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接受不了。
文殊協(xié)助釋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內(nèi)心,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得人,于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住,吾亦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堪稱釋迦的得力助手。
又一次,文殊對眾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百比丘,以為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wǎng),生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nèi)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墜在見網(wǎng),欲度鐵網(wǎng),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余漏永盡,成阿羅漢?梢娢氖獠粌H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shù)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證得羅漢的果位。
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違反了僧制,迦葉以長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xiàn)。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么多文殊,你要摒除哪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覺得不是文殊的對手。
另有一次,舍利弗與文殊游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shù)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面前感覺到矮了半截。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說明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fā)大心上,配合得十分有默契,得心應手。所以,《法經(jīng)安樂行品》記文殊啟請末世持經(jīng)之方,佛特為說四安樂行,便于后世護持讀誦《法華經(jīng)》。文殊遵照釋迦的囑托,于佛滅度后,和阿難、彌勒在鐵圍上結(jié)集大乘經(jīng)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fā)揚光大。
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二宗的源頭在佛在世時,文殊、彌勒是有空二宗佛教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經(jīng)》里說:佛滅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后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于尼構(gòu)樹下,結(jié)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nèi),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花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yǎng)。
文殊的思想
大乘經(jīng)的發(fā)起和組織者,大乘經(jīng)里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
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大乘經(jīng)基本上都是文殊發(fā)起的,在《華嚴經(jīng)》里,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蜜,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
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同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jīng)》。這里的居民多數(shù)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都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歷史功績,開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據(jù)地。后來的龍樹在這里讀了許多大乘佛經(jīng),經(jīng)過整理,使之流傳于世。
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fā)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在《圓覺經(jīng)》里,文殊是發(fā)起人。他第一個發(fā)問,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jīng)的開端。而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但派誰當團長?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 個個都不敢承擔,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喝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也不能勝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后以文殊為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托,到毗耶離城的維摩詰宅舍來問候。
一部《維摩詰經(jīng)》,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問答詞!楞嚴經(jīng)》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shù),攝入淫席,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jīng)發(fā)起的緣由。
《法華經(jīng)》是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覆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xiàn)斯瑞。文殊的話發(fā)起了釋迦演說斯經(jīng)。
一行三昧
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稱于世的。有一次他問佛(見《文殊摩詰般若經(jīng)》):“什么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guī)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地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如何修行一行三昧?第一、要從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蜜,對事物的種相要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fā)現(xiàn)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收攝心猿意馬,于一切事物,不產(chǎn)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三、在凈化思想的基礎上,系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盡如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云何更入不思議也。”(見《文殊摩詰般若經(jīng)》)這里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zhuǎn)。根據(jù)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
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zhí)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jīng)》、《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里,《維摩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詰問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
最后維摩詰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然后反問維摩詰,什么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默無言。文殊嘆曰:“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引文俱見《維摩詰所問經(jīng)》卷中。
《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菩薩無二品》中,文殊認為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下了嚴格的定義。什么叫二?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么叫不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而實際無有二相。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核心,是指著我。無我即無分別,不二的境界則露然現(xiàn)前。
從此出發(fā),文殊答覆梵天一些重要問題。
什么是修道?“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于二相,名為修道。”
什么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亂道。道不能令人離生死至涅槃,不離不至,名為圣道。”
什么叫解脫?“不壞縛著。”
什么叫得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什么叫漏盡?“若有所盡,不名漏盡,如諸漏空相,名為漏盡。”
什么叫涅槃?“涅槃無來處,無去處,不可得至。”
實際上文殊的不二法門,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亦有亦無的中道觀。如善現(xiàn)問出世間法,文殊答曰:“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子欲誰出?貪嗔癡,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離,非未出離。若出不出,則墮二見。”文殊的離二邊中道思想,為后來的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有關(guān)文殊的傳說
大乘佛經(jīng)的人物有兩個特點:
一、在時間上通三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三世的角色上來考慮。
二、在空間上通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jié)合起來探討。
對文殊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關(guān)于文殊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
一、過去古佛說:《首楞嚴三昧經(jīng)》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于此南方,過十萬國土,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樹上如來,于彼國土,得無上覺,即今文殊也。這一傳說,可能與《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文殊去南印度龍族地區(qū)開辟大乘佛教根據(jù)地有關(guān)。《處胎經(jīng)》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為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為一個世界里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老師便權(quán)居他的弟子之下。
二、現(xiàn)在已成佛說:《央掘經(jīng)》說:北方常喜國,現(xiàn)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三、未來當成佛說:《悲華經(jīng)》說:阿彌陀佛為轉(zhuǎn)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于寶藏佛所發(fā)菩提心,愿于來世,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剎,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剎,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為文殊師利,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凈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xiàn)如來”。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佛國。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由菩薩上首的文殊,彼時將為諸佛之上首了。
四、游方大士說:《華嚴經(jīng)》說:東方世界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五、現(xiàn)諸形說:《文殊般若泥洹經(jīng)》說: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現(xiàn)諸形,教化眾生,偈云:“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游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xiàn)饑寒苦,處方而求乞,令人發(fā)一施,與滿一切愿,令發(fā)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六、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jīng)》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此五頂山,即中國山西五臺縣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秦帝建寺于靈鷲峰,即今大顯通寺。自此以后,五臺山即為文殊道場。又《華嚴經(jīng)》說: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xiàn)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 上一篇:五大菩薩 第一章 彌勒菩薩
- 下一篇:五大菩薩 第三章 普賢菩薩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