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無境

  寂靜無境

  現(xiàn)在此刻人人的心是不是很恬靜?心若能恬靜,法才能入心!稛o量義經(jīng)》一直提醒,我們的心,心情靜,智慧就生。所以《無量義經(jīng)》這么說:[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也是要告訴我們,智慧如何產(chǎn)生穩(wěn)定。

  ⊙[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無量義經(jīng)》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智慧,就是無法安定下來,所以有時候我們對道理,事事都了解,但是有時候就是無明,無法體會人、事、物在理的里面。所以我們智慧要真正的恬靜,才能淡泊,心情才能靜。所以[智恬],是智清凈恬安的意思。

  ⊙智恬:智凈恬安之意。

  我們?nèi)裟芮迩鍍魞?真正的恬安,這個心很恬靜、很安穩(wěn),我們就能對外面的境界分析得清楚了。什么叫做恬安?那就是[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

  ⊙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智是分別智,分別外面的境界;慧就是平等慧。我們看一切要如何能夠平等?智在前頭分別,是非清楚。智,他能夠了解這是對、這是不對,對的要堅持,不對的就要好好地去解決去處理,要有果斷。

  有的人就說:[我們就包容啦,包容。]包容,你還要再發(fā)揮你的智,去如何輔導他。你若是沒有智,只是一味地包容,這在世俗人叫做爛好人,是非不分了。所以我們的心要能寬容,廣大容納一切的慧,但是我們必定要是非清楚,這就是要智。所以,智與慧兩項一定要合一。

  所以這個智很重要,智里面要含慧,所以就是[智恬情泊慮凝靜],就是心要很寧靜,好壞分得很清楚,該容納的時候,一段時間安忍起來,用智慧好好地來處理。這是過濾對或不對,這就是要靠我們的智慧如何來選擇、堅持,用什么方法來包容,我們才能對外面的境界很圓融。

  [意滅識亡心亦寂]。意滅識亡,我們就知道意識,我們有心、意、識。心,常常說佛心、佛心,應(yīng)該要歸納就是在藏識,心就是在藏識里面,佛心。而佛心到最清凈才歸納第九識。藏識就是第八識,過去有說過了。最清凈的時候那就是第九識,第九識是佛識,我們?nèi)巳吮揪?但是我們平時都用[心]。

  這個心,我們就是在容納一切,前面有第七識、第六識。第六識就是緣著外面五根、五塵,所以這個意識它去緣外面的境界,然后來造作,去思量、思考要如何爭、如何取、如何貪、如何著,這都是在第七識里面。所以,[心]是在第八識,[意]就是第七識,[識]就是第六識。前面說過了,這都叫做意識,這都是在(緣著)外面。

  我們這個心,最重要的要能夠很清凈。才會每天跟大家講,跟大家談心。這個心若是清凈,在外面所緣的境界才能夠好壞分清楚,所以我們的心很重要。我們的情欲若淡泊,自然心就會清澄,很清,沒有污染。

  ⊙情泊:又稱情憺泊,即情欲淡泊,心澄寂之意也。

  在《無量義經(jīng)》的開頭,[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我們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慮]就是考慮,非常地集中在一起。[慮凝靜],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必須心更專一。

  ⊙慮凝靜:無欲、無求、無為也。

  前面不是跟大家說過了,雖然菩薩游戲人間,但是心很專,就是在慮凝靜這個地方。我們雖然游戲在人間,但是沒有貪欲,瞋、癡、慢、疑都沒有。[慮]就是在思,思考,思想的后面很清凈無染著,很深的考慮。這就是要心很專,沒有分散。若要心專,就是要無欲、無求、無為。無求無為,就是對外面的器世間、物質(zhì)的世界,我們不想去爭取,這樣我們的心才能真正的淡泊清凈。

  再來說[意],意滅。[意滅識亡],這個[意]剛才說過了,也是在第七識里。在第七識,外面的境界沒有動搖我們的心,我們第七識開始不再去造作。

  因為第七識它會造作,就是意業(yè)。這個第七識的造作,若是起一念的善念,那就是為善,起一念的惡念就是惡業(yè),所以意業(yè)是有善、有惡。

  ⊙意滅:即意業(yè)也,有善有惡。

  若是貪欲的時候瞋恚就會起來,他就會有邪見。貪欲若是起來,我們的正心、正意、正念、正道就會偏差掉了,所以人不能有貪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欲念。

  ⊙若貪欲、瞋恚、邪見,即意惡業(yè)也。

  常常說一句話,[一念差,千念錯],[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所以邪就是偏的意思,偏邪過去了,不對了,差一點點,那就是惡業(yè)。所以我們要常常說,顧好我們的心。心一定要顧好,我們?nèi)裟転樯?這個心意常常都是向善,[若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則意善業(yè)也]。

  ⊙若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即意善業(yè)也。

  我們的已經(jīng)很恬寂,沒有什么情欲波動我們的心,所以這就是無貪、無瞋、無恚、不邪,沒有邪見,如此這些意都是善,自然這個善業(yè)就會去造作,這叫做專心救濟。救濟是救什么呢?救心,救人的心,拔除人心靈的偏差苦難。這就是佛菩薩來人間,雖然隨著眾生生活形態(tài),卻是很專心要如何來拯救眾生的心。

  如來藏,如來藏識是不生不滅。我們?nèi)羰腔貧w到我們的真心本性,那就是佛心、我們的本性,自然就是很寂靜。寂靜清澄的境界就是佛的本地心靈風光,這就是佛心,所以他非常地寂靜清澄,已經(jīng)到正覺無生滅的境界了。

  ⊙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佛心具已,寂靜清澄,正覺無生滅。

  我們修行就已經(jīng)是覺悟的有情,不舍眾生,還是在有情界里面,但是,是非常的清凈淡泊的情,意思就是沒有污染的情,這樣我們的心才能清澄。否則凡夫的有情常常就是會偏這邊、偏那邊,追求等等,欲念不息。所以學佛者,我們的心性真的要很堅定。

  所以《法華經(jīng)》里面這樣說:[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shù)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shù)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就能夠回憶以前那一段那么長的解釋文。光是看這一段,我們就能記得,當時文殊菩薩為了要回應(yīng)彌勒菩薩,所以他解釋了這段這么長的(過去),這樣一路一直解釋過來,這么多尊佛已經(jīng)成佛的程度,時間很長。

  所以,佛,[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不是只指一位,當時就有二萬尊佛,何況未來的現(xiàn)在有釋迦牟尼佛,還有未來彌勒佛,還有未來很多佛要再接下去。所以[有佛人中尊],同一個號都一樣。佛之德號,[人中尊],就是已成佛者的尊號,就是他的德已經(jīng)完成了。佛于人中是最尊、最勝,所以我們?nèi)舴Q佛,我們就要用這么恭敬的心,因為佛德已經(jīng)很完具了,是人中最勝、最稀有,所以我們要尊重。

  ⊙有佛人中尊:佛之德號,佛于人中最尊最勝也。

  所以他說;[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世尊演說的法,無不都是度無量的眾生。所有所有的眾生,無數(shù)億的眾生,都是要使令他能夠入佛的智慧,所以[令入佛智慧],就是真性。

  每一尊佛來人間說法,無不都是要使令眾生人人與佛平等,同樣能夠到達佛智慧的程度,讓人人真真正正能夠回歸人人本具的那個真如的本性。我們?nèi)裟軌蚧貧w我們的真如本性,了了常知,樣樣我們都很分明了解,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恒常,不是像凡夫無常。

  凡夫[我知道,知道。]現(xiàn)在知道,但是另外一個境界來的時候,這個知道就又糊涂了。佛的境界則不是,佛的境界是了了常知,凡事都是了解,任何事情,真理發(fā)現(xiàn)了就沒有再讓它減失了,永遠都是保持著這樣清凈,了解所有一切真理不變。

  真理是不變,就是這個世間一切的凡夫境界才會有常變,常常都是無常變化。如果到了佛的境界,一切就是寧靜,是常,不變。

  ⊙令入佛智慧:佛之智慧,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無盡境界,是名佛智,境界無盡。

  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日日的生活在佛的境界中,沒有一點點讓它漏失掉。漏失就是無常,它讓我們心的東西無法留住。凡夫心,在真理中也是不斷漏失,在事相里面也不斷漏失,漏失掉的真理,留下來的是什么呢?就是無明煩惱,留下來的就是眾生的緣,你跟他結(jié)好緣、結(jié)惡緣,同樣在生死無常。

  這些我們都要很了解,我們?nèi)羰切牟磺鍍?真理都一直漏失掉,留下來的就是無明、煩惱,還是回歸凡夫,時間漏失、生命漏失,這個漏失讓我們的時間一直流過去,生命一直減少。但是,我們這個漏失的東西,就是因為貪欲、利養(yǎng),不過我們有做,有修有得,所以未來還是能成佛。不過,這樣的漏失很可惜,所以我們時時心要定,不要讓它漏失掉。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