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卷子S.343v號佛教文獻考
敦煌卷子S.343v號佛教文獻考
宗舜法師
內(nèi)容提要:敦煌S.343號卷子所抄內(nèi)容非常豐富,不僅有各種社會文書,還有一些佛教文獻。但是整個卷子除社會文書、愿文等已經(jīng)被辨識出來外,其中佛教文獻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研究,以致著錄時出現(xiàn)了不少疏漏。本文則將S.343號卷子背面所抄的佛教文獻全部識別出來,糾正了《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擬目和說明中的一些訛誤,為進一步整理敦煌文獻和編制《目錄》、撰寫《敘錄》提供了資料。
關(guān)鍵詞:敦煌卷子 S.343號 佛教文獻 愿文 偽經(jīng) 玄則 《大唐三藏圣教序》
《述三藏圣教記》《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
--------------------------------------------------------------------------------
敦煌卷子S.343號(注1)為一長卷,收錄內(nèi)容很豐富。黃征、吳偉編校的《敦煌愿文集》對此卷的“題解”云:0343vd 圣教序
“本卷原編號碼為斯三四三,存文計達三十多篇,行書,正、反面抄寫,且卷首和卷尾皆有殘缺,字跡尚可,書手不一。本卷所抄寫的內(nèi)容可分為五部分:一、愿文(包括《亡文》、《患文》等);二、《三藏圣教序》;三、殘佛經(jīng);四、分家文書范例;五、贊佛曲。其中以‘愿文\’部分為最多,計有二十三篇(具體抄寫情況詳見各篇后的題解)。其馀四部分因內(nèi)容與本集范圍無涉,故刪去不錄(注2)!
這五個部分的分類,大體與實際情況相當。不過,大家一般關(guān)注的是社會文書,對此卷背面的佛教文獻則鮮有研究!抖鼗蛯毑亍窋M題時,僅識別出《普門品》、《述三藏圣教序》等,其他還有什么,則付闕如。施萍婷主撰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以下簡稱《新編》)較之前人的著錄可稱大為進步,對此卷背面的內(nèi)容,共分十六個子目,相對于《敦煌寶藏》的六個子目來說,《新編》的工作不僅細致,而且準確率大為提高。然而,《新編》對於其中佛教文獻仍未進行考訂,只是籠統(tǒng)稱作佛經(jīng)多少行,佛典多少行,個別擬題還有錯訛之處。因此,對此卷中佛教文獻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為便于說明問題,先將《新編》的說明抄錄于下:
“S。0343 愿文范本等
說明:此件包括范文近二十種
S.0343va 佛典七行
S.0343vb 遺囑五行
S.0343vc 雜寫、佛經(jīng)十三行
S.0343ve 殘遺囑三行
S.0343vf 佛經(jīng)二十一行
S.0343vg 大唐皇帝述圣記(尾題)
S.0343vh 勝天王般若經(jīng)序(?)
S.0343vi 佛經(jīng)七行
S.0343vj 佛經(jīng)十八行
S.0343vk 亡兄弟文
S.0343vl 亡男女文
S.0343vm 亡女文
S.0343vn 遺囑
S.0343vo 放良書(奴、婢各一通)
S.0343vp 放妻子書(注3)”
《新編》最突出的成績,就是將“S.0343vh號”擬作“勝天王般若經(jīng)序(?)”。盡管這個題目同實際情況有出入,但是較之過去,已經(jīng)進了很大一步。我們現(xiàn)在就對S.343v號卷子中所抄錄的佛教文獻來逐一研究:
一、“S.0343va 佛典七行”
今案:在佛典七行前,尚有一些文字:
(一)S.343v號卷首題“脫服文”,但沒有內(nèi)容。
(二)空一行后,接抄“南無□□□□□(注4)南無寶相佛南無西方”字樣。
(三)空二行后,抄十二字:“□屬次復(fù)作佛即其人也我因”。
今案:此處抄錄的十二字,是《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中的內(nèi)容。
《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也稱《佛說要行捨身功德經(jīng)》、《佛說菩薩要行捨身經(jīng)(注5)》),從內(nèi)容來看,是民間的偽托之作,唐代即定為偽經(jīng)。唐/智昇在《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別錄中疑惑再詳錄第六”曾從四個方面論證此經(jīng)之偽:
“《要行捨身經(jīng)》一卷三紙馀,后有捨身愿文,共有五紙。
右一經(jīng),不知何人所造,邪黨盛行。經(jīng)初題云:‘三藏法師玄奘譯\’。按,法師所譯,無有此經(jīng),偽謬之情,昭然可見。且述四件,用曉愚心:
一、偽經(jīng)初云‘王舍城靈鷲山\’者,靈鷲山名,古譯經(jīng)有。奘法師譯,皆曰鷲峰。今言靈鷲,一偽彰也。
一、偽經(jīng)初又云‘靈鷲山尸陀林側(cè)\’者,按諸傳記,其鷲峰山在摩伽陀國山城之內(nèi)、宮城東北十四五里。豈有都城之內(nèi),而安棄尸之處。事既不然,二偽彰也。
一、偽經(jīng)中又云‘佛說過去燃燈佛時初愿捨身\’者,燃燈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第二無數(shù)劫滿授記之師,豈有得記當成,方能死捨。事與理乖,三偽彰也。
一、偽經(jīng)中又云‘若有人殺害有情,遍索訶界;四重五逆,謗方等經(jīng);及盜常住現(xiàn)前僧物,如是等罪,合墮地獄。若能捨身,罪必消滅’者,謗經(jīng)造逆,合墮阿鼻。死捨得除,便無重報如外道妄計殑伽河浴,罪垢消除;輕命自沉,生天受福也。言死捨除罪,與彼妄計何殊。愚夫造惡,用此除愆;智者審思,勿被欺誑。永淪惡趣,無解脫期。事與理乖,四偽彰也訛殊極多,不能備記(注6)!
此經(jīng)后失傳,僅見于敦煌遺書。目前敦煌遺書中保存的抄件甚多,如S.1060、S.2044、S.2110B、S.2926vb、S.5885、S.6577a、P.2228、B.0076、B.8294、B.8295、B.8296、B.8663等!洞笳亍芬匀毡君埞却髮W(xué)藏敦煌本為底本,以S。2044為校本,將此經(jīng)收入“疑似部(注7)”。但是《大正藏》沒有用更多的異本校對,故經(jīng)首脫十五字。此處內(nèi)容,見《大正藏》85/2895/1415上(注8)。S.343v中所抄佛經(jīng),多是這本《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
(四)從“如是我聞”起,至“南無員(圓)滿寶心(報身)盧舍”止,才是《新編》所說“佛典七行”。這七行佛經(jīng),共分四個方面內(nèi)容: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山,與大苾蒭眾二千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
案:這是經(jīng)首六成就文,抄的是《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前兩行,見《大正藏》85/2895/1414下(注9)。
2、“觀世音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眾生,受持苦惱,聞是觀世音,便是,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無盡意菩薩,若三千大千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設(shè)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
案:這是緊接在“阿羅漢”三字后面抄寫的,是《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內(nèi)容。但抄寫得十分混亂,錯字也不少,似乎是正式抄經(jīng)前隨意的練筆。
3、“得見文殊及普賢”七字。
案:這是緊接在“供養(yǎng)觀”三字后的,未詳出自何處。
4、“佛說佛名。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南無員滿寶心(注10)盧舍”二十三字。
案:這是緊接在“普賢”二字后的,抄者似乎準備抄寫《佛說佛名經(jīng)》。
在這七行佛經(jīng)后,另起一行,抄有“中天竹(注11)國王第三子是也”十字。
案:此行所言之人未詳,從傳記材料來看,唐代的金剛智是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的第三子。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四“總集群經(jīng)錄上之十四”云:
“大唐東京大廣福寺故金剛?cè)厮懖⑿蛟~曰:……金剛?cè)卣?中天竺國剎利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以開元七年,南天竺國因節(jié)度使將軍米準那表薦入朝,遂稱南天竺人焉(注12)!
是否就是指金剛智尚待考。
此行后即接抄“遺囑五行”(即《新編》所云“S.0343vb 遺囑五行”)。
二、“S.0343vc 雜寫、佛經(jīng)十三行”
今案:這里所謂“雜寫、佛經(jīng)十三行”包括三個內(nèi)容:
1、“《法華經(jīng)》普門品第廿五”(首題),空一字接抄從“爾時無盡意菩薩”至“以何”三十二字,共二行。
2、“三春欲末殘句(注13)”,共二十二字。
3、“又迦葉婆”等九行。案:這里抄寫的九行,是《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見《大正藏》85/2895/1415中。
三、“S.0343vd 圣教序”
今案:《新編》擬題不當。此篇內(nèi)容是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寫成后,當時的皇太子李治作的《述三藏圣教記》,見《全唐文》卷十五第三頁(注14)。又,《大正藏》之《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三冊內(nèi),有《御制大藏經(jīng)序跋集》一書,內(nèi)收唐、宋、明、清諸帝及日本圣武天皇等人之序文三十馀篇,為歷代圣教序之總匯。唐高宗此文,也收錄在其中(注15)。唐高宗另有《三藏圣教后序》,但非此文(注16)!队⒉囟鼗臀墨I》擬作《述三藏圣教序》,亦不確。因為當時李世民在位,李治不過只是太子(注17),父親作了“圣教序”,兒子當然不敢與他平起平坐、也來一篇“序”,所以只敢說是“述圣記”,李治自稱:
“伏見御制眾經(jīng)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云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注18)。”
四、“S.0343vf 佛經(jīng)二十一行”
今案:《遺書》三行后,接抄的佛經(jīng)二十一行,也是《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從“佛言善哉善哉”至“不可窮盡”七行,見《大正藏》85/2895/1415上。從“佛言善男子若有情多生煞害”至“不如有人”十四行,見《大正藏》85/2895/1415中至1415下。
五、“S.0343vg 大唐皇帝述圣記(尾題)”
今案:《新編》擬題有誤。從“蓋聞二義(當作儀)有像”開始(注19),至“與乾坤而永太(當作大)”止(注20),抄寫的是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疤弊趾缶o接“大唐皇帝述圣記(注21)”六字,并有小注“在春宮日制”。但是,后面并沒有抄“述圣記”,只是僅僅只有一個題目,故歷來編目者均不察而誤為尾題。從筆跡來看,和前面抄寫《述三藏圣教記》的是同一人。前面的《述三藏圣教記》有文無題,此處則是有題無文,可能是因為前面先抄過了《述三藏圣教記》,故而這里略去不寫。
六、“S.0343vh 勝天王般若經(jīng)序(?)”
今案:此段文字,過去一直沒有辨識出來!缎戮帯犯鶕(jù)其中提到“勝天王般若”等,推測是《勝天王般若經(jīng)序》。但是,這里抄的不是《勝天王般若經(jīng)》的序,而是西明寺沙門玄則撰寫的《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的全文(注22)。
玄則,《高僧傳》無傳,生平不詳。據(jù)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八記載,玄奘譯場初建之時,他就同辯機、道宣等共任綴文、筆受等要職,參與了多部重要佛經(jīng)的翻譯。著有《大毗婆沙論鈔》九卷、《禪林鈔記》三十卷等。玄奘譯出《大般若經(jīng)》后,玄則為十六會各別制序,全部置于經(jīng)前流通至今,足見其當時在譯場中的地位不低。
《勝天王般若經(jīng)》也稱《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七卷,陳天嘉六年(565),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見《大正藏》第八冊(注23)。其中內(nèi)容記載佛應(yīng)缽婆羅天王之問,對大眾說甚深般若及其修習(xí)之法。計分“通達品”、“顯相品”、“法界品”、“念處品”、“法性品”、“平等品”、“現(xiàn)相品”、“無所得品”、“證勸品”、“述德品”、“現(xiàn)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二行品”、“贊嘆品”、“付囑品”十六品。此經(jīng)與玄奘所譯《大般若經(jīng)》卷五六六至卷五七三之“第六會”為同本,只是玄奘譯本將第一“通達品”分為“緣起品”及“通達品”,故總有十七品,所以《序》中有“即舊《勝天王般若》,今譯成八卷一十七品”一句。
七、“S.0343vi 佛經(jīng)七行”
今案:《新編》擬題有誤。第一,這里抄錄的文字不是佛經(jīng)。第二,共有六行而不是七行。這里文字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一紙片,貼補在前面《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的倒數(shù)第二行上半段,除了《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中“性三種郁無性以阡”、“之士猶希取質(zhì)況承”這十六字外,還抄有《普門品》七行,計五十七字。二是被稱為“愿文號頭(注24)”的六行文字(注25)。從內(nèi)容來看,是為施主作某種佛事而用的愿文號頭,如第三行中說:“厥今坐前施主,英靈獨秀,文武……”由于這六行文字上半段被貼住,故《敦煌愿文集》未收。
八、“S.0343vj 佛經(jīng)十八行”
今案:這里抄錄的文字也不是佛經(jīng),而是所謂“號頭”。十八行文字共分四個部分,從“蓋聞十號靈覺”至“皆蒙利益”為第一部分。從“恭聞覺體潛融”至“終歸磨滅者”為第二部分。從“夫金鏡西照”至“即有律座當矣”為第三部分。從“夫大雄一覺”至“咸蒙利益”為第四部分。這四篇號頭,《敦煌愿文集》全部收錄(注26)。
經(jīng)過以上考訂,我們可以看出,敦煌卷子S。343v號中的佛教文獻主要是《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教記》、《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和愿文號頭。其中《佛說要行捨身經(jīng)》等在敦煌卷子中所存抄本較多,但玄則的《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過去僅發(fā)現(xiàn)了一個抄本,即S。4114號(注27),抄在玄奘所譯《大般若經(jīng)》卷五六六前。此次發(fā)現(xiàn),為《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序》提供了另一異本。
2000年12月3日寫定于蘇州
西園戒幢佛學(xué)研究所無盡燈樓
1 見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3冊175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印行。又見《英藏敦煌文獻》1冊140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印行!队⒉囟鼗臀墨I》字跡清晰,本文即據(jù)此本。
2 見《敦煌愿文集》1頁,岳麓書社1995年11月印行。
3 見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之一“斯坦因劫經(jīng)錄”11頁,中華書局2000年7月印行。
4 所脫字數(shù)不確,似為五字。
5 見S.4318a,《敦煌寶藏》35冊285頁。
6 見《大正藏》55/2154/672中。
7 見《大正藏》85/2895/1414下。
8 原文作:“……恒相值遇,共為眷屬,次復(fù)作佛,即其人也。我因捨身,發(fā)大誓言……”。
9 《大正藏》作:“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大苾芻眾千二百五□□□□□漢,大迦葉波而為□□□□一千人俱!
10 案:“員滿寶心”疑當作“圓滿報身”。
11 案:“竹”當作“竺”。
12 見《大正藏》55/2157/876中~下。
13 《英藏敦煌文獻》擬題,見145頁。
14 見中華書局影印本1冊177頁上。
15 見《大正藏》“別卷”《昭和法寶總目錄三》1421頁上欄。
16 見《大正藏》“別卷”《昭和法寶總目錄三》1420頁中。
17 現(xiàn)存的版本一般都有小注“在春宮日制”說明。
18 見《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三冊《御制大藏經(jīng)序跋集》,《大正藏》別卷三77/1421上。
19 見《英藏敦煌文獻》1冊147頁上。
20 見《英藏敦煌文獻》1冊148頁上。又見《敦煌寶藏》3冊183頁下至184頁上。
21 “述”字下原空二字距離。
22 《大正藏》作:“源夫控歸涂以彌綸,踐要極而端務(wù),莫若警十度于一施,披六蔽于三檀。矧般若之大猷,固總領(lǐng)而高視。誠庶心之扃牖,積行之樞軸,故能范圍真際,充塞塵區(qū)。泛之則無緣,綏之則無動。大悲抗其首,大舍維其末。恬五痛之苦修,倏三祇之遙序。愿無近遠,遇物成資。善靡鴻纖,觸涂必衍。憑無象而永日,輟有輪于長夜。窮幽盡妙,其般若之致乎;浻刑焱,是為最勝。捐樂宮而下拜,泛嘉名而上表。念茲在茲,爰究爰度。然以位懸道隔,非目擊之能存。所以軌眾諧辰,寄言提而取悟。即舊《勝天王般若》,今譯成八卷一十七品。其發(fā)明弘旨,敞拔幽關(guān),固已法寶駢映,義林交積。自性三種,郁無性以阡眠。果德萬區(qū),殷不德而輝煥。凡鼓篋之士,猶希取質(zhì)。況乘杯之客,如何勿思!币姟洞笳亍7/220/921上。
23 見《大正藏》8/231/687上。
24 案:《敦煌愿文集》題解云:“敦煌愿文的寫作,無論其所述內(nèi)容如何變化,文章格式一般都可分為三段:首段為弘揚佛教的教義和教法;二為實際內(nèi)容,即寫作的原因和目的;三為祝愿和祈求。這四段文字正是敦煌愿文的首段,寫卷中亦稱之為‘號頭\’,或簡稱作‘號\’。它們通常不受文章內(nèi)容的制約,可以隨意選用任何一段作為全文的首段!币27頁。
25 案:如果要將所貼紙片算進去,則有八行。
26 見《敦煌愿文集》“愿文范本等”,26頁~27頁。
27 見《敦煌寶藏》34冊52頁。
- 上一篇:“大唐三藏”說
- 下一篇:《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