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如何看待心外無佛?

智隨法師:凈土法門如何看待心外無佛?

凈土法門如何看待通途法門所講的“心外無佛”?

  通途法門就是其他法門。通途法門經(jīng)常講一句話:“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之外沒有佛,那么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心即是佛,表達的觀點就是“心即是佛”。在心之外去找佛,找不到佛。

  怎么來看待這句話呢?大家自己怎么看?心外有沒有佛?極樂世界在心外是在心內(nèi)?(眾答:心內(nèi)。)

  問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在后面,要考你了,要引你上鉤了。如果你說心外無佛,那極樂世界是在心外還是心內(nèi)?阿彌陀佛是在心外還是心內(nèi)?我們聽話要會聽,這后面的話沒問出來,實際上就在看你的態(tài)度、你的觀點,如果你觀點有問題的話,馬上就被套上去了,你回答的就會自相矛盾了。

  “心外無佛”,這是通途法門經(jīng)常講的一個觀點,乃至整個佛法都會講。佛在心中,心即是佛。“心外求法,是名外道”,這是常見的一個觀點。心外去求佛,想得到一個法,那就是外道。有很多學其他法門的人借此來講念佛往生,也是在心外求法,這個是不是外道?

  怎么來回答這個問題呢?這就要看怎么來定義這個“心”了。

  第一點、“心外無佛”講的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有沒有內(nèi)外?“心廣大無邊際,心包太虛。”這是佛門經(jīng)常講的一句話,太虛就是宇宙法界,整個法界都是心產(chǎn)生的,都是在心內(nèi)。只要有思想、有理論、有法義、有國土,乃至圣人、凡夫,所有的境界其實都離不開心,都是心產(chǎn)生的——心生萬法。那么極樂世界是不是心產(chǎn)生的?是誰的心產(chǎn)生的?也是心產(chǎn)生的,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因地發(fā)四十八愿,通過修行成就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心中,是心外無佛,心外無凈土的,極樂世界本身在佛心當中。

  第二點、佛心和我們凡夫的心有沒有大小之分?從理論上講是沒有大小之分,從事相上講則有大小之別。這就要分兩頭講。

  從理論上講,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無二的,這就是本心、佛性。我們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的佛性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既然佛的凈土在佛的心中,那佛的凈土在不在我們心中?也在我們心中,無論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國土,其實都在我們心中。既然都在我們心中,那我們求往生,是不是求生自己心中的凈土?這里面涉及的問題就很多了。

  其實理論和事相要分開來談。理論上都是在心中,但從事相來講,我們現(xiàn)在是佛還是凡夫?是凡夫。凡夫有沒有內(nèi)外?有。凡夫有分別執(zhí)著,就會分內(nèi)外了。

  圣人的心中是沒有內(nèi)外的,因為心本無內(nèi)外,又哪里有什么內(nèi)外之分呢?是因為我們凡夫有界限,有分別心,才有內(nèi)外。凡夫有一個“我”,認為“我”之外的,就在心外去了。世間人都有一個家,家有多少平米?比如一百多平米,這個就是你的家。超過這個范圍,就不是你的家了,那就是有內(nèi)外界限了。

  我們凡夫認為的“我”、“我的心”有多大?就像一個拳頭那么大。所以我們心里面容納不了事情。遇到煩惱、業(yè)障、逆境,就受不了了,因為心臟太小了,心臟承受能力比較小,這個心是很小的一個心,這就是凡夫的心。

  凡夫的心小,包容不了虛空法界,自自然然就有內(nèi)外之分。所以,對凡夫講念佛求往生西方,如果說是在心外求法,心外求佛,也講得通。道綽大師在《安樂集》有講:“若分二諦明義,凈土無妨是心外法也。”對凡夫來講,不妨說心外求佛。但這個“心”跟通途法門講的“心”不是一個意義,是針對凡夫的心來講,我們凡夫心有內(nèi)外、有分別,那這個時候你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阿彌陀佛的凈土,佛在我們心外,極樂世界也在我們心外。

  佛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到底是在外還是在內(nèi)?從事相講,應該是在外了。如果在內(nèi)的話,就沒有必要講十萬億佛國土了。雖然有十萬億佛國土之遙遠,但從理上講,佛又在心中,一念就到了!無量壽經(jīng)》講:“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觀經(jīng)》是用一比喻來說明,“如曲伸臂頃”,手伸出去,縮回來,就這么一瞬間就往生了。

  那往生是在心內(nèi)還是心外?應該就在心內(nèi)啊,極樂世界就在你心中,你心念一動就到了,所以往生很容易也在于此。因為極樂世界并沒有在我們心外;當然也可以說在我們心外,就看從哪方面來講。

  對于“心”的闡釋有很多不同,大量的經(jīng)典都講到這個“心”,但是意義可能都有差別。有時候是講的凡夫心,比如妄念、妄心;這個妄心也叫心,真心也叫心,菩薩心、凡夫心也是心,還有佛心。境界不同,心的概念就不一樣。

  通途法門講“心即是佛”,是針對所有眾生都共同具足的這個“真心”、“佛性”來講,沒有講差別相,講的共同相。所以講佛法,一方面要知道共通的地方,就是相同的一面,還要知道差別的一面。比如六道眾生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心;但心的業(yè)力不同,因果不同,就形成了六道,這就是它的差別相。

  所以談佛法要分清“共性”與“個性”,比如講到業(yè)力,有“共業(yè)”和“別業(yè)”,這是有差別的。共業(yè)大家共同承受;個人的業(yè)障——別業(yè),那就是你單獨一人承受。

  理論和事相也有差別。“心”從理論來講,那就是真心;從事相來講,就有十法界眾生的不同心態(tài)。站的角度不同,下的結論就不一樣。

  站在凡夫的立場,那我們求生西方凈土,可以講就是心外求佛。那跟通途法門沖不沖突?其實也不沖突,因為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如果要站在通途法門的角度來說,那念佛求往生西方,也是在心內(nèi)求往生,所以往生也很容易。這一點蕅益大師在講六信之“信理”時有講到,極樂世界在我們真心當中本來具足,所以往生很容易!

  不過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大家回答時要小心一點,不然就被通途法門的理論套住了,跳不出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法寶之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