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世價值觀察女性婚姻觀——重讀《佛說玉耶女經(jīng)》
從普世價值觀察女性婚姻觀——重讀《佛說玉耶女經(jīng)》
釋昭慧
《佛說玉耶女經(jīng)》的內(nèi)容,若從“性別平等”的普世價值以觀,立即會令人產(chǎn)生強烈之質(zhì)疑與反感。但暫置世間價值觀不論,從佛法的純正義理而作檢視,也大有問題。原因如下:
一、用諸如“邪態(tài)八十四姤”、“女人身中有十惡事”等對女性十分貶抑的說詞,讓玉耶女態(tài)度驟變,從因貌美而自信滿滿、跋扈蠻橫的大女人,忽焉變成了楚楚可憐,自稱“稟受賤身”的小女子。這種戲劇性的轉(zhuǎn)變,似乎證明了:讓人將自己看得一錢不值,是打擊對方最好的利器。因為你不用征服對方,他(她)就會自動繳械!
然而這種教導方式,激發(fā)起的不是自尊、自信、自重的正向情操,而是自卑、自賤、自憐的負面情緒。要知道:“自卑”與“謙卑”不同;謙卑來自“緣起”的觀照,體念到眾緣方能成事,因此不敢伐善施勞,自然生起對他者的謙沖感恩之情。自卑卻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在自他相比的情況下,因條件不佳(如“八十四姤”與“身有十惡”)而自慚形穢。自卑與自大經(jīng)常是一體兩面的——人既可以在自認鄙劣的情況下,產(chǎn)生自卑感,也就可以在自認高超的情況下,成為自大狂。
玉耶女是很不健康的,她的情緒非常的兩極化,不是自大到不把夫家所有人擺在眼里,就是自卑到選擇要當丈夫的“婢婦”。自大的她固然愚癡不善,自卑的她,似乎也看不出其對丈夫打自內(nèi)心產(chǎn)生尊重與疼惜之情。甘愿成為“婢婦”,依然是為了自求多!獮槿碎g天上受樂自在的美好未來而預鋪坦途。
二、再看玉耶女所選擇的角色——“婢婦”吧!作“婢婦”者,丈夫如果寵幸自己,她不會驕慢;設若丈夫不愛自己,她也不會怨恨。被丈夫捶杖毆打了,她得認分接受;被丈夫辱罵了,她也只能靜默忍受,甚至還得“甘心樂受,無有二意”。遇到自己被冤屈了,還不能訴諸公道(“遇己曲薄,不訴求直”)。這種面對家暴與外遇的態(tài)度,簡直是“被虐狂V.S.虐待狂”,長期生活下來,心理還能保持正常者幾希!
這還不說,作妻子的還要“勸進所好,不妒聲色”,也就是主動幫丈夫勸進妓妾;讓他坐享齊人之福,而不可以生起妒忌之心。
即便說,這種不嗔不嫉的胸襟涵養(yǎng),有著“修忍辱行”的崇高意義,但我們依然要懷疑:這樣的忍辱,有高遠的慈悲心或空性慧作為心理基礎嗎?在整部《玉耶經(jīng)》中,吾人解讀不到這樣的訊息。我們甚至可以說:“婢婦”的隱忍,似乎是對丈夫不夠慈悲的表現(xiàn)。試問那施家暴而包二奶的丈夫,會不會得惡報?依佛家的因果律來說,當然是會的。然則“婢婦”的隱忍,難道就沒有寵壞丈夫,推著丈夫墮入惡道的連帶責任嗎?
三、經(jīng)中分析“五善三惡”的內(nèi)容,并詳細說明:“五善三惡”分別會招感何等樂報與苦果。這種戒惡勸善的方式,不外乎是“棒子與胡蘿卜齊下”,運用“制約反應學習原理”,來達成形塑行為的目標。但依佛陀本教來看,道德行為應該要源自“自通之法”(即“不忍人之心”)的開發(fā),而不應是來自“如何讓自己得利”的精算——前者可據(jù)以開發(fā)“無我”智慧,后者卻依然繞著“自我”在團團轉(zhuǎn)。玉耶女選擇行于五善,倘若只是為了避“三惡”之苦報,圖“五善”之樂果,而不是打自內(nèi)心疼惜丈夫與婆家的人,吾人可以同情理解,因為,這是“棒子與胡蘿卜齊下”的教育產(chǎn)物,她并沒有學習到“眾生緣慈”、“法緣慈”乃至“無緣大慈”的佛法精義。
然而從全經(jīng)來看,我們依然找得到積極、正向、光明的意義:
一、從佛教文獻史的角度來看,玉耶女即使真有其人,但我們也大可不必認為:經(jīng)中訓誡玉耶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佛陀所說。我們大可不必坐困在“字字都是圣言量”的愁城之中,面對普世價值的檢驗,而左支右絀,窘迫不堪,而毋寧將那些易受質(zhì)疑與反感的說詞,視作“反映古印度社會女性處境”的珍貴史料。
二、給孤獨長者夫婦對玉耶是很仁慈的。即使她是如此的桀驁不馴,兩老依然不舍得對她施加“杖捶”。要知道,媳婦的角色在古印度社會,是地位極其低下的,在生時宛如夫家仆傭,夫死后還被鼓勵隨夫殉葬。媳婦飽受夫家凌虐(甚至凌虐至死)的情事,即今亦時有所聞。因此,給孤獨長者夫婦對惡媳的寬容與護念,在那個“人權(quán)”觀念不彰的古代社會,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這或許來自他們的道德慣性,或許來自佛陀“護生”教法的深刻影響,亦或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三、佛陀臨去時對玉耶施以諄諄教誨,要她“當信布施”、“勤念經(jīng)戒”,并且祝福她能得“五十善神擁護汝身”,“常得其福德,后世當復生長者家!睆倪@里來看,佛陀確實是打自內(nèi)心在疼惜著玉耶,仿佛在疼惜著一個可愛的女兒。因此他對玉耶所作的種種勸誡,多少是要讓她明白,作為女性,處境是十分艱難的。與其說是用善惡因果理論,對她施以威嚇利誘,倒不如說:他不忍見玉耶因其驕縱而受到杖責等苦,不忍見她在“造惡”與“感苦”的循環(huán)之中,陷入現(xiàn)生、后世的無限厄運之中。
四、在七種妻子的類型之中,已婚女性不必然要過猶不及地作別人的“怨家婦”、“奪命婦”與“婢婦”,但喜歡發(fā)揮母性特質(zhì)的女人,何妨做一個“心不疲厭,憐夫如子”的“母婦”呢?
天真、可愛、純情的女孩,很適合當個“若如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有二情,尊奉敬之,如妹事兄”的“妹婦”。
成熟、堅毅而有自信的女性,是妻子中的妻子——“誨訓仁施,勸進為道。心端專一,無有分邪”、“進不犯儀,退不失禮”的婦婦。
才情卓越而智慧高超的時代新女性,豈不就是“見過依呵,令行無失;善事相敬,使益明慧;相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的善知識婦!
總之,研讀《佛說玉耶女經(jīng)》,我們必須意識到:本經(jīng)在長時結(jié)集、傳誦的過程中,不免摻雜進了父權(quán)意識——那不但不符應普世價值,而且相當違反“護生”、“無我”的佛法正理。吾人大可不必將這些統(tǒng)統(tǒng)視作“佛說”,以免“三世佛冤”。但本經(jīng)依然有其反映古印度社會現(xiàn)況與社會觀念的史料價值。
而面對“已婚女性應如何自處?又應如何與夫家相處”這個歷久彌新的課題,本經(jīng)刻劃了人性的多元面向,作了七種類型的“實然”陳述,而且只對其中的“怨家婦”、“奪命婦”兩種類型,作出負面的價值判斷。然則女性在接受婚姻之時,自可依其性格傾向,而于其余“五輩婦”中,作一貼切的“應然”選擇。
可以說,“七輩婦”的性格與行為分析,這是經(jīng)中最為生動有趣,也最為精彩可觀的內(nèi)容!
重讀《佛說玉耶女經(jīng)》有感
文:楊奮強
佛陀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時隔2500年的今天,我們重讀佛說《玉耶女經(jīng)》仍備感親切,如浴甘露,醍醐貫頂,佛陀以其無上智慧對女性及為人妻的女性問題作出了精細剖析和精辟分類,其核心思想對于當今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矛盾的化解仍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深深贊嘆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為度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為筏喻,意在彼岸。
佛說《玉耶女經(jīng)》是佛陀因須達長者(用黃金鋪地建立只園精舍的的長者)的請求,對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女進行教化。玉耶女因出身名門貴族,容貌姣好而不信佛法,出嫁到大長者家為人妻后,驕慢無理,不守婦道。佛陀因機施教,使玉耶女深知自己的罪過,決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并就此在佛前請受十戒為優(yōu)婆夷,皈依三寶,并甘愿做個婢婦。
佛陀通過對玉耶女的教化,系統(tǒng)的指出了女性邪態(tài)八十四姤、女性一生面臨十種業(yè)障、三種缺陷以及使家庭和睦必須要做到行五善除三惡。接著佛陀以其獨到的佛眼將為人妻的女性分成了七類,即:一婦如母,二婦如妹、三婦如善知識、四婦如婦、五婦如婢、六婦如怨家、七婦如奪命。并對七類人妻做了精辟的定義和現(xiàn)世和來世的去向描述。
《玉耶女經(jīng)》表層的意思,是佛陀對女性如何做好人妻的教化,但我們細心解讀就不難看出佛陀的慈悲和智慧用心在于給已為人妻的女性指明了五乘賢圣的修行之道:
一.母婦,即為成佛之道,我們深知佛稱為人天師,又喻為眾生之母,佛將眾生比為親子,母愛也是佛的大愛之心,大愛表現(xiàn)為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在婚姻生活中,一個女性能做到憐夫如子,心不疲厭,想必她離成佛也就不遠了。
二.妹婦,即為菩薩之道,視夫君如同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這分明是菩薩同體大悲的情懷,一個女性能視丈夫如骨肉至親,而她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也一定是親上加親,只要知曉無始以來我們眾生都曾經(jīng)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她一定會將眾生視為骨肉,也必將成為一個大菩薩。
三.善知識婦,即為聲聞、緣覺之道,對待丈夫能做到見過依呵、令行無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幫助教化丈夫,成為丈夫修行的伴侶,此當為小乘圣人之道。
四.婦婦即天乘之道,為人之妻,能做到口無逸言、身無逸行,有善推讓,過則稱己;誨訓仁施,勸進為道,能做到這些,也必做到五戒十善,我們應稱為天乘之道。
五.婢婦即人乘之道,完全能符合2500年前當時印度社會對婦女的道德要求,也具備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三從四德的儒家標準,玉耶女也自知只能做一個婢婦,可見玉耶女是有自知之明的,凡夫俗子都只因為心中存有貪、嗔、癡、慢、疑的五毒才輪回為人道,修行也必須從做人開始,也即先做好人,才能修煉成佛。
至于怨婦和奪命婦,即通向三惡道之途,惡婦者,常得惡名、令現(xiàn)在身,不得安寧,眾毒所病,臥起不安,所愿不得,多逢災禍,萬分之后,當入地獄,餓鬼、畜生,輾轉(zhuǎn)三涂,累劫不竟。
以上我們從五乘佛道的角度,解讀了佛陀七輩婦分類的無上智慧,這部經(jīng)典是以女性的婚姻生活為背景而說法,但我們不難看出,佛陀也同時在給已婚的在家男人說法。其實,在佛陀的眼里根本沒有男、女的分別,作為末法時代的男人,我們也能體會到佛陀在告訴我們?nèi)绾巫稣煞颉U煞蛞部梢苑譃槠哳?一夫如父、二夫如兄、三夫如善知識、四夫如夫、五夫如謙夫、六夫如怨夫、七夫如奪命夫。從中我們也能體會到,佛陀同時為在家男人指出了在家修行的五乘佛道。從這個無男女分別的層面來解讀《玉耶女經(jīng)》,我們可以稱此經(jīng)是“現(xiàn)代家庭和諧美滿修行佛道的寶典”,也更進一步驗證,佛說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為筏喻,意在彼岸的不二真理。
佛陀是實語者,作為佛子我們對佛所說法堅信不移,佛陀說法分五時佛法,《玉耶女經(jīng)》應為“方等時”,所說的法為方便權(quán)法。佛因一大事因緣而出世,即為讓眾生了知佛的知見,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因眾生根基不同,方便說法,每一法門都深含佛陀的解脫知見,我們讀《玉耶女經(jīng)》不可只從表面上理解,更不能以凡夫的男女分別心去解讀經(jīng)典的無上法門,佛法的般若智慧,并不受時空的影響,不可對佛法產(chǎn)生絲毫的懷疑,從而種下惡因。
《玉耶女經(jīng)》的現(xiàn)實意義極為深遠,家庭問題和婚姻問題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社會極為嚴重的精神問題,尤其是40歲的女人和男人都普遍面臨著婚姻危機,佛說《玉耶女經(jīng)》其實也給我們現(xiàn)代人指明了一條這種危機的解脫之道。玉耶女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正法時代,盡管玉耶女桀驁不馴,增上慢加剛強難化,但佛陀只小試神通,就使玉耶女的大腦立即“格式化”,安裝上“無上佛法”,并自覺請受十戒,皈依佛門,自稱先做好婢婦。試想如果佛陀今天還在我們身邊,會有多少像玉耶女一樣剛強難化的善男子、善女人傾刻間會頓悟正法,擺脫怨婦、怨夫的痛苦境遇。真希望各位道友讀此經(jīng),能觀想猶如佛陀在世,大顯神通,讓我們累世被污染的心傾刻間重新讓正法覆蓋,獲得再生,得大自在。
從《玉耶女經(jīng)》到當代女性婚姻觀
文:伊雯
法在筏喻,意在彼岸。筏即是舟,舟即是船。是用竹筏,用小船還是萬噸遠洋輪船,要看是度溪的彼岸?河的彼岸?還是大江大海的彼岸?!歸根到底也就是人心的彼岸。而佛法的慈悲、智慧和偉大在于佛因眾生根基不同,良苦用心,有八萬四千法門,因人、因時、因地說法。也就是說遇到小溪即用竹筏使度,遇上小河,即用舟度之,遇上大江大海,也有萬噸輪船可乘度。
幾千年前的印度女性既不可能得到如男子一般的教育,也很少和社會接觸,她們的生活狹窄封閉而簡單,因此決定她們的心充其量也就是一條淺淺的溪流或小河,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玉耶女經(jīng)》,也就不會誤解佛的良苦用心抑或看不到佛的智慧了。
首先,“普世價值觀”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都會有所不同。任何理,若脫離了具體時間里的人和事,理也就沒有了論證的根據(jù)。
在幾千年前的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也沒有太多的見識,在那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成長,你要和她們說“男女平等”,“自尊,自信,自愛”這些我們現(xiàn)代人才用的新名詞,就如同和我們古代皇宮里的嬪妃們談一夫一妻制一樣的不可能被接受和理解。
佛主張眾生平等,自然也主張男女平等。只是佛主張的男女平等并不是現(xiàn)在很多人所以為的“男人能做的事我們女人也能做”的絕對無差別平等,而是尊重生命價值,各盡其男女自然本分的平等。我們看佛在《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中教人應“忠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又在《善生經(jīng)》中教導男子應對其妻子“相待以禮”,在《別譯雜阿念經(jīng)》稱妻為“最親友”。而就是在《玉耶女經(jīng)》中也有對于女性如母婦、妹婦、善知識婦、婦婦的精彩描述,可見佛陀智慧的包容與圓潤。
佛對玉耶女說“女人身中有十惡事”,其實也只是對那時那地的女性生活狀況和地位進行的真實陳述。如果我們拋開時空觀和人物觀,就很難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和接受,但那不也是等于抹殺了幾千年前女性生活及地位低下的歷史事實?!我們常說自大的另一面也就是自卑,那么我們也應該明白對于玉耶女這個生性驕慢的女子,要使其在一天之內(nèi)放下驕慢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用列舉其所處的種種不自在來打破其自以為是的癡慢,而生性癡慢的她不可能在一天之內(nèi)懂得如何成為“心不疲厭,憐夫如子”的母婦,也不可能一下子成了“天真、可愛、純情”的妹婦,更難成為“成熟、堅毅而且有自信”的婦婦或“才情卓越而智慧高超的”善知識婦,而最后選擇做“婢婦”也就合乎其情其理。佛在經(jīng)中用“五善三惡”分別會招致何等的樂報與苦果的方式來勸導玉耶女戒惡從善,也只是依其根基,因勢利導的非常善巧。試想用一條大船去過一條小溪,結(jié)果只能是擱淺,度小溪只能用最簡單而原始的竹筏。
如果說幾千年前的女子生活狹窄如淺而見底的小溪,那么當今女性則處在一個文化思想多元的物質(zhì)化的社會里,她們所見所聞所經(jīng)歷的紛繁復雜,決定她們心中的問題和煩惱也就像波濤洶涌的大江大海,要有萬噸遠洋輪船才能度她們到達彼岸,幸?鞓返谋税。
《玉耶女經(jīng)》即便有提到何為善知識婦,但并沒有提供如何成為善知識婦的方法論,再用教導幾千年前玉耶女的價值觀來引導現(xiàn)代女性的婚姻,如同用小船度波濤洶涌的大江大海,很難保證不被翻船或淹沒。為什么?因為現(xiàn)代人處在一個更加自由,更多選擇,價值觀開放的環(huán)境中,心中的各種欲望也在混濁的環(huán)境里更加肆意地生長。人們?yōu)闈M足這些欲望不斷地追求著物質(zhì)財富,因貪欲所帶來的問題和煩惱也就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更加復雜。而在此同時,人們對于幸福和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幸福的臨界點也越來越高。
看看我們的周圍,即便有如母婦、妹婦、婦婦者,甚或婢婦者,也不見得能保持夫妻間永遠的恩愛和諧。而即便你是善知識婦,有相愛欲令度世的善心,而夫也未必能有明智而與之共度。母婦也好妹婦也好,甚至是更為成熟的婦婦和善知識婦,也只可能是女人成其為女人、妻子成為好妻子的必要條件,卻不能成為婚姻關(guān)系乃至兩性關(guān)系完善幸福的充分條件。為何?一者,如佛在《惟日雜難經(jīng)》中提到世間的夫妻中就有“畢罪”——酬償宿罪的夫妻。二者,因為現(xiàn)代人給愛附加了越來越多的條件,而任何條件因具有一切所生有為法而有無常壞滅的本性。愛的排他性和無常性的對立,由此而生苦,而生嗔。所以說要度現(xiàn)代女性,《玉耶女經(jīng)》這條船就不夠大了,而只有用緣起性空的佛法真諦,了知貪愛的過患和實性,轉(zhuǎn)貪愛煩惱為菩提智慧,才能夠“留惑潤生”。
佛有《心經(jīng)》可教你了悟萬物的空性無常;有《金鋼經(jīng)》可教你破除“貪,憎,癡,慢”,既不“我執(zhí)”,也不“他執(zhí)”,若不一執(zhí),即任一作,依大乘般若智慧,居塵不染,將有污染的凡人貪愛轉(zhuǎn)化為無污染的慈悲,敬愛,法愛;佛還有《十善業(yè)道經(jīng)》教我們具體如何修為,因為“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有《維摩經(jīng)》教你,“在欲而行禪”,讓生命如淤泥中的蓮花般盛放。
當然船越大而操控也就更難,這就看各人的根性和修行了。
兩性關(guān)系與“婦婦”之“婦”
——讀《玉耶女經(jīng)》及昭慧法師的“鑒賞”
文:小拙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兩性關(guān)系對于既有的秩序都意味著某種威脅。這是因為,任何人都處在精神和物質(zhì)的多重社會關(guān)系當中,然而,男女兩個個體之間的結(jié)合難免會令以生理需要為基礎的二人關(guān)系凌駕于雙方原有的社會關(guān)系之上,于是,兩性關(guān)系往往會破壞既有人際網(wǎng)絡的平衡狀態(tài),甚至還會引起不同群體——家族、村落乃至宗教——之間的沖突。換言之,兩性的關(guān)系,不僅涉及到兩個當事人本身,而且也同時涉及到雙方生活世界中的他人。一個人確定了和另一個異性的關(guān)系,同時也就在相當程度上重新界定了他和他人(特別是其他異性)之間的關(guān)系。他人、也就是社會的存在,是男女的二人關(guān)系不能僅依生物性原則自由發(fā)展的原因。難怪現(xiàn)代芭蕾編舞大師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曾用一個一男二女的三人舞,來演繹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由于兩性關(guān)系明顯地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因此,幾乎所有的社會都要發(fā)展出一套制度,用來規(guī)定兩性的角色和行為準則、限制人們擇偶的范圍、時機和方式。家庭制度和相關(guān)的倫理道德就是這樣的社會發(fā)明。我們社會中所普遍通行的一夫一妻制,就是種種可能的兩性制度的一種。人類社會中曾經(jīng)存在過、甚至仍然存在著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走婚制等多種形式的婚姻制度以及與之相應的倫理和社會秩序。包括一夫一妻制及作為一夫一妻制的反題存在的妾制、娼妓制等等性別制度都是社會建構(gòu)的結(jié)果。從究竟的角度來說,它們像任何社會制度一樣,都沒有什么根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正當性,都是因緣而生的某種方便。
理上雖如此,但事上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婚姻、家庭制度對于社會的必要性。更進一步,我們不能把不同的制度以及一種制度的各種后果等量齊觀!捌帐纼r值”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介入我們對于社會的觀察和把握的。這就是說,根據(jù)人類所能論證和理解的最高的倫理原則,我們應該追問,一種“必要的”制度距離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善”還有多少距離。人類的進步,正是以這種不斷追問為前提的。就男女關(guān)系而言,我們不能不承認,在人類的多數(shù)社會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女性都是以婚姻制度為核心的兩性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品。男性的支配已經(jīng)造成了太多不幸。而且,男性為了把他們的特權(quán)正當化、自然化,還發(fā)展出了一套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最后甚至連被壓迫的女性也對這套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信以為真,成為壓迫者的同謀。事實上,男權(quán)主義話語幾乎找不到什么經(jīng)得住批判的依據(jù),在理念上解構(gòu)男權(quán)只需要一點簡單的反思即可。例如,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成功的男性有權(quán)“享受”更多女性。然而,人們卻不大注意到,“成功”幾乎完全是由男性予以定義的。在這方面,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長期由女性所承擔的家庭內(nèi)部的勞動往往不被承認為有效的勞動。又如,有人試圖將男性相對于女性的性特權(quán)歸結(jié)為生物性的原因,指出女性身體弱小、必須受到男性的支配和保護。但是,這個貌似正確的論述實際上是倒因為果。體質(zhì)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在上古時代,男女體質(zhì)(身高、體重與力量等)的差異非常小,這種差異的增加實是社會分工的長期后果。換言之,不是生物屬性決定了社會差別,而是社會差別改變了生物特征。類似的,有的男性還認為男人對性天生具有比女性更強烈的要求,借此說明男性在對異性的追求上理應具有較多特權(quán)?墒,實際情況與此恰好相反。純粹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女性的性能力遠遠高于男性。因此,早有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權(quán)主義恰恰是男性由于在生理上相對于女性的弱勢而發(fā)明的權(quán)力工具。
盡管兩性平權(quán)在今天已經(jīng)是被廣為接受的理念,但男權(quán)主義仍然是我們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基本背景。在一些古代社會中——例如印度和中國——男權(quán)主義以及相關(guān)的階級分化極為嚴重。佛經(jīng)作為佛弟子的一些回憶敘事,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的一些支配性觀念的影響,這是極為自然之事。因此,討論夫妻關(guān)系的《玉耶女經(jīng)》體現(xiàn)出“立即會令人產(chǎn)生強烈之質(zhì)疑與反感”的父權(quán)意識,并不令人驚訝。倒是如果拘泥文字、違背眾生平等的至理,一定要把佛教與男權(quán)主義捆綁在一起,那就太過呆板了。就此而言,昭慧法師的鑒賞給出了一個依法解經(jīng)的良好示范。她同時兼顧了現(xiàn)代道德立場和歷史主義的閱讀態(tài)度,不僅直接了當?shù)刂赋隽恕队褚?jīng)》中違反普世價值和佛法正理之處,而且同時也提示了全經(jīng)“積極、正向、光明”的方面。特別是,昭慧法師對五善婦的現(xiàn)代形象做出了詮釋。她指出,女性在接受婚姻之時,自可依據(jù)其性格傾向,在“五善婦”中所出自己的選擇。這相當于給出了當代社會認受和運用《玉耶女經(jīng)》的一個方法。不過,這“五善婦”是否只是五種并列類型的“實然”陳述呢?細讀經(jīng)中對五善婦的分類,或許我們還能追索出某些隱微之處。
所謂五善婦,即是母婦、妹婦、善知識婦、婦婦和婢婦。這五種類型,實際上是五種社會關(guān)系在夫妻關(guān)系上的投射。母婦是母子/父子關(guān)系在夫妻關(guān)系中的再現(xiàn);妹婦是兄弟/姐妹的同輩血緣之情的延伸;善知識婦隱喻的是師生關(guān)系;而婢婦體現(xiàn)的是君臣或主仆關(guān)系(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昭慧法師對“婢女”的態(tài)度有所保留)。相較之下,似乎只有“婦婦”最為特殊,不能簡單地與某種特定類型的社會關(guān)系相比附。所謂“婦婦”,就是“成其為妻子的妻子”。這里,“婦”本身如同“母”、“妹”、“善知識”和“婢”一樣,本身就是一個德性范疇。而這種相對于其他社會關(guān)系類型的獨一無二的德性,或許正是我們理解“善”的夫妻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之處。
昭慧法師稱這種婦婦是那種“成熟、堅毅而有自信的女性”,是“妻子中的妻子”。的確,這里的妻子,頗有一種恭謹而不自卑、精進而不桀驁的品格?墒侨绻覀兗毤毱肺,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品格并不只適用于為人妻者,而是適用于所有的人:這種“婦”套用儒家的話說,實際上就是“君子婦”因為婦婦所具有的德性,不也正是君子所應具有的德性嗎?那么,君子該如何處理好夫妻關(guān)系呢?大概也就是以“仁”來處理好“二人”的關(guān)系吧:仁者愛人。這樣看來,特殊的妻德與一般的君子之德都集中在“愛”上面了。只不過,這愛與基于親情的母愛、基于血緣的妹愛、基于理性的師愛、基于奴性的婢愛都有所不同,它更多一點兼顧了情感自由的集體良知。在這愛中,妻子才是真正的妻子,丈夫才是真正的丈夫,人才是真正的人。
- 明海法師:孩子希望我們復婚,但我不想,該怎么辦?
- 濟群法師:作為佛教徒,不結(jié)婚是消極還是積極?
- 昭慧法師:幸福,可以嗎?
- 凈因法師:配偶是別人的好?身在福中要知福
- 昭慧法師:禪定的原理以及與神通的關(guān)系
- 了幻法師:婚姻與佛法:婚前性行為的危害及后果
- 圣嚴法師:如何建立佛化家庭要注意四方面問題
- 成剛法師:佛眼看婚姻:夫妻之間也要講禮儀
- 延參法師:延參法師說婚戀:為什么你總碰到渣男?
- 星云大師:互相體貼比榮華富貴更能維系感情
- 星云大師:用佛法也能破解“婚外情”?
- 昭慧法師:依佛法以觀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
- 道證法師:真實婚姻故事
- 智光大師:好婚姻靠修行,不存在對錯,只是彼此不同
- 圣嚴法師: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
-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開示問題婚姻
-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談愛情婚姻問題
- 昭慧法師:一個臺灣現(xiàn)代比丘尼的出家經(jīng)驗
- 寬運法師: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佛教的婚姻觀
-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談愛情婚姻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