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修持

\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以佛為我們的模范而學。佛是怎樣修學而成的,我們也這樣照著學。學佛,是離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學習。照中文的訓釋,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發(fā)義;由于學習,能熏發(fā)現(xiàn)在與未來的善根,叫作修。人間佛教行者應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著一定的次第的。

  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而“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fā)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在《人間佛教要略》中,印順對此次第作出了說明,而著力強調(diào)第一次第即人菩薩行。他認為,如泛說學佛,而不從佛的因行——菩薩道著力做起,怎能達成目標?等于要作一畢業(yè)生,必定要一級一級學習起,次第升進,才能得到畢業(yè)。學佛也是這樣。菩薩道所經(jīng)歷的過程,可略分三個階段,即凡夫菩薩、賢圣菩薩、佛菩薩。第三階段的菩薩,是證得大乘甚深功德,與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薩。第二階段的菩薩,是已發(fā)菩提心,已登菩薩位,從賢人圣,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這即是三賢到八地的階位。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fā)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其菩薩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還會退失,是在修學信心的階段!度释踅(jīng)》稱此為十善菩薩,也即是十信菩薩。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fā)心學菩薩行,略有兩點特征:一是具煩惱身: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圣人模樣,開口證陪,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已有種種煩惱,發(fā)心依佛法去調(diào)御他、降伏他。凡依人身而學發(fā)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夸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zhuǎn)染成凈。二是悲心增上,初學發(fā)菩薩乙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菩薩以利他為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的急于了生死,對利他事業(yè)漠不關(guān)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經(jīng)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fā)心。”應以這樣的圣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

  2.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在《華雨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印順對此有詳盡的說明。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發(fā)(愿)菩提心就是以成佛為理想為目標,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愿。發(fā)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偉大,智慧的深徹(智德)、悲心的廣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凈(斷德)。深信佛法有徹底解脫的正道,所以志愿修菩薩行成佛,以凈化世間、解脫眾生的苦惱。發(fā)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佛這是以解脫眾生生死苦迫為最高理想的。悲心要從人類、眾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招砸娛欠鸱ǖ奶刭|(zhì)?招允蔷壠鸬目招。一切依緣起,都是相對的,故是無常。緣起無常,所以是苦——不安穩(wěn)而永不徹底的。無常故苦,所以無我。無我即無我所,就是空。在大乘空相應經(jīng)中,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空性是真如等的異名,不能解說為“無”的。在菩薩行中,無我我所空,正如緣起而不著相,是極重要的。沒有“無所得為方便”,處處取著,怎么能成就菩薩的大行!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三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切勿高推圣境,要從切近處學習起!

  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活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千差萬別,然其實質(zhì)可以用三句義來統(tǒng)攝而會歸于一道。這就是學佛的三大心要,或統(tǒng)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印順《學佛三要》專論此三道要。這“學佛三要”就是《大般若經(jīng)》所說:“—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學者心心念念與無上菩提相應,這就是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別名。大悲是見眾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見。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沉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薩道的真實內(nèi)容,是菩薩所以為菩薩的真實功德

  菩薩學行的三要,是不可顧此失彼的。然初學時,不妨從一門(或二門)而來。有的好為哲學、心理學、論理學等學理的探討,接觸到佛法、認識佛法的正確深奧,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智慧門入。有的好為社會福利事業(yè)、樂于為善,與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贊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慈悲門入。有的宗仰三寶功德的不可思議,或由于佛菩薩的感應,因而發(fā)心學佛,這是從信愿門入。由眾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貪行人從慈悲門入,嗔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愿門入。

  進入佛門后,若想升階登堂,學菩薩正行,必須三事齊修!洞涅槃經(jīng)》與《大毗婆沙論》都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可見信與智—定要雙修。不能偏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