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崇明壽安寺記

  重建崇明壽安寺記

  崇明,肇始於唐武德間,縣設江中洲上。因沙土流徙不常,故洽城至五遷乃定。壽安寺創(chuàng)建於宋淳佑年間,實為本縣有三實之始。寺址初在東仁鄉(xiāng)。元延佑年間,嚕於海重建。明洪武中,毀於火,又重建,宣德年間復圮於海,至萬歷年間,知縣何懋令僧道元重建於縣東門外,東去五里,即今址也。清康熙七年,本縣總鎮(zhèn)臺張大洽捐資建大殿僧舍,壘土為金鱉山,筑鎮(zhèn)海閣於山巔,旁建涼亭,山前鑿玉蓮池,寺後筑水香榭,池西建清遠堂,池東屈曲流水中筑橋設亭,引水山後,西入大江,暢流於海。山前池邊,植樹栽花,俾山水生色,佛寺增輝。每當佛菩薩誕辰,當地信眾來寺瞻仰禮拜者摩肩接踵,香火之盛,甲於全縣。春秋佳日,文人學士,社會名賢,登山觀海,尋幽攬勝,亦復絡繹不絕,誠一區(qū)之勝概也。

  本寺自宋迄今七百余年,時有高僧駐鍚,近代有了道法師住持本寺,在圓寂前,敦囑其徒古若法師修葺寺宇,傳戒弗替。解放後,本寺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十年動亂中,寺被拆毀,只留寺門邊破屋兩間,由古若法師之徒廣愿自資修葺,聊以棲身。欣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本寺始有恢復之望。遂由廣愿及當地佛教界人士施文德居士等,呈請中央、市、縣各級領導,要求重建壽安寺。不久,即獲批準。於是集資購材動土開工,先建後殿五間及側廂僧舍,并由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選派正守來寺住持。繼又改塑三圣像,本縣僑胞沈乃宣及其夫人吳芝蘭二居士慨助裝金功德人民幣捌千元,得竟全功。今唯大雄寶殿基址尚未確定,預卜在各級領導關懷支持之下,定可早觀厥成也。

  嘗謂佛法之興,必藉勝緣。方今政通人和,民康物阜。上有蕩蕩之仁,下有嗥嗥之樂。開三面之湯祝,達四目之舜聰。山立焚彌之禁,海無波濤之患,鳥遂性於林藪,魚忘情於江湖。昔者靈臺之建,不日而成,文王之囿,百里猶隘,皆由德化之所致也。元者善長,享者嘉會。勝緣既具,則古剎重光,金容再煥,亦何難之有?語云:國之將興,必有禎祥。所謂禎祥者奚必四靈畢至,甘露普降,畝產嘉禾,山育靈芝,而後足稱哉!三寶興隆,奉佛者眾,家敦仁讓,人修戒善,是真禎祥之大者也。國家將興,吾於斯寺重建卜云矣!

  因為頌曰:

  大江萬里,東歸於海。聚沙為洲,如珠耀彩。

  中有一寺,名日壽安。七百余載,蔚為壯觀。

  時有明晦,法有廢興。重建伊何?供佛安僧。

  三寶常住,為國禎祥。助成之者,百世其昌!

  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真禪撰書

  住持正守、監(jiān)院廣愿敬立

  一九八六年十月

精彩推薦